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区别?

作者&投稿:原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社会工作互动涵义及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 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互动的情境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2)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
  这是根据互动的目的所进行的区分。在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在社交情境下,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3)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所做的区分。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是指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并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人情法则。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
  关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
  (1)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和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但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因此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区分为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四个阶段。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
  (2)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五)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
  (1)社会互动的维度
  通常,为了具体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人们要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下几个维度:
  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
  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
  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2)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合作成功具备的条件有: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要讲信用。
  2.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特点如下:首先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其次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比较少和比较难得;最后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非反对其他竞争者。
  3.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冲突与竞争的区别:首先,冲突的目的`更为直接即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其次,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最后,冲突各方所争夺的目标具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
  4.强制
  强制是指社会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和制约。
  5.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
  顺应的含义比较广泛一些,除了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六)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由集合行为引起的是少量的非常规事件。
  (2)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3)与组织行为相比,
  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
  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
  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七)集合行为理论
  (1)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为了避免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以疏导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不满情绪,避免不满情绪向现实行为的转化。
  (2)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3)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4)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5)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
  (6)信息传播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在促发集合行为方面的作用。集合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它的信息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谣言。谣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在社会出现压力时更容易流行。正是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7)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八)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2)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3)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社会建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

1、知识观: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学习观:包括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学观: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社会互动性指的是人们互相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等。人们的社会互动性强弱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交流效果。

情境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也会有所变化,比如在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下的行为举止就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都是影响人们行为和互动的因素,但它们所涉及的方面不同,是两个互不相同的概念。

社会互动性是指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互动,比如口头交流,日常活动,共同完成任务等,它们可以是实体形式的活动,也可以是虚拟形式的活动。情境性是指一种情景和氛围,其中包括物理环境,动作,心理状态等,它们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它们的区别是:社会互动性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实体和虚拟的互动,而情境性则涉及一种特定的情景氛围,它们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建构主义的四个观

建构主义是我国新课改三大理论基础之一,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体现在四个观:

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时候,知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需要更新和创造。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倡“情境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不容忽视,已有经验值得尊重。但学生之间的经验又是不同的,具有一定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身上的发展潜能,重视他们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同时不应该对所有孩子一样的要求,因为学生们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

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具有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主动建构性。

学生学习不是直接从老师手上接过知识,而是在老师引导下去概括、综合、重组和转换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小伙伴直接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因为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性,交流合作学习可以丰富知识和增加经验。

作为共同学习的共同群体,社会互动的合作讨论、交流共享的学习,非常重要。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从情境性的、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的,而不是干瘪的符号或词语。

实践出真知,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启示:

1、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和合作者

3、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

4、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


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区别?
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互动性指的是人们互相交往和沟通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等。人们的社会互动性强弱不同,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交流效果。情境性则是指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也会有...

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心理学...
【答案】:C 本题考查对学习理论流派的了解。其中,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心理学流派是...
【答案】:C 【答案】C。解析:如果记不住可以用题干和选项中的关键词进行对应,题干中有“构建”,选项中有“建构”。

语言活动的类型哪些特点
一、多样性。语言活动涵盖了多种类型,包括口头交流、书面表达、肢体语言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二、互动性。语言活动是双向的,涉及交流双方或多方的互动。无论是面对面的对话还是书面交流,都需要参与者的互动和反馈。这种互动性使得语言活动更加生动和有效。三、情境性。语言活动...

结合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2.社会互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虽然很多时候表面上看,学习者是一个人在进行学习,但是他在学习中采用的学习材料、学习用具以及学习环境等都是属于社会的,是集体经验的累积。3.情境性:主要指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

下列属于建构主义观点的有()。
【答案】:C、D 本题考查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儿童与成人或宴搭同伴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它会发生改变。这意味着在不旅卜同的时间点和情境下,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能会有所不同。5、社会性 最近发展区强调了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社会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促进儿童与他人的交流、学习和合作。最近...

建构主义学习观包括
【答案】:A、B、C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应具备三种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者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发展智慧。社会互动性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进行学习。情境性是指学习者要在知识发生的场景进行学习。

学习的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之辨析
建构主义与认知理论共享对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的强调,认为学习者本身的经验结构在学习中扮演关键角色。建构主义则对知识的看法有独特见解,认为知识是个体对于现实的理解和假设,受到特定经验和文化的影响。此外,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认为社会活动、社会实践与学习紧密相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 ...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

通城县15695099455: 简述现代建构主义观的学习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
向姚欣咯: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在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对各种事实性信息机概念,原理的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它要求学...

通城县15695099455: 人际沟通有哪些特征 -
向姚欣咯: 人际沟通特征:目的性、象征性、关系性、互动性、可塑性. 1、目的性 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而双方的动机、目的和立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因此,沟...

通城县15695099455: 案例教学 - 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向姚欣咯: 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 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

通城县15695099455: 急求..“社会互动论”的概念和相关信息 -
向姚欣咯: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

通城县15695099455: 独二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并剖析其形成原因? -
向姚欣咯: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模仿性、从他性以及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1、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2、模仿性 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

通城县15695099455: 教会教育的特点 - 什么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一般特点有哪些?
向姚欣咯: 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 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师教育观念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它是一种微观的观念; 第二,教师教育观念具有稳定性,很难为他人的劝说而改变; 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 第四,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情境性.

通城县15695099455: 口头交际方式具有哪些特征? -
向姚欣咯: 一、口语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相比有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 1.听话说话常是单方面的,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以往听说训练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则强调信息...

通城县15695099455: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智力差异属于哪里的知识 -
向姚欣咯: ★考点21:“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考点22:加涅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认为,...

通城县15695099455: 人本主义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有什么区别? -
向姚欣咯: 首先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文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这种心理学的基础,主张把人当成主体,然后构建主义的理论是把知识建立在客观事实上,对认知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以及发展,强调了学习的互动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