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在制度上的变化

作者&投稿:柘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清朝取代明朝确实是是历史的倒退,就楼主说的康乾盛世我也认为不觉得种命样,相对于明朝当时的经济,清朝简直不可一提,而且清朝把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的进化一下打击的没有了,四库全书简直就是毁汉族经典,在所有的朝代中鄙人最讨厌清朝

从封建社会来看,清强于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明强于清,明朝的衰败其实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衰败的表现,这套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这也是为什么一边是社会经济大发展一边是明朝统治日趋衰落,按照一般理解国内经济水平高应该统治越稳固才对,其实宋朝和明朝经济发达却灭亡就和这个新的经济是依托商业发展起来的经济有关,而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农业得基础上的,商业是封建制度体系外的一种存在,封建制度无法利用商业的力量,所以商业虽然发达,但是被排斥于国家体系之外,国家无法从中吸取养分,只能抱着金山要饭。宋朝明朝是面对社会的进步,自身制度却没有进步,最终灭亡。
清朝的办法就是让社会倒退来适应封建制度,换句话说宋朝和明朝属于社会发展我不发展,清朝属于我不发展,社会你也别发展,当然封建统治力量空前加强,建立起可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面对三番,葛尔丹,白莲教甚至太平天国,太监专权,后宫干政,书生攻击朝政,前朝复辟这类传统封建社会问题的时候,清朝都能有效处理,而且政策都非常正确,切中要害,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就跟弱智似的,比如清朝处理太平天国问题的时候很多政策都是非常正确而且水平很高的,比如曾国藩的讨伐太平天国文,巧妙得避开了华夷问题,而是从中国文化高度讨伐太平天国,一下子争取到天下士子之心,这种政治眼光现代人未必能有,但是面对西方的处理水平还不如现代一键盘侠,各种低级错误低级笑料不断。

清朝的悲哀在于它吸取封建社会的经验教训塑造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封建王朝,然而它所在的时代证明封建王朝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当然明粉也别太高兴太早,明朝是因为后期的腐败,基层组织的崩坏导致封建制度未能有效阻止社会发展,本质上明朝和清朝的治国终极目标都是把中国变成一个安静的大农村,只不过因为清朝因为得位不正,为了打压汉族反抗所以对于基层的把控远强于明朝,所以清朝的反动政策能有力的执行下去,不像明朝皇权不下县,任由社会自己野蛮生长,总体来说明朝和清朝都是反动势力大本营,假如明朝后是一个汉族政权,可能不会对社会采取清朝如此变态的监控措施,也许社会中的进步因素会多一些,然而不要幻想汉族的皇帝就是什么好人,既然是封建王朝,他本身就是反动势力,中国要进步还是得推翻他。

  清代在制度上的改革:

  选自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一切有满洲部族的私心处罚,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 ”

  三、清代部族政权下的政府

  甲、清代中央政府

  上面说到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在这种私心下,他就需要一种法术。所以我们说,清代政治,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明代废了宰相,清代便把此制度沿袭下来,还是用内阁大学士掌理国政,这对于满洲人是一种方便。因为废了宰相是利于皇帝专制的。而皇帝则显然是满洲人。

  子、清代的军机处

  到雍正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只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顾名思义,内阁还像是文治,而军机处则明明是一种军事统治的名称。既然最高法令均属于军机,当然只能说它是军事统治了。不过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也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在内阁大臣里挑几个出来到南书房协同皇帝办事,如是,皇帝可以不再到文华殿武英殿商量政事,而只在军机处秘议。所以实际上清代的军机处,也就等于如明朝般,皇帝不出宫来办事,只在里面找几个私人商量。不过清代皇帝比较地聪明,他们鉴于明代太监当权而招亡国之祸的覆辙,所以不在里面找太监,而向外面调大臣。但从制度讲,二者间还是一样。太监也罢,军机大臣也罢,反正都只算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算不得朝廷的大臣。我们上次讲,张居正第一不应有权径下政府最高的命令;第二不应要人报皇帝的公事也报他一份。一个首长和其秘书,只算是同一个机关。张居正要人家把公事一份送皇帝,一份送内阁,这便是不合理。倘使张居正正名定义是宰相,那些公文又只要送宰相,不须再送到皇帝。所以从制度论,张居正的办法终是讲不通。清代军机处向六部尚书大臣及各省督抚直接下命令,这些发出的命令还是皇帝的。因为政府最高出命权属于皇帝,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或者要交给吏部尚书的,也是直接寄信给吏部尚书,此外无人得知的。开始时,或因军事机密,才用这办法,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这种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封来盖起一个印,这个印叫“办理军机处”,这是说办理军机的地方。什么人在那里办理呢?这当然是皇帝了。这个印一盖,谁也不能看。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在办理军机处的人,就叫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讲,并不是大臣,因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长啊。这种上谕封好,办理军机处的印盖了,就交给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并不能拆看,只要他加一个封袋,直接发给受命令的人。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这不是全国政治,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了!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直到现在,还有传刻的雍正朱批上谕,这在清代政治上是一种了不得的圣旨。雍正是有名能专制的。他的上一代是康熙。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至于雍正便太专制了。我们现在看他的朱批上谕,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是如何般统治中国的。在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他都知道,大概全国各地,都有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的。因此许多人的私生活,连家人父子亲戚的琐碎事,都瞒不过他。一切奏章,他都详细批。他虽精明,同时又独裁,但他有他的精力,他有他的聪明,中外事,无论大小,旁人还不知道,他已经知道了。从前做皇帝,外面送给皇帝的公事,先送到六部,皇帝拿出来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因为政治该公开,而六部尚书是全国的行政首长呀。这在明代还是如此的。那时大官的任用还有廷推,小官的任用则只经过吏部。事关教育,则一定要经礼部的。不能说皇帝私下决定了,不再给政府行政长官预闻就可办。这绝不能说是一种制度,也不能说它是习惯法,只该说它是法术。为什么?因为这是纯粹出之于私心的。而私心则绝不能形成出制度。

  由这一点看来,清代比明代更独裁。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错了,须负责。皇帝做错了,可以不负责。除此一分别以外,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我们曾讲过,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为什么皇帝下诏书一定要宰相盖章呢?这就是一种制度了。为什么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呢?这就是一种法术了。这里的分别很简单,换句话说:一个是公的,有理由的,一个是私的,没有理由的。清代那种私心的政治,又怎样能做得下去呢?这就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一个皇帝要独裁,他背后定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任何一个独裁者,都有拥护他独裁的一个特定的集团。我们此刻说皇帝独裁,我们也要看是哪个力量在帮助他独裁,拥护他独裁。中国历史从秦以后,历代皇帝的背后就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力量。贵族吧,军人吧,资产阶级把,都没有。若说皇帝利用读书人,读书人在拥护皇帝,可是读书人拥护皇帝比较是公的。因为读书人不是皇帝的私势力。而且读书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中国历史上只有元和清,皇帝后面有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帮忙。其他各代,大体说,是全国的读书人——有全国民众中间受过教育经过考试的人来帮政府忙,这不能说是不公道。有人认为这便是“封建社会”了,这真是胡说。读书人不就是封建。反过来说,皇帝或政府,存心培植读书人,也并不是私心。并不如元清两代,存心扶护蒙古人和满洲人。这种政治当然是私心的。因为其是私心的,所以一切表现都不成为制度,而只是法术。

  丑、清代的六部尚书

  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中国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洲尚书。有两个中国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洲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一部之中,中国尚书不晓得满洲尚书讲些什么话,还有四个副的,也是谁也不知道谁在扯了谁的腿。皇帝寄信上谕颁给某一人,里面讲些什么事,又是谁也不知道。请问尚书六部,还能做些什么事呢?六部不能做事,全国事情当然就更集中到皇帝。在明代,每部还有一批给事中,虽是小官,皇帝下来的公事,他们还可表示反对的意见。他们这些反对,表面上纵使不是在反对皇帝的上谕而是在反对六部长官。可是上谕一定要到六部,犹如唐代发命令的是宰相,给事中照法理言,也只在反对宰相,不在反对皇帝呀!明代的命令既由皇帝发,可是皇帝上谕,送尚书六部,六部就各有给事中,他们要反对,实际上也就等于在反对皇帝了。直到明代快亡国,内部流寇张献忠、李自成猖獗作乱,外面满洲人要打进关来,皇帝主张先平流寇再打满洲人,此即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这本也不错。商之兵部,兵部尚书也无异议。但被给事中们知道了,他们群起反对,皇帝无奈何,把兵部尚书撤了。有人说,明代亡国救亡在这些处。政策总难贯彻,发言盈庭,如何叫国家渡过这危险。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许多事也很少没人反对的。大总统或内阁总理,幸有政党大部分人在背后拥护,然而有许多事也还行不下。中国以前没有政党,政事一切公开,大家可以发言。临到国家危机之际,外交问题,军事问题,有时绝对需秘密,甚至有时也需要独裁。近代也有人感觉到英美民主政治,有些时实在是缓不济急,危急临头,不免要吃亏。但就常数平均,秘密政治,独裁政治,总是利不敌害。民主政治,公开政治,总是害不胜利。中国传统政治,若说凭技术,也已有两千年的经验,但有它可宝贵的地方。最可宝贵处,就是在公开。一切事情都是公开的。因有一制度存在,一切凭制度处置。要不公开也不可能。清代皇帝下来的上谕不必经六部,六部不能径下命令到全国,尚书、侍郎都可单独上奏,又没有给事中封驳权,给事中的官名是有的,但已经台谏合一,失其本职了。就政治常理言,一个机关代表一整体。譬如兵部,应该由兵部尚书代表负责,兵部侍郎是副主官,一正一副,副主官当然只是辅佐正主官,不能说兵部尚书这样讲,兵部侍郎又那样讲,变成只有个人而没有了机关。譬如财政部长代表着财政部,财政部次长对于财政上的意见当然要向部长贡献,不该直接向行政院长申述。这道理很简单。所以说清代那些措施,只是法术,不能说它是制度。

  清代六部尚书、侍郎都可单独向皇帝讲话,上面已说过。然而除此以外,不论什么人,又都不许向皇帝讲话。翰林院是一个很负清望的机关,翰林院有编修、检讨等员,照理是清望之官,虽无政治实权,而地位则很高,向来他们是可以向政府讲话的。到了清代,也不准“专折言事”。地方官呢?只有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可以直接向政府讲话,道及以下的府、县,都不能专折言事了。比起明代来,布衣也可直接向皇帝讲话,这相差就太远了。

  清代这些规定,若说是制度,这些制度只是要人家不过问政治。试问除了私心外,还有什么是这项制度的含义呢?而且清制又不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当时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石碑,这块碑不是竖栽而是横躺的,故叫做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这三条禁令,恰好是近代西方人所要争取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所谓三大自由了。东西双方的现代史,在这上,有一个恰正相反的对比。讲起来,真值得我们内心的惭愧。卧碑立于顺治五年。有名的金圣叹,就为犯了卧碑禁令而杀头了。因为当时考试官贪污,一些生员跑到明伦堂向孔子灵位哭叫,就犯了言事结社的禁令。我们从这些地方看,就可看出清制之存心。明代是特别奖励大家发言,公开发言的。也不仅明制如是,历代都如是。只有清代才不许人讲话。这成什么制度呢?这只是满洲部族政权便利他们统治中国的一些无理的法术。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但吏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受理。照清代,任何样的小官,皇帝都引见。这不是皇帝看重这些官,却是清朝皇帝拿这项制度来教训中国人,告诉社会上:这是皇帝的权。你不见到皇帝面,芝麻大的官,你也休想做。这当然也只能说它是法术,而不是制度。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私心的。私心的制度,即便是法术。法术是专讲手段,不论意义的。若说法术有意义,则只是些私意义。

  乙、清代地方政府

  在明代,布政使是最高地方首长。总督、巡抚非常设,有时派出,事完撤销。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常设有总督与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就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长了。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制。如是则地方行政从县到府,而道,而省,已经四级。从知县到知府,到道员,到布政使,上面还有总督、巡抚,就变成为五级。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作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如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这是皇帝特简的官。总督、巡抚仍不过承转命令。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满洲军队称八旗兵,为国家武力主干,全国各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下面的绿营,说是中国军队,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还都是满洲人。这两种军队,饷给是显分高下的。各省总督、巡抚,差不多在原则上也只用满洲人。中国人做到总督、巡抚封疆大吏的,虽也有,却不多。至于中国人带满洲兵做大将军的,二百多年间,只有一个岳钟麟。到了太平天国之役,满洲人自己实在没办法,曾左胡李,替满洲人再造中兴,从此封疆大吏,才始大部分转到中国人手里。然而甲午战争失败前后,封疆大吏,又都启用满洲人,中国人又转居少数了。这可以说明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而这种军事统制,又完全是一种部族统制,因为兵权是该完全归于这个部族的。

  丙、清代的各禁区

  在这种私制度之下,最坏的还是他们自己心虚,要替自己留一个退步。这个退步,就留在关东三省。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划成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我们已讲过:满洲人是吉林长白山外松花江畔很小的一个小部族,满洲并不就是东三省。辽河东西两岸,秦以前就是中国的土地。战国时代属于燕。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东边直到大同江。无论如何,清代奉天一省,两千年前,早就是中国的。两千年来,也一向是中国的。清代把它划出去,做他们的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直到光绪末年,河北、山东人才可以出关开垦。当时的台湾,也划为禁地。因为台湾由郑成功经营以后,还不断有人造反,因此不许福建人私渡。这是为了管理不易,和关东三省的留作退步者不同。以上两个禁地外,第三个禁地是今天的察哈尔和绥远。这也是中国地方,清朝又把它划成为禁地,不许添住一户家,也不许多垦一亩地。因为这些地方接近蒙古,他们的目的,要把蒙古人和汉人隔开,不使相接触。这也到了光绪末年才开禁。第四个禁地是新疆。因此地土壤肥沃,尚未开辟,他们要留作满洲人的衣食之地,希望满洲人能到那里去,故不许中国人前往。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乱以后,禁令始弛,汉人才能随便去新疆。因于满洲人这些私心的法术,在中国境内无端划出许多处禁地,形成许多特殊区域。所以这些地方,有的是荒落了,有的则开发的特别迟。而中国人也认为所谓中国者,则只是当时的本部十八省。其实就传统历史范围言,则全不是这回事。

1.取消内阁制,设立军机处,使统治从明末的分权走向了清朝的绝对专制(清朝皇帝没有廷杖过大臣,因为皇帝说什么大臣都说“正确”)
2.大臣上朝的时候跪着,和皇帝关系好的自称奴才(所谓想当奴才而不可得),使得有清一代奴化思想根深地固
3.取消东厂(西厂在明代已经取消了)
4.开始了大范围的屠杀和文字狱,对思想控制达到历史的顶峰

“摊丁入亩”与“永不加赋”
康熙一朝征收税款的基础是按人头收税,人口愈多,则地方上缴的税愈多。这种设计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官吏不愿意(同时统计技术上也有限制)据实上报人口,因为报得愈多,税就得缴得愈多。 "摊丁入亩"制度实行后,按耕地面积收税.民间不必要在隐瞒人口!
"摊丁入亩"改良自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按照“摊丁入亩”的规定,应该是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但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交赋数额是根据势力大小决定的,往往是拥有田地越多的人越不用交赋或只交很少的赋税,而税赋全由小户和贫民承担。所谓“同一百亩之家,有不完一文者,有完至数十百千者,不均孰焉。……各县绅衿,有连阡果陌从不知完粮为何事者”,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从记载看,大地主和一般农民每亩所交的赋额往往可以相差数倍,甚至拥有几千顷乃至上万顷田地的地主竟可不交赋税,全部转嫁到小户,自耕农乃至根本没有土地的贫农身上。
赋税又有“长价”与“短价”之分,大户人家减价交纳,小户则必须数倍加价,以弥补大户的亏欠,具记载,有些地方,大户只交原额的千分之三,余额全由小户补齐,小户所交赋额,竟可高达大户的20倍以上!
此外,很多富豪人家利用这一点引诱小户将田地挂在他们名下,借此达到兼并土地之目的,造成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我想对后世来说影响最大的制度改革有两项。
其一是赋税制度的改革!即所谓的摊丁入母,废除了自古以来的人头税。这个事情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影响非常之大,但常常被历史学家们忽略。
其二是思想控制达到历史的顶峰(后来的文革除外),专制集权统治也达到极致,约束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全面逆世界而行进,开始全面落后于世界。使刚刚准备开始融入世界的中国完全退回到中世纪。同时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楼上提到的那些具体的政治体制方面的不同并非不正确,但是却太细枝末节了。

清朝入关以后,接受明朝的教训,主要在三点上做了改动
一,明朝宦官外亲干政严重,清朝严厉后宫不许干政,这个规矩一直到慈禧才打破,才能如孝庄,不过是在后台出出主意。
二,明朝天子顽劣,有常年不上朝,有喜好木匠,喜好修道的。清朝对皇子们管理极其严格,皇子的教育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帝师这个职业在清朝也及其受人尊敬。清朝虽然走向末路,但是没有出过一个出格的皇帝。
三,明朝亡于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于是清朝订下永不加赋的规矩,在制度上奠定了清朝300年的根基。

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其他人不得插手!到乾隆帝时撤销。
清朝时期,“文字狱”极多。这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游客在明皇陵可以了解到哪些关于明朝的历史知识?
明皇陵,即明朝的皇家陵墓,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帝王陵寝之一。通过参观这些陵墓,游客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明朝的历史知识。明朝的建立与灭亡:明朝由朱元璋建立于1368年,至1644年被清朝取代。在明皇陵中,可以看到朱元璋及其后代的陵墓,这有助于了解明朝的起始和终结。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实行...

明朝和清朝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和监察制度分别是什么...
2、地方官制:地方明朝是三司,按察使布政使、都司,清朝主要是总督巡抚。3、选官:明清都是八股取士,但清朝还有满族内部的选人制度,4、监察:明朝靠御史,督察院,清朝有密折制度,除此以外,清朝督抚也有监察权。体制上清朝基本继承了明朝的体制,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良,改掉了明朝一些明显的缺点,...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总结
政治: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并在清朝达到顶峰。经济: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百姓自给自足。资本主义萌芽;但统治者重农抑商并实行闭关锁国。文化:清朝实行严酷的文字狱,八股文,禁锢思想;产生早期民主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也在这个...

清朝取代明朝的统治是必然还是偶然?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第二部分,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还是偶然?南明形势图 其实直接导致明朝灭亡的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这标志正统明朝的灭亡。这个时候,只要李自成在京城控制军纪,如刘邦一样约法三章,很容易...

明朝和清朝这两个相爱相杀的朝代,各在历史的舞台上唱了多少年?_百度知 ...
清朝:明朝末期女真部落的首领在1616年建立了大金国,历史上称为后金。到1636年皇太极夺取锦州城并且得到传国玉玺以后改国号为大清。1644的时候清军打败李自成,多尔衮带领清朝军队进入北京城,同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将国都迁到北京,从此清朝取代了明朝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 到了清朝后期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清朝政府...

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清朝取代明朝确实是是历史的倒退,就楼主说的康乾盛世我也认为不觉得种命样,相对于明朝当时的经济,清朝简直不可一提,而且清朝把我们华夏民族5000年的进化一下打击的没有了,四库全书简直就是毁汉族经典,在所有的朝代中鄙人最讨厌清朝

中国历史上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有哪几个?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明清时期,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够成功的向近代化转型?
政治制度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宣宗...

都说清朝在很多方面不如明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朝被清朝取代?谢 ...
那么大明王朝到底是个怎样的王朝呢?太先进了还是僵化落后了?是活力被满清断送了还是弊病被延续了?为什么有这么截然不同的争议?我认为,看不懂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其一前一后分别是蒙元与满清王朝。明朝的问题,首先是制度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经蒙元近百年的摧残之后,在大明王朝初创之时,...

明代后面是什么朝代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到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

花山区18047935586: 明清时期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怎么评价? -
潭试小儿: (1)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位世袭、帝位终身、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两汉承袭秦制,有所损益:设中朝、扩大尚书台权力,削弱相权;设刺吏,建立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建立以察举为主要途径的...

花山区18047935586: 明朝对比清朝,看看清朝代替明朝到底是不是历史的退步 -
潭试小儿: 肯定是退步了,明朝的时候火器已经非常发达了,沐英打南边的时候都是用的火枪;而清朝晚期居然把火枪当成了妖怪,用狗血去破,可见倒退了多少 明朝的内阁制度,及时皇帝40多年不理朝政,国家还是被治理的很好,英国现在还是内阁制度;而清朝完全是皇帝的一言堂

花山区18047935586: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
潭试小儿: 明清时期,僵硬的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阻碍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落后.并且导致许多有识之士无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再加上明清“八股文...

花山区18047935586: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潭试小儿: 明朝形成了一种文官集团 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和八股取士 明朝的文官集团实力尤为强大 嘉靖年间开始了党争 特别是八股取士 其实八股文的初衷是好的 只是起到了相反的 效果 那些文人只是一味研究朱熹的理学和八股文 拼凑文章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是很深的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 并没多大改善

花山区18047935586: 唐朝,明朝.清朝,分别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
潭试小儿: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

花山区18047935586: 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与明代有何不同 -
潭试小儿: 区别:明朝的诸侯王有封地,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 1.明朝的封爵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

花山区18047935586: 试论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潭试小儿:[答案] 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 1明朝中后期赋税制度:一条鞭法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背景:(1)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2)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被迫逃亡...

花山区18047935586: 现在和明清时代的体制有什么区别? -
潭试小儿: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逐渐发展到高峰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清军入关后继续重农抑商政策,并且实施海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之停留在萌芽状态 文化上,话本、小说等新的文体出现,清朝京剧形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