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作者&投稿:年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四点到四点分别是什么~

从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外,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曾与道家思想结合而出现魏晋玄学,与佛家思想结合而出现宋明理学,同近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思想结合而出现所谓新儒学。儒家思想,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也有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现就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作些简述。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关系中,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两种主要的不同观点,从儒家的主导思想看,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又可分为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和控制,人对主宰的神和理的顺从和崇拜。因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和“人定胜天”(《荀子•天伦》)的枳极思想;也有将天神学化和将天理学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人感应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逻辑结构的基本脉络。宋儒进一步将“天命”演绎为“天理”,这样“道”与“理”又统一起来。由此可见,儒家的本体论,不是对宇宙的自然生成进行揭示和探讨,而是将天、道、理、气以至心、性等问题全部人格化,形成了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张载《西铭》)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近思录拾遗》)。总结了儒家所宣扬的天人关系,而且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到了最高的埋想境界。
以伦理为内容的天人关系,必然产生以性善论为主体的人性论,把人性与大道联系起来,从本体论出发来界定人的本质,使人性也道徳化。盂子把仁、义、礼、智都放在人性之中,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内在本性来改变人的气质。“仁”是儒家的道徳价值标准、“仁政”、“德治”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从孝悌出发,做到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体现出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精神,使个人与群体达到平衡发展。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解决人我关系的枳极表现。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没有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没有把自然作为独立对象来进行认识和探讨,这就影响到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不能得到独自的研究和发展,其结果是直觉思维代替了科学实诚,道德实践代替了生产实践,这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都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这又是它的消极的一面。
二、政教统一
从政治要求出发看待教育的作用,使教育紧紧地为政治服务,这是儒家的一贯思想。《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为由学乎”。这里所说的“教学”与“学”,都是指整个教育而言的。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
前面已讲到儒家非常重视“仁政”和“德治”,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为前者只能达到“民免而无耻”,而后者则能够达到“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要施仁政,行德治,就必须抓教育工作,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政治目的。孟子更进一步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因而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要求统治者“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天下之民都能够达到“明人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腾文公上》)。他认为民心之得失,关键在教育。孔孟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曾起过爱民的积极作用,但也形成了我国长期重德治而不重法治的传统。
汉代的董仲舒更进一步提出“敎,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的论点(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把教育看作是实行政治统治的根本。在他的《贤良对策》中明确地提出,“古之平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把重视教育在政治中的作用,作为一条历史经验向汉武帝进行建议。
教育为政治服务,体现在多方面,如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掌握教育领导权,规定着各个阶级和阶层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为教育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利用国家政权来管理和控制学校,为学校制定规划,确定教材,进行监督和检杳;直至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选拔制度(如历史上的察举制和科举制)等等。
在儒家思想中,为学与为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而优则仕”,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信条被奉行。在儒家的治国安邦、“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思想指导下,把为仕作为实现其政治现想的重要途径。孔子曾提出“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主张(《论语•微子》)。也就是说为仕是为行道,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所以《大学》中提出“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对儒家政教关系最系统的阐明。
总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极端密切,是中国以儒家为主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还有经济功能(包话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等。
第二,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和观代教育,应当具利现代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特点,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等,应当成为现代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基木要求。
三、文道结合
“文以载道”,“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教育,把知识教学与教学过程也道德化了。把知识教学与道徳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知德论的特点。《中庸》提出:“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因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有人把知、仁、勇解释为智、德、体,但在儒家思想中,有关智、德、体的要求,也离不开道德的内容:孔子设文、行、忠、信四教以教人,大都具有道德教育的性质。他所编纂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除《乐经》亡佚外,其他五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教科书。六经的意义和作用,如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解释的那样:“《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都是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要求把道德教育渗透到知识教育中去,把道德理想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从儿童抓起,从小事做起。朱熹将教育分为小学与大学两段,认为小学教育就是要“教以事”即“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以此向儿童灌输道德伦理观念,培养和训练道徳行为习惯。到大学阶段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并指出:“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大学章句序》)。这个道,就是当时社会所要求的伦理纲常和行为准则。在这些伦理纲常中,固然有不少是有历史性与阶级性局限的,如封建伦理关系中的“三纲”就属于这一类;但也有不少是符合社会发展、适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道德规范,直到今天还可加以修正补充为我所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和风尚,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主体,只要我们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特色,还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四、知行一致
在知行关系上,虽然对先后、轻重有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知行体现在不同领域内(如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想基础上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等等。但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践行是其主要特点。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几点简略说明,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一是在发扬传统教育思想时,要以儒家为主,兼容其他各家之长,集古代优秀文化之大成;二是要把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于中国,放眼干世界,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哲学体系来。

由于中国哲学思想始终以人与社会为研究中心,展开众多哲学范畴,因而明显表现出强调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修德重行,追求宇宙、社会的和谐统一等特点。在认识论方面则注重于开掘人生智慧的直觉体认,忽视了知识论范畴的逻辑论证与科学实证。


(一)人文精神


第一位哲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作为儒家哲学体系的核心,追求一种刚健有为的人生目标。孟子、荀子等后学详尽地发挥了人学思想,把人从动物、神分离出来,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在宇宙间与天、地合为“三才”。“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具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哲学思想在发动之时便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至上的精神,这与西方哲学把人的价值归于神(上帝)是大不相同的。儒家哲学思想在封建社会地位显赫,他的人文精神也影响了以后的其他哲学流派。道家追求淳朴、无为的与大自然和谐的人生,佛学追求的也是一种精神解脱的人生,并逐步世俗化。正因如此,在中国,宗教从来没有凌驾于政治之上,从而避免了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黑暗统治。


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人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主体,特别关注“天人合一”的命题。所谓“天人无二”、“圣人之心与天为一”、“天即人,人即天”、“性即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等都是对天人合一的阐发。探究宇宙最高哲学范畴天(天道、天命、天理)是为了证明人(人道、人性、人伦),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目的在于论证人道如天道万古不变。心、性、情、意、气、良知等概念范畴都是对人生、人性及人的生命的一种体认。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人事有关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特别发达,自然哲学则相对冷落。


(二)道德践履


在儒家哲学思想中,人的概念是以道德伦理来标志的,即强调人的社会等级属性,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为了从客观世界中找到理论根据,竟把人的道德伦常强加给天地万物,使天成为道德的化身,然后以天理反证人世,儒家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弥漫着道德意识。泛道德性成为申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所以善恶问题成为古代哲学最重要的争论焦点之一。西方哲学正相反,以知识论为中心,追求一种外在于人的“纯智”,把认识对象作为人的对立物来研究,认识客观世界与个人道德修养没有必然联系。可以说,这是导致中国认识论不发达,实证科学落后的哲学原因。


中国古人把认识客观世界与个人修身养性联系起来,甚至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数千年的中国哲人都毕生追求“尽善尽美”的伦理道德境界。他们几乎都是知行统一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践履者。儒家思想把道德看做是“天”所赋予,因而把道德实践当作自己一生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提到社会生活的首位。


受着道德践履的哲学精神鼓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数不清的志士仁人。他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惜以热血、生命实践自己的道德追求,使得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取威万方,保延千祀”。


(三)和谐统一


先秦所有哲学思想家都能辩证地考察宇宙、社会、人生问题,都曾注意到事物的矛盾对立面。除了少数政治哲学家如韩非竭力强化对立关系外,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强调矛盾各方的和谐统一,注重一对概念或多个概念相互联系的同一性,把矛盾调和作为问题解决的最后目标,无论儒、释、道,都反对过与不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如一、心物交融、内外无碍、情景合一等范畴的综合性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和谐、求统一的特点。西方哲学主张“二元论”,往往把统一的事物分割成多个方面,如坚持天人相分,时空对立,本体与现象不同等,并且对“点”作深入剖析,以探求本质规律。它引导了西方科学通过近代实证科学阶段而顺利地进入现代科学。


天人合一论出自儒家思孟学派,为后来多数哲学家接受,成为重和谐求统一的哲学核心命题。天人合一论认为自然与人,人与人,物与物之间是联系的,应保持平衡、和谐的正常状态,把这作为宇宙问普遍存在的规律。儒家以“中庸’作为维持万物平衡的最高标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用现代眼光来反思天人合一论,它所主张的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保持平衡的观点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日益为人类所共识。


(四)直觉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直觉了悟,即体认或体验。“体认”就是把自身置于对象之中,进行理智交融,物我契合,触发灵感,豁然贯通于瞬间,从而把握抽象的本体。


除了墨家、名辩家,中国哲学思想家都习惯于体验日久,忽然了悟的直观思维方式。如儒家主张反省内求、道家讲究坐忘、佛学的顿悟法门、理学的致良知等。直觉了悟的思维方式十分重视心的作用,把心当作认识论的根木,“以心统物”、“心包万理”。可是,对心的作用过程却极少深入分析,也不对心的神秘所悟做出推理证明,只是直接将断续的灵感了悟写出。所以,他们的哲学著作总是片断的,暗示有余,明晰不足。所谓道、佛性、理等“终极真理”,缺少缜密的证明,人们只有靠直觉体认去把握。


由于古代哲人强调各概念范畴的整体合一,对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不作深入探求,满足于体认的模糊整体观。这样,对事物作整体观照,“即事见理”式的直觉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分析概念内涵,外延,进行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就成为多余了。直觉了悟的思维还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泛道德性特点密切相连。


直党思维的创造固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非凡智慧,但是,由于不作论证和分析,概念范畴总是直觉而含混,逻辑推理贫乏,导致中国古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其实中国的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早期研究世界的本源问题,本体论为主,后期以认识论为主,研究人的认识。而中国哲学的特点在于实用主义,他往往都是服务于某样东西的,比如政治统治,想儒家的仁政啊,道家的“术”,法家的“法”。中国哲学的大多思想都是服务于现实的,哪怕是庄子,他也是试图用逍遥游的境界去拜托一种俗世的浊气。服务于人,这些哲学的思想都是想要去为人去实现点什么,例如修身,养心。

老子学说: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
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孔子学说: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墨子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这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非攻”,即反对攻伐 ,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极为突出的兼并问题而发表的主张。

庄子主张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博大精深的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对有中国社会特点的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有三大流派:道家、儒家与法家。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尊重、顺应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儒家思想是“人之初,性本善”,对人重在启发、教育、感化;法家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该奖该罚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精髓是什么?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 篇1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以下章节,言之极精...

道德经和易经的关系
结语 道德经和易经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虽然两者在学术上存在差异,但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和促进。通过对道德经和易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瑰丽与魅力。

对中国哲学的思想 你怎么看 300 个字
哲学是指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如下:1、儒家是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是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儒家讲求入世;道家讲求出世。3、儒家讲求仁爱,为政以德冯启祥。非常讲究礼仪,把礼放在第一位, 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超脱于外物之外,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有哪些?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

中国古代哲学的三个主题
3.天德合一 “天德合一”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又一重要主题。“天德合一”的思想以“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为代表,指天以德为其意志,天对人世的眷顾和影响完全以“德”为转移。孔子后来说“为政以德”,把西周以来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以更为明确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即道德和德性成为政治的基点。在前...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根本观点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古代,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世界的本质,并提出了各种关于物质和自然的观点。其中,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朴素的理论,它试图用物质的自然变化和相互作用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发展和变化。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意味着物质是...

靖江市13643021020: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赧轻琥珀:[答案]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

靖江市13643021020: 中国古代哲学有那些特点 -
赧轻琥珀:[答案] 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

靖江市13643021020: 中国历代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
赧轻琥珀: 中国历代哲学经历过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许多代表性的思想,而且流派众多向来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特点,这个不大好说

靖江市13643021020: 举例论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
赧轻琥珀: 《中国文化概论》书上有

靖江市13643021020: 我国的哲学有什么特点?
赧轻琥珀: 吾国哲学,有三大变:邃古之世,本有一种幽深玄远之哲学,与神教相 混,为后来诸子百家所同本.诸子之学,非不高深;然特将古代之哲学,推 衍之于各方面,其宇宙...

靖江市13643021020: 简述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余秋雨在《千年一叹》这样说,古希腊哲学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印度是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是人与... -
赧轻琥珀:[答案] 1、西方哲学 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较近.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

靖江市13643021020: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徐潜著书籍) - 搜狗百科
赧轻琥珀: 你提的问题很有水准啊~很切入核心!那我就来回答一下,可以供你参考一下 可 中国哲学的特质有哪些?我个人觉得中国哲学以道家为核心,而道家的主旨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说的是与自然的心灵沟通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这就是中国哲...

靖江市13643021020: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与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
赧轻琥珀: 1.B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注意原文“包括”一词,说明“非拟人的自然哲学”是山水画出现的前提之一.本句表述以偏概全...

靖江市13643021020: 我国古代的哲学包括那些?
赧轻琥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