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孟子的比较

作者&投稿:原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庄子与孟子的比较~

  孟子和庄子“人”的认知比较
  找到一些断章,以前的一篇小作业,修改一番,余苟不立乎此,恐此文行将澌灭矣。志之。

  孟子在其第十四章尽心下篇中言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而庄子在其第十四篇天运中则毫不怀疑的回答道:“虎狼,仁也”。是耶?非耶?且试论之。

  欲言“人”之认知,当摆脱不了二者对“仁”的看法,现就此联系而论其一二。孟子“仁”学上承孔子然多有发展,其面对孔子之“仁学”实际同时面临三个问题:一,等级社会的实际尚不能够做到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的道德理性标准;二,人的欲望、自尊等一系列诉诸于己求的东西使得孔子的“仁”成为了一种摆设,几乎是一种空谈;三,孔子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其“仁学”的基点,“四海之内皆兄弟”“入则孝,出则悌”等这种血缘甚至于泛血缘的关系是不牢靠的。孟子面对这孔子如斯之多的“仁学”问题,必须找到一个与现行社会相合拍的新的理论。于是孟子的“从道德理性自觉”角度阐释的“仁义之学”兴起。其指出,单靠血缘纽带的外在的约束不足以慑人心,更重要的是要靠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善良的本性来发扬“仁”的真实内涵。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仁爱之心并不是如孔子所说的来自于血缘关系,而是来自于每个人的本性,这就使得人与禽兽区别开来。这是孟子基于孔子上对人的发展。简言之,由血缘关系发展之心性之性本善。就单从这句话“仁也者,人也”即可见孟子潜意识里把仁看成了人的基本内在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秉赋。另,孟子倡言“反诸求己”亦即是所谓的孟子的“内省”说,更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已经倾向于“心性”论,一切的总根源在人的内心,善恶是非应当从人的内心找,这简直就是宋明理学的论调!孟子所谓的“人”的认知当建立在“心性”基础之上。

  庄子则不然,庄子继老聃而言道,老子就已经“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庄子是如何看待人的呢?无为而治下的庄子讲究的是道家的弃圣绝知,与老子不同的是,老子一味把“道”讲得悬空缥缈,私下里却老是脱不开对社会秩序对现实的诉求,而庄子则把“道”与精神相合,玄妙的抽象的“道”和“无心”“心斋”“坐忘”的境界相连接,使体验宇宙人生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反对以人灭天。他认为,因为没有了道德,才有了礼义来规范人的行为。所谓:道失而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失而后有法,法失而后有刑,刑失而后有乱。“虎狼,人也”何谓也?记得老子曾经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五十五章》)”意思是说,蕴含的规律如此之深厚,尤比于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毒虫不刺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猛的鸟不抓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抓得很牢固,他还不知道雌雄两性的结合但小生殖器却能勃起,这是因为精气产生了。他整天哭叫但喉咙却不哑,这是因为和谐协调之气旺盛。知道这个和谐协调之气就叫做认识了规则,知道了和谐协调之规则就叫做明智。换句话说,这里可以做两个解释,第一,即“仁”是在失“道”之后才会产生的一种低层次的要求,在讲究仁的层面上的“人”其实已经违背了“道”,是以是充满欲望,可以目之为虎狼无分别;第二即是在庄子的视野中,天地万物作为各自的存在主体,各有其自在性,因此是相互独立而平等的存在,虎狼与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也无多大差别,这就是两种自然存在者,万物均等,自然无差别了。庄子曾言“其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正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第一种论点,失道之后,人与虎狼何异也?第二种论述职时笔者的一种想象,不作定论。

  到这里又不得不发现,孟子和庄子其实有不少相通之处:孟子言“心性”,一切求诸于个人内心自省从而达到维持本性之“善”,而庄子亦是从个人心灵出发要求达到心之超脱,于自然中享受逍遥之境;孟子继承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要求推己及人,庄子要求万物平等,虽然孟子思想是建立在登记制度基础之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亦是和庄子有悯万物之心,可谓相通。仔细想来,孟子所说的:仁也者,人也。那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仁义的。是一种儒家的理想境界,可以说是君子之儒的典型形象了。而庄子“虎狼,人也”是道家的一种人格理想境界,从形上而言,两者的理性境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正可用一句名言相概括,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庄子和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孟子》作为典型的语录体散文,它主要是以记录对话为主。这种语录体散文的特点主要是直奔主题,极少迂回之处,孟子在回答中,首先开门见山地给出交友的原则“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作为整段总挈;接着便以四个历史人物为例,来阐释这一原则。从百乘之家的孟献子到小国之君的费惠公,再到大国之君的晋平公,最后是天子尧。这种身份地位由低到高排列的人物组合显然是《孟子》作者精心安排的,目的是逐层深入地论述交友的最高境界。这四个例子虽然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但表述的立足点却各有不同。作者在举孟献子之例时,采用的是概括表述加论说的方式;而在举费惠公之例时,采用的是引言的方式,在举晋平公和尧待舜之例时,采用的则是细节描述的方式。这样的列举方式,使得论说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上都显得充实。最后两例都采取了具体行为的描写,则是为了使对比更加鲜明,使得结句观点的提出显得水到渠成。整段文字密切围绕着“交友”的话题进行,没有一处游离于主题之外,显得格外紧凑;而在紧扣主题的同时,作者同时注意到了句子内部结构之间的调整,使得文章更加灵动更富于变化。
《庄子》在论说时,则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即文章的前半部分大多是由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所构成。这些语言故事内部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如《孟子》文中的寓言那样紧密,它们的主角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物,甚至可能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庄子》作者把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寓言串联在一起,寓言之间几乎不插入任何连接的话语,这便容易使人误以为《庄子》散文的结构松散零乱,没有固定的主线。但正如刘熙载《艺概·文概》中所说,“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也指出,《庄子》是将“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事实上,《庄子》散文_种段落衔接略微松散,甚至有些段落看似脱离议论主题的情况,实属《庄子》作者有意为之。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孟子和庄子“人”的认知比较  找到一些断章,以前的一篇小作业,修改一番,余苟不立乎此,恐此文行将澌灭矣。志之。   孟子在其第十四章尽心下篇中言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而庄子在其第十四篇天运中则毫不怀疑的回答道:“虎狼,仁也”。是耶?非耶?且试论之。   欲言“人”之认知,当摆脱不了二者对“仁”的看法,现就此联系而论其一二。孟子“仁”学上承孔子然多有发展,其面对孔子之“仁学”实际同时面临三个问题:一,等级社会的实际尚不能够做到孔子所谓的“仁者爱人”的道德理性标准;二,人的欲望、自尊等一系列诉诸于己求的东西使得孔子的“仁”成为了一种摆设,几乎是一种空谈;三,孔子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其“仁学”的基点,“四海之内皆兄弟”“入则孝,出则悌”等这种血缘甚至于泛血缘的关系是不牢靠的。孟子面对这孔子如斯之多的“仁学”问题,必须找到一个与现行社会相合拍的新的理论。于是孟子的“从道德理性自觉”角度阐释的“仁义之学”兴起。其指出,单靠血缘纽带的外在的约束不足以慑人心,更重要的是要靠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善良的本性来发扬“仁”的真实内涵。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仁爱之心并不是如孔子所说的来自于血缘关系,而是来自于每个人的本性,这就使得人与禽兽区别开来。这是孟子基于孔子上对人的发展。简言之,由血缘关系发展之心性之性本善。就单从这句话“仁也者,人也”即可见孟子潜意识里把仁看成了人的基本内在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秉赋。另,孟子倡言“反诸求己”亦即是所谓的孟子的“内省”说,更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已经倾向于“心性”论,一切的总根源在人的内心,善恶是非应当从人的内心找,这简直就是宋明理学的论调!孟子所谓的“人”的认知当建立在“心性”基础之上。   庄子则不然,庄子继老聃而言道,老子就已经“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庄子是如何看待人的呢?无为而治下的庄子讲究的是道家的弃圣绝知,与老子不同的是,老子一味把“道”讲得悬空缥缈,私下里却老是脱不开对社会秩序对现实的诉求,而庄子则把“道”与精神相合,玄妙的抽象的“道”和“无心”“心斋”“坐忘”的境界相连接,使体验宇宙人生的唯一途径。所以他反对以人灭天。他认为,因为没有了道德,才有了礼义来规范人的行为。所谓:道失而有德,德失而后有仁,仁失而后有义,义失而后有礼。礼失而后有法,法失而后有刑,刑失而后有乱。“虎狼,人也”何谓也?记得老子曾经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五十五章》)”意思是说,蕴含的规律如此之深厚,尤比于纯正而天真无邪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毒虫不刺他,猛兽不伤害他,凶猛的鸟不抓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抓得很牢固,他还不知道雌雄两性的结合但小生殖器却能勃起,这是因为精气产生了。他整天哭叫但喉咙却不哑,这是因为和谐协调之气旺盛。知道这个和谐协调之气就叫做认识了规则,知道了和谐协调之规则就叫做明智。换句话说,这里可以做两个解释,第一,即“仁”是在失“道”之后才会产生的一种低层次的要求,在讲究仁的层面上的“人”其实已经违背了“道”,是以是充满欲望,可以目之为虎狼无分别;第二即是在庄子的视野中,天地万物作为各自的存在主体,各有其自在性,因此是相互独立而平等的存在,虎狼与人,在这个意义上说,其实也无多大差别,这就是两种自然存在者,万物均等,自然无差别了。庄子曾言“其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正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第一种论点,失道之后,人与虎狼何异也?第二种论述职时笔者的一种想象,不作定论。   到这里又不得不发现,孟子和庄子其实有不少相通之处:孟子言“心性”,一切求诸于个人内心自省从而达到维持本性之“善”,而庄子亦是从个人心灵出发要求达到心之超脱,于自然中享受逍遥之境;孟子继承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而要求推己及人,庄子要求万物平等,虽然孟子思想是建立在登记制度基础之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亦是和庄子有悯万物之心,可谓相通。仔细想来,孟子所说的:仁也者,人也。那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仁义的。是一种儒家的理想境界,可以说是君子之儒的典型形象了。而庄子“虎狼,人也”是道家的一种人格理想境界,从形上而言,两者的理性境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正可用一句名言相概括,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谈谈庄子和孟子、荀子、韩非子寓言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是大变革时代。诸子百家思想齐争鸣。寓言,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抽的新的文学形式诞生并发展,成为各家传播思想的新方式。《庄子》、《孟子》、《韩非子》等里面包含许多的寓言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绝大部分都来自这些经典的寓言。寓言,总是因它里面揭示的哲理而发人深省。现...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意义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5、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

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并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一个人的,所以它是不可改变的。孟子的性善论,不仅为他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了论证。实际上...

比较孔子,孟子,墨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不同?
【孔子】有教无类、学思结合、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孟子】 1、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2、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3、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墨子】: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孟子和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政治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子是用仁来充实礼的, 因此“克已复礼”虽然复的是周礼,但孔子引用这句话, 则赋以新的含义。孔子要求复兴周礼, 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周礼已不在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 所以,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孟子对孔子的“仁”有这样的描述...

孔子比较战国时期墨子.孟子.庄子和韩非子四位思想家思想主张的主要不同...
墨子 :兼爱,非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 庄子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以严酷的刑法镇压农民起义。为统治阶级服务,以维护国家的稳定统一 孔子 :仁爱 富贵不能淫,...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 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 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

孔子和孟子的资料
2、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著作:《孟子》,《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

脑筋急转弯: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
孔子的“子”在左边,孟子的“子”在上面。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孔子背着儿子,孟子是托着儿子。解题思路:“孔”与“孟”都有“子”字。“孔”字的“子”字在一边,“孟”字的“子”字在上面。作为脑筋急转弯,这就是孔子合孟子的不同。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庄子与孟子的比较 -
子车卓格列: 孟子和庄子“人”的认知比较 找到一些断章,以前的一篇小作业,修改一番,余苟不立乎此,恐此文行将澌灭矣.志之. 孟子在其第十四章尽心下篇中言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而庄子在其第十四篇天运中则毫不怀疑的回答...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
子车卓格列:[答案] 孟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系统的“仁政”,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做人方面也主张人要服从道德以达到圣贤的境界,核心就是伦理道德的力量. 而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老...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庄子和孟子的区别 -
子车卓格列: 庄子重道,孟子专儒,是古代两家不同学说的传播者,文如其人,意表其心,当然各不相同了.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孟子与庄子形象、主张的不同点 -
子车卓格列: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呀,主张忠孝仁义,经世致用,其人善于辩论,气势磅礴.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出世,逍遥,其人形象,你自己琢磨去吧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孟子》和《庄子》中比喻的异同 -
子车卓格列: 《孟子》与《庄子》相同之处在于都要求统治者对百姓要好.不同之处在于《孟子》要求统治者以积极的态度为民着想实施仁政,而《庄子》则希望统治者“无为”,尽量不打搅老百姓,让老百姓自生自灭. 在说理过程中,孟子的比喻更加注重哲理性,让人觉得非常合理;而庄子的比喻更重于奇思妙想,但让人觉得特别浅显、一目了然,但是,似乎远离人类生活.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孟子》和《庄子》中比喻的异同 -
子车卓格列:[答案] 孟子》和《庄子》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著作,同时又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两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寓言,孟子和庄子在寓言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他们在比喻运用的原因、目的等方面有相同...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墨子》 -
子车卓格列: 一、《论语》1.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述孔子及其门人言谈行事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语录体.辞约义丰, 直接议论.通行的注本为宋.朱熹《论语集注》2.《论语十二章》 孔子的“仁”“义”及重视个人修养的观点.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浅析《孟子》和《庄子》寓言的不同 -
子车卓格列: 孟子和庄子的存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孟、庄同为战国时期思想界文学界的巨擘,对中国文人性格和文学传统的形成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孟子》和《庄子》都喜欢运用寓言,他们的寓言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运用这些寓言都为行文服务,也为了宣传他们的学说和政治主张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孟子和庄子的形象概括 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 -
子车卓格列: 孟庙是为奉祀孟子而建的人文景观,与孟子的命运息息相关.探讨孟子地位的变迁.不能不考察庙修建的情况文章通过爬梳历代历次修庙碑记,考察宋以来孟子地位的变迁历程.认为盂子的地位宋以后经历.个曲折中上升的过程.其权威地位初步形成于宋,式确立于元.至明清方彻底巩固下来;学者、皇帝、官吏、盂氏后裔和普通民众共同翅造于盂子的权威地位,盂子形象征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中也是流变纷呈的.

呼伦贝尔市13636555305: 《庄子荀子论语孟子》哪一部作品文学性最强
子车卓格列: 《孟子》和《庄子》文学性较强,《孟子》和《庄子》相比,则《庄子》文学性最强.《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