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总体趋势和秦至前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

作者&投稿:欧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

(一)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形成

一、夏商周时期的中枢机构

首先,我国古代中枢制度主要形成于夏商周时期。并且在这形成的基础上不断的演变。在夏商周时期,中枢机构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为从中央到地方所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最高的为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上多进行封侯。形成了“夏后氏百官”的局面。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宗法制”,形成了“公侯伯子男”的政治阶级形式。并且还采用了“世袭世官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枢机构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在人员的安排上由世袭制度转变成为了君主委任制。“战国时期的最高武官称为将,最高文官称为相” 「1」 ,相在当时是一个权利相当大的职位。荀子曰:“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万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终岁奉其成功以效其君,当则可,不当则废”「2」。有其可见相权地位之高。

二、秦汉时期的中枢机构

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就出现了“三公九卿制”,一种对中央与地方进行很好控制的国家中枢机构。也是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于是形成了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并立的格局,且相互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3」,因此出现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而九卿 ,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 三公 ,还是 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三公九卿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枢机构最终形成的标志,以后各代基本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到了西汉时期,基本上是“汉承秦制”,只是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动。进一步的完善三公九卿制。到了西汉末期有了稍微的改变,朝廷以“宰相之才不能及古”「4」为理由,改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到了东汉时期,“虽制三公,但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5」,由此可见三公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枢制度又随着朝代的变更发生了改变。主要是开始了有三公九卿制开始转行为了三省六部制。比如说“把三公列入了八公并置”,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体又有变化。大体上讲,尚书台(尚书省)的性质发生变化,它从少府中独立出来,但却由国家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即由中央决策机构变成中央最高行政执行机构,主管行政执行事务。尚书诸曹取代九卿,直接处理具体行政事务。中书省、门下省成为新的中枢决策机构。这是三省制产生的时期,也是“群相制”产生时期。

四,隋唐至明清时期

在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又是中国中枢机构的进一步完善。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各行其职,相互之间进行牵制。在尚书省下有设置了六部,执行对各项指令。到了宋朝,中枢机构进一步改变。其主要的趋势为对对丞相的权利进一步的削弱,设置了参知政事、三司、枢密使,以此来限制相权。因此,宋朝的中枢机构对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的中枢机构主要为明朝的“内阁制”,而内阁制最终形成于成祖时期,据说是因为“授权大内,常侍天子殿阁置下”「6」。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制度的确立,这一些列中枢机构的转变都使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二)推动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的动力

我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内阁制和军机处制度。这一系列漫长的变化,是什么因素在驱使着它呢?

一,为了不断的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对于中枢机构的不断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换而言之,中枢机构就是统治者统治一个国家和巩固自己政权的最好工具。由于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时局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所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也不得不及时地对中枢机构进行完善,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转变来看也就是很好的体现出了统治者的需求。无论中枢机构怎样改变,它的功能主要还是在于帮助统治者维护统治,只是在不同时期应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改善而已。

二、君主集权观念的出现

在秦汉时期,出现的三公九卿制,主要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来管理国家,是的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在有的历史时期。丞相的权利甚至超越了君主的权力,这就使得各代君主不得不想办法改变原有的中枢机构形式,组建一个有利于集中自己皇权的中枢机构。到了隋唐时期,最典型的就是三省六部制,开始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再到了宋朝时期,相权一分为三,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就是的的进一步的削弱了相权,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直接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置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速了皇权的集中,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出现,使得君主集权制度空前强大。由此可见,君主集权观念的出现也是推动中枢机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

一、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首先我们从秦始皇设置的三公九卿制来看,虽然秦始皇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但是主要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三公与九卿的手中。从秦始皇死赵高和李斯假传诏书就可以看出当时三公的权利有多大。后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设置枢密使分割丞相的军权,设置了三司使分割了丞相的财政权力。最后在清朝中枢机构由议政王大成会议 转变成为了军机处,空前集中了皇权。总体来看,中枢机构演变的特征主要为“集中君权,削弱相权”。

二、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在秦朝时期,地方上的长官主要是由皇帝亲自任命,不具有世袭继承的权利,但是每一个郡的长官同样拥有很大的权利,总揽政治、经济、军事。到了西汉初期,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到了北宋时期,在地方上设立知州,并且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还设置了转运使,负责地方上的财政和税收,把地方上的财政税收的收入运往中央。这些措施就使得地方上的实力大大的削弱。由上可见,在中枢机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地方权力日益分散,而中央的权利得到了加强。

三,中枢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

对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机构而言,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现象是十分明显的。比如说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各种政策而言,由中书省制定,门下省审核,在由中书省执行,这就使得三个部门之间权力相互协调,相互牵制。再者到了北宋时期,设置的参知政事,三司、枢密使,这三个部门之间也是一种相互牵制又合作的关系。对于各部门及合作又相互牵制的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统治者自身需要的结果。“任何一统治阶级都必须有一个“匡弼”、“辅佐”的中枢机构来协助处理繁冗事务,而中 枢机构的过度发展又必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引发皇权旁落,这种矛盾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的始终。”「7」各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不会希望在自己权利之下再出现一个能够超越自己权威的机构。所以,在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当中,各部门既合作又相互牵制的关系相当明显。

(四)中国古代中枢机构演变特征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

对于历代中枢机构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基本特征,如“相权日益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中枢机构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这一系列显著的特征其实都包含着许多历史发展的的必然性。首先,对于中枢机构的演变而言,从表面上来说是为了是的中枢机构更加的完善,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的使中枢机构更加的适应于统治者统治者的统治。而对于中国古代以封建社会形态为主的社会而言,统治权力主要是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最高权力往往是集中于君主的一人手中。所以,对于历代的统治者而言,都希望自己权利的体现得到最大化的集中,而对于历代中枢机构的改革和演变过程,也就是为了不断加强皇权的过程。而历代的中枢机构的演变过程中,都体现出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的统属,形成了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的绝对性的控制,并且最终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这一种中央控制地方的体制也是一种为了更好维护国家稳定体制的体现。而对于中枢机构各个部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限制的体制特征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为了进一步的使得皇权得到空前的强化。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而言,他希望一个理想的中枢机构来辅助他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他也不希望中枢机构的权利过于的膨胀,从而进一步的威胁到自己的权利的集中。由此可见“统治阶级设置官僚机构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加强中央集权。”「7」从上述来看,中国历代中枢机构所体现出来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君主意志所决定的必然性。也是君主政治权力集中的制度表现。

秦汉中央官制
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侍中、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分掌三公、吏、民、客、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都堂居省内中心,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勋封及考课之政,下辖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下辖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下辖刑部、都官、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少卿。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赋税财政归户部;宗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宫殿、城廊、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这样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三班院;户部,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神宗元丰五年(1082),实行中央官制改革,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先后并归工部。

秦代 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唐 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 明代 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代 设南书房和军机处。 规律:一是皇权进一步强化,相权进一步削弱直至被废除。 二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三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封建中央集权一步步加强,权利日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秦朝开始设立丞相,到明朝废止,表现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取得胜利。中央体制的不断演变,总体上来说是越来越完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最终大权归于皇帝一人手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总体上呈现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而君权则日益加强的趋势。这个趋势可以从秦始皇设置的三公九卿制和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等事件中得到明显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得到加强,而相权则被分散和削弱,这体现了皇帝对国家最高权力的控制和主导地位。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以维护皇权为中心,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位,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汉朝时期,尚书台(或称尚书省)的性质发生变化,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政务中枢,但随后又逐渐转变为最高行政执行机构,主管行政执行事务。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这个制度的特点是相权被分散到三个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这三个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从而实现了对相权的分散和削弱。
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取代了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在三个省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两个府(即枢密院和三司),从而进一步分散了相权。
元朝时期,中书一省制取代了二府三司制,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取消了三省的划分,将相权集中到中书省,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的制度被建立起来。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取消了丞相职位,设立了内阁作为皇帝的助理机构,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清朝时期,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制度的特点是设立了军机处作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代至唐初建立起来的中枢体制,是中国古代继秦汉三公九卿制之后又一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汉朝的尚书台具体是指什么
隋唐时期,尚书省重新崛起,成为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直到北宋,尚书省的权力和实际作用逐渐减弱,最终在元代后被废除。尚书台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权力中枢的变迁,从秦汉的早期职能逐渐演变,到后来的分权制衡,直至最后的制度变革和消亡,都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内外朝制度内容相同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哪些?
西汉建立之后,汉承秦制,中枢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为了防止丞相专权,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制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秦至元前期的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从中可看到中央官制变化的哪些特点和趋...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就...

三省六部制是如何确立的?
隋唐时期的中枢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长官:中书令(隋为内史令)、门下侍中(...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是?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从战国时期产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地主阶级的一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历朝都实行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专制主义...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

历史问题:关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清朝军机处:①职能: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②影响: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

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禅让制 1、内容:相传在皇帝之后,尧、舜、禹依次称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2、表现:尧舜禹的传说是禅让制的具体体现。知识点二:分封制 含义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如何发展
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

林口县13241037099: 从秦汉到元朝,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
徵竹淋清:[答案] 秦朝是三公九卿,汉朝是中外朝,唐朝是三省六部,宋朝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二府,元朝是中书省,总之中枢权力越来越大,皇权不断加强.

林口县13241037099: 高一历史第一册:简述古代中国中枢权力结构变化 -
徵竹淋清:[答案] 1、汉武帝集权: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1...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①收...

林口县13241037099: 谁能说一下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演变? -
徵竹淋清:[答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就是皇权和相权的争夺,从第一个宰相李斯,到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相权一步步削弱,皇权一步步得到加强.最初的宰相有驳回皇帝决定的权利.李斯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下,宰相的权力是为了平衡皇权.而到...

林口县13241037099: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
徵竹淋清:[答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简述; 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而随着夏启建立中...

林口县13241037099: 我国古代中枢权利机构演变的简图一定要准确哦 先谢咯~~~中枢权利 不光皇帝 -
徵竹淋清:[答案] 秦朝:三公九卿 西汉(汉武帝及以后):中朝(内朝)与内外朝 {中朝(内朝)成为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变为执行机... 工部,礼部,刑部,吏部,户部,兵部} 宋朝继承唐制度,但设置三司分管财政,设枢密院掌管军事 元:废三省制,改为一...

林口县13241037099: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
徵竹淋清: 中央:秦汉时期三公九卿, 隋唐演变成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元代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

林口县13241037099: 秦、唐、明、清、四个朝代皇权之下的中枢权利体系的演变情况 -
徵竹淋清: 秦代 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唐 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 明代 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代 设南书房和军机处. 规律:一是皇权进一步强化,相权进一步削弱直至被废除.二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三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封建中央集权一步步加强,权利日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秦朝开始设立丞相,到明朝废止,表现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取得胜利.中央体制的不断演变,总体上来说是越来越完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最终大权归于皇帝一人手中

林口县13241037099: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徵竹淋清:[答案]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各部门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皇权的强化和相权的弱化是一个基本趋势.3.历代中央政治制度之间有继承和发...

林口县13241037099: 详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急,答得好了50奖励!详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急多说点!50分! -
徵竹淋清:[答案] 政治:先秦时是分封制.秦以后是帝国制即中央集权地皇帝制,地方上是郡县制,其中汉时地方上有分封制和郡县制共存;秦汉时中央是丞相制,隋唐以后是三省六部制,这表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明朝时朱元璋罢相,清朝时,雍正设立军机...

林口县13241037099: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本质 -
徵竹淋清: 发展的趋势就是清晰表现出来的:皇权不断加强、县权不断遭到压制,最终被废除的趋势! 本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集权受先是将权力从地方先中央集权;接着是将集中到中央的权力在集中的皇帝的手里!这就是实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