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大叶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作者&投稿:闭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以一个鲜卑族一部的君主统一了北部半个中国,并能巩固其统治长达一百余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统一,号称“混一戎华”,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伟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初统一时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就是从有利于“混一戎华”出发的。
发展经济文化 拓跋焘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混一戎华”大业,他采取了如下两项重要措施。
一、分土定居,发展农业——为了适应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鲜卑族拓跋部需要改变其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为主。此政策早在道武帝时即已提出并开始实行。《魏书·外戚传·贺讷传》曰:“太祖(拓跋珪)平中原,……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对被征服的地区或民族,也以组织或安排农业生产为主。拓跋焘统一北方,亦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还在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倡行有牛家与无牛家变工互助,一般是有牛家出牛一头,为无牛家耕种二十或二十二亩;无牛家出人,为有牛家耘锄七亩以为报偿。北魏统治者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设立太学,重用士人——拓跋珪复国后,很重视用儒学以培养官僚,以便巩固拓跋氏的统治。复国之初,即于平城建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有太学生一千余人。天兴二年(399年),增国子太学生至三千人。此后,国子学、太学都有发展,乡学也有很大发展,郡学都置有博士、助教和学生。“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此外,北魏统治者还令各州郡荐举有才学的人,委以重任。当时中原知名的士族、儒学家如高允、卢玄等都被征用,对北魏制度、法律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宗主督护制 宗主原称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缮制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其依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为其私家人口。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要将其在广大汉族地区的统治稳定下来,并长期统治下去,实现“混一戎华”的理想,单纯依靠武力来压服上述这些地主是无法办到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与这些地主取得妥协,即首先承认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合法,以获得他们的合作。
于是,北魏统治者就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当时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曾为北魏统治的稳定及赋税徭役的征调起过一定的作用。可是,宗主毕竟是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国家不得征调。苞荫户仍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亦不得干预。《魏书·食货志》曰:“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对征徭征税的帮助并不大。
九品混通 九品混通是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当时,民户的赋税负担,正税为每户平均纳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此外,另有附加税,每户平均纳帛一匹二丈,“以供调外之费”。按照国家规定,在征收赋税时,不是这样平均分摊给各户,而是由县令和乡吏“计赀定课”,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即“上三品户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这就是“九品混通”。可是实际在征收赋税时,并不按此规定办事。主要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地主们所缴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此外,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是很多的,主要也是强加到劳动人民的头上。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是严重的。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对于汉族地主阶级有所优容,但对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许多自耕农贫困破产,就投靠地主,作为苞荫户,以避赋役。也有卖身为奴或流亡异乡的。社会一直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农民起义。
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领导起义,纷起响应的有羌、氏、汉等族人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盖吴自称天台王。次年,魏太武帝亲率军队镇压起义军,盖吴又自称秦地王。后盖吴战死,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此后,农民起义仍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自孝文帝即位的那年(公元471年),到480年,仅在关东地区就发生农民起义九次,甚至就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也发生了反抗北魏统治的斗争。
上述情况说明了北魏统治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在一些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北魏太武帝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大叶采取了哪些重要...
发展经济文化 拓跋焘为促进北方内迁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混一戎华”大业,他采取了如下两项重要措施。一、分土定居,发展农业——为了适应对黄河流域的统治,鲜卑族拓跋部需要改变其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为主。此政策早在道武帝时即已提出并开始实行。《魏书·外戚传·...

三武灭佛哪个皇帝改佛教为道教
是魏太武帝。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

评价一下魏太武帝
拓跋焘(公元408年—公元452年),字佛貍,北魏皇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魏太武帝。在拓跋焘统治期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魏太武帝崇尚武功,重用崔浩,依靠崔氏谋略和鲜卑人的慓悍,战无不胜,...

三武一宗疯狂灭佛,那么是为了钱,还是其他因素呢?
原因:北魏太武帝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僧侣人数太多,不符合太武帝全民为兵的理念,外加兵荒马乱,没有多余的钱养僧侣,以及僧侣的资产也很多,太武帝听了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下令灭佛。结果: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多被毁,一部分僧人被戮。废佛时间共六年。太武...

崔浩的个人简介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

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武灭佛
1、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战争过程
北魏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拓跋氏于公元386年建立的一个政权。自从道武帝拓跋(公元386~公元409年在位)开国以来,北魏凭借其强悍的骑兵四处征伐,势力迅速发展。至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煮即位时,北方除大夏、北凉、北燕三个政权所辖区域外,已全部为北魏所占据。当时,与北魏对立并存的还有南方的刘宋和大漠以...

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会十分支持汉文化?
真正完成北方一统的是北魏,是曾经弱小的拓跋鲜卑一族。而完成一统的这个人,便是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的父亲拓拔嗣是在汉化派的支持下夺回政权的,是以他本人十分支持汉文化。为了避免北魏再次出现反对汉化改革而起兵戈的情况,对于自己的儿子,他便极为看重,让他们自小就学习汉文化 在拓跋焘小时候,...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灭佛事件有哪些
1、北魏太武帝灭佛,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他还听信崔浩的谗言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2、北周武帝灭佛,当时佛教兴盛,人民不事生产,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和经济安全。这次灭法只毁像破塔烧经,令僧尼还俗,不杀僧人。共还俗僧人300万人,退寺院4万...

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位皇帝,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崔浩历仕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朝,无论是平定北方、西域诸国还是对南朝作战,崔浩的谋策都对大魏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崔浩官至司徒。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谋略的大家,却不善自谋。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魏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而...

大东区18775843233: 鲜卑族的历史 -
可维肝达: 【南北朝】 1、北魏的崛起与强大 鲜卑拓跋部在三国西晋时期,居于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以游牧射猎为生.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

大东区18775843233: 为什么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 -
可维肝达: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大东区18775843233: 鲜卑族的起源及其兴衰存亡历史是怎样? -
可维肝达: 中国古代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西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

大东区18775843233: 为什么说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民族融合 -
可维肝达: 魏孝文帝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起到民族融合的作用,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汉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大东区18775843233: 北朝时期,哪一次改革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
可维肝达: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公元四七一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开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岁登基,二十四岁正式接替文明太后执掌政权,执政伊始,他便开始了“文治”政策.为...

大东区18775843233: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内容 -
可维肝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主要是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的,加快了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搭者.内容有使用汉语、汉字、改汉姓、易服饰,孝文帝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更是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森乎文化.各民族在较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中,增进了彼此的知春薯了解、友谊与互信.

大东区1877584323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了哪些条件 -
可维肝达: 经济上:南北方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需要更大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 政治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小范围内实现了统一,如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局面,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据的局面,有利于进一步达到全国性的统一局面. 人民的统一意愿强烈,北方民族融合.

大东区18775843233: 北魏时哪位皇帝采取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 -
可维肝达: 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五岁即位,聪慧机敏.在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

大东区1877584323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和意义 -
可维肝达: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但国家政要掌握在他的祖母文明太后的手里.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

大东区18775843233: 魏主是谁?他提出的改革目的是什么? -
可维肝达: “魏主”即北魏孝文帝.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第一:促进了鲜卑族和其他进入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这是少数民族有原始或者奴隶制度到更加先进的封建制度的进步) 第二:稳定和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有助于黄河流域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为后来的再次统一奠定基础) 第三:使中原传统文化在各民族传播,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