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作者&投稿:吉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有所区别的,而且个性是和社会有关系的,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幼儿的独立性增强,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下面了解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1

   一、中国传统教育偏向发展人的社会性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只注重对人提共同的要求,个人是集体的附属物,不需要有个性,也不允许有个性。这种情形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从教育发展史考察,在某种社会形态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家的思想意识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这种思想意识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礼”或“礼治。”“礼”的内容是等级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最集中的表现是维护忠孝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它要求个人“克已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培养封建治世人材为目的,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并同科举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教育还是偏重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个性。比如:现行的高考制度用一个标准,一种尺度取人,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偏向于发展人的个性

  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教学内容针对生产实践,重实用学科。教学方法,主张顺应自然,适应学生的心理过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去认识征服自然;尼采发出“上帝已经死了”的呼声,鼓励人们认识和肯定自我。

  卢梭则大力提倡自然教育,重视人们的自然发展,反对人为地对儿童发展加以限制。被称为心理学第三思潮的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弘扬历代人本主义者追求人性解放的精神,重视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潜能的发挥,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提出“自我实现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们高呼“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鼓励竞争,当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种以“个人主义”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确实促进了个人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人们的精神衰落。由于空虚、孤独、焦虑、恐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心理疾病,青少年道德沦落、暴力行为、男女性关系混乱、吸毒和酗酒等现象越来越严重。

  面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导致的精神危机,西方社会已开始探索教育的新路子,开始大力强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在美国,众多教改报告都竭力论证并呼吁强化个人价值目标与学校价值目标上的社会共性取向,认为:“美国教育的个性传统压倒了共性传统,当前必须充分肯定共性,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强化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走的路子

  当前,我国教育界已注意到只偏重发展人的社会性,忽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已不能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当成了教育本体,

  压倒了教育中个人的价值,束缚了个人天赋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反过来也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西方那种“个体本位”的教育观,失误在于错把教育的培养目标当成了教育本位,结果导致了人类普遍的文化范式的遗失和丢弃。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将走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的道路。为了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外国学习。西方教育,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在美国,高校的价值目标之一,就是以多样化来满足每个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利益、兴趣,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发展,必然要同其它国家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西方教育采取“拿来主义”精神,吸取其精华,抛弃其槽粕,在前进的过程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崇洋媚外。

  2、向历史学习。我国传统教育中有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部分。例如:重视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坚持个人的利益服务集体利益,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传统,是我国教育的优势。这一点,西方已经认识到“西方人为了消除个人主义产生的精神危机,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文化传统为主体的东方,一些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到东方寻求答案”。

  3、切实搞好教育改革。通过改革促使教育实现发展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传统的学科考试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必须明确考试不是为了排名次,

  而是为了给教师、家长以及学生本人提供一个依据,发现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和弱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潜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学习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得到真正的体现。例如: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多出人才,但集体教育,统一要求,不利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适当变革,通过适当分组活动,讲授、谈话、实验、演示、参观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

  还要重视开展课外、校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对社会对集体的负责精神,培养自主自律、自尊自爱、团结互助,合作共事的品德。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为了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鼓励个人发挥才能,而不助长个人主义;要密切关注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教育要培养既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2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二)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三)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四)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一)幼儿的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二)幼儿期的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

  (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高自尊儿童父母教养的特点有四个:

  一是温暖、关爱。

  二是严格要,要求明确。

  三是民主,对有关孩子事情的决策。

  四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因素

  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一)认同及其读儿童发展的意义

  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己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对象

  幼儿主要是对父母产生认同,对教育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自己喜欢是叔叔和阿姨以及与自己年龄差别较大的哥哥、姐姐产生认同感。

   四、儿童发展的第一反期

  第一逆反期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其年龄3~4岁。

  (一)第一逆反期的发展性特点

  1、特殊的心理需求需求和行为表现。

  2、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

  (二)父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

  1、父母要明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是政策现象,并应积极而又理智的面对。

  2、父母要明确认识到第一逆反期的矛盾焦点,孩子出现超出自己实际发展水平的“长大感”,而父母对幼儿的“长大感”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引起反抗。

  3、父母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儿童,指导儿童并创造条件,适宜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3

   一、婴儿期

  婴儿的气质: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情绪型,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恐惧;活动型,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冲动型,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社交型,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得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托马斯和切斯,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性

  婴儿兴趣的发展: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百日)——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半岁前后)——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自发性微笑——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婴儿的社会性哭泣: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婴儿哭泣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分离焦虑,婴儿在离开母亲后,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分离焦虑的阶段:悲伤、求助——希望破灭,情感冷漠——企图适应新环境

  婴儿的社会性依恋是一种情绪,是一种需要的满足,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发展阶段:鲍尔比,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情感联结阶段(婴儿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础)——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把母亲作为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离开自己的原因)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哈特,婴儿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出现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两周岁前后,出现客体我的自我意识,能运用人称代词,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二、幼儿期

  幼儿期个性初步形成:

  1、显现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

  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

  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

  4、最初性格特点的表现。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积极接纳孩子、热心参与孩子的游戏;严格要求;民主;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2、同伴关系:建立同伴友谊关系和被集体接纳是自尊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

  认同,即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

  儿童认同的对象,通常具有较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有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

  儿童第一叛逆期,3-4岁左右,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

  第一叛逆期的发展性特点:

  1、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

  2、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三、幼儿期

  大约8岁,儿童开始脱自我中心化,属于转折时段。

  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自我评价包括多方面;

  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有密切关系。

  延迟满足,(罗滕伯格)是抑制欲望的即使满足,学会等待。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又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内化)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攻击行为的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欺负是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分为三类: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2、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儿童—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乐于助人,善于交往,易于合作。

  2、不受欢迎儿童—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常出一些不良主意和恶作剧。

  3、受忽视儿童—退缩、安静,有依赖性或顺从性。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1、相互接近

  2、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3、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

  3、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共同控制—儿童控制)

   四、青春期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婴儿期是第一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2、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4、有很强的自尊心

  情绪变化的特点:

  1、烦恼增多

  (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少年期自我中心的特点:(皮亚杰)独特自我、假想观众

  少年期属于第二叛逆期,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反抗主要对象是父母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但也有迁移性

  3、观念上的碰撞

  逆反年龄时段,2-4岁,多在3岁左右为第一逆反期,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15、16岁,是第二逆反期,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共同点:都聚焦在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都具有成长发展的超前意识,前者有“长大感”,后者有“成人感”。

  不同点:前者要的独立自主在于要求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后者要求是人格独立、社会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和有关方的控制。

   五、青年期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特点: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有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自我接纳,是对自己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己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马西亚归纳出青年自我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扩散(混乱)。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纳为:

  同一性意识过剩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与他人距离失调时间前景的扩散

  勤奋感的扩散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成的内在需要,即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社会的延缓,是一种心理的延缓,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结底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思维发展、自我意识、社会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性事件的影响。

  道德认知发展:柯尔伯格——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取向、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其发展的顺序。

   六、中年期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第一“组织者”,自我的改变意味着个体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人自我发展水平:

  1、遵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

  2、公平水平,能将社会、外规则内化为个体的规则。

  3、自主水平,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矛盾和冲突,容忍。

  4、整合水平,不仅能正视矛盾和冲突,还能积极解决。

  影响自我水平发展的因素:年龄因素、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因素

  中年期人格特征:稳定性、成熟性(内省日趋明显;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初级控制,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

  刺激控制,通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

   七、老年期

  老年期人格基本稳定,但有些许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造成老年人格变化的因素:生物学衰退、心理上的老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1、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2、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3、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4、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5、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6、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法




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2. 自我认识的来源:孩子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只是对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他们对成人的评价往往不加质疑地接受。3. 自我控制力的局限: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社会行为与技能发展 1. 社交能力的转变:孩子们的社会性交往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渐转变为更加考虑他人。2. 助人为乐的倾向:孩子们...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

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有专题活动、渗透活动、生活模拟、家庭强化、社区活动。1、专题活动:以幼儿社会性素质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目标的系列活动课程。重点选择对幼儿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典型事例或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为主题,并以此开发、创设丰富多样的专题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教育。2、...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三)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 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

为什么社会化是学前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
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因为个体只有习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幼儿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

论述题 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家庭教育将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家庭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家庭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都对学前儿童社会...

幼儿园促进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幼儿园促进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如下:第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通过语言媒介进行交往。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可以借助幼儿丰富的语言表达来实现。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只需进行引导即可。比如,教师要告诉幼儿在与同伴打交道时,需要使用“请”“谢谢”“对不起”...

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1、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因为有无数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历史性),因为有同一时代不同领域的人的共同协作,才有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而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支持下,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中继续向前发展,所以,...

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责任、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情感。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即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干预和影响,如,注意力训练,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帮助儿童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如何看待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促进个性化发展. 首先,教师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对不招自己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做出积极的...

衡南县15286273092: 如何看待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
酉米纯欣: 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关系: 个性是内驱力,社会性是控制力.社会性形成个性,反过来又控制个性,社会性由无数个性组成. 二者的冲突、协调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要想推动事物的发展,二者缺一不可.社会性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性,人与人的制衡,来自于非此即彼的思维,于是社会性又转化为个性,在个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又依循于社会性的发展,无论是人还是人群的发展均是如此.

衡南县15286273092: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之间发展是矛盾的吗?解答题答案 -
酉米纯欣: 不矛盾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幼儿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也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满意望采纳

衡南县15286273092: 心理学个性社会性发展专业是干什么的?就业怎么样还有学校心理咨询与?
酉米纯欣: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儿童青少年攻击的发展与欺负问题.张文新教授开辟了我国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学校欺负问题的研究领域,对儿...

衡南县15286273092: 青春发育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有哪些呢?
酉米纯欣: 1、自我意识:是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婴儿期是第一).特点是强烈关注外貌风度、重视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自己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2、情绪变化:早期积极状态少,消极状态多,稳定性差,起伏变化多.晚期稳定性增加,变化趋缓.特点是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经常出现难以控制的情绪波动. 3、自我中心性特点: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与幼儿自我中心(以自我感受和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不同.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

衡南县15286273092: 学前儿童哪些个性心理特征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
酉米纯欣: 凯根认为,遗传和环境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目前一些实验研究也已经证明了生理因素对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影响.凯根对儿童行为抑制性的研究发现,即使存在生物先决条件,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来使之现实化.换言之,儿童...

衡南县15286273092: 怎样认识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关系? -
酉米纯欣: 人只能适应社会 不能改变人 但是社会会去改变人 却不能适应人,还有 让你的个性发展在社会的某个你能适应的范围内发展,但是你的个性发展并不能适用整个社会.

衡南县15286273092: 幼儿期的个性发展
酉米纯欣: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说明:(一)显示出较明显的气...

衡南县15286273092: 幼师英语培训教程
酉米纯欣: 学幼师课程1. 幼儿教育学了解现代教育、幼儿教育的bai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及幼儿的活动心里.能依据幼儿特点,利用所学相关知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