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尴尬:《文选》在宋代的嬗替

作者&投稿:博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唐去六朝未远,萧统所编《文选》在整体上所体现的高华清雅的气质,是唐代社会所崇尚和唐代诗人所亲近的,而宋代带有浓厚平民化倾向的社会风气,乃与《文选》趣味相去校远;而且由于长期被作为学习范本,宋人一定程度上已经厌倦了《文选》,故它在宋代的受冷落遂成必然。但是,《文选》毕竟有恢弘的体量与绝世的风华,而且宋人所推尊的老杜,恰是它的忠实读者,因此,宋人之于《文选》,非但无法割舍,甚且时常依恋。

《文选》风靡于唐朝,成为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引导并塑造着唐代文学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正是对《文选》的追摹,才成就了唐代文学的 *** 。杜甫劝子读书云:“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应可理解为唐代诗人的普遍取向。李德裕表示家不置《文选》(《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也从反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文选》为学者案头必备的普遍情况。

宋初,文人仍然重视《文选》。《文选》仍是文人学习、模仿和推重的范本。著名文人宋祁,即曾手抄《文选》三编。王得臣在《麈史》一书里记其幼时,先君令其日课《文选》,并举小宋为典范(王得臣《麈史》卷中)。《文选》在宋初的流行,其实是唐诗传统的沿袭。

但是,庆历以后,文风丕变,流行五百年的《文选》的影响,呈式微之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呼‘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于此可见,宋代文坛风尚的变迁。庆历前后文学趣味的转向表明,一个时期以为雅的东西,到另一时期则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如若继续草必“王孙”、梅必“驿使”、月必“望舒”、山水“清晖”云云,则不仅不雅,反而大俗。虽然《文选》曾经是、现在仍是最高典范,但它毕竟已被文人用得“烂熟”了。任何一种风尚,一旦至于烂熟,必归于俗,必遭厌弃。否弃《文选》,是符合美学上所讲“陌生化”理论的。

而否弃《文选》之所以发生在庆历以后,其原因在于,宋代文学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随着宋代文人时代感与文学自信的进一步加强,随着杨亿、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典范的树立,宋代文人已不屑于步唐人之后尘,而以学《文选》为陈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并且,在这些文章巨公周围,已然生出大批追随者,成长为具有转移风气意义的文学群体。因此,必然产生文学的代际,从而与前朝文学取向拉开距离。一代文学每每发展到这个时期,势必有所因革,势必奠立适合当代的新的文章范式。旧的读本就会受到挑战而被扬弃。

带头唱响《文选》时代的挽歌的,正是后来成为宋代文学巨擘的苏轼。苏轼对待《文选》的态度具有典型性。他几乎凌驾于这部被前人极力推崇的文学经典之上,敢于批评其不足。在他眼里,这部书不仅没有因数百年被推崇而增加些许神秘感,反而彻底揭开了其被唐人及宋初文人膜拜的面纱。“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又说“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东坡志林》卷一)。苏轼这种平章古今、睥睨《文选》的姿态,标志着宋代新文学的成熟和新的文学审美标准的形成。

因此,《文选》在北宋中叶被轻弃,是以苏轼为核心的宋代文学自觉的重要体现。他们着意于唐人之后劈山开道,故不向如来行处行。从杨亿到晏殊,就企图建立新时代的诗学趣味和规范。这是北宋诗坛的第一次觉醒,但仍是唐诗的旧路,所以被以欧、苏为代表的第二波诗歌运动所超越。欧、苏一代,追求新变,追求有别于唐并超越之。其最后的方法总结,即是苏、黄所提倡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其所谓“俗”与“故”,是包含《文选》而下的诗歌传统在内的。有人说“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实,也是作为《文选》的反题。因为这些空前自信的大家,已然不屑于步《文选》之后尘了。

苏、黄时代对《文选》的否定,既是对六朝文体的扬弃,也是对唐诗的超越。北宋中期之所以能够推倒《文选》之牌坊,正在于有那些敢于睥睨古今的大家。他们对《文选》的超越,如果看作一种时代气象,可能更为合适。

宋诗之所以在整体上能够走出以《文选》为祈向的古典时代,还在于宋代文人切入生活之深。他们太熟悉这个时代,在他们笔下,平凡与不平凡,平淡与不平淡,雅与俗,都随缘自然,在在共存。它们洗净了六朝的绮靡,选择了素朴淡雅的主导风尚。

从杜甫推尊《文选》,到苏轼批判《文选》,时间约三百年。这三百年可谓“《文选》的时代”。杜甫之誉《文选》与苏轼之批《文选》,不仅是一己之好恶,而是时代风气使然,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发展规律使然。

《文选》仍是那一部《文选》,《文选》自身并未有变化,变化的是时代、读者及其审美趣味。要之,《文选》作为一本文学总集,与其作为一本写作范本,是两回事。作为写作范本,会因长期深入的模仿而趋于陈俗熟滥,遂使读者厌倦;而作为文学总集,自有其历久弥新者在,故《文选》不可能完全被后来其他文学选本所取代。南宋中后期学习《文选》又成为新的时尚,其故或即在此。

杜诗,顺理成章地成为取代《文选》的经典读本,成为新的典范。从学《文选》到学杜,一种雅的范本取代了另一种雅的范本。

《文选》因为长期被作为写作范本而无可避免地“俗”了、“旧”了,时代亟需新的经典选本。这种对新经典读本的选择,在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中期文学界已经有了结果。苏轼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后山诗话》)

我们注意到,杜诗的流行与《文选》的没落,在时间上是相衔接的。庆历以降,杜诗实际起到了替代《文选》的地位。叶适说:“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徐斯远文集序》)与陆游所言庆历之后《文选》不行,正相连贯。在中晚唐,杜诗已为一部分诗家所尊奉。其在入宋后渐受推重,既有一贯的因承之势,也是宋人的自觉选择。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宋人也开始编纂可以上承《文选》或替代《文选》的新读本。如宋太宗雍熙年间编纂《文苑英华》一千卷,荟粹有唐一代美文,上接《文选》。另外,学者私家也有总集的编选。如姚铉《唐文粹》,也有效法《文选》的意思。又有晏殊编《集选》,晁宗悫编《文林启秀》。但是这些总集(或类书)似乎传流不广,至于湮没不闻。其故恐怕在于其做法之不合时宜。晏殊之“删次梁陈迄唐”,实际乃是步《文选》之后尘而已。至于晁宗悫之专集“美字粹语”,殆亦如《老学庵笔记》所提到的“驿使”“望舒”“清晖”之类,都是《文选》流行时代的审美观念,自然不合北宋人口味了。但是,这些总集(或类书),毕竟反映了宋人对《文选》之外文学读物的诉求,也反映了人们对《文选》以来新的文学成果的重视。它们虽然并未起到“流行”的效果,但一定意义上预示着读者期待对《文选》的超越。

北宋后期,苏、黄成为文艺界的领袖,其诗文甚至书画艺术,皆为世所重,成为新一代的文艺典范。自南渡以后,举世皆好苏氏文章,以至“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而到南宋中后期,苏、黄文章亦被临摹烂熟,于是,热度消歇,甚或遭到批评。张戒说:“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岁寒堂诗话》卷上)严羽《沧浪诗话》也抨击“近代诸公”(《沧浪诗话·诗辩》),力推盛唐气象。都宣告了苏、黄作为文学经典时代的终结,诗学风气又有了重大转移。

苏、黄的被批评,与当年《文选》一样,其故皆在一“熟”字上,因为被举世仿效而成烂熟之俗。“苏文熟,吃羊肉”,是苏文最大的荣耀,却又是最大的不幸。

随着苏、黄诗歌被质疑,甚或厌弃,南宋诗坛出现了经典读本多元化的倾向:或重拾《文选》,或回归晚唐,或推尊盛唐,或师法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当然,苏、黄也仍有相当多的学习者。各家之间也并非具有排他性,可以兼学兼融。如陈与义,学习杜诗,却又能“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张嵲《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

实际上,早在北宋南宋之交,诗风已悄然转移。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徐俯,其论诗就重新审视《文选》了。《艇斋诗话》云:“东湖尝与予言:‘近世人学诗,止于苏、黄,又其上则有及老杜者,至六朝诗人,皆无人窥见。若学诗而不知有《选》诗,是大车无,小车无。’东湖尝书此以遗予,且多劝读《选》诗。近世论诗,未有令人学《选》诗,惟东湖独然,此所以高妙。”江西派之前,宋人学《文选》,取《文选》文章之富丽华赡;其后学《文选》,则取其清淡一面。前后取舍之趣味,已有不同。

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对于诗学也有着独到的理解,他主张:“作诗须从陶、柳门庭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也。如选诗及韦苏州,亦不可不熟读。”(《诗人玉屑》卷五《晦庵诲人学陶柳选诗韦苏州》)他还试图重新建立诗学统序,“尝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汉魏古词,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所作,自为一编,而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准则”(《晦庵集》卷六四《答巩仲至》),但显然难以实现。钱基博认为朱熹“其意在宗魏晋选体以斥江西诗”(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其实与南宋诗学转向的背景相一致。

南宋人重拾《文选》,与北宋初期或唐人并非同一路径。《竹庄诗话》卷一引《雪浪斋日记》云:“昔人有言‘《文选》烂,秀才半’,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余谓欲知文章之要,当熟看《文选》,盖《选》中自三代涉战国、秦、汉、晋、魏、六朝以来文字皆有,在古则浑厚,在近则华丽也。”似已舍弃了前人以《文选》为临帖的功利目的,而真正从文学内涵上重新关注之。

我们也发现,南宋批评家对北宋人对待《文选》的态度有所反思和拨正。张戒说:“近时士大夫以苏子瞻讥《文选》去取之谬,遂不复留意。殊不知《文选》虽昭明所集,非昭明所作。……作诗赋四六,此其大法,安可以昭明去取一失而忽之?”(《岁寒堂诗话》卷上)对《文选》的认识和评价,趋于平静客观。王应麟对于“选学”之衰,有另外一种看法:“熙、丰之后,士以穿凿谈经,而选学废矣。”(《困学纪闻》卷一七)这是从文学之外寻找其衰落的原因。

但是,南宋初重启的《文选》之风,到宋末元初诗坛,又已无法免于不俗,从而被贴上“选体”的标签。《诗宗正法眼藏》:“近世有论作诗,开口便教人作选体。夫《文选》中诸诗,当时拟作,必各有所属,今泛而曰选体,吾不识何谓也。如看杜诗,自有正法眼藏,毋为傍门邪论所惑。”(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味“临摹”,只是“优孟衣冠”。正如前人所云:“仿《选》体患其太似,着力摹古,痕迹不化。褚河南临帖,正以独存本色为佳。”(张谦宜《斋诗谈》卷七)这个时代毕竟没有产生出当年的元祐大家,诗学走向低谷,迷茫彷徨,所以只能走“回头路”——回复到《文选》与晚唐。当然,南宋中后期选体抬头,也与宋朝的整体衰落相表里。所谓风衰俗怨,或许是选体与晚唐诗风重新流行的深层原因。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阅读《文选》需要注意些什么?
据《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他的门下有许多文人,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并从事文章著述。当时东宫有书近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隋书·...

文选考异相关文献(文中引用)
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共有30卷,收录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在宋代,文选的研究与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吴郡袁氏刻印的六臣注刊本《文选》尤为值得一提,共有60卷,是当时的代表性版本之一,被后人称为吴郡袁氏翻雕六臣本。茶陵陈氏刻印的六臣注刊本《文选》同样在宋代...

六朝文学典六朝文献图书目录
谢灵运的佚文和《述祖德诗》的佚注的出现,为研究其文学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补充资料。俄藏敦煌本φ242《文选注》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解,其文献价值不容忽视。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文选集注》残卷,尽管残缺,但依然承载着丰富的学术信息,为我们理解《文选》提供了新的视角。李善...

曾国藩家书所提到的《文选》著录了杨雄、班固、史马迁、韩愈...的...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原来有三十卷,唐代李善注本分成六十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

文选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文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早在唐代,就有了《文选》这样的文学选集。此后,宋代的《唐宋名篇选》、明代的《四库全书》、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文选也相继问世。这些文选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了解历代文学和文化做出...

文选是什么意思
英文翻译 1.selected works; literary selections 详细解释 (1).文官的铨选。《宋史·选举志四》:“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2).文章的选录,多用作书名。 南朝 梁 萧统 编选 先秦 至 梁 的各体文章,取名《文选》。分为三十八类...

《文选》的作者是谁?
朋友 《文选》作者是一百三十余人 骆鸿凯《文选学》云:“汪氏《理学权典》驴举撰人百三十家,于各家之下隶分所撰篇目,最便检观。而先后叙次之间,不无鲜误。今为祖加订正。”(《撰人第五》)按,清人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列举《文选》所选诗文作者一百三十人,均系傅名后世的作者,而《古乐府》...

辛亥百年名家经典导读:孙中山文选内容简介
戴逸主编的《孙中山文选》精选了孙中山先生的部分重要作品和观点。这些选文不仅展现了他坚定的革命理念,也揭示了他对于复杂历史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他的伟大,也能看到他作为凡人的思考偏差和历史局限。这种深入剖析,使得《孙中山文选》不仅仅是一本伟人的著作,更是一份生动的...

文选学研究图书目录
以下是《文选学研究图书目录》的改写内容:第一部分:总论 关于《文选》的辩护与讨论——《京报》副刊(1924年12月11日) 《文选》札记——《尚友书塾季报》(1925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 《文选》编例比较研究——《国学丛刊》(1926年8月第三卷第一期) 梁昭明太子的赞颂——《国学专刊》(1926...

文集与文选有什么区别吗
1、含义不同。文集是将有共同主题或是类型相似的文章或小说集结而成的书;文选是选择作家自己喜欢的或是某个时期作品而集结成的。2、容量不同。文集是全部作品,但是通常文集都收录不全,确切地说是尽可能多地收录的全部作品;而文选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过的作品集,是部分作品。3、汇辑不同。文集在...

天桥区17292078998: 宋朝流传的<文选>烂.秀才半的意思是? -
兀有泼核酪: 文选指的是萧统的《昭明文选》. 文选烂,秀才半. 文选读烂了,秀才就成功了一半. 现在的《昭明文选》,厚厚1800多页一天读20页的话,预计3个月可以读完.所以看来古代秀才不是那么好考的.

天桥区17292078998: 姓兰给宝宝起个好听的名字5 -
兀有泼核酪: 女:兰紫晴、兰紫雪、兰紫嫣男:兰风、兰岚" 2.

天桥区17292078998: 魏晋到宋朝的文学样式变化 -
兀有泼核酪: 一、中国古代的文选样式分为诗歌、辞赋、寓言、神话、散文、小说、词、传奇、话本、诸宫调、戏曲、散曲.每个朝代都并存着不同的文学样式,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差异,每个朝代的主流文学样式在发生变化.二、具体魏晋到...

天桥区17292078998: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倍受青睐.宋代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兀有泼核酪:[选项]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试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天桥区17292078998: 古文观止的作品评价 -
兀有泼核酪: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里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内有清代之前文人名士比较有名的文章,和古人必须...

天桥区17292078998: 今日在复习中碰到一个题目 “文选烂 秀才半”.讲的是宋朝的文人评价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在唐朝受追捧 -
兀有泼核酪: 文选烂,秀才半 wén xuǎn làn ,xiù cái bàn 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烂,秀才半)宋 代俗语.谓熟读《文选》,考取秀才有望.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士子至为之语曰:'《文选》烂,秀才半...

天桥区17292078998: 宋代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再加上什么成了“十三经” -
兀有泼核酪: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历史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汉朝:五经 汉朝时,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唐朝:九经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天桥区17292078998: 古代的基本文史常识? -
兀有泼核酪: 比如什么啊?范围很大的生 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七情】喜、怒、哀、乐、爱、...

天桥区17292078998: 宋代思想家( )将《》《》《》《》偏在一起,称为“ - ----",是---家的主要经典 -
兀有泼核酪: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天桥区17292078998: 宋朝的四大名著是哪四本 ? 清朝是哪四本? -
兀有泼核酪: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