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的见性并不等于成佛

作者&投稿:井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就成佛了吗~

明心见性,是证见法身佛,尚需修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才能达到圆满成佛,究竟涅槃。

明心见性是对应凡夫的混混沌沌的境界所言的,一般也可以叫‘开悟’。

开悟的境界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所以,真正大德开悟之后不会去告诉别人说自己开悟了(可以打保票地讲,如果有人说他已经开悟了,千万别信),因为实在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出来的。

开悟可算是初地的品位了,但这也只是理上透过了,还不等同成佛,还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度人的同时也是度己,度己的同时也是度人。

南无阿弥佗佛!

明心合十!

印光大师开示: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着,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1]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1] 覆辙:翻车的轨迹,比喻招致失败的教训。
以上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念佛也可以明心见性
《大佛顶首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妙明真心开发显现,即明心见性)。  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伴)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1]。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一生)至生(另一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分离)异(分开)。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2],自得心开[3]。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证入)无生忍[4],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全)摄(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1] 念佛三昧:这里指持名念佛三昧。  [2] 不假方便:不假借其它的方便法门或方法。  [3] 心开:妙明真心开发显现,即明心见性,见自心本具之佛性也。  [4] 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简称。忍,忍可安住。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理体而不动不退,名为无生法忍,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  以上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月溪法师问答录
明心见性,自古非易,位同初地,岂是随意
时下,有不少人,或自打坐或参禅或修种种所谓法门时,自觉自己悟道,乃至自觉种种身或心的境界,误以为此即是修行有成乃至修对了,实则如楞严经所说,若执着种种则是魔事,不可不慎。
《月溪法师问答录》者,乃近代一代耆宿大德月溪长老所述,此种列举种种,若善用之必获大利
禅宗祖师云: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
有心佛法者,切记,切记
【问】:坐时心里清清净净,不住有,不住无,不住非有,不住非无,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动念历历孤明,不被外缘所转,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以上所说的与佛性了不相干,是无始无明及见闻觉知净缘的作用,非佛性的本体。不住有是净缘,不住无是无明,不住非有亦净缘,不住非无亦无明,照而常寂是净缘,寂而常照是无明,惺惺寂寂是净缘,寂寂惺惺是无明,妙有真空是净缘,真空妙有是无明,历历孤明亦净缘,故非佛性,佛性乃绝对,所问皆相对。  【问】:我今万念断了,清净不动,是佛性本体否?  【答】:佛性是本来不会起念的,起念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本来不起念亦不用断念,故起念断念是知觉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问】: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时时觉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终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觉之念,佛性乃大觉,本来不起念,亦不用觉悟的。  【问】:坐中舌抵上颚,湛然不动,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净净的境界,乃无始无明,古人说:“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此语为临济禅师所说,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问】:我今将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这个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灭的,故了不相干。  【问】:我起一恶思想,改作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是佛性否?  【答】:否,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改恶迁善是为人处世所应该的,不能为见佛性。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的,真心是绝对的,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取舍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见闻觉知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的,自性能生万法,与无所有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譬如一面明镜,灰尘一来明镜变为黑板,背尘合觉,灰尘拭去黑板变为明镜,忽来忽拂,明镜变黑板,黑板复明镜,不是很麻烦的吗?  【问】: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当知真性非从灭尽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心变为妄念,思想一灭,妄念复为真心,是有轮回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无轮回。  【问】: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灭也好,就以为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自己执着了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自己不知罢了。
【问】:照一般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妄念断了,反归佛性,与法师所讲大相冲突。  【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而为众生”,此话非佛经所说,乃是后人伪造,佛经乃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未说本来是佛,要明此理,可将唐时一位祖师辩论的话相告。真妄辩论,照外道所见,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页性变为妄心,反反覆覆,何有了止?我今说一譬喻,有妇人,夫死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室,是寡妇者有贞操乎?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复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亦无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哪里会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脑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牲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的,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必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学佛错用功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众生本来是佛,一念妄动而为众生”,此理是指背觉合尘,“将一念妄念断了,反归佛性”,是指背尘合觉,此论,与孔老及外道无二,老子之无极是不迷昧的,由一变二,由二变三,三变无量无数,由无量无数反归三二一,还归无极,一念不动,亦与孔门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时时觉照不迷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说近于王阳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问】:法师言众生本来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无明先有?  【答】:不能说佛性先有,亦不能说无明先有。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妄想,无始以来本有。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皆有佛性,我今说一譬喻,譬喻金矿内的金子,金子不显露出来,便是为泥沙等杂质所遮藏故,此等杂质就好比无始无明一样,无始无明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得金子就须把金矿来锻炼,要见佛性就须把无始无明打破,金矿销成金子之后,永久不会复变为矿,众生成了佛之后,永远不会变凡夫,我们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譬如金子在矿还未曾熔销的时候,就已然有了,熔炼了以后,永久不会变为矿。  【问】: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非是佛性。  【问】: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阴身,非佛性,乃假业缘投胎。  【问】: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分别如何?  【答】: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自无始以来就有的,不能见佛性即为无始无明所遮障,无始无明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无知无觉、不起念,禅宗所说的黑漆桶底、无明窠臼,把这个无明一打破,即见佛性,是无始而有终的;一念无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断的,是无始无终的,将来我们见佛性后,妄念皆变为佛性,古人云:“无明实性即佛性。”  【问】:无始无明可破,与一念无明不可断的道理?  【答】: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盗首巳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一时股匪剿尽,而他时贼王仍再招新匪,贼患仍不可平。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从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而来,根本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再设譬喻,譬如有留学生从外国回来,他的学问很好,本可在上级社会谋生,但接引无人,发展无路,因而赋闲,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抚蓄,全无依靠,于是为环境所迫,铤而走险,斯文作贼,无奈为人所执,送诸有司,审问之下,得悉来由,苟有司善为之谋,则告诫一番,后当代觅一枝栖,以解决其生活问题,则他不但不再为盗,从此上进,造福社会;盖推其为盗之由,存于衣食无着,今得其所,已除为盗之因,则何来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齐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因,将其监禁,殆至期满,释放出狱,岂知他从此胆气加壮,由小贼而变为大盗矣;此有司之不善处理也。是喻何解?留学生喻脑筋,境遇困窘喻根本无明,为盗披囚喻造业受苦,善处置之有司代寻职业喻大乘人断根本无明(即无始无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如何分别?  【答】: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无漏的,人人的是一样,本来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众生,乃不得不强名之曰本来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弥陀、常住真心、无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动念,不被万物所支配,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见闻觉知之性,乃一念无明之所由起,分两方面,一面是净缘,一面是染缘,净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一清清净净思想,无烦恼、无是非觉悟的思想,染缘乃见闻觉知心中起善恶是非种种思想。佛性之觉乃大觉,见闻觉知乃识觉,大觉者本来之佛性也,识觉者无始以来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觉也。
【问】:佛之与法,是佛在先?抑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佛承何教而成道?  【答】:从前慧海和尚说,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  【答】: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也。但在我的本意则以为佛与法是并行的,又佛法本是无始的、绝对的,故无先后之次第,经云:“于法毫无所得,况有先后?”
【问】:佛性与见闻觉知的分别?  【答】:佛性乃本来面目,是无生死,无来去,有知觉的(知觉者,即本来大觉之觉,非知觉之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究竟快乐,是不受薰染,无漏的,人人是一样的,本来无名字,因说法乃随拈一名字,如真如实相、自心现量、如来藏心、无余涅槃等,都是一样的,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不起念;见闻觉知是会起念的,是分两方面:染缘、净缘,净缘者,心中清清净净,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觉悟之念,染缘者,乃起善恶、是非、爱欲、喜怒哀乐、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样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见闻觉知,非佛性也,我们未见性以前乃见闻觉知作主,见性以后乃佛性作主,佛性与见闻觉知中间有无始无明隔阂,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阳,下暗者如世界,太阳如佛性,世界如见闻觉知,不见太阳因被乌云遮障,乌云如无始无明也。
【问】: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处世?  【答】:见性的人,自性之中,本无生死可了,无佛法可修,修与不修是两头话,但随缘度日,有缘说法度众生,无缘随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撑船过生活,疏山和尚卖布过生活,有闹市街前过生活,有处清净境界,有处烦恼境界,有清闲自在,有终日奔忙,有天子三诏不赴,有终日乞食,有坐脱立亡,有头朝下脚朝上而死者,有坐监牢而死者,有被斩头而死者,有终日受帝王供养,有穿荷叶衣服食松花,大约如是,种种境界皆可随缘,自性心中两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圆觉经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他们的达人境界,如古人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
【问】:参禅透三关,是破本参、破重关、破末后关,禅宗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阶级无层次,为什么还有本参、重关、末后关三个阶级?  【答】:禅宗本无阶级,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参重关末后关是伪造,后人说的,古无此说。三关之说分两种,出在祖师公案,黄龙三关、高峰三关,黄龙三关: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的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骡脚?名曰黄龙三关;高峰三关:语验学者,大彻的人本脱生死,因什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什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什不守毗尼?名曰高峰三关;三关之语是祖师接引学人用的机锋转语。
月溪法师警语  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念念不停,犹如奔马,马到崖前,收缰恐晚,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生不将此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一口气不来,惟有业随身,生时不带一文来,死时不带一文去,努力今生须了却,更莫屡劫受余殃,不受一番寒彻骨,恁得梅花扑鼻香,拼着一条穷性命,银墙铁壁亦要穿,身到半山须努力,要登崖顶莫辞劳,念佛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念佛无秘诀,只要生死切,但办肯心,决不相谦,念到半途须努力,要想成佛莫辞劳,释迦不是天生,达摩亦非自证,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修行若遇真师友,敢保功夫一世休,无量劫的生死,要他和盘托出,修行本分大事,不是说了便休,假如今生不得念佛三昧,纵使骨枯髓干,终不放舍,尔不在这里磨砻,修行志气,抖擞精神,一往直前,以求解脱,苍天渺渺,大地茫茫,生死不了,如何问心?研穷法理,以悟为则,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惟守一法,然后见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百拆千磨,终不退海,受尽辛苦,惟道为是,千磨万难,益励精勤,临渴掘井,时间不待,闲时办,可待临终日;身既到了宝山,切莫空手而归;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学之弗荒,不拟真功之自绩。  万缘非实亦非空,踪迹奚仿任转蓬,  早有菩提生宇内,了无色相滞胸中。  月明午夜峰峰向,日落荒山树树红,  盛代唐虞今在否,人间何时问渔翁。  癸酉三月既望月溪自题




佛法问题,关于明心见性
阿弥陀佛 明心见性不等于成佛。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

师兄求教
PS:这里的“见性”不是指六祖大师说的“明心见性”的那个见性。虽然名词一样,但是一定要搞清楚,这里的“见性”是说你的见之体性。六祖说的明心见性的见性是见自本性。“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当修行人以观行力而得照见“见性”之时,此所见者犹非是真正的见性。“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此性为何意,是广义的性,还是狭义的有特定意义的性...
不过明心见性的的性,比较狭义些,在佛经也有特别定义(详见大般涅盘经),明白的心,是指真心如来藏,证实此心所在,并亲自体验、领受此心的运行,是为明心;见性者,则是此心运作时---维系一切生命体运行时,其本来具备的功能性,众生离此心的功能性,则没有我们正常的见闻觉知功能,此功能性称为...

“明心见性”义理分析
明心见性是通过逻辑推理,细心观察,辩证思维等方法让学者与真理相应、与真实相应。明心见性不是神乎其神的玄学;不是装神弄鬼的迷信;更不是祈福、加持、画符、诵经持咒等等的宗教形式;相反,明心见性并不神秘,也不宗教!明心见性是在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基础上,不唯心,不唯物,不唯经验,不以谁的思想和意识为主...

明心见性——问心,你怎么理解?
问心, 是明心见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明心见性,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简单来说,是恢复一种孩童至真的状态。当我们恢复到孩童至真状态,那么就已经具备了“问心”的基础,如此,步入明心见性之门则心灵不生妄想或疑惑。相反,如果你没有进入至真的状态,那么,你...

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 确定一下.
于本空处,非如木石无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 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 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

缘起性空 的“性” 和 明心见性 的“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因此,缘起性空的性,并没有实质,是指世间一切法无常、空无自性;然而,明心见性的性,是真实有性,可以被一切证悟者观察到真心本具的真实不坏性、如如随缘性,进而断除自我身心真实不坏的我见、也发起般若智慧,能够证知、了知生死的实相,同时也有解脱正受,初分、少分解脱生死的束缚、也发起...

什么是明心见性?
菩萨要通过修行,要到七住位时才能做到明心,也就是禅宗讲的破初参,才叫贤位菩萨,而在此之前只是凡夫菩萨。然后才是见性。见性的概念就是:以意识心见到佛性。何为佛性?就是法界的真实相状,叫做诸法实相。法界的实相并不是我们普通人见到的生生灭灭的感觉,而是一种犹如虚空的不生不灭的感觉。

什么叫明心见性
\\x0d\\x0a\\x0d\\x0a那么见性,要见啥呢?佛家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无自性;自然不是要见的。\\x0d\\x0a怎么见呢: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去除所有的生灭,其自然会慢慢显现。\\x0d\\x0a\\x0d\\x0a阴神、阳神、灵魂、意识、思维等都属于生灭的东西。但其背后有一个承载它们的...

为什么同样是见性开悟,六祖等最多只能称菩萨?(200分)
因此达摩六祖若真见性,那我们只能说,最低十住位,也有可能是十行位,或十回向位,乃至初地以上,但是决不可能是究竟佛位。同样的,其他祖师也都如此,因为佛只授记下一尊佛是弥勒佛,这期间绝无可能有人示现成佛。因此当来下生弥勒佛降世以前的菩萨,如果明心见性,那我们只能说,他可能是十住...

日照市17849781953: 除了释迦牟尼成佛,还有人成佛吗?明心见性算成佛吗? -
贲新抗癌: 佛经记载的有一例是龙女成佛,和释迦摩尼一样的圆满佛.但是龙女是东方世界成的,现三十二相,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现三十二相的佛只能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前不可能出现第二个现三十二相的佛.龙女转男身,现三十二相,法华会上大家看到了,但是那是去别的世界现的.我们这个世界成释迦摩尼一样的圆满佛,有没有我不敢说,就算有,形象也是和大家一样的,谁看得出来呢.但是修成等觉菩萨的肯定有. 禅宗就有见性成佛的说法,明心见性就是佛,只不过,不是圆满佛,相当于菩萨.

日照市17849781953: 梦参老和尚: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贲新抗癌: 梦参老和尚开示: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

日照市17849781953: 明心见性只是开悟而已,还是已经成佛了 -
贲新抗癌: 明心见性,即是「开悟」,即是当下觉悟「万法唯一是自己现前一念真心本性所现」之「诸法实相」;明心见性,即是见到自己「本具无量功德」的「佛性」,即是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即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见性后,是自觉.见性后,还要「称性起修」,达「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成就佛果」.何以故?「性德」虽然是「人人本具」,但「佛果地功德,不修不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后之「称性起修」,一切「修德」皆是开显「本具性德」趣向成就「佛果地功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阿弥陀佛!

日照市17849781953: 什么是见佛见性?
贲新抗癌: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提法,“见性成佛”的“见”是指契悟的意思,不是用肉眼所见的见;“成佛”的“成”是形容词,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佛不是用肉眼而见,如同《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日照市17849781953: 明心见性的人还有因果吗? -
贲新抗癌: 明心见性有不同层次,如果是彻悟的、得到一定果位的圣者,如僧璨大师,虽被斩头,但无有痛苦,因为已经没有能所的执着.这叫做“报则决定报,受则实不受”.

日照市17849781953: 关于禅定 - 请问怎么禅定,
贲新抗癌: 《坛经》云: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 禅、净、密,说法不同,用功不同,但... 还要破法执.明心见性并不等于就成究竟的圆教佛了.而净土宗念佛的是从旁边咬破...

日照市17849781953: 什么是明心见性? -
贲新抗癌: 明心:发现自己的真心. 见性:看见自己的本性.

日照市17849781953: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怎样才能见性? -
贲新抗癌: 宗门参禅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都能说是明心见性.但这个见性成佛的这个佛,大多数情况是只见到了佛性,而不是实证.究竟圆满的佛这一期佛教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弥勒佛还没有下生,所以此土不可能有能即身成佛修行人. 至于怎么样才能见性呢,那得看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和今生依佛法努力修行的程度了.大菩萨等乘愿再来的没有隔阴之谜的,一遇缘就见性了.但现在是末法时期,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这种天资,故想要开悟难的不得了,禅宗大德本焕老和尚也说据他观察,依宗门用功开悟的人应不到200人.即便开悟了离证果还远呢,至少要证到4果阿罗汉才能脱离阎罗王的手掌心.所以想要这辈子就脱离阎罗王的那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你过去摆脱轮回,开悟证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