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试价值走向素质价值——课程的逻辑第五章读书笔记

作者&投稿:达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导读:本章从“学校知识”的“合法性”论题这一研究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其价值的本质特征,同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探讨课程标准编制的若干试点。

       课程社会学把学校中传递的知识,视为课程如何加以组织、分配的知识结构与过程的问题。这就是说,学校知识的问题,与其探讨应当是什么知识,不如说更应探讨学校知识和课程的构成原理本身存在的基础。这是因为,课程不是天经地义的的存在,而是在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社会构成物”。如韦伯(M.Weber)的支配社会学和舒茨的“现象社会学”从“不平等的视点”出发,把社会不平等同学校知识联系起来,揭示了课程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形成的,同权力与财富的分配密切相关;对政治经济结构的维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课程社会学的另一个焦点是,揭示“学校知识”的本质。学校所处置的信息、知识仅限于社会文化与信息的极小部分,这种在学校里授受的信息与知识谓之“学校知识”,但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从每日每时的课堂教学与顺应制度要求中接受一定的规范、价值的隐蔽灌输,而且要认识到教育体制之外的职业、权力、意识形态、文化知识等的分配与控制同学校生活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事实。正是在这种问题意识背景下,对“学校知识”的批判就展开了。日本课程学者尾彰夫说,学校是通过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科学知识,去谋求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机构与组织,不过,现实的学校果真如此吗?否,学校难道不是在发挥着管理、支配、控制儿童的功能吗?——可以说,对于学校知识的批判就是从怀疑“至善的学校”开始的。也就是说,儿童掌握知识的成败得失原因我们从来就把它归因为儿童本身,而不会归因于知识方面。长尾总结了现实学校知识的特性:“迂回性”——学习的是他人经验为中介的,“交换性”——学习知识仅是为了求得应试成功的手段,“片段性”——知识在一门门学科中肢解下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确实总结得比较到位。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应试教育、应试能力的批判实质上就是一种学校知识的批判。这种以放大“交换价值”,丧失“使用价值”的结果就是造成目前学校教育中课程内容庞杂、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落差、学力落差更加剧了应试竞争。因此,不改变这种知识的交换价值观,应试竞争的现状就不会有改观。那么,怎么加以改善呢?作者认为,用哪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教育的四个目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入手,把应试价值转向为素质价值,即学校知识大体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即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课程内容要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文化体系中,根据某种价值判断作出选择并赋予教育价值。因此,所谓“”课程”就是要从教育角度入手把“素质价值”加以适当分配和分层,使学生得以学习和内化的计划于装置。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对应于社会分工的要求——职业性、专业性的“素质价值”(用于分工)的分配;二是对应于社会统整的要求——公民教养的‘素质价值’(用于统整)的分配。从分化功能来看,就分成了多种类、多阶段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社会成员所必要的“素质资本”,维持一定的地位、角色体系,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社会;而从整合功能来看,某种素质价值形成公民道德素质的价值,求得了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本条件。

      有了上述课程认识观,课程标准的编制就显然十分重要了,因为这是落实“素质价值”的纲领性文件,作者认为,首先要确定基础学力目标,即预期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最低限的国民素质要求,然后再设定学科或学习领域。对于不同内涵的学力观,作者认为学生应当形成能动的学力而不是被动的学力;充实的学力而不是贫弱的学力。而这个可以效法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分析性、实证性研究的价值取向入手。而对于课程内容,作者认为要先界定核心知识,即所有人拥有的普遍经验和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然后围绕核心知识设计学科或学习领域,渐次复杂地螺旋式展开,形成一贯统整的课程。这里既要考虑“工具学科”,也要考虑“内容学科”,随着社会信息化带来的知识更新和繁杂化,还要考虑跨学科的综合学科,以形成分科与合科并存的格局。

       课程内容实施需要教学环境的支撑,因此,要考虑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它不是简单的“物的教学环境”的设定,而是包括了教师的自我变革在内的“人的教学情境”——对话场或关系场的设计。作者提出优化环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学科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二是生活化,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汲取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劳动体验、参与社会的体验。从而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使学生习得自主的学习方式。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学。而课程评价要突出两个方面的要求: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效评价。同时,评价指标应当是多元的,不应仅限于传统的纸笔评价,这种评价偏重于智育或学科知识,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道德品行、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兴趣特长、方法习惯等,也容易忽视学生的潜能。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使命在于为每一位学生奠定扎实的“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因此课程目标需要准确定位,不能任意拔高。而目前改革过程中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总会存在的某种落差,作者认为虽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学术讨论和教师研修来进行弥补,关键要正视,唯如此,新课程观念才会得到变革,新的课程文化才可能创造。


从应试价值走向素质价值——课程的逻辑第五章读书笔记
学会共生、学会生存”入手,把应试价值转向为素质价值,即学校知识大体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即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

什么时候中国的应试教育能过渡成素质教育?
也许未来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出现下面10种课程时,就可以说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已经完成。1. 数理化应用课 我们学过不少数理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真正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并不多。那些“鸡兔同笼”之类貌似结合了生活场景的应用题,其实也无助于解决日常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浅析基础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

新高考改革到底是一场什么改革
第一个问题是要使我国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程介明教授讲到,“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是中国教育是不是随时代进步呢?我们既没有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没有随着社会和时代变化,去更新我们孩子的知识结构。因此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可能考出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本身是缺乏社会竞争能...

学校为什么要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

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关系,表述【略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它不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严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们对之深恶痛绝,纷纷呼唤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了,纵观教育的整体现状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应试教育仍然我行我素,如火如...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如何发展素质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我们该以何种态度看待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如何发展素质教育
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

你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哪个对孩子最重要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应试教育与数字教育之间的区别,首先我们要了解素质教育,我们知道素质教育就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这个时候根据孩子的兴趣出发,培养他的一些技能。而应试教育是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这个时候多注重笔试,所以通过一些考试的成绩来考察学生的一些能力,它是有一些缺点的。二、最...

工农区13593104970: 应试教育该如何向素质教育过渡 -
钮所舒心: 关于应试教育如何过渡到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科学分析与总结应试教育的弊端,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由前文所知,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凡是与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学校都不予以提倡,甚至这部分学生被冠以...

工农区13593104970: 如何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
钮所舒心: 摘要: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的.著名思义,应试教育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了提升素质的教育.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考学和升学,是为了让学生拿到一张显赫的文凭;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在前些年举办的国际奥林匹克学科考试竞赛中反应出来的.(剩余4295字)

工农区13593104970: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这次变革要求学生 ,
钮所舒心: 首先是考试. 要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考试的目的是评价一个人学习的成果,是服务于教学的,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其次是启发式教育,不过这要建立在之前 考试服务于教学的基础上.希望采纳

工农区13593104970: 如何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
钮所舒心: 个人观点是结合国情,在现在人口基数较大的情况下,应试教育更有实用价值,毕竟如果我们稍微客观理智一点看,我们不能完全批判应试教育吧?确实是人口较大,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素质教育.不过要相信,80后90后甚至之后的00后内心渴望改变教育体制的想法是强烈的,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当现在年轻一代支撑起国家重任的时候,教育体制也会逐渐有改观的~

工农区13593104970: 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轨 -
钮所舒心: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工农区13593104970: 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对学生是否有好处?
钮所舒心: 个人觉得应试教育只能培养人的服从能力和记忆力,而素质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个人很反对应试教育.但是当今社会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只有少数的地方是素质教育.

工农区13593104970: 如何处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钮所舒心: 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和概念,其实是相互促进的,应试教育理解为学校的学习知识,素质教育理解为家长身教的方法.素质是养成,应试是学习习惯.

工农区13593104970: 为什么说“教会学生学习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表现” -
钮所舒心: 说"教会学生学习,是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转变的一种表现",是因为; 会学习,是大能力,是大 素质.会应试,也是一种能力素质,但是,它是一种小能力,小素质.无知 ,不可能 多么有创造, 也不可能 有 高素质大才能!!! ------ 教会学生学习,与教给学生知识,并不矛盾!!!!!!!!!!!!!!!!!!!!!!!!!!!!!! ------ 教会学生学习,与教给学生知识,并不矛盾!!!!!!!!!!!!!!!!!!!!!!!!!!!!!!所以,所谓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有一点道理的,但是也不那么科学.要科学!!!

工农区13593104970: 名师之路小学英语培训心得
钮所舒心: 教师培训后收获和感想范文【篇一】 短暂的暑期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通过... 而且体会到了这些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在跟学生上课,大家都知道要改革教学方...

工农区13593104970: 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
钮所舒心: 在本质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应试教育”本质上是客体教育观的体现.它把教育视为社会的客体(教师、学生因而都被客体化),视为社会阶层和人力选拔的工具.在这里,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视为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