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作者&投稿:皮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运用导游词介绍家乡的民居~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1、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2、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门楼】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字形、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桃表示等。
  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一、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二、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三、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古民居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村落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
  [编辑本段]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土家族吊角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土家民居
  古文献称土家民居为"干栏",少数民俗文献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中国土家族习俗》云:土家族人的住宅,多为木房,其结构习俗以正屋、偏屋、木楼、朝门四部分组成。一般人家只有正房,小康人家有正屋、偏房和转角楼。富有人家加修有朝门。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面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和晒衣台。正屋规模有三柱四旗、三柱五旗或五柱八旗以至七柱十二旗之分,多为四排三间,也有六排五间的,忌修单扇双间之屋。正屋中间为堂屋,以祭祖先和迎宾客之用,两边作人间。堂屋后面有过道房,俗称'抱兜房'。偏房称磨角,又叫'马屁股',或叫刷子屋,连接于正屋的左右边,作灶房或碓磨房之分。别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俗叫'走马转角楼'。多子女的人家,女儿住转角楼,故有叫绣花或故娘楼的。转角楼建于正屋的左前或右前,也有正屋左右都起转角楼的。转角楼一般为三排两间,上下两层,上为人间,下为厢房、仓库或碓磨房。转角楼挨正屋一边,有悬空走廊,转至外沿当头,当头两边上端,妙廊翘起,颇俱雄伟壮观"。
  土家民间称土家民居为"转角楼",是土家民居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一般土家人住一栋房,其长有连三间、连五间、连七间、连九间,其进深有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五柱八骑等。一栋连三间(四排三间)的木房,居中的那间叫堂屋,作为祭祖、迎客、婚丧等重大活动之用;左右两间叫住房,前房为火铺,为聚餐向火议事之用,后房为卧室。如果房基够宽,家境又比较富裕,则在房子的右边配偏房,安放灶房、柴房和牛栏、猪圈;左边配厢房、楼子。楼子下安排碓磨和粮仓,上作'书房'或闺女的'绣房'。房基临坎,楼子则吊脚,无坎则柱与正屋齐,只在二楼走廊上吊些假柱头。不管吊脚不吊脚,在楼子外侧一定要翘檐转角,故称'转角楼'"。
  土家民居称谓揭秘
  土家人是根据房屋的结构形式指称自己的居所的。总的说来,土家民居有单体居室和合体居室之分。合体居室由单体居室组合而成,其称谓也各不相同。
  1、土家单体民居称谓
  土家民居按进深有三柱二旗(俗称尖刀架)、三柱四旗、三柱五旗、三柱六旗、三柱七旗、四柱五旗、四柱六旗、四柱七旗、四柱八旗、五柱七旗、五柱八旗、六柱六旗、七柱十二旗之别,一般连三间、四间、五间,也有连六间、七间、九间、十五间的。单体民居按材料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
  2、土家合体居室称谓
  土家合体居屋是土家民居独特形式,是由土家单体居室发展而来,蕴含着土家人的审美观念、工艺价值、民俗理念以及用自然为我所用和与自然抗争的思想。土家合体民居的称谓有转角楼、四水屋、窨子屋、冲天楼之分,其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
1. 福建土楼: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这些独特的山村民居建筑以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而闻名,与客家人的历史紧密相关。2.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开平市田野上的碉楼展现了欧式古典风格与中国南方农村传统土屋的独特交错景观。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结合外国...

我国哪种传统民居蚂蚁庄园
我国传统民居“四合院”是四面建房蚂蚁庄园。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四合院最早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是中国古代农村的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的建筑结构和布局既符合了居住需要,也考虑了社会关系和家族氛围。四合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价值...

介绍中国一种民居的建筑形式(导游词)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
中国最美建筑有福建土楼、开平碉楼、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

介绍一种地方民居特色
永定土楼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

特色民居的简短介绍
一、碉楼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藏区高碉和广东江门开平碉楼为典型代表。二、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

中国富有特色的民居
1、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又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

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中国特色民居有以下5种:1.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2.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人物图案。因其...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是哪五大?
1、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

介绍一种(清楚结构特色等)民居 200字
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

洛南县17050024546: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楼?请写一写. -
隗薇胆石: 我会这样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客家民居的特点是(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它的好处有( 防备盗匪的骚扰 )、( 防备当地人的排挤 )、(显示了客家民居的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等.傣家竹楼的特点是(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它的好处有( 利于防酷热 )、( 防湿气 ).

洛南县17050024546: 各具特色的民居写导游词400字 -
隗薇胆石: 大家看着就是傣家竹楼.傣家竹楼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洛南县17050024546: 以导游身份介绍少数民族民居民俗 -
隗薇胆石: 客家民居导游词 大家好,我叫XXX,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你们到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古代民居的一朵奇葩,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民居位于偏僻...

洛南县17050024546: 客家民居的解说词 -
隗薇胆石: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洛南县17050024546: 傣家竹楼导游词50字 -
隗薇胆石: 傣家的竹楼的形式为干栏式建筑,其特点是凉爽防潮.楼上右边是卧室,中间是客厅,厅外有凉台.傣族认为自己的灵魂和家神都在卧室里,外人来了会打扰家神,摄走灵魂.所以傣家的卧室外人是不能进入的.

洛南县17050024546: 以导游身份介绍北京四合院500字作文 -
隗薇胆石: 来到北京,你就一定会看到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主要的建筑形式.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

洛南县17050024546: 客家民居导游词作文 -
隗薇胆石: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

洛南县17050024546: 用简练的话介绍客家民居 -
隗薇胆石: 客家民居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

洛南县17050024546: 乔家大院导游词200字 -
隗薇胆石: 女士们、先生们: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末华北民居建筑的典型、华北第一民俗博物馆——乔家大院.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近年来,又被辟为民俗博物馆.利用民宅搞民俗陈列,这实在是一明智之举.大院以其独特...

洛南县17050024546: 介绍皖南民居的解说词300字 -
隗薇胆石: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