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谏逐客书》看李斯的论辩技巧

作者&投稿:项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谏的技巧~

1.咄咄逼人的立论 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站在统一天下的高度,以秦王政最大的政治欲望——“跨海内,制诸侯”为主要论点贯串全章,其论点的孕含、提出、强调和指证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以演绎推理的逻辑力量统领全文,紧紧扣住了拟驳的论题,并使其论点无法抗拒。
2.真实可信的论据 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先分后总,举出了大量的例证。在第二段,选择了秦国历史上四位君王的治国之举,肯定了客卿的巨大贡献。第三段列举了君王的“瑟、乐、珠、玉”等爱好之物,并指出诸物并非出自秦国。在列举了人证、物证之后,李斯又在第四段剖析了“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无敌”的道理,以从事实到事理的升华显示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
3.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综合运用了直接与间接,或正方与反方的论证——反驳方法。第二段中,先以四位君王“以客之功”为间接反驳,在“向使”之后则直接推论。第三段中,通过重物与轻人的对比,两相对照,事非分明。在第四段,五帝三王的业绩是正面论证——间接反驳,秦王的“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助仇之举则是反面论证——直接反驳。直至第五段的结论,仍是建立在两方对比之上,……这种反复进行的正反两方对比使全文的主要论点获得了无可争辩的说服力。

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业……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
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这样波澜起伏,正是“飞文敏以济辞”(刘勰语),终于打动了秦王。
先秦·李斯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白话释义: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文章简介: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1.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2.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 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李斯《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四位国君重用客卿建功立业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打动秦王。罗列事实更有说服力。李斯《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四位国君重用客卿建功立业:秦穆公求贤若渴、秦孝公知人善任、秦惠王善于纳谏、秦昭王任人唯贤。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这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 ...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原文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段话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囊括了上述这段话所蕴含的深意。我们现在做的...

晨读:《资治通鉴》[61]“李斯谏逐客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_百...
应该说,李斯的《谏逐客书》确实是一篇富于雄辩文采的难得好文,放在最擅长论辩的纵横家们也不过如此。然而更主要的还是他的话在理,而逐客之令的确是不怎样的命令,甚至是不值一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要想永保新鲜,绝对不...

李斯《谏逐客书》中列举了哪四个国君重用客卿?
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打动秦王。罗列事实更有说服力。李斯《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四位国君重用客卿建功立业:秦穆公求贤若渴、秦孝公知人善任、秦惠王善于纳谏、秦昭王任人唯贤。

谏逐客书中的李斯为什么能说服秦王收回成命?他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写作议论...
秦始皇听信了这些谗言,一气之下,就下令驱逐六国的人,于是就发生了逐客事件。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其列。在李斯回楚国的时候,愤愤不平,于是给秦始皇上了一份奏折,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2、为什么《谏逐客书》能说动秦始皇,主要是《谏逐客书》主要有三点打动了秦始皇,第一:客卿对...

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统一前他的《谏逐客书》,指出秦统治者“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之非计,不仅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晚期斗争剧烈、各国统治阶级争取人才的历史,是一篇富于文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如何说服秦王
3、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造成饱满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谏逐客书》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铺陈手法的运用和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创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

李斯写《谏逐客书》是怎么回事?
然而,一年之后,各个诸侯国的宾客使者都跑过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担心他会发动叛乱,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大致意思就是他与秦王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拥有现在的待遇。吕不韦看完信之后,服毒自杀。在这件事情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李斯《谏逐客书》的起因。吕不韦倒台之后,还没有死...

《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别的诸侯国,来证明...
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翻译: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出自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奏议《谏逐客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

万全县18959972608: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是怎样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说明论点的? -
达奚凭朝阳:[答案]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着重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是非清楚.话语不多,却能让秦王深思,由古至今,从物到人,豁然在目,引导他自然联想到逐客之非.

万全县18959972608: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谏的技巧 -
达奚凭朝阳: 1.咄咄逼人的立论 为了反驳逐客的论题,李斯站在统一天下的高度,以秦王政最大的政治欲望尘敬——“跨海内,制诸侯”为主要论点贯串全章,其论点的孕含、提出、强调和指证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以演绎推理的逻辑力量统领全文,紧紧扣...

万全县18959972608: 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诸葛亮舌战群儒有什么不同?分别从劝说的感情语言语气等角度分析? 比较急 知道的回复一 -
达奚凭朝阳: 李斯的《谏逐客书》抓住了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欲望,文章采取让事实说话的办法,运用正反论证和对举的说理方法,加上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使整个奏书,内容流利、结构严谨,而且说理透彻,论证有力,语言精彩,音调铿锵,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因而也就说服了秦王.这篇奏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基本的道理就在于此.文章言辞恳切、真诚,完全是从读者——秦王的角度为出发点,感人肺腑,让人心悦诚服! 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运用娴熟的论辩技巧,或斥论点,或批论据,或驳论证,雄辩滔滔、举重若轻;时而傲然正气,时而谦逊有礼,时而怒斥,时而戏谑,随机应变、从容裕如;最终说服群儒.言辞犀利,针锋相对,不卑不亢,让人理屈词穷,不得不服!

万全县18959972608: 李斯的《谏逐客书》针对着秦王怎样的心理?从文章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
达奚凭朝阳: 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

万全县18959972608: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题的可卿问题,李斯在策略上有何高明之处? -
达奚凭朝阳: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万全县18959972608: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怎样用对比手法来说明道理的 -
达奚凭朝阳: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

万全县18959972608: 《谏逐客书》中李斯的说服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
达奚凭朝阳: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

万全县18959972608: 《谏逐客书与政论文的逻辑力量我们如何评价李?谏逐客书》与政论
达奚凭朝阳: 夏京春 / 文 这是李斯给秦王的一篇上书,写于秦王赢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即秦统一天下之前16年.当时,秦王政为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重用了一些客卿,这就削弱...

万全县18959972608: 为什么说李斯的谏逐客书的论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举例说明~ -
达奚凭朝阳: 《谏逐客书》确乎写得机巧.韩人郑国为削弱秦国国力、阻遏秦国东扩目的,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此谓有名的“疲秦计”.水渠修建中,“疲秦计”被识破,秦王大怒,要将一切非秦国之人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从六国投奔来...

万全县18959972608: 李斯谏逐客书的如何从四个角度来说服秦王?
达奚凭朝阳: 1、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