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中提到佛教的诗有哪些?

作者&投稿:源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居易的诗中提到佛教的诗有哪些~

《客路感秋寄明淮上人》
《答户部崔侍郎书》
《赞法偈》
《适意二晨》
《晨霞》》
《枯桑》《官舍内新凿小池》、《春寝》、《垂钓》、《食笋》、《新栽竹》、《早梳头》、《沐浴》

白居易作品如下: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望月有感》、《放言》、《池上》、《缭绫》
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4、《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5、《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数量最多的一个,他曾把自已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闲适诗是其诗歌人仆以的一个重要类型,他在《与兀九书》中写道:“今仆之诗,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己下耳。时之所重,之所轻。至十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淡而词迂,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表明他自己对十时人并不重视的闲适诗}一分珍视。自居易“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歌琴酒乐其志。”他受这二种思潮影响都很深。自居易自称“予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他师傅是中唐禅宗高僧佛光如满和尚,曾十香山“结香火社”。自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建立草堂十庐山遗爱寺,“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宙之迹”,他死时遗命家人把他“葬十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可见他与佛门的因缘之深。从自居易的闲适诗来看卞要体现了以下四种佛教境界。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兴盛的时期。他和洪洲正是禅宗中马祖道“洪洲禅’派的禅师有密切接触。禅宗奉初“平常心是道”,卞张从凡境来体验禅理,认为日常生活是建立禅悟生命的基础,禅的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要在日常生活中如吃饭、洗钵中都感悟到真实才是修行。“佛法在日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所作所为处。”(《大慧录》)自居易接受了洪州禅中的“平常心”,把平凡的生活转化为安详惬意、充满诗意、情趣盎然的闲适人生。他的很多闲适诗铺叙诸如衣食傣禄等身边琐事,渲染着日常生活的安闲和身体的快适,借此寄托自己心灵的愉悦,以此达到心蔬夜南里的平衡和安适。如:“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朝睡足始起,酌醉即休。”(《适意二首》):“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檐半床日,暖卧因成睡。锦袍拥双膝,竹几支双臂。从旦直至昏,身心无一事。”(《闲居》);“食饱拂枕卧,睡足起闲吟。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食饱》)还有诸如《官舍内新凿小池》、《春寝》、《垂钓》、《栽杉》、《食笋》、《新栽竹》、《早梳头》、《沐浴》等等看起来都是有关吃穿子}行、微不足道血琐碎的日‘常世俗生活,白居易以自足自适的心理化解了现实的忧患,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超越,正是体现了他随缘仟运、知足保和的佛教生活境。

  二、“角虫目皆菩提”的审美境

  禅栖息于大自然中,自然处处皆是禅机的启悟。“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满目青山起白石”。“如何是灵泉境?师曰:枯椿花烂漫”。“如何是镜中人?师曰:子规啼断后,花落布阶前”。“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曰:红日照青山。”(《五灯会兀》)“无情有佛性”,佛性不}卜于众生有情,{的且也蕴含在一切有情、无情的“万法”之中,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白居易爱好登临览胜。为杭州太守时,“郡在六百日,入山}一二回。”(《留题大竺灵隐两寺》)白居易有不少写景的“闲适”之作,“湛湛玉泉色,悠悠浮石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竹杖,头戴白纶巾。兴尽卜山去,知我是谁人。”(《题玉泉寺》)真是心与境谐,其乐己极。又如“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山水一何朋,君子在其中。”(《旅次华州,赠袁右丛》);“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晚望》);“阳丛抽茗牙,阴窦泄泉脉。熙熙风土暖,高高石岚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身闲易澹泊,官散无牵迫。”(《春游二林寺》);“石门无旧径,披棒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石覆薄苔封,苍然无处觅。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游石门洞》)等等,展现了明朋如画、意味隽水的大自然。他寄情山水,在山水的启迪卜得到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升华,从血体察到大自然超然的意趣。自然景物有时也成为自己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了人性和人格,一切莫不显露出活泼的禅的生命,物我交融,旱现出佛教“触目皆菩提”的审美境。当然,这种美景也只为拥有禅的意识和眼光的人旱现。白居易感叹过:“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街上,回首看山无一人。”(《过大门街》)

  诗人在l[ll对澄明鲜活的大自然的时候,l[ll对一花一叶、一山一水时,都能寄托学佛参禅的心得。他说:“步月怜清景,眠松爱绿荫,早年诗思苦,晚年道情深。夜学禅多坐,秋牵兴暂吟。悠然两事外,无处更留心。”(《闲咏》)他看到干枯的桑树,认为:“道傍老枯树,枯来非一朝。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枯桑》)夜半听到松声,“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寒山飒飒雨,秋琴怜怜弦。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然。”(《松声》)他汗欢养鹤,也偏爱那种闲然安处的意趣,他说:“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谁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鹤》)真可谓“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夕。“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一力一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一力一世界一切性水。”(《黄果断际禅师宛陵录》)

  三、“心安是归处”的旷达境

  《景德传灯录》载,白居易问惟宽禅师怎样修养心性,师石:“心木无损伤,石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念勿起。’白居易再问:“垢即不可念,净亦不可念乎?”惟宽说:“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子认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兀相对的观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禅宗“无子}为木”,虚明{的不执着、不系念于万物。《维摩话所说经》中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除去了分别的观念,则一切对立及其带给人们的迷惑也就烟消石散了,这样才能随分安逸,达到人生超脱的旷达境界。

  《旧唐书木传》说白居易“以忘怀处顺为事”、“放心于自得之场”。苏辙在其《书白乐大集后二首》中这样评论白居易:“乐大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履忧患,胸中了然照诸患之空也。故其还朝为从官,小不合,即舍去,分司东洛,优游终老,盖唐世十大夫达者如乐大寡矣”。“随缘自适”、“随遇血安”确实是白居易的人生态度,白居易一生为官,不论是升还是被贬,也无论是留京还是外放,他都处之泰然,心情平静,以“吾道才知}卜”的知足心理排除现实困

  厄,获得精神自由。白居易致什(退休)后,亲友都为他体禄减半{的忧心,他却很达观。

  他在《少年问》诗中说:“号作乐大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他晚年过着“身闲当富真大爵,官散无忧即地仙”(《池上即事》)的中隐生活,却始终能保持心灵的安然适意。他说“我生木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重题》);“无论海角与大涯,大抵心是即是家”(《种桃杏》);“东窗晚无热,北户凉有风。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中心木无系,亦与出门同。”(《夏日》)皆具触境随缘,飘然无碍之神髓。

  有人把白居易比作陶渊明,他自己也以“异世陶兀亮,前生刘伯伦”(《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咏山J报之》)他陇退居渭上时,还意味深长地写过《效陶潜体}一六首》。虽然二人的人牛经历井不相同,但白居易身上确实也有陶渊明式的旷达闲适,虽异代相隔血灵犀相通。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寄二弟》称白为“世间第一有福人”,这归根结底还是由其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超脱的心境造成的。

  四、“春来草自青”的天然境

  白居易的诗以语言通俗平易、情调淡泊悠闲{的见称。他自称“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自吟拙什有怀》),与中唐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大相径庭。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两诗来看,语言清朋,音韵浏亮,可见白居易驾驭语言的水平很高。他的闲适诗则平易浅俗、木色自然随见随感,“满心血发,肆曰血出”,用含有诗的节奏、韵律表达,这种“春来学自青”的大然境也正是禅宗审美境界的表现。

  据《五灯会兀》记载,“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春来学自青,月上己大明。”,又石:“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意思是一切都是自然血然的,像春大到来,学色自然{的然会变青;夜色降临,月亮自然{的然会升起一样,不可用心着力。禅即卞张自在仟运,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更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木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无为,{的不应是牵强着力的,刁一能直截木来l[ll目。白居易说“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事情偶然合乎己意就是最仕境界,东西出乎大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大工。多一份人工修饰,便少一份大然趣味。可见“木自大然,不假雕琢”正是白居易自觉的审美追求。

  白居易钟情于木色大然的审美境界,不光表现在诗歌的语言风格上,同时也体现在对音乐等艺术的描写上。白居易晚年的诗中有很多对琴曲的描写,同样弃欢淡远平和、清冷浏亮的乐曲,可作为其趣味的印证,如“清冷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清夜琴兴》);“蜀桐木性实,楚扮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一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闻君古泳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卜,竟日有余清。”(《听弹古泳水》)在清冷、恬淡、平和、韵清的音乐声中,我们俨然可以看到木色大然、不假雕饰的诗人,陶然自得于格高韵古的旋律,流露出俯仰自得的禅悦之情。


白居易的诗中提到佛教的诗有哪些?
(《大慧录》)自居易接受了洪州禅中的“平常心”,把平凡的生活转化为安详惬意、充满诗意、情趣盎然的闲适人生。他的很多闲适诗铺叙诸如衣食傣禄等身边琐事,渲染着日常生活的安闲和身体的快适,借此寄托自己心灵的愉悦,以此达到心蔬夜南里的平衡和安适。如:“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终日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

写诗词的和尚僧人 有哪些诗词是僧人写的
鸟窠和尚赞(Bai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Qing。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Zeng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Tou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Ru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Zuo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Shui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Jiu珠。...

白居易的文言文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

香山居士是谁?他的诗?
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

帮忙翻译这篇文章~
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

自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描述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C 因为地势和温差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花朵盛开的时间不同,其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故本题答案选C。

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
1、白居易传([ 元 ] 辛文房)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白居易与佛教的因缘是什么?
从此可以看出,仕途的险恶给白居易带来许多烦扰,而佛教则带给他内心的平静。他在《间吟》一诗中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晚年时,白居易更加虔心念佛,舍三万两俸银请人参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彩绘大型的极乐世界图、西方三圣像。白居易去世后,其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并没...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艺术风格的发展 自六朝至两宋,佛学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与僧侣结交,诗歌创作受到佛教很深的影响,著名诗人土维、自居易、柳宗元等人就崇信佛教,他们的很多作品寓佛理禅意于其中。三、中国艺术界的影响 1、建筑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虽然没有西洋的实用,但却力求精美,如房屋前后的陈列布置,左右美妙...

九华佛茶与金地藏的渊源
正是郡守支持,九华山佛茶得到发展,佛教得以光大。金乔觉不仅禅农兼修,还奋力研读佛经,儒学。同诗人交往。后据学者考据,金僧并请江南诗人俞荡抄写禅林四部经即《华严经》、《宝积经》、《涅槃经》和《槃若经》。可见金乔觉是同诗人有来往的。大诗人自居易一生写茶诗六十多,.常出游寺院,与四川僧...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和佛有关的古诗 -
广狗妇炎: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剪去三千烦恼丝的原诗是什么? -
广狗妇炎: "剪去三千烦恼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出自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以下是完整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描绘了古原草原的景象...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谁有关于佛教的诗词和对联 -
广狗妇炎: 佛教对联 出一切音声说法 现无边色相度人 (题诸佛菩萨) 身心不动入三昧 真妄皆空证一如 (题诸圣众) 月不住空莲处水 鹿归于野鸟离笼 (题诸圣众) 觉行圆满得无漏 信毁普观度有缘 (题三世诸佛)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上求佛果,下化众...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信佛? -
广狗妇炎: 美国诗人金斯堡信佛,尤喜掸宗,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只因他降生时他母亲梦见维摩诘(在佛世时代很有名的居士,善萨道行者)入室,因故字“摩诘”.王维年青时就笃信佛,曾随道光法师“十年坐下,伏俯受教”.一生习禅,与...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代表白居易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是 佛家之道吗 -
广狗妇炎: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杰出诗人.他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其中他本人认为价值最高最为认可的是讽谕诗,"为时为事而做,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很好地体现了他诗论的精神.在讽谕、闲适之外,白居易还把自己的诗歌分出了“感伤”一类,其中的《长恨歌》、《琵琶行》,就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的作品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描写寺庙的诗词 -
广狗妇炎: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寺庙,写下了很多关于寺庙的诗词: 1、《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有哪些关于和尚的古诗 -
广狗妇炎: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

西乡塘区17366741908: 形容寺庙的诗句 -
广狗妇炎: 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