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读懂春秋七十国,春秋也就读懂了一半?

作者&投稿:庾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春秋时期是一个对历史爱好者十分不友好的时期。时间久远,文字晦涩,历史记录简薄;局势复杂,国与国之间,诸侯与周王之间,还有数不清的公子公孙。因此,许多历史爱好者对春秋敬而远之。

然而,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和精彩的时代。

一群群刚从周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知识分子,被开放的时代和互不统属的政权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他们用文字和时间,思考着文明与科学的奥秘,催动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最终汇聚成了诸子百家,争相斗艳。在使得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璀璨的同时,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融入到了春秋列国争雄的时代洪流中。

而列国争雄战争中,贵族的气质和兵戈的血腥交汇在同一时代,最终影响了时代的走向,开启了战国血腥时代,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

可以说,华夏文明的系统性形成,不在夏商周,不在秦汉,而是在春秋时期。

所以,要寻找华夏文明之源,要读懂中国的文化走向,要明晰历史的规律,春秋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时代。古代名帅名将诸如关羽、杜预等都对春秋爱不释手,说明了春秋的分量。

然而,纷繁芜杂500年,如何理清脉络?首先,理清春秋那些国,就理清了一半。

所以,子彧首先带你理清春秋那些国,开启读懂春秋第一步。

一、公元前的联合国

如果我们把春秋比作一个华夏大地上的联合国,那么这将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而在这个公元前的联合国地区,生存着这么几种国家:

第一种只有一个国家,周王国。因为周王是所有诸侯名义上的宗主国,也就是联合国的创始人,但在实际上对诸侯国的控制权比较无力。所能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是成周洛邑周围的土地而已,而且春秋500年还因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土地不断缩减,逐渐丧失了周王室的威权,直至战国时期的可有可无。

第二种是中原诸侯国。诸侯们虽然权力越来越大,但也并不是完全的主权国家,除了礼法上受制于周王以外,权力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霸主。而霸主得以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综合国力比较强以外,更重要的是诸侯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头羊,带领大家一起对付周边的蛮夷国家。中原诸侯数量庞大,大家所熟知的晋、秦、齐、鲁、宋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第三种是中原诸侯国的敌人蛮夷戎狄国家。他们是诸侯们得以保持相对团结,没有像战国时期那样大打出手的主要外部威胁。而蛮夷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分成很多小的部落和国家,由于文明发展程度没有中原高,才出现了史书中简略的记载。他们之间相互也会进行战争,甚至还会联合中原国家攻打其他的蛮夷国家。著名的楚国(由夷入夏)、义渠、西戎、孤竹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那么,要理清这个联合国,主要要搞清楚第二种和第三种国家的构成和角色。

二、中原诸侯国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中有周的功臣,有周招安当地的势力头领、有圣贤先朝后裔,成分和来源十分复杂,子彧曾在解读西周分封制一文中进行详细分解,在此便不再赘述,但大家的起点相同,终点却差异巨大,纵观春秋时期的综合实力,子彧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流,霸主和准霸主诸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

这是春秋的头部国家,几个国家常常是霸主或者有资格争霸的大国,他们凭借自己的国力,通过战争和外交,影响着春秋历史的发展,掌握着时代的主动权。

这其中,晋国和楚国长期霸占着霸主的宝座,他们各拥有一批附庸国,拥有强大的实力。晋楚往往凭借自身的实力向其他诸侯国施加压力,胁迫其他诸侯参加他们的战争或在外交上顺从他们的意志,还向较小的诸侯国收取一定数额的贡赋,是春秋时期有实无名的宗主国。晋国在晋文公之后长期居霸主之位,直到后来国内卿族势力坐大;楚国在春秋一开始就像中原挑战,一直到楚庄王时期才成功称霸,之后一直与晋国进行角力。

所谓“一部春秋史,半部晋楚争霸”,他们在春秋的地位可见一斑。在整个晋楚争霸过程中,晋国在大多数时候占据上风,但楚国往往主动发出挑战。

而齐国和秦国,在强势的时候可以向霸主宝座发起冲锋,能够与晋楚单独一较高下;弱势之时也能够独善其身,作为独立的大国参与国际外交和军事行动。齐国在桓公时称霸,之后虽然衰落,在齐景公之时有过一段短暂的中原霸权,但大多数时候只是保持不臣属、不附庸的大国地位。秦国在春秋初年才真正跻身诸侯之列,但得益于地缘优势发展迅速,在穆公时期短暂称霸,并得到周王承认,但大多数时候只是专注于西方大国地位,对中原争霸的参与度并没有其他三国那么多。

四国的方位东齐、北晋、南楚、西秦,位于中原的四个方向,有着中原角力的天然地缘优势。

第二流,中原地方性大国,这类诸侯国数量是比较多的,代表性的有卫国、鲁国、郑国、宋国、陈国、蔡国等。

这些诸侯国虽然国力不足以争当霸主,但其国力在强盛时能够抵御四大国的进攻,摆脱服从的地位,而在衰弱时能保证地区性的大国地位,是争霸诸侯主要争取的对象。他们服从了,霸主之位也就到手了。

这其中,郑国、宋国是角逐过霸主的国家。郑国在庄公时跻身于春秋三小霸的行列,一时风光无限;而宋国在襄公时,一度在齐桓公死后角逐霸主,最后因为国力不济败于楚国。因此,有部分史家也将郑庄公、宋襄公列入霸主行列,属于二类中的强国。

鲁国曾与东方大国齐国角力,失败后成为齐国的友好邻邦,是春秋时的礼仪担当。卫国由于地近蛮夷而屡受攻击没能参与争霸角力,但对中原事务参与度相当高。陈蔡两国在楚国以北,多次阻挡住了楚国北进的步伐,保证了其独立性,大多数时候是楚国的半附庸型国家,但对中原事务参与度较高,所以勉强跻身二流国家。

第三流,蛮夷入夏国家,代表性国家(楚国)吴国、越国、中山国。

这类诸侯国的特点是,对周王朝的中原系统若即若离,但后期融入华夏成为华夏一员,甚至在中原争霸中取得一定优势,一时风光无限。

严格来说,楚国也属于蛮夷入夏的诸侯国,因为在春秋前期,楚一直对周时叛时服(参考子彧文章楚国霸业),但由于数代人的积累,其实力可与中原大国晋秦齐比肩,属于这类国家里最成功的诸侯国,因此归入一流诸侯。

而吴越本游离于中原系统之外,但机缘巧合在晋楚的扶持之下,迅速向中原文化靠拢,得以快速崛起,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一度成为中原霸主,光芒掩盖了中原诸侯。但他们的国力终究不够强大,其兴也勃,其亡也速。在维持了一代人的霸权之后,国家迅速衰落,甚至灭亡,没能参与到战国七雄的角逐之中。

中山国是另一个另类,中山国地处晋燕之间,曾一度灭亡邢卫,是中原诸侯的劲敌。几乎被晋国灭亡,但随之而来的春秋末年,晋国内部纷争,中山国死灰复燃。一直在战国时期,被魏、赵两次灭国,才彻底宣告灭亡。

这类诸侯国与中原属于亦友亦敌的关系,他们一开始并不属于中原文化序列,是促成中原国家团结的威胁和敌人,但一旦强大起来,他们主动学习和融入中原文化,与中原无异。楚国长期角力中原霸主,吴越在黄池之会、徐州会盟上一度称霸,中山在战国初期与中原诸侯“相王”等时间,说明了他们对中原的影响。

第四流,小国、大诸侯国的附属国等,这类国家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代表如曹国、谭国、许国,鲁国的附庸国牟国、邾国、费国等,晋国的附庸郇国、霍国等等。

这类国家是除上面以外的的周王室分封国,他们的数量很大,在春秋初年这个数字可能超过100,但是对于春秋时事来说,他们属于凑数国。他们或在一场战争中成为导火索,或在一次外交事件中充当炮灰,或成为霸主装点门面的会盟参与国。他们时时活跃在春秋的舞台上,但大多数时候都不是舞台的主角。等到春秋结束,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随着时代一起消失了。

当然,除了中原诸侯和脱夷入夏的国家之外,还有许多国家活跃于春秋的舞台上,他们被统称为“蛮夷戎狄”。

三、蛮夷国家

蛮夷戎狄的称呼来自于周。周王朝建立以后,将自己的生活和影响的地区标榜为中原,而将周围的部落称为蛮夷戎狄。就像西方所谓“文明”和“野蛮”的定义如出一辙。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一段话能够很好的说明中原和蛮夷戎狄的区别:不是说生活在这里(蛮夷地区)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低能,而是说,由于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这儿(蛮夷地区)长期保留了其他地区(中原地区)早已抛弃了的那种生活方式。

准确的说,这些分布在中原四周的部落国家与中原不属于一个文化圈,只不过生活方式不同,并不代表他们的实力弱。

而且,在春秋前期,他们一度比中原诸侯国还要强大,在春秋后期中原科技的发展才最终将他们比下去了,进入了全面的征服阶段。对于春秋历史来说,他们绕不过去。

蛮夷国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齐晋之间的赤狄(唐吝如氏、留吁、皋落氏);晋燕之间的中山(鲜虞、肥、鼓);燕国以北的令支、孤竹;晋国以北的楼烦、林胡;秦国西北的义渠、乌氏、西戎(荡社氏);秦晋之间的白狄。

这些部落大多与中原诸侯为敌,在周衰落后侵入中原诸侯之间,因此前期对中原诸侯的威胁极大,但春秋的中后期,他们之中的大部分被中原征服,还有些成为中原国家的附庸,如赤狄、白狄、还有翟人等都有前往晋国朝拜的记录。如义渠、林胡等坚持到战国时期才被征服。最终大多融入了中原文化圈内。

春秋实际也是一部征服史

还有曾经周没有完成征服的蛮夷,在春秋后期已经衰落的,比如徐、州来、莱夷等;一些严格来说并不算是蛮夷,但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接触并不密切,但在春秋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原的视野之中。比如蜀地的蜀国和巴国;汉中一代的庸、绞国等;长江流域的吴、越、舒等。

子彧说:理清70国,读懂500年

如果把春秋时期的华夏地区比作一个联合国,那么,周王室是名义上的联合国创始人,但已经大权旁落。晋、齐、秦、楚属于常任理事国,具有召开联合国大会的权力。只不过他们之间采取的是轮值主席国制度,而轮值的方式,不是投票而是战争,同时还需要创始人周王室的同意。

其他的中原诸侯卫国、鲁国、郑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属于联合国成员国,受到常任理事国轮值主席的保护,同时上交数额较大的会费。而楚、越、吴本来不是联合国成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同,并成功当上了联合国轮值主席国。

联合国之外,还有一群势力,就是蛮夷国家。他们试图颠覆联合国的各成员国政权,但受到了联合国成员国们的抵制,最终被轮值主席国们带领中原诸侯国分别打败,大多数被兼并,少数臣服并加入了联合国的序列。

实际上,读懂了这些国,春秋500年,也就如此而已。




关云长熟读的《春秋》是怎么一部书?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把它当做“史”并无不当。 《春秋》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可信的,但是过于简略,有些地方也不太完备。特别是经过孔子修订后,几乎每件事都带有他自己的强烈但是很隐晦的褒贬之意,即所谓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人很难读懂,于是陆续出现了对《春秋》详细解释、说明和补充的著作,称之...

跟着地图读懂中国历史——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476年,历经三百余年。这是一个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式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相继成为春秋五霸,展现了各自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智慧。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参与角逐,如齐、...

人与人戏中戏心与心计中计事与事谋中谋!读懂春秋莫为己欲。胜者为王...
他是什么心境,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活得挺累的。每天都在费尽心思,追求极致。只是不知道结果如何啊……

一本书读懂四大名著内容简介
它们不仅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人们的精神支柱与信仰源泉,尤其是弘扬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学核心理念。而《五经》作为儒家经典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些作品据说是孔子...

孔子名言 amp quot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amp quot
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注入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观,通过文字传递了他对当时社会乱象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因此,当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时,可以理解为他在借《春秋》之口,表达了对那些能读懂他心中所思、所愿之人的期待。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

春秋无义战?那是你没有真正读懂春秋
即使,宋襄公被称为「 ”蠢猪式的仁义之师”,但他对信义和仁义的坚守不也证明了春秋时期是一个有着美好价值观的时代吗? 还在说春秋无义战吗?那是你没有真正读懂春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子夏与春秋
其中,子夏作为孔子弟子中对《春秋》学造诣最深的弟子,备受重视。《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两部解释《春秋》经义的著作,据传都是出自子夏的传授。李启谦先生对此评价道:“没有《公羊传》和《谷梁传》的解释,《春秋》一书很难被理解和读懂,而这两部著作的成就与子夏的贡献密切相关。”孔子将《...

关于司马迁的事迹?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

一撇一捺世精华,古今谁能读懂它,岁月沧桑崔不老,永伴春秋普辉煌...
两横两竖世精华,古今饮水多用它,岁月沧桑事不老,永伴感恩怀念他。

春秋之言是什么意思?
春秋之言包含的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它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珍贵遗产之一,承载着文化的基因和历史的记忆。春秋之言从中反映出二千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传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源。对于当代的人们,读懂春秋之言有助于不断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

新市区13350785992: 关羽为什么爱看春秋? -
说莺氨甲: 第一.《春秋》既是 史书,又是 讲述 无数 诸侯 国 混战 的战争 资料. 作为 军事家 和 杰出的 将领 ,关公 一定是 非常 有 兴趣 读 的. 第二.当时 ,各种 书籍 并不 丰富 .在有限的 读物 中 《春秋 》是很好 的 精品. 第三,关羽 喜爱《春秋 》是史实,但 因为 《春秋 》这部 书 是 孔子 他老人家所著. 历朝历代 推崇 孔子 的 “忠 孝 仁 义”的 儒家理念, 加上 关羽 本身 就是 “忠 孝 仁 义”的 杰出代表. 所以后世 (如 我们 河南 许昌市 有 “春秋 楼”)供奉 关羽 的 地方. 关羽 都是 手拿 《春秋 》的形像. ◎◎◎◎◎◎◎◎◎◎◎◎◎◎◎◎

新市区13350785992: 若想了解春秋读什么书最好?一部春秋薄云天~
说莺氨甲: 《吕氏春秋》并不是记载春秋的历史.要了解春秋就读《左氏春秋(左传)》,要了解战国就读《战国策》,一起读的话就读《东周列国志》.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比周易还难吗? -
说莺氨甲: 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是出至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面的www.txs123.com 听小说123 有声小说在线听中国文学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战国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什么意思? -
说莺氨甲: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有春秋诸侯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都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鲁国史官把当时各...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时期是不是就等于春秋战国时期? -
说莺氨甲: 春秋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 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时期,魏、赵、韩、齐、楚、秦、燕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 所以春秋时期不等同于春秋战国时期!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的含义.(请细说) -
说莺氨甲: 别看那些从字典那里复制黏贴的内容了,得把你看死... 春秋,最初的意思当然就是季节.上古时候的历法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就是春季和秋季,夏季和冬季是后来才有的.因为一个春秋交替就是一年,所以“春秋”也可指代时间,进而有了...

新市区13350785992: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
说莺氨甲: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一书中总共记载了多少位国君的历史 -
说莺氨甲: 12位国君.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李学勤先生强调:“我们不说《易》、《春秋》进入经的时间一定和《诗》、《书》、《礼》、《乐》一样早,可是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晚.因为他们认为《易》、《春秋》之所以进入'经',是因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后来《易》、《春秋》才成为经.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战国的由来 -
说莺氨甲: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

新市区13350785992: 春秋时期有170多个国家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最强大的战国七雄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这一 -
说莺氨甲: 兼并小的诸侯国,再加上晋国的解体和吞并,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但是在战国前期,还是有好多小的诸侯国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