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死生亦大矣”800字

作者&投稿:卜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的评论800字以上~

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的长篇小说>之一>,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题材

这个世上,每时每刻都有着生命的诞生与消逝。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不仅仅是看看身份证那么轻松简单。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背上沉重的负担与枷锁,在尘世走一遭,尝遍人间酸甜苦辣,等我们离开的时候个中滋味恍然了悟——原来我曾走过如此精彩的一生,尽管它那样坎坷。
有些人抱怨终生,碌碌无为,不体面地离去。有些人拼搏终生,达官显贵,毫无遗憾地离开人世。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前者死的萧索,后者死的满足。
但我们中间永远也必定有这前一类人。他们抱怨生活之难,逃避命中注定的磨练,让自己处于一个在自己看来舒适的坏境之中,尽管日后会活得比现在更加艰难,但是他们毅然选择躲在象牙塔中,不愿饱受风吹日晒。尽管这种行为被多数人所不齿。但无可否认,这是我们许多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上帝赋予了大自然的生物一种本能,那就是趋利避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迅速地躲开各种苦难,以求一时安宁。即使很多人都明白这样的安宁一击就碎,可他们仍不愿迎面而上。尽管这并不是错误,可是这些人终究无法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
那如何死得其所?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克服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虽然过程艰难,但终归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这只是成功前提中的一部分罢了。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同行者或引导者。亲人,良师,益友,都将是把我们送入顶峰的奠基石。
还要强调一下的是,我们还需要明确的目标。这条人生路,注定是一个“Y”字路口,选错了路,即使你天资再高,众人力量再大,也是一条不归路。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死乃平常之事。假如我们能精神永驻,灵魂永存,那肉身成灰又有何妨?那些伟人的名字,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肉身不存在而消失于世。那些烈士的名字,被永恒地刻在了一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石碑之上。他们的事迹将千秋万代地传诵下去。即便是那些平凡人甚至是平庸人也会被他们的亲友记住,哪怕他们相对于那些伟人来说如此微渺。所以每一个人的诞生与离世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义,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个英雄。
我走过枯槁的树木,淋过淅淅沥沥的小雨,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灵棚,轻轻地闭上了眼,合起了双掌。

这个世上,每时每刻都有着生命的诞生与消逝。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问题,不仅仅是看看身份证那么轻松简单。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要背上沉重的负担与枷锁,在尘世走一遭,尝遍人间酸甜苦辣,等我们离开的时候个中滋味恍然了悟——原来我曾走过如此精彩的一生,尽管它那样坎坷。
有些人抱怨终生,碌碌无为,不体面地离去。有些人拼搏终生,达官显贵,毫无遗憾地离开人世。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前者死的萧索,后者死的满足。
但我们中间永远也必定有这前一类人。他们抱怨生活之难,逃避命中注定的磨练,让自己处于一个在自己看来舒适的坏境之中,尽管日后会活得比现在更加艰难,但是他们毅然选择躲在象牙塔中,不愿饱受风吹日晒。尽管这种行为被多数人所不齿。但无可否认,这是我们许多人热衷的生活方式。上帝赋予了大自然的生物一种本能,那就是趋利避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迅速地躲开各种苦难,以求一时安宁。即使很多人都明白这样的安宁一击就碎,可他们仍不愿迎面而上。尽管这并不是错误,可是这些人终究无法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
那如何死得其所?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克服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虽然过程艰难,但终归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然这只是成功前提中的一部分罢了。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同行者或引导者。亲人,良师,益友,都将是把我们送入顶峰的奠基石。
还要强调一下的是,我们还需要明确的目标。这条人生路,注定是一个“Y”字路口,选错了路,即使你天资再高,众人力量再大,也是一条不归路。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死乃平常之事。假如我们能精神永驻,灵魂永存,那肉身成灰又有何妨?那些伟人的名字,并没有因为他们的肉身不存在而消失于世。那些烈士的名字,被永恒地刻在了一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石碑之上。他们的事迹将千秋万代地传诵下去。即便是那些平凡人甚至是平庸人也会被他们的亲友记住,哪怕他们相对于那些伟人来说如此微渺。所以每一个人的诞生与离世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义,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个英雄。
我走过枯槁的树木,淋过淅淅沥沥的小雨,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灵棚,轻轻地闭上了眼,合起了双掌。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与死,岂不是让人很悲痛。

大学语文中有一篇文章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知道的吗??把文章给我...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3)”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5)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6)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夫人之相与通假字
5.D(A“趣”通“取“ B“”通“” C“知”通“智”)6.B(前者是动词,到,往;后者是助词,的。A都是动词,交往,结交。C都是介词,因为,依靠。D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7.D(悲观的说法与文意不合,作者对人生是执着的,只是因岁月的流逝而悲叹)8.(1)但是当...

文言文兰亭集序
是日也:“死生亦大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后之览者。及其所之既倦,信可乐也,暂得于己,晤言一室之内,或取诸怀抱,茂林修竹,惠风和畅,一觞一咏;又有清流激湍,岁在癸丑,亦犹今之视昔。 向之所欣。 2.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为繁体字,并不是我们所学过的简体字,原版如下: 兰亭集序  永和九...

贾谊《过秦论》中的个别字发音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盛之丝竹管弦。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所遇欣。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 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亦将于斯文有感。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醉翁亭记和游江的文言文阅读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4),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5),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6)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7)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永和...

经典文言文大全及译文【十篇】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将至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死生本大矣,岂不痛哉?”这句话出自哪里?
死生亦大矣是在庄子·德充符 岂不痛哉是王羲之自己在兰亭集序中写的

有没有关于描写自然、山水之景的古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3、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晋王羲之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关于《 兰亭序》一文真伪,基于下列事实: 一、王羲之...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关于"死生亦大矣"的文章八百字左右 -
晨巩舒肝:[答案] 《兰亭集序》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或有重于生命者乎?当其兴味索然,万念俱灰之时,死亦无关紧要,其心中作念之事固然重于生命百倍.然则此者甚少,...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王羲之生死观议论文850 - 900字 -
晨巩舒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出处】王羲之《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急求一篇600—800字的关于《兰亭集序》的读后感.各位帅气的哥哥弟弟,漂亮的姐姐妹妹们.帮帮忙啦!谢谢 -
晨巩舒肝: 《兰亭集序》读后感 死,我们害怕;即使碰到了它的衣角我们也惊慌不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远离,希望一直不会在某个转弯路口,碰见它.生,我们留恋;在年轻时,我们忘却关注这个世界;年老后,我们多想一直睁着眼睛,多想...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如何理解《兰亭集序》中的“死生亦大矣”?要简洁明了! -
晨巩舒肝:[答案] 死生亦大矣说的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与死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死生亦大矣███ -
晨巩舒肝: 你好!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一句话. 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إ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兰亭集序 取自己身边某一现象或观点,谈自己观点 写一段议论性语句 -
晨巩舒肝: 主要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兰亭集序》的总结 -
晨巩舒肝: 《兰亭集序》教与学知识点梳理 高存新 一、基本常识 1、 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

额尔古纳市15733772968: 兰亭集序的感触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做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
晨巩舒肝:[答案] 从小到现在,我的理想不断的变化,亦如情随事迁.每当我有感于世事,立下鸿志,无不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当俯仰之间... 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