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作者&投稿:鬱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其实从不同角度去分类就有不同的分法。
比如:从语气看就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肯定句、否定句。
如果你只是应试,建议就不用去深究。
我们上古代汉语通论时也只是讲了三种。
语气方面一看就可以看出来就不多说了。我想你肯定是关于词序和句式做题混淆。
有时候一道题说让你判断是什么句式,又想说是倒装吧?或者宾语前置?
这样记吧。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这是句子中的词序,只要是这三种,肯定就是倒装。
根据谓语的词性,可以分为叙述句(动词动词词组作谓语)描写句(形容词形容词词组作谓语)判断句(名词名词词组作谓语)前两种一般不会考。
主要是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作为标志。可是古汉语中没有判断词。所以名词名词性词在主语后面作谓语。如果弄不清词性,那就这样记。“者”和“也”不是判断词,但一般判断形式都用。“非。。。也。”“是。。也”“此。。也”“乃”“为”这种。但记住这些不是判断词哦。一般用这些词的句子是判断句就对了。太深入就很麻烦。
被动句:个人觉得要带入文章分析,有的有明显的词比如:于,为。为天下笑。而有的没有标志,像是贻笑大方,就没有。所以这个要看文章了。
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谓语动词4省介词量词。这个还是看文章吧,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缺哪块就补哪块。我还是都举例子吧。省主语:(某某)对曰:@#¥#%#¥……宾语:X夜击大胜、根据文章,是X夜击(X)大胜。动词: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累。。。大概就这样吧。我也不晓得再怎么精细了。
最后建议,考试写句型还是不能写大框。要写小条目,就是三种词序,被动倒装比较容易考。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l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l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l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l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l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例如:

l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l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l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淆之战》)

l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栖会稽》)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l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l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l 客何为者?(《鸿门宴》)

l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l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阮玉焚车》)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l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l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l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l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l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l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

l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l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l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l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l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l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

l 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赤壁之战》)

l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l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l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l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l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从孙叔敖于沈尹筮。(《察传》)

l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与陈伯之书》)

l 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柳毅传》)

l 青,去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l (地动仪)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l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l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教战守策》)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l 自述或对话时,主语往往省略。

例:“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问):“赤,尔何如?”(公西赤)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l 前句中已出现主语,后面句中的主语就可省略。

例: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l 前几句中不出现主语,直至后面才出现主语。

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例:①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②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铁也;(视其)颜色,窃铁也;(视其)言语,窃铁也;(视其)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列子·说符》)

3)宾语省略

l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l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例:(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 被动句

1)“……于……”式。例如:

l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训俭示康》)

l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l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l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l 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刺王传》)

l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l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3)“……见……于……”式。例如:

l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为……”式。例如:

l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l 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l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海瑞传》)

l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l 为乡里所患。(《周处》)

l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l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l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l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l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l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l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l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l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l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l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l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l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l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l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l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l 宋何罪之有?(《公输》)

l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l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l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l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l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l 唯命是听。

l 唯命是从。

l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l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l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l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l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l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l 然则何以慎?(《察传》)

l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l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l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l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l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l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l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l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l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l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l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l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l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l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l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l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l 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治平篇》)

l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柳敬亭传》)

l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l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l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l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前赤壁赋》)

l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l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l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l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

4、谓语前置

1) 感叹句谓语前置

l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l “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原君》)

l 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l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l 善哉论事!(宋玉《风赋》)

l 异哉言乎!(范缜《神灭论》)

2) 疑问句宾语前置

l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l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子邪,言伐莒(jǚ)者?(《吕氏春秋·重言》)

5、介词结构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l (将军)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l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l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l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l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战者,必然之势也。(《教战守策》)

l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l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l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l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l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l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l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l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l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l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原君》)

l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l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l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l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l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

l 吾非悲刖也;悲天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韩非子·和氏》)

l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篇》)

l 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l 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报刘一丈书》)

l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l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l 此谋攻之法也。(《谋攻》)

3) “者”“也”都不用式

l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l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赤壁之战》)

l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雁荡山》)

l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l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l 若所追者谁?(《史记·淮阴侯列传》)

l 四库七略,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4)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l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过过小孤山大孤山》)

l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l 环村居者皆猎户。(《冯婉贞》)

l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l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l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胡乃荣之私人。(《谭嗣同》)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l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l 此为何若人?(《公输》)

l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黄生借书说》)

l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l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l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l 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雁荡山》)

l 至于斟酌损害,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出师表》)

5) 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l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l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l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l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l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l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l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l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l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l 沛公安在?(《鸿门宴》)

l 尔何知?(《淆之战》)

l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l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l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l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l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l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l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l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l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l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l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l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l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l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l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l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l 战者,必然之势也。(《教战守策》)l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其实从不同角度去分类就有不同的分法。比如:从语气看就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肯定句、否定句。如果你只是应试,建议就不用去深究。我们上古代汉语通论时也只是讲了三种。语气方面一看就可以看出来就不多说了。我想你肯定是关于词序和句式做题混淆。有时候一道题说让你判断是什么句式,...

八的同音字有哪些字
八的同音字有:吧,捌,扒,巴,叭,疤。同音字是音同字不同,还有多音字,就是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意思也会不同。中国字博大精深,同音字,同意字多音字等等。文言文知识点 多音字[1] 有以下几种用法: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

高中文言文常用的十八个虚词都有哪些,分别有哪几种意思?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

文言文八大类
5.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其实从不同角度去分类就有不同的分法。 比如:从语气看就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肯定句、否定句。 如果你只是应试,建议就不用去深究。 我们上古代汉语通论时也只是讲了三种。 语气方面一看就可以看出来就不多说了。我想你肯定是关于词序和句式做题混淆。 有时候一...

划分文言文的方法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

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是什么?
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8、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与判断
八大类型及判断: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文言文是八股文吗
八股文一般是指文言文,但只要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所书写的论文,可以是白话文也可以是文言文。 1.首先我们要了解八股文的定义: 八股文又称股赋、四书文、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制义,是中国明、清皇朝及越南阮朝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隋唐开始,中国发展出世界上最早和古代世界最完备的公务员选拔...

文言文中的巅峰之作:八大名句,八种智慧
【背景】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从“从师与不从师,为子女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三个方面的对比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及从师的重要性,提出“道”为师,“道”在即师在。8.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

三原县18678828461: 怎么区分文言文中的八种句型 -
和宋男宝: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l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l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l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l 战者,必然...

三原县18678828461: 怎么区别文言文句式 -
和宋男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三原县18678828461: 急求,文言文各种句式判断方法! -
和宋男宝:[答案] 文言文四种常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

三原县18678828461: 文言文句式判断各种句式的判断方法 -
和宋男宝:[答案] 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恰好,最近我整理了一份材料,专门讲古文句式的,但愿对你有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

三原县18678828461: 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能不能用简洁点的都给我概括一下 不... -
和宋男宝:[答案] 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

三原县18678828461: 文言文句式有哪些?请举例子说明,如何区分? -
和宋男宝:[答案] 一、【 判断句】 判断句常用语言标志为:“……者也”、“……者,……也”、“……,……也”、“乃”、“为”等等.... 定语都是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前边起限制或修饰作用.但在文言文中常常倒装,将定语放在主语、宾语中心语的后边. 如:...

三原县18678828461: 怎样区分文言文句型 -
和宋男宝: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三原县18678828461: 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应如何辨别
和宋男宝: 1、被字句.它的标志有: (1)为……所……;(2)见……于……;(3)于……(4)为……. 2、省略句.句中通常省略主语、宾语等. 3、判断句.通常以“也”结尾,此时“也”表判断:(1)……者,……也;(2)此……也;(3)……也. 4、倒装句.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祝你新年快乐

三原县18678828461: 如何准确找出文言文的各种句式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等等 -
和宋男宝:[答案] 这个比较容易的,只要有信心,记一下就行啦. 首先,记熟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然后根据熟记的类型去判断,百分百准确.句式类型如下,慢慢记一下,一定行. (一)、判断...

三原县18678828461: 怎样区分文言句式 -
和宋男宝: 记住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者,......也.”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被动句有: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二意念被动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