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的目录

作者&投稿:进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界当代史问题!!!!!急用!!!!!~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
  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会议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通过了《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维也纳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强权政治。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第二,它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第二、“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三、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大约100年的和平。但是它建立在欧洲各大国的实力基本形成均势的基础之上,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彻底崩溃。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相继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安排战后的世界。主要内容有:宣布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并据此而对战败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土、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的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恢复波兰的独立,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建立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并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协调战胜国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确认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等。

  上述这些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它是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构成的多极均势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但由于对德国和苏联等重要战略力量的长期排斥而缺乏稳定性。第三,它提倡集体安全,但是国际联盟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第四,强权政治贯穿其中,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

  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仅仅20年之后,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而且彻底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终结,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雅尔塔体系的明显特点是:第一,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战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它是一个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但是两极的战略力量只是相对平衡。第三,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为根本宗旨,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不仅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安理会及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关系准则。第四,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

  还必须指出的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其次,两极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战后非殖民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欧、中国和日本实力的增长,在两极格局中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另外核威慑的制约因素也不可低估。这一切最终使雅尔塔体系和平演变。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发展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于是一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具有异质性和互相排斥性,并认为国家主权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甚至断言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权消亡是一种铁定趋势”,国际政治的“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并未造就“没有国界的世界”,民族国家及国家主权在国内和国际政治生活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并起着核心作用,国家主权最核心的部分——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各国依然牢牢把守着国家主权,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来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

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在这一过程中,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
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于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1814—1815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把欧洲所有的主权国家(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都包括在内;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恢复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原来的地位;用小国和弱国的领土对战胜国进行补偿,再次重新划定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会议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作出了决定,通过了《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以及《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等。随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神圣同盟条约》,并与英国签订《四国同盟条约》,以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随着法国相继参加这两个条约,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维也纳体系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强权政治。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满足了列强的领土野心。第二,它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第三,它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这也被称为“欧洲协调”。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但是该体系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第二、“均势”原则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结构的经典性原则。第三、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欧洲大约100年的和平。但是它建立在欧洲各大国的实力基本形成均势的基础之上,既没有消除各国的扩张野心,也没有停止它们之间的争斗。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维也纳体系也彻底崩溃。但是,这场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的世界性战争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相继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安排战后的世界。主要内容有:宣布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并据此而对战败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土、海外殖民地等各个方面的严惩;有限承认民族自决权,恢复波兰的独立,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建立国际联盟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并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协调战胜国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并限制海军军备;确认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等等。

上述这些对战后世界作出的安排,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也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具有真正的世界性,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对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它是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构成的多极均势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但由于对德国和苏联等重要战略力量的长期排斥而缺乏稳定性。第三,它提倡集体安全,但是国际联盟在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第四,强权政治贯穿其中,使该体系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和致命弊端,并导致战后的和平既短暂又脆弱。

因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没有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仅仅20年之后,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而且彻底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终结,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通过多次会谈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而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

雅尔塔体系的明显特点是:第一,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战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但是就世界范围来说,这一目标已经实现。第二,它是一个美、苏两极均势结构,但是两极的战略力量只是相对平衡。第三,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和制止侵略战争为根本宗旨,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不仅体现了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进程,而且安理会及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关系准则。第四,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同样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

还必须指出的是,雅尔塔体系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鉴于苏联的经济实力始终远逊于美国,因此冷战对苏联的伤害程度远远甚于对美国的伤害程度。其次,两极格局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战后非殖民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欧、中国和日本实力的增长,在两极格局中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另外核威慑的制约因素也不可低估。这一切最终使雅尔塔体系和平演变。当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时,冷战得以终结,雅尔塔体系也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是,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继续存在。作为当代世界主权国家所组成的政府之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尽管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发展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于是一些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主权在基本的价值取向上具有异质性和互相排斥性,并认为国家主权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甚至断言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权消亡是一种铁定趋势”,国际政治的“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并未造就“没有国界的世界”,民族国家及国家主权在国内和国际政治生活中仍然处于核心地位并起着核心作用,国家主权最核心的部分——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各国依然牢牢把守着国家主权,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来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

第一章战后世界和平与冷战
第一节缔造和平与划分势力范围
1.盟国对世界和平的构想
2.盟国分裂的开始
第二节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苏联式和平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节战后美国与冷战的开始
1.国内问题丛生的美国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与世界战略的调整
3.杜鲁门主义与冷战的开始
4.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和“军援法”
第四节1948年欧洲冷战高潮
1.布拉格事件
2.第一次柏林危机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第二章亚洲国家的独立与冷战
第一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1.菲律宾的独立
2.马来西亚的独立
3.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第二节法国殖民统治在越南的结束
1.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
2.法国在越南重建殖民统治的失败
第三节印度的独立与印巴分立
1.英国的分而治之
2.印巴分立
第四节中国革命的胜利与美国的对华政策
1.中国革命的胜利
2.美国的对华对策
第五节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对冷战发展的影响
1美苏分占南北朝鲜
2.朝鲜战争与冷战
第三章冷战升级与危险的十年
第一节苏联与西方
1.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与西方
2.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对外政策的改变
第二节苏联与东欧
1.东欧动乱的根源
2.波兹南事件
3.匈牙利事件
第三节苏联与世界
1.赫鲁晓夫的全球战略
2.苏联与中国
3.美苏争夺世界
第四节美国的冷战政策
1.战争边缘政策与大规模战略报复政策
2.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和《东南亚集体防务
条约》
3.美国的中东政策与《巴格达条约》
4.美国独霸拉美与多米诺理论
5.美国对欧政策和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四章冷战危机与局部战争
第一节肯尼迪时代的冷战危机
1.美国到处侵略和“特种战争”
2.1961年美苏维也纳最高级会谈
3.第三次柏林危机
第二节古巴导弹危机与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1.古巴导弹危机
2.美苏合作主宰世界
第三节冷战中的东南亚部分国家
1.缅甸
2.印度尼西亚
3.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
4.泰国
5.柬埔寨
第四节越南和老挝的抗美救国战争
1.《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的印度支那形势
2.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1964年以后的苏联
第一节苏联的改革
1.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苏联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对外政策
1.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2.允许东欧改革与“有限主权论”
3.谨慎的亚洲政策与敌视中国
4.与美国争夺非洲和拉丁美洲
第三节戈尔巴乔夫与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2.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改革
3.1991年8月19日政变与苏联的解体
第四节1992年至1997年的俄罗斯
1.叶利钦与国家杜马的矛盾
2.激进改革派的失败
第六章1963年以后的美国
第一节美国经济的衰退与霸权主义受阻
1.“新边疆”与“伟大社会”的失败
2.“新联邦主义”与“水门事件”
3.美国经济的衰落与卡特主义
第二节里根与布什
1.里根经济学
2.“星球大战计划”与“零的选择”方案
3.布什与“世界新秩序”
第三节克林顿与90年代中期的美国
1.克林顿振兴美国经济的努力
2.美国的社会问题
第七章当代加拿大
第一节战后加拿大福利国家的形成
1.战后加拿大经济的繁荣
2.福利国家的建立
第二节战后加拿大的政治
1.加拿大的政党
2.加拿大联邦制危机
第三节加拿大的对外政策
1.亲美外交
2.独立自主外交的开始
第四节1997年加拿大大选
1.克雷蒂安总理与1997年大选
2.1997年大选后的加拿大
第八章当代西欧
第一节联邦德国的兴盛
1.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复兴的条件
2.冷战改变了德国的命运
3.阿登纳与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
4.勃兰特与“新东方政策”
5.科尔时期联邦德国的繁荣
第二节当代英国
1.艾德礼与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
2.大英帝国的解体
3.丘吉尔、艾登与麦克米伦政府
4.威尔逊、希思与卡拉汉政府
5.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的新政策
6.梅杰政府与布莱尔当选首相
第三节当代法国
1.战后法国面临的困难
2.法国重振经济的努力
3.戴高乐重返政坛
4.蓬皮杜的社会改革
5.德斯坦与法国左、右翼政党之争
6.密特朗总统与希拉克总理的合作
7.希拉克总统与左右翼政党共治法国
第五节加勒比海诸国
1.战后加勒比海诸国简况
2.战后加勒比海各国历史的发展
第六节美洲国家组织和南方共同市场
1.冷战结束后拉美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发展
2.美洲国家组织和南方共同市场
第十章战后非洲
第一节战后非洲概况
1.非洲的独立和进步
2.非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西非的民族独立
1.西非非殖民化的特点
2.加纳的民族解放运动
3.尼日利亚
4.利比里亚
第三节中非和东非的民族解放运动
1.刚果民主共和国
2.乌干达
3.中非共和国
4.卢旺达和布隆迪
5.坦桑尼亚
6.肯尼亚
第四节非洲之角的战争与饥饿
1.埃塞俄比亚
2.索马里
3.吉布提
4.苏丹
5.利比亚
第五节南部非洲
1.赞比亚、津巴布韦和马拉维
2.南非
3.安哥拉
4.纳米比亚
5.莫桑比克
第十一章当代中东
第一节战后中东形势的发展
1.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东的争夺
2.中东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
3.第一次阿以战争
第二节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和战争
1.英国殖民势力在中东的失败
2.纳赛尔领导的埃及革命和苏伊士运河
战争
第三节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1.埃及、沙特阿拉伯和约旦之间的矛盾
2.美苏斗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矛盾
第四节第二次和第三次阿以战争
1.第二次阿以战争(六日战争)
2.第三次阿以战争(十月战争)
第五节1973年后的阿以关系
1.恐怖活动的产生与阿拉伯国家内部的
冲突
2.埃以关系的改善
3.以色列的强硬路线与中东和平进程
第六节伊朗、伊拉克和两伊战争
1.伊朗
2.伊拉克
3.两伊战争
第七节美国与海湾战争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2.“沙漠风暴”
3.美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伊拉克武器核查危
机的发生
第十二章当代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繁荣
第一节日本
1.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
2.战后至60年代日本的内政、外交及经济
繁荣
3.70年代开始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第二节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朝鲜和韩国
1.中国台湾
2.香港
3.新加坡
4.朝鲜
5.韩国
第三节东盟
1.东盟的成立
2.东盟的扩大
第四节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1.南盟的成立
2.南盟的发展
第五节澳大利亚
1.战后至1988年澳大利亚的政局与经济
发展
2.90年代澳大利亚的改革
3.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
4.澳大利亚共和问题
第六节新西兰
1.世界上最先实行福利制度的国家
2.90年代最彻底反对福利国家的政策
3.新西兰的对外政策
第七节中国的崛起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3.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腾飞
4.中国的对外政策
第十三章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
第一节波兰
1.东欧剧变的历史条件
2.瓦文萨与团结工会
3.波兰剧变后政治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匈牙利
1.不成功的匈牙利经济改革
2.剧变后经济的滑坡与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捷克斯洛伐克
1.捷克剧变
2.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的解体
第四节罗马尼亚
1.乔治乌·德治和齐奥塞斯库领导下的罗马
尼亚
2.蒂米什瓦拉事件和罗马尼亚剧变
3.剧变后罗马尼亚政治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保加利亚
1.日夫科夫与保加利亚
2.剧变后保加利亚政局的动荡和经济危机
第六节阿尔巴尼亚
1.霍查与阿尔巴尼亚
2.1997年的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
第七节南斯拉夫
1.战后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
2.剧变后斯洛文尼亚战争和克罗地亚战争的
爆发
3.波黑战争
第八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昂纳克坚持民主德国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2.两德的统一
第九节冷战的结束
1.欧洲安全与合作第二次首脑会议
2.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充满活力
第十四章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
发展
第一节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原因
1.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
2.冷战时期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的原因
第二节冷战时期西方和苏联文化艺术的发展
1.冷战时期西方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2.冷战时期西方史学的发展
3.冷战时期苏联文化艺术的发展
4.冷战时期苏联史学的发展
第十五章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
第一节和平与发展
1.冷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2.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1.世界存在冲突与危险
2.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十六章面向21世纪的联合国与主要西方国家
第一节联合国改革
1.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安南和联合国改革
第二节世纪之交的美国
1.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内的美国经济与
政治
2.美国的教育问题
3.美国的种族问题
4.美国的移民问题
5.美国的妇女问题
6.美国的其他社会问题
7.美国的对外政策
第三节21世纪的欧洲一体化
1.欧盟与21世纪
2.欧盟东扩
3.欧盟对外合作
4.欧洲一体化的前景
第四节世纪之交欧洲主要国家的重要举措
1.德国的电信改革及对外政策
2.法国消除失业的努力和对外经济政策
3.英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4.意大利争取首批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
努力
5.土耳其和瑞典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
6.西班牙在欧洲战略地位的提高
第五节中欧和东欧
1.中欧自由贸易组织
2.21世纪的波黑问题
第六节俄罗斯
1.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经济改革
2.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
3.俄罗斯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
4.俄罗斯对中国、欧盟和日本的新外交
政策
第七节改革中的日本
1.日本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
2.日本的行政改革与政党纷争
3.日本的大国外交
第十七章走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21世纪的亚太发展中国家
1.中国
2.蒙古
3.朝鲜半岛
4.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东盟各国的影响
5.越南的“革新开放”方针
6.柬埔寨的和平
第二节南亚的冲突与合作
1.政局动荡的南亚地区
2.印度
3.巴基斯坦
4.孟加拉、斯里兰卡、阿富汗和尼泊尔
第三节稳步发展的拉丁美洲
1.90年代拉丁美洲政局的特点
2.拉丁美洲经济的中速增长
3.拉丁美洲的对外政策
第四节多难的中东
1.阿以和谈前景
2.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第二个回合
第五节迈向21世纪的非洲
1.90年代非洲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非洲发展的国际环境
后记
参考书目 ……




近代史和当代史有什么区别?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当代史,则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重大事件,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飞跃。当代史的标志...

大学历史学专业一学期学几科?
大学历史学专业一个学期学几门课程很难说的,一般大一大二是学基础理论比较多,课程就比较多,一个学期学十几门课程是很正常的,大三主要学专业课,课程也比较多,大四是实习期,毕业设计,课程比较少,以实践课为主。

世界当代史内容有关的 读书笔记一篇 或读后感 字数2000多左右_百度知 ...
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允许列强驻兵,界内不许华人居住。三、将大沽炮台和大沽至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天津20里内不允清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黄村、廊坊、杨村、军粮城、塘沽、 台、唐山、滦州、昌黎、山海关、秦皇岛、天津等12个沿线要地准许各国军队驻扎;禁止军火和制造军火的...

怎么区分近代,现代和当代,时间界限是什么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中国现代:中国现代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3、当代:当代是指目前所处的时代,没有具体的时间划分。

中国历史上的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分别指什么时间段
3,现代 现代,指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后现代)。4,当代 当代大体界定时间应该是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当代,是对人类发展历史时间段的一个定性...

世界历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现代史的划分标准
在国际史学界,对于世界历史,一般这样划分!1500年以前称为世界古代史;1500年左右—1900年左右称为世界近代史;1900年至今称为世界现代史!划分的依据很简单!1500左右的开辟新航路第一次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了,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1900年左右,许多科学家通过发明各种交通、通讯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当代北京百姓收藏史话目录
在当代北京,收藏的历史与变迁构成了丰富的故事。从解放初期到“文革”时期,收藏文化有着独特的风貌。在1949年至1966年间,家具、年画与“小人书”被百姓珍爱,厂甸晓市和书摊成为雅俗共赏的场所。集邮成为一项长项,小小方寸间蕴藏世界万象。琉璃厂则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他们的收藏情结深深植根于此。尽管...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图书目录
第三章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特征 这一章详细列举了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正面和负面特征,如全球性、普世性与负面的帝国主义性和霸权性等。第四章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扩张 从历史根源、理论依据、现实条件和扩张形式等多角度,揭示了美国大众文化在全球扩张的复杂情况。第五章 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效应 章节着重...

黑龙江大学历史系怎么样
(三)课程体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概论、史料目录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考古学通论、外国历史文献 ...

文字中的历史:当代学术文化随笔目录
探索历史的细微之处,这是当代学术文化随笔的精彩目录,让我们一起沉浸在文字中的历史世界里。首先,我们关注的是"文化与文学观察",它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中主体形象的深刻变迁,展现文学如何反映社会与个体的多元面貌。接着,"文学批评的新定位"讨论了在大众传媒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文学批评如何重构其身份,...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了解世界当代史应该看哪些书?或者纪录片?谢谢 -
台询更宝: 1.《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3.《菊与刀》当代世界出版社4.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大出版社5.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6.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三联书店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世界史近代、现代、当代怎么划分
台询更宝: 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部分按时间和事件划分为: 1.世界古代史(三四百万年前—约公元15世纪)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初中世界历史划分阶段,比如:一战时期(1914—1918). -
台询更宝:[答案] 世界古代史阶段:人类出现(公元前三四百万年前至公元476年) 世界中古史阶段:(公元476年至公元1500年) 世界近代史阶段:(公元1500年至公元1918年) 世界现代史阶段:(公元1918年至今) 还有的将近代史写到1900年,1900年之后是...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初中历史,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分别是什么? -
台询更宝: 地中海时代指世界古代;大西洋时代指世界近代史至现代史到20世纪末的历史;太平洋时代指21世纪以来的历史暨世界当代史.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划分
台询更宝: 古代史:1840年以前 近代史:1840-1919 现代史:1919-1949 当代史:1949至今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自考大专历史系都有哪些课程?以及自考准考证如何办理? -
台询更宝: A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B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分界时间是什么?分界的原因是什么? -
台询更宝: 在国际史学界,对于世界历史,一般这样划分! 1500年以前称为世界古代史; 1500年左右—1900年左右称为世界近代史; 1900年至今称为世界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分界是1840年 近代史、现代史分界是1940年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世界历史横向时间表 -
台询更宝: 一 具体的横向时间表,因为涉及引用网站,但是会被百度吞掉,所以不能上了 二 只能够给楼主大部分参考 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划分 -
台询更宝:[答案] 世界 古代史:人类出现——166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前 近代史:1668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前 现代史:1917年——今 中国 古代史:人类出现——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 近代史:1840年——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之前 现代史:1919...

六盘水市17161864439: 世界当代史,有几个简答题,需要帮忙回答,谢谢. -
台询更宝: 1、尼克松时期:中美建交、援助以色列、美国国策的在定位、与苏联关系正常化,大概就这些吧2、苏联战后干预别国内政: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 3、这个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我想的应该是主要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模式主要还是以人力资源为主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高科技行业不能涉足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