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

作者&投稿:俞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传全文翻译~

翻译: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
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
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
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苏洵将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孙没有成人,妹妹嫁给杜氏,死了还未下葬,嘱咐苏轼。苏轼服丧期满后,就马上安葬了姑母。后来大官可以让子孙得荫,就推让给了苏太白的曾孙苏彭。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
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此文出自元朝·脱脱《宋史》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作者简介: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上赐号答剌罕(意谓:自在),被赞誉为“贤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脱脱亲率大军镇压镇压徐州芝麻李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违制之坐坐:判罚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 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13.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分)

(2)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3分)

(3)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3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C.(属:连接)
11.答案:D (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12.答案: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13.古文翻译(9分)
(1)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3)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苏轼文言文小故事阅读答案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3, 题目 一、解释下列字(古文) 1、奸 2、不 3、甚 4、去 二翻译下面句子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主吠乎? 三、文中“东坡云”的“东坡”是谁?你读过他其他的作品吗?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 2. 苏东坡的故事阅读答案 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

苏轼传高中文言文阅读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

苏轼传文言文答案
1. 苏轼传全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

苏轼传略文言文答案
1.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关于苏轼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参考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 1.①京城 ②山东地方 ③私下、内心 ④死 ⑤已经 ⑥泪 ⑦大概 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 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 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4. 苏轼的买鸭捉兔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1原文昔有人将猎(1)而不识鹘(2),买...

汉书苏轼传文言文翻译
1. 跪求 文言文翻译 \/f?kz=45701533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
小题1:A小题2:C小题3:(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可。)小题4:(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2)我们出洞以后,...

公违轼,姓苏氏文言文阅读答案。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孔子过而不式》文言文阅读
【文化常识】 话说“式” “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乘车者身靠横木,表示敬意。上文“孔子过而不式”中的“不式”,意为不表示敬意。【译文】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人就派投降的陈国百姓去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扶着车前横木对这些人表示敬意。子贡手里拿着缰绳问孔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
1、C2、D3、B 1、酬:实现。2、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3、“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云和县182773151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 -
万胀保儿:[答案] 1.C 2.D 3.B 4.(1)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

云和县1827731519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 -
万胀保儿:[答案]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母亲能... 句子翻译为:(苏轼的)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

云和县18277315195: 《宋史·苏轼传》苏轼是一公怎样的人 -
万胀保儿:[答案] 《宋史● 苏轼传》中的苏轼是个有抱负、有气节、博学多才的人.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县人.十岁时,他父亲苏洵到外地去游学,他母亲程氏就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次听母亲讲过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说出它的大概经过...

云和县18277315195: 苏轼传全文翻译 -
万胀保儿: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

云和县182773151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苏轼,字... -
万胀保儿:[答案] 1.C 2.A 3.B 4.(1)(苏轼)后来用书信形式进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 “我应该避让一下,好让这个人出人头地.” (2)(苏轼)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巩固并加高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来防备洪水第二次到来.

云和县18277315195: 宋史 苏轼传 -
万胀保儿: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

云和县18277315195: 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 阅读题答案? -
万胀保儿: 【参考答案】1.(共4分)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2分)交代这些方面的特点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和创作大量作品埋下了伏笔.(2分)2.(共6分)(1)五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用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3.(2分,答案略.学生只要扣住思想根源的某一个方面,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思想根源的正确认识,语言通顺即可) 4.(共5分)表现: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感;有超人的智慧与才能(2分,答对两点即可)思想根源:关注民生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1分)

云和县18277315195: 宋史,苏轼传译文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
万胀保儿:[答案]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

云和县18277315195: 求《苏东坡传》阅读答案 节选是:两兄弟 开头:熙宁四年 -
万胀保儿: 作者高度肯定了苏东坡“闲不住”的性格,认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之气.举例说明略.

云和县18277315195: 《苏东坡传》文段中表现了苏轼诗文的成就,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下面是原文: -
万胀保儿: 在写法上采用侧面反衬的手法,表现苏东坡的诗文成就之高. (大概就是这样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