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描写的大刀王五真有其人吗?

作者&投稿:邓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描写的大刀王五真有其人吗?~

王正谊(1844年—1900年),字子斌,国人尊称“大刀王五”。清道光二十七年生于直隶河间府故城县,祖籍关东。其父亲死后便拜当地名师李凤岗为师,在沧州学艺。1868年,王正谊24岁辞别恩师,辅助师兄押镖几年,行迹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交许多朋友,亲眼目睹了晚清的腐败没落,萌生了反抗清廷、救国救民的念头。
  清光绪元年(1875年),王正谊来到北京,先做镖师,经几年积攒和同仁相助,在北京崇文区西半壁街自开顺源镖局,几年间发展到有前后两大院、占房40多间,镖师50多人,跻身于京城八大镖局之列。
  顺源开张一周年时,燕京著名五路镖师之一胡致廷向王正谊推荐一人为徒,此人系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经再三磋商,少年谭嗣同暗地跟着王五学单刀和七星剑,但不以师徒相称,不到两年得到真谛,技艺娴熟,武功超群。王、谭往来日久,相交密切,成为挚友。当时,清廷腐败无能,危机四伏。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肆意瓜分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王正谊开办“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青年入学,持聘有名学者教授经史、新学,自授武功。甲午战争后谭嗣同在浏阳力倡新学,创立学社,而后遍历北京、上海、南京积极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到北京后登门拜望王正谊,在“文武义学”边教新学,边再练习剑术,直到戊戌参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从6月到9月陆续颁发维新法令,推行新令。谭嗣同征招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王正谊说:“维新变法是富国强民之路,也是王五所愿,能与复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份。”谭嗣同的衣食住行由他操持,选派精壮武师卫护谭的住所,本人常随左右,俩人志向一致,成为莫逆之友。此时王正谊深感重任在肩,唯恐维新受挫,便在谭的支持下广交武林豪杰,发展赞同变法的人加入维新行列,积极宣传变法的重大意义、方法和目的。
  康、梁因袁世凯告密而“百日维新”结束,9月21日光绪帝被幽禁。康、梁劝谭嗣同到日本避难,谭认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结果在浏阳会馆被荣禄逮捕。谭嗣同在狱中题诗于壁上,诗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句,梁启超对此解释,“所谓‘两昆仑’,其一指南海(即康有为),其一乃王五也。”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还写道:“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蒲(今江苏淮阴市),生平以除强扶弱为事,浏阳(谭嗣同)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王正谊曾密谋劫狱救谭,但载漪、荣禄提前行刑,将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弟、康广仁6人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正谊闻讯悲痛欲绝,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刑场伏尸大哭,涤尽烈士身上血污,收尸装殓。据《柏岩文存》一文记载:“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哭,涤其血敛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指谭嗣同)剑师王五公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又掀起高潮,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进入北京。王正谊率先响应,组织起200余名武林壮士攻下西什库法国教堂,又配合义和团攻打使馆区东交民巷,连攻几日杀洋兵10余人,由于敌人有快枪洋炮,屡攻不下,只有撤回。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0月25日,王正谊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在顺源镖局秘会,不料被上千清兵包围,原来是被密探侦知。王正谊等几十位武林豪杰,面对几十倍的敌人,无所畏惧,奋力搏杀,杀红了眼,涌进院的清兵全成了刀下鬼。但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王正谊被清军俘获。先送联军司令部审讯,敌人滥施酷刑,专在伤处上刑,夹断左腿。王正谊最后在前门东河沿惨遭枪杀,年56岁。
另一说法王正谊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以搜捕义和团为名对市民进行屠杀和掠夺,王正谊经常给敌以打击。一日他见侵略军正围攻一老百姓住宅,怒不可遏,冲上前去,一连手刃数敌,不幸的是本人也一连身中数弹,被执不屈,英勇就义。后侵略军将其头颅悬于宣武门城楼之上。

我一直一为是谭嗣同写的。 但是在《书屋》二〇〇一年第六期里面,傅国涌写了一篇《康有为的神话》,其中这样说: 一百年来激励过、鼓舞过整个中华民族,让一代又一代人激动不已的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原来被梁启超篡改过。 先烈用鲜血写成的这首绝命诗根据史家黄彰健考证原来是这样写的: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面对死神,谭嗣同豪气冲天,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然而,这首诗却泄露了戊戌的一个秘密,所以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要用他的如椽大笔,用墨水改写这首血水写成的诗篇: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果然是大手笔。这一改,“我自横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但是却违背了先烈的原意。这一小小的改动就完全遮掩了康有为所代表的维新派曾有武装夺权的谋划,没有了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 我觉得道理也在,不想很快又在雅虎中国博客的一个叫蒋清泉的主页里看到了一篇也很有理由的但完全持相反态度的文章:驳谭嗣同《狱中诗》伪造论 全文为下: 中国许多人,对所谓“正统”的历史教材很感冒,所以也就产生了一种心理,只要见到与教材相左的论调,也不去辩别是非曲折,就鼓掌喝采。这种逆反心理被某些投机的文人所窥破,想想中国十几亿人,有几个有心思去对历史事实进行考证,所以就铤而走险,进行历史大翻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温故戊戌年》一书粉墨登场,该书之种种荒谬,自有历史学家指正,不待我言,这里我只是驳斥书中所言,谭嗣同《狱中诗》系梁启超伪造一说。 (一)始作俑者:台湾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 这本书,大概是出版于七十年代,这本书对《温故戊戌年》作者影极大,这里我引用一段文字:“这本不足三十万字的历史报告文学只是因为作者读了台湾戊戌变法史专家黄彰健早在一九七0年写的史学专著,才毅然改写成这个样子的。这以前,他笔下的康有为依然是圣人一般无暇,和百年来多少写戊戌年的作品没什么两样,是那本发黄的《戊戊变法史研究》改变了这一切。我们今天难以理解的是黄彰健的书出版了近三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你根本用不着学过历史学,只要你还有健全的头脑,就能辩别出是非曲直了。 黄彰健在这本书中,有一章,叫《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那么黄彰健有什么证据说明谭嗣同的《狱中诗》是梁启超伪造的呢?他声称找到了证据,这个证据是来自什么历史资料吗?或者来自什么档案?时人笔记?都不是,他找到了一本小说,这本小说叫《绣像康梁演义》,听这名字,想必与公园说书的没有什么差别,这本书出版于1908年,距谭嗣同牺牲十年整。这本《演义》描写到六君子受刑时,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口吟了两首诗,第一首我就不抄了,第二首是这样的: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黄彰健见到此诗,觉得与谭嗣同流传下来的狱中诗颇为相近,便认为这是谭嗣同的原诗,令人费解的是,作为一个搞历史的,最起码要知道史料的真伪与可靠性,这类艺人混饭吃的绣像小说,竟然也堂而皇之进入历史资料范围,不可不令人怀疑此公的水平了。既然硬要将此作为史证,那绣像小说所写的,那可是林旭的诗,而不是谭嗣同的诗,但黄彰健又要取绣像小说里的诗,又不肯承认小说中所说的是林旭写的,这其中取舍的理由是什么?我想中国绣像小说象是数量不少,一部《三国演义》怕又能作出不少历史翻案。现代还有电影了,记得《东方不败》中,主人公一时兴起,吟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我看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老毛是否有抄袭东方不败君的嫌疑? (二)铁证如山:《留庵日钞》的发现 本来对黄彰健这种志在竦人听闻的结论,也不值得一驳。但是既然有结论,总有许多人哪有空闲与兴趣地考证事情的真伪,所以寻求更有力的证据,也算是有必要。1994年发现当年,也就是戊戌年的刑部主事唐烜的日记《留庵日钞》中有记录谭嗣同的狱中诗,日记中记道:“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里记录的谭嗣诗狱中诗,除了少数几个错字外,与梁启超在《谭嗣同传》中引用的诗是一致的。 那为什么黄彰健与张建伟会怀疑梁启超窜改谭嗣同的诗呢?我引用一段文字:“这首诗却泄露了戊戌的一个秘密,所以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启超要用他的如椽大笔,用墨水改写这首血水写成的诗篇: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然是大手笔。这一改,我自横刀向天笑,仿佛比原诗更加豪迈,但是却违背了先烈的原意。这一小小的改动就完全遮掩了康有为所代表的维新派曾有武装夺权的谋划,没有了谭嗣同‘留将公罪后人论’的坦诚。”说白点,黄彰健以张建伟无非认定康梁是所谓的“小人”,谭嗣同的诗泄露了大秘密,所以梁启超窜改了谭诗。说句实话,对于此二公的超级想象力,我还不得不有几分佩服,我想即使是秦桧的“莫须有”罪名,也要逊色三分,为什么呢?秦桧人家还算老实,说明是“莫须有”,而此二公,却将根本不存的事,说得活灵活现的。本来历史谎言不难揭穿,只是商品社会下,有几个百姓家会为此事去考证一番?这正是他们大胆行骗的本钱。 黄彰健毕竟还是在学历史的,所以面对强有力的证据,他也不得不认败。在《留庵日钞》发现的第二年,即一九九五年,他发表了《论谭嗣同狱中诗——与孔祥吉先生商榷》一文,认错了:“由唐烜《留庵日钞》所记,可以证明‘去留肝胆两昆仑’确系谭诗原文,未经梁启超改易,可以修正拙说。”梁启超为什么能得到谭嗣同的原诗,根据《留庵日钞》可知,谭诗确实是写于狱壁之上,所以往来狱卒相互传送,一时间就该诗就不翼而传,唐烜本人的纪录也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的。 (三)无知还是装傻:《温故戊戌年》 《温故戊戌年》一书,成书于一九九五年之后,也就是黄彰健对谭诗伪造案被迫认错之后,但《温故》一书,仍然沿用黄彰健在七十年代的《戊戌变法史研究》,却无视1994年唐烜的日记《留庵日钞》的发现,已经证实伪造说的不成立,其至连黄彰健本人也认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张建伟仍然固执己见,原因何在? 我分析下来,不外两点:(1)无知:《留庵日钞》的发现,是近年来戊戌变法研究一个比较重要的成果,加上黄彰健本人最新的文章,《温故》的作者,可能没有接触到这些情况,所以他还是沿用了三十年前的非常不可靠的推测,而且把推测当作事实。(2)装傻:这种可能性,我觉得大些,因为很明显作者是黄彰健的支持者,竟然漠视他较新的文章,这点不太好理解。但是既然全文基调已定,所以势必在选材上,选择对康梁不利的文字,所以还是冒然采用旧说,以图蒙骗过关,事实上我在网上,已经看到无数的人被蒙骗了。所以我不惮烦琐,以求正视听。 (四)“两昆仑”是什么? 对于谭嗣中的“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是什么意思,史学家们众说纷纭,有说是康有为·大刀王五,有说是罗升·胡里臣,有说是王五·萧一山,有说是唐才常·王五,有说是康有为·唐才常,有说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等,五花八门,但大多没脱离一种看法:两昆仑是指两个人。 我有不同的看法,谭嗣同两昆仑并非指两个人,而是指人品之巍巍高大。“去留肝胆两昆仑”,可解为,无论选择流亡,或者选择留下来英勇就义,其雄肝义胆的人格,都如昆仑山一样巍巍耸立。我这种解释的依据是,谭嗣同被捕前说的一句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这句话记于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中,“无以酬圣主”这句当不是谭的本义,这个先放着不说。“行者”与“死者”,就是“去”与“留”,不同的选择,一样的志向,不同的结局,一样的人格。这种精神,如同高耸的昆仑,傲视群伦。 历史已经过去,谁来作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必要的追究。

王正谊(1844年—1900年),字子斌,国人尊称“大刀王五”。清道光二十七年生于直隶河间府故城县,祖籍关东。其父亲死后便拜当地名师李凤岗为师,在沧州学艺。1868年,王正谊24岁辞别恩师,辅助师兄押镖几年,行迹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交许多朋友,亲眼目睹了晚清的腐败没落,萌生了反抗清廷、救国救民的念头。 清光绪元年(1875年),王正谊来到北京,先做镖师,经几年积攒和同仁相助,在北京崇文区西半壁街自开顺源镖局,几年间发展到有前后两大院、占房40多间,镖师50多人,跻身于京城八大镖局之列。 顺源开张一周年时,燕京著名五路镖师之一胡致廷向王正谊推荐一人为徒,此人系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经再三磋商,少年谭嗣同暗地跟着王五学单刀和七星剑,但不以师徒相称,不到两年得到真谛,技艺娴熟,武功超群。王、谭往来日久,相交密切,成为挚友。当时,清廷腐败无能,危机四伏。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侵略,肆意瓜分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王正谊开办“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青年入学,持聘有名学者教授经史、新学,自授武功。甲午战争后谭嗣同在浏阳力倡新学,创立学社,而后遍历北京、上海、南京积极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到北京后登门拜望王正谊,在“文武义学”边教新学,边再练习剑术,直到戊戌参政。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主张,任用维新人士,从6月到9月陆续颁发维新法令,推行新令。谭嗣同征招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王正谊说:“维新变法是富国强民之路,也是王五所愿,能与复生同道同志,乃王五之福份。”谭嗣同的衣食住行由他操持,选派精壮武师卫护谭的住所,本人常随左右,俩人志向一致,成为莫逆之友。此时王正谊深感重任在肩,唯恐维新受挫,便在谭的支持下广交武林豪杰,发展赞同变法的人加入维新行列,积极宣传变法的重大意义、方法和目的。 康、梁因袁世凯告密而“百日维新”结束,9月21日光绪帝被幽禁。康、梁劝谭嗣同到日本避难,谭认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结果在浏阳会馆被荣禄逮捕。谭嗣同在狱中题诗于壁上,诗中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句,梁启超对此解释,“所谓‘两昆仑’,其一指南海(即康有为),其一乃王五也。”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还写道:“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蒲(今江苏淮阴市),生平以除强扶弱为事,浏阳(谭嗣同)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王正谊曾密谋劫狱救谭,但载漪、荣禄提前行刑,将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弟、康广仁6人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王正谊闻讯悲痛欲绝,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刑场伏尸大哭,涤尽烈士身上血污,收尸装殓。据《柏岩文存》一文记载:“戊戌时,谭嗣同之受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哭,涤其血敛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指谭嗣同)剑师王五公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又掀起高潮,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进入北京。王正谊率先响应,组织起200余名武林壮士攻下西什库法国教堂,又配合义和团攻打使馆区东交民巷,连攻几日杀洋兵10余人,由于敌人有快枪洋炮,屡攻不下,只有撤回。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0月25日,王正谊和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在顺源镖局秘会,不料被上千清兵包围,原来是被密探侦知。王正谊等几十位武林豪杰,面对几十倍的敌人,无所畏惧,奋力搏杀,杀红了眼,涌进院的清兵全成了刀下鬼。但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王正谊被清军俘获。先送联军司令部审讯,敌人滥施酷刑,专在伤处上刑,夹断左腿。王正谊最后在前门东河沿惨遭枪杀,年56岁。 另一说法王正谊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以搜捕义和团为名对市民进行屠杀和掠夺,王正谊经常给敌以打击。一日他见侵略军正围攻一老百姓住宅,怒不可遏,冲上前去,一连手刃数敌,不幸的是本人也一连身中数弹,被执不屈,英勇就义。后侵略军将其头颅悬于宣武门城楼之上。

有!这是谭嗣同的诗~~~


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
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斩首的人。行刑前,谭嗣同兴高采烈地向军政部部长喊话:“先生,请上前。我有话要说。”但坚决就是置若罔闻,马上走开。然后他大摇大摆地走到浸满鲜血的木墩前,笑得仰天大笑。根据谭嗣同的书,谭嗣同的第五把剑直到被处死才被使用。但在本文中,没有谭嗣同在执行死...

谭嗣写过哪几首诗
关注 展开全部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是的话给采了谢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2019-09-14 似曾诗 [清] 谭嗣同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 且... 1 2015-12-23 生命是谭嗣司的什么诗句...

光绪对谭嗣同寄予了厚望,为何最后谭嗣同选择慷慨赴义?
而且谭嗣同虽然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谭嗣同的父亲却是朝廷的一品官吏,因此可以说谭家一开始便是忠于朝廷的、是忠于皇帝的。而且更何况谭嗣一旦像梁启超那样逃走了,那么等待他父亲的必然是慈禧的愤怒,这也将祸及他的父亲、他的家族,因此谭嗣同为了不再次因为此事去祸及家人,便是选择了自己去死。

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最终的结局如何?
在被害之前,谭嗣同在牢房墙壁上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肝胆相照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康有为另一个便是王五,谭嗣同被清廷处决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给谭嗣同收尸,并在家中为其设立灵堂祭奠,可见两人感情...

...牺牲的维新派人士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李大钊 D.谭嗣...
谭嗣同有机会逃走,却留了下来。他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做第一个吧!”行刑的时候他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在狱中写的诗句,体现了他慷慨激扬、像那莽莽昆仑一样的...

一误再误过尤大啥意思
我自横刀向天笑 此生休再误穷经 但是将词句流传下来的却是谭嗣同!因苗的人品极差 乃反复小 人 且将自己的人格卑劣及一生的失败归结于读书太多!而康有为 独独将这句加进了谭嗣同的绝笔诗中 潜意识里似乎也有暗示谭嗣 同过于书生气 本可脱身 因死抱圣贤书而慷慨就义!结合历史看 此种猜测也不无...

写出讴歌赞美英雄人物的古诗文名句(至少写出三个,注明作者和出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咏赤壁》...

谁知道谭嗣的故事???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据说这首诗被谭嗣同“篡改”过,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 留将公罪后人论。”剑胆琴心谭嗣同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

《狱中题壁》 诗中借用了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___。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谭嗣所作。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译文: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

武功高强,曾积极营救谭嗣同的大刀王五,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王五和谭嗣同也是在一次意外中相遇,最后结交为挚友,他们的事迹可以称得上是晚清京城的一桩美谈了。在早期王五就出现在了谭嗣同的文章中。谭嗣同在名篇《狱中诗》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看出了端倪把其中的“两昆仑”解释为康有为和大刀王五。王五与谭嗣同的缘分始于晚清时期...

安徽省15047526099: 想知道下,大刀王五的详细具体人,及事件, -
佐符真瑞:[答案] 谭嗣同有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所谓两昆仑者,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作吴铁樵传中所称王正谊者是也. 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生平专以...

安徽省15047526099: 谁是“大刀王五”?请详细一点!
佐符真瑞: 大刀王五 高中语文第二册《谭嗣同》里“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一句中的“侠士”,课文注释为北京的豪侠之士大刀王五. 清朝末年,北京城的镖客之中出...

安徽省15047526099: 讲讲大刀王五.
佐符真瑞: 王五简介 清朝末年,北京城的镖客之中出了一位值得书上一笔的人物——“大刀王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

安徽省1504752609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什么意思 -
佐符真瑞: 一、“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意思是——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二、附原文如下: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安徽省1504752609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佐符真瑞: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

安徽省15047526099: “轩哲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帮忙讲解一下啊! -
佐符真瑞: 旁观者笑我狂,我回答道:“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确,人生有的时候不妨疏狂一下,何必总是压抑自己,何必把自己包得这么紧.这是改编的,前半句原为: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后半句原为: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安徽省15047526099: "我自横刀向天笑.."出自哪··?整首是什么? -
佐符真瑞: 谭嗣同《狱中题壁》

安徽省15047526099: 我自横刀向天笑指的是谁? -
佐符真瑞: 大刀王五!

安徽省15047526099: 我自横刀自天笑是什么意思 -
佐符真瑞: "我自横刀向天笑"下句是“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梁启超临刑前作的诗,意思是对着横在脖子上的大刀仰天长笑,走了的和留下来的都像昆仑山一样巍峨.

安徽省15047526099: 横刀向天笑图片(横刀向天笑)
佐符真瑞: 1、出自谭嗣同的狱中诗,全诗如下: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于待杜根.2、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