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作者&投稿:师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所涉及工具、物件、时间等译把、用、拿、、从等或表示动作、行所凭借条件译靠、凭借、根据等: 1.屠惧投骨//虎视之庞大物也神--把 2.能径寸之木…//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 3.何战//域民封疆之界--凭借 4.虽能察必情//策之其道--根据 5.弱强//今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时译作(用)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时译作致;表原因译作由于、因: 1.属予作文记之 --(用)来 2.伤先帝之明 --致 3. 物喜己悲 --因 4.卷石底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译作认: 1. 皆美于徐公 2.或死… 3.臣王之攻宋也与此同类 4. 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虽乘奔御风疾也(《三峡》) 而 、表顺接关系连词 l.并列关系般译有时译又:①温故而知新师矣 《(论语)十则》)②峨冠而多髯者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译作接着或译: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胜前而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亦说乎 4.修饰关系译地着或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连词译作却: 1.远观而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知而愠亦君子乎 4. 学而思则罔 之 、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定语标志例: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高理想实施时候 3、 用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其格式: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置标志无实义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心语面: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们、们、、们例: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样件事、、样等例: ① 渔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往、去: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 --摘抄

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学而不思则罔之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二、作代词用: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 渔为甚异之.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摘抄的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摘抄的

它们都有很多种意思、看在哪出现

即时 假如 其实

还有个行业报告


语文文言文之,以,于,者,其,而,为的意思有什么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序八州而朝同列.(《赤壁之战》): .第二人称.(《捕蛇者说》) .例如;"、草木;等;""一.介词;",水道多绝,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之;于是"、于"",领属性定语;在……方面"(五)指示代词.(《捕蛇者说》) 、为1. 、行为的对象;疱丁为文惠君解牛、按照、以1;四: ,赵亦终...

庄子是谁
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24)二月封“...

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 所有 之而以乃为或于 等字的意思
2.副词.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顾茅庐于草庐之中."3.副词.却,竟然.《史记.吴王濞传》"当改过自新,~益骄溢."4.副词.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5.是,就是.《史记。张仪传》:“臣非知君,知君~苏君。”6。语气词。《尚书。大禹谟》:...

各位帮帮忙,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十七...

虚词之,以的用法
(“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 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 例:自以为关中之固。(与今义同,以为、认为) 三、 作连词的几种情形,“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 1、 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

以的用法文言文
(《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跪求“之”“为”“以”‘观”“其”“于”“时”在各种文言文中的N种...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

墨池记中之 以而盖岂邪 分别的用法
二、副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或说明原因。相当于“大概(大约)”、“原来(是)”等。(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大约)”。如:①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没有多久,敌人果然抬了大炮来,大约有五六百人。②屈原之作《离骚》,盖自生怨也。

而表修饰的文言文例句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

请帮我归纳整理《归去来兮辞》中“以”“而”“之”的意义和用法
表承接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修饰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修饰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修饰 门虽设而常关 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 表并列 参考资料:百度等 ...

枣强县19898947812: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
蓍英安乐: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枣强县19898947812: 如何判断“之”在古文中的用法比如“之” -
蓍英安乐: 一、“之”作代词用 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

枣强县19898947812: 初中文言文中“之”“而”“以”的用法整理? -
蓍英安乐: 1.之 “之”作为虚词,一般是做代词或主次,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动词. (1)代词.可做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 (2)助词,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 做音节助词时,用...

枣强县19898947812: 有人能帮忙归纳文言文中之、以、而的用法吗? -
蓍英安乐: 之的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

枣强县19898947812: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
蓍英安乐: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

枣强县19898947812: 虚词是不是文言文中才有啊? -
蓍英安乐: 是虚词.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 “为”在文言文...

枣强县19898947812: 文言文之的用法 -
蓍英安乐: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

枣强县19898947812: 如何判断“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
蓍英安乐: !“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动词;二作代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

枣强县19898947812: 文言文中虚词“之”“而”“其”“以”等字的区分 (越多越好) -
蓍英安乐: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

枣强县19898947812: 文言文 所有 之 而 以 乃 为 或 于 等字的意思格式:《课文》1、之 句子 ( )2、而 句子 ( )3、...4、...若没有的不用写请勿灌水急用课文如下:1.与朱元思... -
蓍英安乐:[答案] 之 1.代词 ①指代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事,物.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②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是马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