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蜀汉还能坚持三十余年才被灭国?

作者&投稿:尹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多少年,蜀汉就随之灭亡?~

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而蜀国于炎兴一年(公元263)灭亡,也就是诸葛亮死后二十九年后蜀汉灭亡。
1、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掉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扩展资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随后,魏延因为与杨仪争权而成为叛徒,兵败身死。作
为诸葛亮一生最后一次北伐的最后一声余韵,魏延之死显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开门见山地说,种种迹象表明,魏延是被诸葛亮刻意设计的逼反杀掉的。

杨仪当政,是魏延作乱的主要原因,陈寿当年已经替魏延在一定程度上平了反:“原延意
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而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水火不容,诸葛亮是早就深知
的,明知这一点却在临终之际安排杨仪统帅诸军撤退,这一举措要么属于失策,要么就是
刻意为之。

杨仪的个人品质很成问题。杨仪早年因个人才干出众而被刘备选为尚书,但他却和自己的
直接上司尚书令刘巴搞不好关系,无法开展工作,最后只得外放遥领闲职虚职弘农(治所
在今河南灵宝市北部)太守。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首级,破口大骂:“庸奴!
复能作恶不?”如此行径,可见杨仪还是个小人。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魏延和杨仪之间的
矛盾,主要责任应该在于杨仪。

对于二人交恶的起因,史书如此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
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的矜高似乎成了祸端的导火索,
其实不然。当时,除诸葛亮之外,刘备时代的老臣重臣们基本上已经全部消亡殆尽,唯魏
延一枝独存,资历最深。魏延确实有“矜高”的资本,他获得这样的尊重其实并不过分。
但作为诸葛亮身边极亲密的红人(丞相长史),杨仪很清楚魏延在诸葛亮心目中不被重用
的尴尬地位。以杨仪一贯的“狷狭”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尊重魏延;相反
,杨仪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魏延的蔑视。所以,魏、杨交恶的主要责任人是杨仪,
不会有错。

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蜀书·费祎传》如此记载:“时值前军师魏延与丞
相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次并坐争论的时候,魏延往往愤怒地举起刀向着杨仪比划,杨仪
则往往泣涕横集。费祎经常在二人之间做和事佬,终诸葛亮之世,能够各尽魏延、杨仪之
用,全赖费祎的匡救之力。”魏延举刀相向,有欲杀杨仪之心,可见二人仇隙之深,已是
水火不容,无法化解。

让杨仪为首统帅三军撤回汉中,是诸葛亮临终时的安排。这一安排,必然会激起魏延的反
对和抵制。但这一安排的意义如果仅仅止于临时应急,以求蜀军全身而退,其实还不足以
完全令魏延武装“反叛”。事情的关键是诸葛亮在杨仪身上的这一安排其实还另有文章:
借此暗示众人,将杨仪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杨仪能够当政,这一点才最致命
。魏延深知,杨仪当政,自己不可能再有好日子过了。诸葛亮在世之日,最多让自己怀才
不遇,不获重用罢了;杨仪一旦执政掌军,自己就可能只有一种结局--死定了。魏延绝对
不能坐视杨仪慢慢找机会砍掉自己的脑袋。不反杨仪是个死,反杨仪最多也是个死,选择
后者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从安排杨仪率军后撤,到将其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这一切都不是诸葛亮病糊
涂了之后的失策;相反,这是他刻意所设的一个局,为魏延所设的一个死局。

第一,诸葛亮召集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商讨自己死后的退军事宜时,没有通知魏延。魏
延身为北伐大军的前锋大将,理应参加这样重大的会议。当时魏延的前锋大营仅仅“出亮
营十里”。策马往来,十里地其实最多不过二十分钟的时间。如此短暂的距离,却不通知
魏延参加,岂不可疑?

第二,如果诸葛亮有意保全魏延,寻求蜀军的团结,那么他应该选择杨仪之外的其他人作
为统帅三军回撤的人选。丞相府司马费祎、丞相府参军姜维均可胜任。尤其是费祎,此人
在魏、杨二人之间斡旋多年,用他为统帅,自然可以同时兼顾到魏、杨二人的情绪,实在
是再合适不过了。但诸葛亮指定的却是这三人中间最不合适的人选:杨仪。

第三,临死之前,诸葛亮早就把密表送到了刘禅手中,指定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但退军
之际,军中以及社会上却到处流传着杨仪最有可能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执政者的消息,而
且杨仪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领军顺利撤回汉中,诛讨了魏延之后,杨仪满怀希望地等待
着朝廷送来聘书,让自己“代亮秉政”。当最后的结果是仅得一中军师虚职的时候,杨仪
变得极其愤怒,“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这些连杨仪本人都深信不疑的流
言是偶然出现的吗?

第四,杨仪的怨愤之言中有这样一句:“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
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话中的“魏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
曹魏,一种说法指的是魏延。其实当是魏延无疑。若指曹魏的话,应当称之为“曹氏”或
者“魏国”、“魏廷”,不应当不伦不类地称之为“魏氏”。杨仪此言隐隐约约泄露了一
个重大的天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设计魏延的计划。

第五,陈寿似轻似重地记了这么一笔:“(诸葛亮交待)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似
乎当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了魏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魏延这样的反应难道不正是诸葛亮所
一直设局寻求的吗?

诸葛亮如此费尽心机设计逼反魏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正当的理由除掉魏延。除掉魏
延的动机很明显:诸葛亮死后,魏延将成为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元老,而且魏延本人又确
实有大将之才。名位寡微的蒋琬继任自己执政,必然无法驾驭魏延这类人物;魏延也素来
好立功名,不会甘心完全听命于蒋琬的节度,此人在诸葛亮死后,必将成为引发蜀汉集团
内部动荡的一大隐患。诸葛亮治蜀,从来将政局的稳定摆在第一位,对于这样的隐患,从
来都是坚决消除。昔日劝杀刘封、彭羕时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如今除掉魏延,也是出于同
样的理由。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兵败身死,随后接过其执政接力棒的,先后是蒋琬和费祎
;接过其北伐接力棒的,则是姜维。

蒋琬东伐

蒋琬自建兴十二年以尚书令身份总理国事,至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执掌蜀汉政权达1
3年之久。这段时间蜀国极少兴兵,主要致力于经济恢复和百姓的休养生息。延熙六年十月
,蒋琬似乎认为蜀国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再次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行营自汉中迁
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在此修缮城池,大造舟船。

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认为诸葛亮数出秦川,道路艰险,粮运难继,故
而多次劳而无功,所以不如另辟蹊径,顺汉、沔二水东下,袭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
陵),进窥荆襄。蒋琬这一伐魏计划,兵锋东指,故而被称之为“东伐计划”。

但此时的蒋琬与诸葛亮在世之时威望与权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计划刚刚出
炉,就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刘禅也
派了尚书令费祎和监军姜维前去向蒋琬“谕旨”此事。迫于压力,最终蒋琬放弃了这一计
划,同意回到当年诸葛亮出秦川祁山、进窥雍凉这一既定的传统方针上来。

对于蒋琬别出心裁的“东伐计划”的前后始末,史书上交代得头是头,尾是尾,因是因,
果是果,条理清晰,逻辑充分。

尽管如此,此事仍有三点甚为可疑之处:

第一,蒋琬虽然不再坚持水路“东伐”,但自己却没有就此拔营离开涪县,而只是升任姜
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令其前往汉中,负责联络凉州羌、胡及其他北伐事宜。蒋
琬上奏刘禅:“如果姜维北征,与魏军相持于河右,臣我当率领大军作为姜维的后镇与援
军。涪县这个地方水陆四通,交通便利,可以做到唯急是应,倘若东北方向(作者注:由
长安方向入侵汉中,正好是东北方向)曹魏来侵,赶去救援也相当方便。”于是乎蒋琬继
续坐镇涪县,并在此一呆就是整整3年,直到去世。

涪县真的如蒋琬所说,地理位置那么左右逢源、极其便利吗?

第二,蒋琬将大营自汉中迁至涪县其实早有计划。延熙五年正月,监军姜维就已经督率一
支偏军作为先锋自汉中回撤,驻扎到了涪县。22个月之后,蒋琬也亲自回撤到了涪县。随
后,蒋琬自己坚持留在了涪县,回到汉中去主持“北伐”事务的却正好是之前回军涪县的
先锋姜维。

这些人事调动背后会不会藏有什么深意?

第三,蒋琬如果真的有意“东伐”东三郡和荆州的话,没有理由不和东吴互通声气,以求
得东吴荆州军团的支援。但东吴自始至终没有收到蒋琬发出的照会,也没有见到蜀汉就此
派来的使者。以至于东吴的重臣骠骑将军步骘、车骑将军朱然等人误以为蒋琬回撤涪县的
真实意图是有意顺流东下侵略自己,于是频繁上书孙权,请求早作应战准备。

若此行本意确实在于“东伐”曹魏,蒋琬做事怎么会如此毛手毛脚、粗枝大叶?

先说涪县的地理位置。涪县绝非蒋琬所说的那般交通便利,在此驻军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
到蜀汉各个方面的危机。倘若真有一个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诸葛亮在世之日为什么没有
发现并加以利用呢?真实的情况是:涪县距离汉中的路途还相当遥远,并且蜀道难行,一
旦有警,根本做不到及时救援。蒋琬回撤涪县的次年,魏国就趁汉中守兵大减的良机(不
到三万),由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余万步骑军大举来犯。汉中诸将大为惊恐,皆主张弃关
入城固守,以待涪兵救援。临时全权负责镇守汉中的大将王平力排众议说道:“不然。汉
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
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有赖王平此番调度,
拖延时日,随后援军陆续赶来,汉中方保无事。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蒋琬所谓的涪县“水陆
四通,唯急是应”是纯粹的谬谈。

相对于距离汉中的千里之遥,涪县距离成都倒是相当之近。据《蜀书·刘璋传》记载,涪
县其实距离成都仅仅360里而已。当日刘备由垫江水入川,刘璋就亲自自成都至此迎接。事
实上,蒋琬所看重的并非涪县在战略上的便利(实际上也并不便利),他看中的,正是涪
县和成都之间的这段更近的距离。也就是说,蒋琬此次东伐的真正目的不在军事层面,而
在政治层面;不在外部敌对势力,而在内部政治斗争(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

姜维是延熙五年奉蒋琬之命率军回驻涪县的。我们要想找出这场政治斗争的端倪,自然也
得将目光锁定在延熙五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极其敏感但却容易让人忽略的事情:庲降都督(庲降军区司令)马忠回
朝。

马忠这个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恰恰是这个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却扮演了一个
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蜀汉集团后期,马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诸葛亮时代,他先后以
出众的个人能力担任过丞相府参军和长史(副)、益州治中从事等要职;建兴十一年,马
忠出任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府是蜀汉集团在南部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羁縻州府
。因为关系到蜀汉政权后方的稳定安全),任期内马忠颇建功绩,爵位屡屡升迁。

更让人敏感的是,马忠既非荆楚士人,也非雍凉寄寓士人,而是益州本土巴西(今四川省
阆中市)人士。巴西素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等大姓,马忠则同时兼有马氏和狐氏的双重
身份--马忠父亲姓马,母亲姓狐,他自小在外婆家中长大,故又名“狐忠”。

诸葛亮治蜀,重用荆楚士人和寄寓士人,而刻意打压益州本土士人。其原因在于:益州本
土豪族执政,凭借着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和本土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极其容易演变成为
威逼人主、篡位夺政的权臣,而荆楚士人和其他寄寓士人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马忠手握
重权于外,如今突然入朝,自然会引起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既是诸葛亮嫡系、又是现任
执政者的密切注意。

最重要的也是蒋琬必须率军自汉中回撤到涪县的原因,是马忠入朝的背后隐约有着蜀主刘
禅的影子。

自延熙年间开始,刘禅开始逐渐告别诸葛亮时代的乖乖形象,转而极力谋求亲政。诸葛亮
在世之日,刘禅老老实实地为刘备守了整整三年的孝;诸葛亮一死,刘禅“四时之祀,或
有不临(谯周语)”,连例行公事的对天地祖宗的按时祭祀活动也懒得参加了。这也可见
刘禅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对刘禅这种“数典忘祖”的悖逆之举,蒋琬等人拿他毫
无办法。而且,刘禅还开始耍起了政治手腕,开始玩弄权术。蒋琬最初以尚书令身份总揽
政事,而刘禅却连续升任他为大将军、大司马;相应地,刘禅又令费祎顶替蒋琬留下的缺
空,费祎一路升至尚书令、大将军。众所周知,大司马之职和大将军之职其实是并列和重
叠的(光武帝所创设),大司马就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大司马。两者品级相同、权限相
同、职责相同,仅仅是名称相异而已。当年光武帝同设大司马和大将军的原因是为了解决
战时诸将出征时名号不足的问题,蜀汉政权仅仅一州之地,根本用不着设置这种重叠官职
。所以只存在一个解释:刘禅希望蒋琬、费祎二人能够互相牵制。可惜的是,蒋、费二人
并没有出现刘禅所希望见到的争权夺利、互相扯皮的局面;相反,二人一内(费祎留守成
都)一外(蒋琬驻守汉中),在政事军务上配合得相当默契,每逢大事,费祎总是和蒋琬
商量着办。

延熙五年,刘禅召庲降都督马忠入朝。同年,马忠前往汉中,面见蒋琬,传达刘禅的诏旨
。回来之后,刘禅立即加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传达了一次诏书就加官升爵,刘禅扶植马
忠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也是同年,蒋琬令姜维率领一支偏军回撤到涪县,以防成都生变。
将汉中之事安排好了之后,次年,蒋琬自己也率军回撤到了涪县。对于这次动作,蒋琬对
外宣称其目的在于“东伐”。刘禅对蒋琬率军回驻涪县甚为反感,于是借机发难,大造“
东伐”不可行的舆论,意图逼迫蒋琬回到汉中。蒋琬不得不承认“东伐”的不现实(这是
个草草寻找的借口),于是取消“东伐计划”,将姜维打发回汉中去负责北伐事宜,自己
继续赖在涪县,不再挪窝,直到去世。

这就是蒋琬那场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东伐”背后的真相。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亮死后,为何蜀汉还能坚持三十余年才被灭国?是诸葛亮留下的后备资源太丰厚,还是蜀国易守难攻呢?

一方面是因为姜维扛起了北伐大旗,曹魏和东吴也没想着要先把蜀国给消灭。另一方面诸葛亮死前交代要把魏延看好,他可能做出反叛之事。其实蜀国最怕的应该就是有人叛变了,如果魏延和曹魏里应外合那蜀国肯定一触即溃。所以诸葛亮的谨慎也是让蜀国多存活了很多年。此外,还有一个就是诸葛亮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诸葛亮的一生智慧超群,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刘备在世的时候忠心跟随刘备,刘备逝世后忠心辅佐其儿子刘禅,可以说蜀汉末期是有诸葛亮的存在,才能让体现出蜀国的存在,如果没有诸葛亮,蜀国接下来该如何发展呢?

在刘备刚攻占益州的时候,诸葛亮就开始筹划如何经营这块天府之国。经过了诸葛亮的苦心经营,这块土地让刘备解决了困扰多时的军粮问题,为日后建立蜀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有有了益州,刘备才有了称雄天下的筹码。刘备为了关张二人报仇,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建议出兵攻打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惨败,此战耗损蜀国大部分的财力与兵力。不久后,刘备在白帝城逝世,对蜀国又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果断采取了东和东吴,北拒曹魏,南平西南少数民族部落的战略方针,迅速化解了蜀国的危局。

从此后,东和东吴与南抚南蛮成为了蜀国的基本国策,这样的战略布局,使得蜀国的战略压力大大减轻,只需要重点应对曹魏就可以了。由于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蜀国的财政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在国家财政得到好转后,诸葛亮开始了对蜀国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蜀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成为三国中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尤其是蜀军的山地战。加上诸葛亮是军事奇才,布阵之术更是无人能敌,另外诸葛亮还为蜀军设计了诸葛连弩等兵器。在诸葛亮降服西南少数民族部落后,蜀军中有增添不少的南蛮士兵。他们以好勇斗狠,可身披铁甲翻山越岭作战,擅使弓箭,可谓是蜀军中不可多得的彪悍之军,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所立显赫。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陕西宝鸡岐山境内去世,享年54岁。死后的诸葛亮被蜀国君王刘禅封为忠武侯。诸葛亮临终前设法除掉了两个心腹大患,即魏延和杨仪。在诸葛亮临死前也安排了蒋琬、费祎等人继续辅佐刘禅,保证了蜀国政权的顺利过渡。因为蒋琬、费祎等人也延续诸葛亮的政策,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将近20年的时间里面蜀国国力不曾耗损,反而不断增强。

在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拿到了蜀军的军权,在姜维的主导下,蜀国开始北伐。但是由于此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导致蜀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开始出现混乱,此前诸葛亮所制定的政策已经无法执行了。 正是蜀国国内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才导致姜维九伐中原皆无功而返,士兵死伤无数,民怨沸腾。在魏国攻打蜀国之前,蜀国就已经陷入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三重困局当中。等到魏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顿时无措,所以最后投降曹魏,至此蜀国灭亡。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坚持30年才灭国,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死前给蜀国打下的根基还是比较深厚的,所以即便是这样的话,还可以更好的存活30年。

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出蜀征魏因为蜀道太难走,所以失败,同样,曹魏进攻蜀地,付出的代价更大。

因为诸葛亮生前留下了三位人才,分别是蒋琬、费祎和姜维,这三个人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对外北伐,对内安民,支撑蜀汉三十年。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掉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至此,蜀汉也是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走向了灭亡,那么这三十年蜀汉又是怎么撑过来走到这一步的呢?

在三国时期,虽然是魏蜀吴三足鼎立,不过,在具体实力上,蜀汉无疑是最弱小的一方。特别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对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但是,在夷陵战败后,蜀汉不仅彻底告别了荆州,国内精锐之师也损失殆尽。在此背景下,诸葛亮继承刘备的遗志,南平孟获,东和孙吴,北伐中原,西抚羌戎,帮助蜀汉顽强对垒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63年,经过谯周的劝说,蜀汉后主刘禅选择向邓艾投降。

那么,从公元234年到263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蜀汉靠什么在诸葛亮病逝后存活三十年呢?对此,蜀汉后三十年的延续,一大因素就是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虽然因为关羽和荆州,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一度走向对立。但是,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包括诸葛瑾等人的推动,孙刘联盟的关系日趋稳定。特别是在北伐曹魏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互相配合。比如诸葛恪等人对魏国的用兵,也间接为蜀汉减轻了防御压力。此外,诸葛亮对蜀汉周边少数民族的安抚,也为蜀汉后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其次,在外部因素上,虽然曹操一方在实力上是三国最强。但是,在曹丕去世后,魏国陷入到内部派系的争斗中。特别是司马懿和曹爽等曹氏宗族的争斗,间接影响到魏国对蜀汉的用兵。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魏国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也即自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淮南地区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分别为王凌之叛、毋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之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次叛乱都没有成功,司马氏依然掌控着魏国的大权。但是,对于东吴和蜀汉,这都是一个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在淮南三叛期间,司马氏显然不能全力对蜀汉发动攻击。凡此种种,成为蜀汉存活三十年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就内部原因来说,虽然诸葛亮离开了,但是,孔明也为阿斗留下了多位忠诚的栋梁人才。一方面,对于多次出兵北伐的姜维,虽然在影响力上很难和诸葛亮相比较,不过,多次的攻势防御,还是间接延迟了魏国对蜀汉的兵力部署。


最后,在姜维之外,和诸葛亮并称蜀汉四英杰的蒋琬、董允、费祎,同样为蜀汉的存亡而鞠躬尽瘁。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根据孔明的遗愿,先是蒋琬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在蒋琬掌权期间,采取闭关息民的策略,促使蜀汉国力大大增强。同时,董允和费祎,不仅才能出众,对刘禅也是禅忠心耿耿。换而言之,诸葛亮虽然去世后,但依然为刘禅留下了优秀且忠诚的人才,促使蜀汉不至于立即走向崩塌。




后蜀五虎上将都有谁关兴。张苞。姜维。魏延。马岱
第一位:魏延 魏延其实和关羽张飞齐名的将军,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第二位:姜维 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

诸葛亮在蜀国做的贡献,帮帮忙!!!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

诸葛亮死了葬在那?想知道
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

马岱身为蜀汉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居然消失了,这到底因为什么?_百度...
最后在费祎、姜维的一番断定之下,认为魏延叛乱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开始平叛魏延之乱,在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后,被马岱是手起刀落、身首异处,但自此之后马岱从未再出现过。葛亮去世后,马岱很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所以病逝了。马岱早在公元211年就跟随马超起兵作战了,当时马超已经35岁左右了...

跪求答案50分悬赏,懂三国的进来!!!
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的才能绝世,居功甚伟,所以说“蜀国最大的功臣”,诸葛亮当之无愧。这得再补充一下的是,古代史官,喜欢突出历史人物而忽略人民的力量,喜欢彰显个人的历史功绩,而不愿看到集体的力量。蜀汉政权的萌芽、发展、壮大、维系,无不受到蜀汉要人的影响,这葛亮虽居首功,但也不至于到反手为云,覆手为雨...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蜀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葛亮病逝后...

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解读 诸葛亮预言应验了吗
刘备的儿子,是蜀汉的末代君主刘禅,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不久便亡国了。 人有生老病死,诸葛亮也不例外,诸葛亮死在征战之中,其实也算是年纪大了过劳而死。但是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很大,人们都很喜欢他,百姓也很敬爱他。诸葛亮死后,大家都非常的难过。时至今日,四川仍有许多百姓喜欢戴白头巾纪念他。 诸葛亮收二川 诸葛...

概括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故事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经过: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

诸葛亮有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了,他便要受九锡吗 ?
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荅,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这事并非空穴来风,感觉李严很可悲,先是亲近讨好诸葛亮,被诸葛亮忽悠了这段话,好像葛亮自己也有野心似的,最后李严...

诸葛亮和诸葛瑾是兄弟为什么诸葛瑾还去帮东吴孙权
诸葛瑾得到孙权的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谈私事。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于曹丕,东汉灭亡。222年,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诸葛瑾给刘备做书曰:“陛下老远来至白帝,就是因为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肯讲和,此...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病逝后,蜀汉凭什么存活三十年 -
英从消栓: 凭姜维的死撑,钟会的野心以及刘禅的“乐不思蜀”.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去世后 蜀汉靠什么存活了三十年才灭亡 -
英从消栓: 都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朝代一群枭雄,虽然群龙无首,也有继承人,需要整整一代人的过渡,也是三十年左右 ,才有变故 .所以,诸葛亮去世后 ,蜀汉靠遗志靠继承者存活了三十年才灭亡.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凭什么熬了三十年才灭亡 -
英从消栓: 虽然蜀汉一群坑货,但是不送人头,吴、魏也有小学生,蜀汉不送人头,吴、魏任何一方来打都要残血,所以猥琐发展,打后期,坑货就没办法了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可以领导蜀国41年
英从消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能继续领导蜀国30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就单凭能让皇权维持这么长时间而又没出什么大乱子这一点看,刘禅并非如史评那么昏庸. 刘禅,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长子.公元223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史称...

卫辉市17329951056: 刘禅真的如众人所说如此无能,不堪一击吗 -
英从消栓: 在世人眼里,刘禅是一个昏庸之人,但从历史现实来看,刘禅虽不算明君,但也不能算昏庸!关于这一点,有两个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刘禅是有治国能力的! 234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263年,蜀汉灭亡.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蜀汉又存在...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死后刘禅怎么能支撑蜀国30年的?日本被美国才打五年就彻底败了,魏国实力雄厚,打蜀国要30年 -
英从消栓: 因为当时没有飞机导弹啊...而且还有一群虽然不如诸葛亮但是拿出去也上的了台面的撑着,再说了刘禅自己有没有才华还两说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蜀国却最先灭亡 -
英从消栓: 季汉灭亡,主要是因为刘备伐吴造成的元气大伤.就算是这样,诸葛亮也还能坚持这么多年,甚至有两次北伐差点就成功了,死后他的人员安排还护了季汉30多年.还有一个是因为后期无人.其实整个三国后期都是这个状态.而且季汉已经是整个古代史上在蜀地存在最长时间的政权了.

卫辉市17329951056: 为什么诸葛亮一死,蜀汉就不行了 -
英从消栓: 你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诸葛亮六出祁山,军资耗用极大,已经快把蜀中榨干了.他死后姜维等人继续执行进攻策略,使得国库更加穷困.百姓面黄肌瘦,无心为蜀汉政权出力. 所以被魏国一打就完.

卫辉市17329951056: 三国时为什么诸葛亮明知啊斗无用还要帮他直到死呢?
英从消栓: 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放权给丞相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

卫辉市17329951056: 诸葛亮死了为何司马懿不乘胜灭蜀? -
英从消栓: 1. 诸葛亮死了,虽然对蜀国是一种打击,但是蜀国的国力扔在,大将,文臣都是一时翘楚,再加上诸葛亮临死的安排,司马懿不一定能胜2. 司马懿不敢灭蜀,灭蜀的话就功高震主,再加上魏国军政大权并不想司马懿手中,群臣也不是都对司马懿服气,另外就是为主猜忌,到时司马懿一家难逃一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