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其他资料

作者&投稿:芝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国学的资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
德犹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具体哪个网址不好说,网上太多了,所谓国学有好多,但其主体就是儒、释、道。
儒学的经典有很多,讲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及人伦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比如论语、春秋等,你可以到网上找他们讲座,文献资料,有好多呢?
释家的更多,教理也最深,可以由浅入深的学习,佛学的网站到网上能找到不少,最主要的是学习经典,再就是听讲座。
道家的,其实道家的包括了中医、天文、地理等众多的内容。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等,都可以学习。
资料在网上搜索。总有你需要的。

1920年12月4日国学大师唐文治筹建无锡国学专修馆
1920年12月4日,国学专修馆由施省之和陆勤之等捐资、唐文治筹建,1921年2月27日(农历正月二十日)开馆,唐文治任馆长。建馆之始,租赁锡山之麓的山货公所为临时馆舍。1921年10月2日迁至学前街文庙尊经阁,后扩建校舍100余间,占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1927年7月,改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学制3年,其程度与国立大学相当。1929年12月,又改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1年,唐文治作校歌歌词,以“作新民”为校训。同年开始招收女生。1935、1936年在宝界桥东北堍两次共购地60余亩,拟建新校舍,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实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学专修馆于11月初迁至南门外王祥巷上课,后又内迁湖南长沙、湘乡和广西桂林、北流等处坚持办学。1939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生5年制预科班,同年在上海设无锡国专上海分校。1945年冬,在无锡筹备复校并招生,次年3月开学,分2年制、3年制、5年制,上海仍设分校。同年夏,桂林校本部迁回无锡。当时锡、桂、沪3处共有学生500余人,学生来自21个省(市)。1949年7月19日,学校改名为中国文学院,唐文治、王蘧常分别任正、副院长,设文学、史地、哲学3个系。1950年1月,无锡国专上海分校并入。同年5月,中国文学院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以保存国学、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为办学宗旨,提倡厚实基础、博览专精。低年级学生注重基础课的学习,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科学习。唐文治十分注重师资,先后延聘章太炎、金松岑、陈石遗、钱基博、吕思勉、周予同、周谷城、蔡尚思、王蘧常、朱东润、钱钟联、胡曲园、张世禄、冯振心等专家、学者到校任教。唐文治主持无锡国专30年,毕业生达1700多人。
2011-02-20 10:47:31 野渡庐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史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创办于1920年12月。1928年改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9年8月改为中国文学院。1950年4月,并入蘇南文化教育学院。其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反对日寇侵略,学校于10月6日向後方搬迁,由长沙至桂林。1939年春,又在上海设分校,于是而有锡校、桂校、沪校的称谓。桂校于1946年复员回无锡,沪校直到1950年方并进锡校。
学校以国学即我国传统文化为教学和研究对象,这是我国仅有的,前後存在32年,规模又很小;然而由于办学别具特色,在各个时期,培养出一批学有精擅的专门家,在海内外赢得声誉,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写下可贵的一页。1920年11月,浙江钱塘人施肇曾(字省之)通过江蘇太仓人陆起(字勤之)的介绍,敦请唐文治在无锡创办无锡国学专修馆,任馆长。因“讲学家居”是唐文治的“平生之志”,于是慨然允诺。
不尚空谈、贵实行的唐文治,随即在无锡、南京、上海三处招生。因他享有的声望,来报名者异常踊跃,合计近千人。经过评核,录取正额生24名,附额生6名。1921年正月20日开馆,因校舍尚未营建,于是暂借无锡商人的山货公所楼房二幢,权作教育、宿舍,地点在锡山脚下。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创办国学专修馆的宗旨,对于培育人才,极其重视品德的教养,不仅要“敦品励学”,加强身心的修养,而且尤其注重实践,要身体而力行。根据办学宗旨,又定校训为:“致良知。”
关于教学方式,由于国学专修馆与上海高等工业学堂的性质有文与工之不同,因而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效法前者,而是以旧式书院为模式,又因时而有所改进。
在开馆之初,馆长手订《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10项:躬行、教悌、辨义、经学、理学、文学、政治学、主静、维持人道,挽救世风。它和上述的办学宗旨相表裏,对品与学全面而系统地作出了规范,作为国学专修馆学与行的准则。
唐文治的教育思想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具有开创性的是他的性情教育之说。为了使学生理解古人文辞所蕴涵的“性情”,并使之深化,他竭力主张读文,讲究读文的方法。正因为如此,读、背诗文,成为无锡国专持之久远的一个传统。唐文治在教学过程中,言教身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身体力行。他对学生管理很严,讲授之馀,每天有计划地分别找学生谈话,检查督促课业,有时要学生当面背诵诗文。但他又极其和蔼可亲,甚而在课馀之地,与学生高歌昆曲。在他的办公室裏,挂有一副对联:“天生我才必有用,他人爱子莫如馀”。表明他把学生当作子弟一般地爱护。这为无锡国专的师生关系树立了榜样。
1926年12月,随着第三届学生毕业,学校在社会上已获得声誉,日趋稳固。由此时至抗日战争爆发,得到可喜的发展。1927年6月,经商定改专修馆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并具文呈请国民政府大学院得批示建私立学校。1928年9月20日,大学院批准无锡国学专门学院立案,1929年11月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1927年至抗日战争爆发这几年,招生人数不断的增加,1931年又开始兼收女生。招生数的增加,必然是学校规模的扩充。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基本建设逐步拓展。办学宗旨由专修馆时规定的“正人心、救民命”发展而为“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本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以“作新民”为校训。
从学院立案改为国专,其教学方式,改变了那种日讲月课的旧书院模式,转向西方的学校的学制。在教学实践中,极其强调的是不尚空论,注重实在,要讲读独立著作的原书,即使是那种独立体系的学科,也要尽可能讲原著。
为了礼聘名师、兼容并蓄,校长非常重视师资的合格人选,重视学识,而不重资历。自立案转制至抗战的几年中,先後聘任的教师有陈衍(号石遗)、钱基博(宗子泉,兼任校务主任)冯振(兼任教务主任)曹元弼、朱文熊、杨铁夫、顾实、单填、刘朴、陈鼎忠(字天倪)、陆修祜、叶长青、钱萼孙(字仲联)、魏建猷、童润之、甘豫源、李源澄等(大都给教授名义)。
无锡国专还有一种定制,即每两周举行学术讲座,聘请校内教授讲其所长,并聘校外名家如李根源、金天翮(字松岑)等来校演讲,章炳麟(字太炎)也来过几次。教师各擅所长,学生自然也就不拘一格。无锡国专的教学,一二年级注重基础,甚至三年级时也还不忘基础训练,强调要有扎实的根柢,而後由博返约。为着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鼓励和促进师生从事学术研究,学校在立案转制後的六七年时间裏,注重汇编和出版师生的种种学术研究成果。
在无锡国专的校园裏,读书的、学术的风气是良好的。然而,却不是沉浸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一潭死水般的迁疏的场所。“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校的教学宗旨,又引导学生们走出教室,一次又一次加入“一二·九”运动等爱国主义斗争洪流。特别是年已古稀的唐文治校长,积极地支持了这些活动。学生的爱国运动,成为国专的优良传统。
1937年“七七”事变,继之而起的是上海“八·一三”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已经来临。无锡国专和沿海各地的大中学一样,汇成流亡学校的巨流,向内地搬迁。
1937年10月,敌机轰炸无锡。只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在校上课,唐校长率各年级学生至锡邑南门外王祥巷上课。11月,战线由上海内移,议决内迁。适陈鼎忠(天倪)教授从长沙来函相招,校长便亲率志愿内迁的数十人,会同俞庆棠所率的江蘇教育学院师生,迁校去长沙。1938年起,战事紧急,两湖有被包围的危险,只得再向内迁。2月9日,到达桂林,先後租赁正阳街私房和环湖路私房上课,并招收新生。
1938年6月下旬,学校的课务已结束。唐校长因年事已高,且水土不服。决定向教育部请假返回上海,由教务主任冯振代理校长职务。冯代校长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负师命,坚持办学,与民族抗战相始终。其间学校因战局的变化,前後多次搬迁。
抗战胜利,举国欢欣!此时,桂林校舍已毁于战火,就在山围筹备复员回无锡。1946年春节过後,师生由梧州转广州,因交通滞阻,借中山大学残破房屋住宿上课,三月後,乘教育部指定的招商局轮船分两批至沪上转无锡。八年多的搬迁终于结束。
1939年6月底,唐校长由陆景周陪同,由梧州转香港,于7月10日抵上海,1941年3月3日,沪校正式上课,这就是通常称的无锡国专沪校,有学生50馀人。9月起,招收二年制、五年制新生40名。从此直到1949年,春、秋两季招生。
唐校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沪校办得有声有色。当时沪校专任教授除王蘧常、王绍唐、郝立权外,有钱锺联、夏承焘、张世禄、陆修祜等。兼任教授占多数,先後有周予同、周谷城、蒋伯潜、朱东润、黄云眉、王佩诤、鲍鼎、朱大可、童书业、魏建猷、金德建、唐尧夫、郭绍虞、胡曲园、吴丕绩、顾宪融、葛绥成、刘诗荪、江锺秀、唐庆诒、李长傅、姚德风、冯邦彦、任中敏、许国璋、方诗铭等,可以说得一时之选。
沪校学生的学风认真而踏实,读书的风气很浓。学校没有图书馆,学生就到上海图书馆等借阅。学生组织国风诗社、史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谈诗作诗,选印诗集,撰写论文,少数还在报刊上发表。师生一面教学,一面仍然关心着社会。而国专的同学,在民族危机和国家前途危难的时刻,走出书斋,参加各种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有的还投笔从戎,进入解放区,有的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的抗争,无愧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无锡复校是在1946年春节後,桂校师生告别给予多方支持和帮助的广西各界,于五、六月间到达无锡。桂校师生到锡,与无锡师生会合,复员、复校工作便告完成。因校舍不敷应用,只得停办附中。这时,沪校仍相对独立地存在,王蘧常仍返沪,协助校长主持日常事务。锡校则由冯振为教务主任,蒋庭曜为总务主任,王震为训育主任。
锡校从1946年夏至无锡解放,设有三年制、五年制和二年制文书科,只招秋季始业,共招四届,合计约三百馀人。与桂校、沪校一样,仍然推行学年与学分结合的修业年限制。先後聘任教师(教授、讲师)包涵专、兼任的有冯振、蒋庭曜、朱东润、向培良、周贻白、俞瑞徵、王震、李笠、王庸、钱海岳、严济宽、冯励青、吴白陶、周保儒、丁儒侯、郑学弢、蒋庭荣、欧阳革辛、李锡五、梁崇辅、陈雪尘、谢随知等,教学一仍学校的传统。
从1946年到1949年蘇南解放,无锡和蘇、浙一带的国民党统治区一样,民生凋弊,民怨沸腾。国专的学生和沪、甯以及全国的大学生一起,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的前途。几次重大的事件,迫使他们不能沉默,走出课堂或声援抗议,或游行示威。
无锡国专用心良苦的最後阶段是改院和并入蘇南文教学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後,经报请蘇南行政专员公署审批,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改为中国文学院,由唐文治任院长,王蘧常任副院长,严济宪为秘书长,钱海岳为教务长。下设文学、史地、哲学三系。8月11日(公历10月2日)举行改院及开学庆祝典礼。1950年春,沪校奉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令,并入锡校。就在这一学期,校董会已无经费的资助,学生数锐减。经过反覆会商,请求政府将中国文学院并入蘇南文化教育学院语文系,不久就得到批准。于是师生员工一百馀人,全部进入文教学院。
无锡国专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中学语文、历史教师以及在文、史、哲领域的研究员和教授,唐兰、吴世昌、王蘧常、蒋天枢、钱锺联、周振甫、朱偰、王绍曾、魏建猷、邹云翔、朱屺瞻、杨建福、汤志钧、冯其庸、范敬宜以及去台湾的张寿贤、严云鹤、谢鸿轩等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无锡国专及其办学特色、经验,唐文治的教育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纪念。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其他资料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于1920年12月4日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与施省之、陆勤之等人共同创建,最初名为国学专修馆。学校以保存国学、弘扬民族文化为办学宗旨,提倡厚实基础与博专并重。初期,馆舍租赁锡山山货公所,1921年迁至学前街文庙尊经阁并扩建,设有3年制学制,与国立大学相当。1929年,学校更名为...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其他资料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创办于1920年12月。1928年改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49年8月改为中国文学院。1950年4月,并入蘇南文化教育学院。其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反对日寇侵略,学校于10月6日向後方搬迁,由长沙至桂林。1939年春,又在上海设分校,于是而有锡校、桂校、沪校的称谓。桂校...

钱基博他自谓所著文章“植骨似杨马,驶篇似迁愈”是什么意思?
钱基博首批离校的教师,也是光华大学的创建人之一。民国16年9月,因北伐军兴,锡沪交通受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特聘其为教授兼校务主任。锡沪交通恢复后,便兼任两校课务。民国26年,钱基博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随校迁江西泰和,与浙大同仁创办《国命旬刊》,并亲自撰写《发刊...

饶宗颐先生并未经正规学院教育 何以精研书画
他从1932年继承其先人饶锷先生之业编辑《潮州艺文志》而进入到文化界,开始了以治地方史志为主的早期学术生涯。之后从1943年赴广西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开始了为教一生的旅程,在其后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辗转于不同的教席,教学相长,学术道路越来越宽广,所画也越来越多样。纵观其各个时期的画作,无论是题材还...

无锡怀仁中学的简介有哪些呢?
1943年,清朝农工商部尚书、无锡国学专修馆馆长唐文治先生为学校题“博爱”校训,并加按语:“锡邑北乡怀仁中学,创办有年。癸未孟夏,校长陈伯瑜介严生古津来征题。余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校名怀仁,任重道远,韩子云博爱之谓仁,诸君其谨守之哉。”又请武进清癸卯年进士、著名书法家钱振_书写...

饶宗颐作品 书画名家饶宗颐 饶宗颐代表作 【欣赏 价格 图片 鉴定...
助王云五编《中山大辞典》;后又助叶恭绰编订《全清词钞》; 1943年 赴广西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1946年 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系主任。任《潮州志》总纂。被推选为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1952-1968年 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后为高级讲师及教授; 1954-1955年 于日本东京大学讲授甲骨文...

陶闿士的人物生平
辛亥义士陶闿士传略陶闿士,名闿,一字开士,又号天研,别署天倪阁居士,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籍四川江北县,13岁过继本族,遂著巴县籍。他过继后,得到姑父冉慈的教勉督促,购置大量书籍,锐志学习。当时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中日甲午之战以中国签订屈辱条约而告终,“戊戌变法”又因那拉氏...

唐文治的人物生平
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唐文治生于江苏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今属江苏省太仓市)岳王市陆氏宅第静观堂。祖父唐学韩为他取名“治”,寓意“通经治国”,取字“颖侯”,寓意“聪敏颖慧”,取号“蔚芝”,寓意“德馨芝兰”。 1870年,6岁的唐文治就启蒙读经,读背儒家经典《...

上海大众河滨大厦小区周边配套怎么样?
直线2KM范围内教育资源有10个(弘毅国学书法围棋古筝国画(豪浦分院),育苗棋语围棋俱乐部(豪浦广场店),上海市汪齐风芭蕾舞专修学校,托玛仕英语(长寿路校区),蕃茄田艺术(普陀豪浦广场校区),传奇跆拳道运动培训中心(长寿豪浦店),课程设计中心,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F座,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上海...

江苏怀仁中学是什么学校
原名无锡私立怀仁中学,始建于1938年的抗日烽火之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无锡乡区最早的完全中学,是锡、澄、虞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是我国著名火箭专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姚桐斌的母校。1943年,清朝农工商部尚书、无锡国学专修馆馆长唐文治先生为学校题“博爱”校训,并加按语:“锡邑北...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无锡国学专科学校 - 搜狗百科
储枝益君: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于1920年冬创建于惠山之麓,1928年改名无锡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定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我国著名教育...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苏州大学里面有几个院校? -
储枝益君: 苏州大学有21个学院,分别是: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财经学院),王健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金螳螂城市建设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1个部——医学部,下属7个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医学院.另外还有两个独立学院,分别是:文正学院(越溪校区),应用技术学院(周庄校区) 另外在苏大东校区,还有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分校入驻.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潮州陆氏三兄弟近况如何 -
储枝益君: 潮州陆氏三兄弟陆三兄弟是陆勤之、陆秀英和陆秀虎.平原卢家,这就是太仓的“名门世家”.陆勤之,原名曾业,出嗣后改名起,字芹芷(后一直沿用勤之),号凤骞,州廪监生.1912年,民国建立,改南洋实业学堂为南洋大学,唐先生请陆...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中国近代什么时候开始提倡国学?中国近代什么时候开始提倡国学的
储枝益君: 当前学界关于近代“国学”概念的出处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黄遵宪于1887年提出;其二,梁启超于1902年秋提出;其三,吴汝纶于1902年8月最早接受日本人士意见...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钱基博他自谓所著文章“植骨似杨马,驶篇似迁愈”是什么意思? -
储枝益君:是说他写的文章有杨雄和司马相如的文风,有司马迁和韩愈的架构. 钱基博,字子泉,别号潜庐,无锡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初二日生,与弟基...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王蘧常的人物年表 -
储枝益君: 1900年6月生,3岁时识字,区分四声.4岁时随父赴广西,习《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执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

阿巴嘎旗19197076641: 历史上瓷画师袁荣兴是谁什么年代 -
储枝益君: 袁荣兴,民国早期景德镇画瓷名家,江西瓷业公司签约画师,和他同批签约的有马庆云,罗宿等瓷画家袁荣兴的资料很少.马庆云 (1939.10—) 女, 河南郑州人. 擅长水粉、水彩画. 1 962年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1965年毕业于开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