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谥号年号庙号的文化常识

作者&投稿:迪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我想要一份历史基本常识,例如皇帝的称号分为:年号,庙号,谥号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在某些特定场合,也称其全部名号,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前述乾隆的名号。遇到这种全称,应注意区分其庙号、尊号和谥号。

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另附解释: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
2. 中国古代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的详细规则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3. 庙号、谥号、年号的含义是什么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

始于殷商,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后才有,皇帝死后要进太庙,或家庙,奉先殿。

庙里放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因而要给他一个称号,即庙号。历代 庙号并无严格规定,也并非每位皇帝一定享有庙号,比如唐朝女皇武则天就没有 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

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 《礼记》有曰:“祖有功,宗有德。”

谥号就是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即皇帝死 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

文人可以有谥号,但不能有庙号。谥法中,常选择特定涵义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恶。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年号则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4. 谥号、庙号、年号是如何使用的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 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皇帝的家庙) 立室祭祀时所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期,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 同一个名字。

后来,人们觉得直呼已死的先帝、先王有些不妥。于是,商时祭祀就用他们的 生日天干来称呼,以表示恭敬。

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谥号是古代帝王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 朝廷或后人按其生平事迹以示褒贬所给予的 称号。

它最早出现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根 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譬如,周 武王因为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为“武”。 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 关心内政,就谥为“文”。

这种谥法一直流 传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 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一般说来,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 般以两字居多,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 阳修谥号“文忠”。

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 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 父,臣议君”,不可取。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 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东汉以后,也曾出现私谥。它不是由朝 廷赐予的,而是由儒生们评定的。

如陶渊明 的私谥是“靖节”。年号是皇帝在位期间纪年的名号。

年号 最早从汉武帝开始。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变 年号,称改元。

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有改 元的。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不改元,绝大多 数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可用年号做皇帝的称 谓。

如明神宗年号叫万历,被称为万皇历帝。 清高宗年号乾隆,被称为乾隆帝。
5. 谥号、庙号、年号是如何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人的姓氏习惯和由此而形成的规章制度曾受到过异乎寻常的重视,姓氏制度被纳入封 建宗法礼仪制度的核心后,成为体现封建权威、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

而封建权威的最高体现者就 是皇帝。因此,关于皇帝和皇族成员的姓氏、取名、称呼方式等规矩则异常严格、异常繁琐并且敏感,稍不 注意就可能遭到不测之祸。

到了今天则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自从西周时代确立了姓和氏分离的制度后,除周天子外,社会上普遍称氏而不称姓。

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认为自己的历史功绩超过了远古的三皇五帝,所以定称号为“皇帝”。并选定一个字作为自称—— 朕。

春秋时各国诸侯通常使用的则是“寡人”,两者成了代表至高权威的封建皇帝的专用称谓。 臣下则 称呼皇帝为“陛下、天子、今上、皇上、万岁”等,这些名称无疑是将皇帝视为最高级、最尊贵的国家代表的 一种体现。

而皇帝死后,也不能称名,只能称“谥号”。所谓“谥”,《说文解字》中说:“谥,行之迹也,即 根据死者一生的行迹,确立一个谥号,作为对他的尊称。

这种别号也可谓是后世人对死者生前作出的客 观评价。 西周初年最初制定了谥法,是为了对周朝的开创者姬昌、姬发表示敬意,并由此制定了天子死后称谥 的制度。

春秋以后,各国诸侯也纷纷确定谥法,使自己死后也享用谥号,到秦始皇当政时,为了将皇帝永 远做下去而废除了谥号。 随后的汉朝很快又恢复了谥号制度,并逐渐将谥号从皇帝诸侯扩展到宗室大 臣,以便在祭祀或其他场合使用,获得谥号因此而成为一种荣耀,自然,最髙统治者也以赐谥作为对臣下 的一项重要恩典。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西汉初期各代皇帝的谥号都很简 短,汉高祖刘邦死时,谥号制度尚未恢复,后世追谥为“高皇帝”(也称庙号);第二代皇帝刘盈的谥号为 “惠”,刘恒谥“文”,刘启谥“景”,刘彻谥“孝武”。

社会上也渐渐形成了以谥号作为已故皇帝称谓的习 惯,称他们为“惠帝”、“文帝”、“景帝”、“武帝”。像这样以谥号作为已故皇帝的称谓习惯一直持续到隋 朝,达一千多年之久。

唐代以后,定谥号成为朝廷的一项重要制度,并逐渐形成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式。由于谥号要经过如 此隆重的官方程序,并代表了朝廷对该人一生行为业绩肯定,因此在社会上谥号也被当作别号来使用。

北宋时期,谥号的用字有着严格的规定,品行、功绩用字需在几十个固定的字中挑选,因此谥号的重复现 象十分严重,影响了谥号作为别号的作用,谥号也就很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甚至由于某种特殊的政 治原因,朝廷给予某个人的谥号与社会舆论的看法完全背离,如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时竟获得了 “忠献”的谥号。

这个谥号显然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成为别具讽刺意味的别号。 与官谥相应的是私谥,社会上较有口碑而无权势的名士、学者和隐士等,由于其才能、道德情操在社 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间便会自发地对其形成一种美称,或其亲朋好友、门生在其死后为他专取谥 号。

这些称号由于经过世代广泛的流传和积淀,自然比官方的赐号称呼更有生命力。 唐朝时,则形成了以庙号来称呼已故皇帝的习惯。

所谓“庙”,也称“宗庙”,是古代人们专门祭祀祖 先的地方。周朝以前的统治者一般设立五庙,即考庙(祭父),王考庙(祭祖父),皇考庙(祭曾祖父),显考 庙(祭高祖父),太庙(祭始祖)。

周朝又专门为周文王、周武王设立专庙,成为七庙。庙号最初见于商代, 但只称谥号,不用庙号。

汉初尊刘邦的庙为“高祖庙”,重新恢复了庙号,并代代沿袭成为制度。而以庙 号作为对已故皇帝的称谓的做法,则自唐以后流行。

但不同朝代的皇帝由于庙号中大多都有“太宗”、“世宗”、“高宗”等,重复现象很多,为了有别于其他故去皇帝的庙号,又产生了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谓。 我国封建社会最初是以甲子纪年的,西汉初期开始实行在新皇帝即位的时候设立年号,作为新纪元 的开始。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宣布这一年为建元元年,从此后中国每一个新皇帝即位都要宣 布中断旧年号,设立新的年号。最初年号的更改比较随意,一个皇帝的统治期间往往有多个年号,如汉武 帝统治的54年中,就先后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十一个年 号。

从西汉到宋元时期,大多数统治期较长的皇帝都不止设立过一个年号。明清时代,中国开始实行一 帝一元制度。

新皇帝挑选年号极其严格,决不会与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的年号重复,因此人们开始把一 个皇帝统治时期的年号作为对这个皇帝的流行称谓,并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起来。
6. 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
“祥”这个字在皇帝的年号中作为正式的两个字的年号出现只有赵昺和同治两个人,因为“祥”这个字,在年号中是很不吉利的。主要原因就是赵昺,取了个带祥的年号,结果国灭了,自己也和陆秀夫跳了海。所以后来的皇帝取年号的时候很忌讳这个字。

宋真宗的那个大中祥符,这个就很好玩了,“伪天书”事件,一句话两句话的说不清楚,自己去看《资治通鉴》《宋史》都有

同治的祺祥年号,不是咸丰定的,也不可能是咸丰定的,这个不用解释,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也不会这么说。“祺祥”这个年号是肃顺、端华、载垣他们八大臣弄出来的。由于用的时间很短所以历史上也很少说这个年号。对古币收藏来说倒是有用处,因为的确发行过祺祥通宝,很少。

庙号和谥号中没有带祥的
7. 庙号,年号,谥号是怎么规定的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是常见的。

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他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被消灭了。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如汉武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

那么,我们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如明朝末年皇帝朱由检,人们都叫他“崇祯”,“崇祯”就是他的年号。到了清朝,皇帝也都以年号相称,如康熙、乾隆、光绪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读书看报时对于我国朝代、古代帝王称号留心注意,分清它们的历史异同,掌握它们的规律,那么正确地区别和掌握它们是不困难的。
8. 关于年号、庙号和谥号的问题
谥号是根据生前的事迹影响来的评价,庙号也是一种死后的称谓,但有所不同。

"庙"字,《说文》解释为:"庙,尊祖貌也。"宗庙是祭祖的场所,帝王的宗庙中奉祀的祖先都有一个特立的庙号与谥号相比,庙号的用字少,而且都是褒义的 庙号谥号中国自古就有,庙号似乎稍早,如商朝有庙号“高宗”者,但似乎没看见有谥号的,至周朝开始加谥号,周文王,武王等都是谥号 汉朝开始的皇帝称的是谥号而不是庙号,原因是当时只有对杰出的皇帝才会在身后有庙号,例如汉景帝就没有庙号,所以一般就只以谥号来称呼 而后世皇帝慢慢的不论杰出不杰出,都有庙号了,魏晋南北朝以后除了被废的皇帝(如南朝刘宋的前后废帝)一般都有庙号有谥号。

而唐朝开始皇帝的庙号都是巨长无比,李世民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不容易记了,所以就变成以庙号来称呼 至于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一辈子都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开始用年号来指代皇帝。
9. 关于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
像是庙号,在汉朝、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像是汉惠帝、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而那个时候皇帝的谥号简单,就两个字,其中前面的是固定的,都是孝字;像汉武帝谥号是孝武,汉武帝也就是由这个谥号来的。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年号很多,而谥号又很长,不像汉武帝这样能概括出来,比如唐太宗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谥号就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所以后世称庙号能比较容易知道说的是谁,不然一个人十几个年号,谁记得住啊。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皇帝死了之后叫的,皇帝活着的时候,还是叫年号的。

而明清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当时就称年号,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明清皇帝的谥号也都是比较长,但是因为习惯称年号,也就没在皇帝死后叫庙号。


有关谥号年号庙号的文化常识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

年号庙号谥号文化常识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受汉人的影响一般也是如此定庙号,如耶律阿保机的庙号为辽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号为金太祖、铁木真为元太祖、努尔哈赤为清太祖;第二代以后的皇帝也多称“宗”,如辽太宗、辽世宗、金太宗、金世宗、元太宗、元宪宗、清世宗、清高宗等。四、年号、谥号、庙号的区别 根据上文内容,...

庙号,年号,谥号的相关知识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区别?
1. 功能: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主要用于记载皇帝在位的时间,同时也能表示初登帝位、祈求福寿、记事等。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主要用于祭祀和纪念先皇。谥号则是皇帝或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追加的称号,主要用于评价其生平功过,如“文”、“武”、“景”、“庄”等。2. 形式:...

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徽号?
谥号、庙号、年号、徽号皆为皇帝所用,现分别详细介绍如下: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性质分三类:第一,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温柔好乐日康,布...

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古文献如何称呼它们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习惯上常称年号,如康熙皇帝、嘉靖皇帝等。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其年号,如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人们称...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在于庙号只用于帝王,而谥号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以下是年号、庙号、谥号各自的简介:1、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

如何区分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
首先来说说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和社会名人去世后,官方或社会根据他生前的道德功业,定一个称号对其进行盖棺定论。《说文》这样解释:“谥,行之迹也。”也就是说,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帝王谥号分为上中下三等,上谥自然是赞美表扬之意,比如“经天纬地曰文”...

中国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
汉朝时期恢复谥号,例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献帝刘协,魏文帝曹丕,蜀昭烈帝刘备,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到了唐朝,由于谥号字数加长到四字以上,用起来不方便,因此多采用“庙号”称呼皇帝。 庙号,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其实庙号比谥号起源更早,起源于重视祭祀的商朝...

松岭区18698655140: 我国古代帝王的称谓哪些是年号,庙号,谥号 -
阴云浪宁:[答案]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松岭区18698655140: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和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
阴云浪宁: (1)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如汉...

松岭区18698655140: 年号、谥号、庙号请具体介绍三者,还有三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谢谢!!!
阴云浪宁: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①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

松岭区18698655140: 庙号、谥号、年号的含义是什么?
阴云浪宁: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商,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后才有,皇帝死后要进太庙,或家庙,...

松岭区18698655140: 中国古代皇帝的年号、庙号、谥号是怎么回事?最好详细些
阴云浪宁: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

松岭区18698655140: 关于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 -
阴云浪宁: 像是庙号,在汉朝、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像是汉惠帝、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而那个时候皇帝的谥号简单,就两个字,其中前面的是固定的,都是孝字;像汉武帝谥号是孝武,汉武帝也就是由这个谥号来的. 但是到了唐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年号很多,而谥号又很长,不像汉武帝这样能概括出来,比如唐太宗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高宗谥号就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所以后世称庙号能比较容易知道说的是谁,不然一个人十几个年号,谁记得住啊.无论是谥号还是庙号都是皇帝死了之后叫的,皇帝活着的时候,还是叫年号的. 而明清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当时就称年号,也就这样延续下来了.明清皇帝的谥号也都是比较长,但是因为习惯称年号,也就没在皇帝死后叫庙号.

松岭区18698655140: 怎样区分年号庙号谥号 -
阴云浪宁: 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古代没有公元纪年,用年号来纪年.比如 贞观 开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有后人以年号代称皇帝 比如说康熙皇帝 实际康熙是年号 庙号是顾名思义就是宗庙里供奉而起的称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圣祖(康熙黄帝) 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对其的评价而定的称号 要说的是谥号不仅仅皇帝有,诸侯,有功名的大臣等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有.比如说齐桓公,楚庄王,汉文帝 汉武帝 以康熙为例,康熙是年号 清圣祖是庙号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这个是最长的是谥号

松岭区18698655140: 庙号、年号、谥号是一样的吗?
阴云浪宁: 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皇帝的家庙)立室祭祀时所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期,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