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积极入世体现在哪

作者&投稿:超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是什么意思~

积极入世,是孔子儒学有别于同时代的道家和魏晋逐步引入中国的释家最显著的特征。孔子儒学是入世之学,追求的是仁义,仁是内心的仁厚,是个人的道德圆满;义是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天下的责任,对宇宙的道德终极关怀。
消极,放弃,逃避,从来就不是孔子儒家的选项;孔子的入世行为,首先是自己积极入世,其次是教育弟子入世,再次是思想入世,当然成就最高的是用思想改变了这个世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东方哲学和东方文明。
孔子儒家积极的入世情怀,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哲学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走向繁荣和富强的不竭的动力源泉。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孔子儒家积极入世情怀的最好阐释。

扩展资料: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1、影响深远
儒家是中国古代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2、起源之谜
然而,儒者为何名为儒,儒字又是何种含义?这个却是许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
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代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 [2] 。
李泽厚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3、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4、发展
儒家在先秦时,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即所谓的"焚书坑儒"。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儒家

孟子的入世观并不好找

找了一篇较为综合的 感觉还比较符合你的要求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公孙丑下》),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万章上》),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表现孟子愤怒入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入世思想:

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用孟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一向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实际上不管天下"有道"还是"无道",他似乎没有一点退隐的意思。为了改变这个"无道"的世界,尽管他四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还是那股劲:"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逊色。在他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平治天下",实现其"王道"理想;并且扬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儒家思想体现在高扬传播“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全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

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儒家也讲过“无为”,但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无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儒者本身也积极入世。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儒家哲学处处体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以孔子为突出代表。而对于道家哲学来说,虽然老庄派出同源--“道”,但从其与统治阶层关系角度来看,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前者是入世的,但后者既不是入世也不是出世,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游世。 

扩展资料

开创“积极入世”背景:

孔子就是怀着这颗澎湃的入世之心而开创了儒学的,后来的学派发展者都无不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 

此外,孟子主张“仁政”,注重民本与教化的思想,荀子“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的礼乐思想,也无一不体现了治国安邦的政治目的。所以说,儒家的思想主要表达了一种协调社会关系以使之和谐的政治主张,其目的乃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安稳,是积极的、入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孔子就是怀着这颗澎湃的入世之心而开创了儒学的,后来的学派发展者都无不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迈进。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整个儒家学派的共识。
此外,孟子主张“仁政”,注重民本与教化的思想,荀子“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的礼乐思想,也无一不体现了治国安邦的政治目的。所以说,儒家的思想主要表达了一种协调社会关系以使之和谐的政治主张,其目的乃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安稳,是积极的、入世的。
而道家同样产生于乱世的背景下,从本质上说来,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寻求一条解救动荡混乱的社会的道路。《道德经》所讲的就是“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志》),即告诉君主统治百姓、治理国家的方法与途径,即使谈到了无为、隐逸,仍没有脱离政治空谈隐遁,而是为了达到安邦的目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用之, 万物将自化”就是主张侯王应该以“无为” 治国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谈的仍是国家;“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老子·五十八章》)他反对“食税之多”(《老子·五十七章》)、“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更是直接谈论政事、关心民生问题。这些言论思想都体现了道家并非远离政治,而是关心国事,对人民充满了深深的关怀。道家虽然对人伦社会表现出超脱,但是其思想在根本上仍是关心人世、关心民生的。在这一点上,道家与儒家完全相同,即儒道两家都怀着一颗救世之心,儒道两家的思想都包含了政治哲学的内涵,保持着积极入世精神。
儒家采取了直面社会、直击现实的积极行动;而道家则表现得比较消极出世,主要通过哲学表达其在乱世里的救国情怀。因此,在行动上,儒家依然是入世的,而道家则是出世的了。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动乱,儒家直接投身于乱世之中,企图通过“人”这一群体的主观努力实现政治的和平。在政治上,一方面主张克己复礼,恢复社会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在社会人际关系上,则推行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仁”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运》) ,则“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并且,儒家还鼓励人民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学而优则仕”,为国家社稷的建设做贡献。由以上可知,儒家的思维空间完全是关乎社会人伦的,主张积极的的入世践行。
这种积极的入世践行观还表现在,即使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未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儒家并没能为官为政,可是他们却依旧不改入世情怀,对社会人生充满关怀。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更是毫不逊色,直接扬言“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毫无逃世退隐之意。他们把人生关怀视为己命,躬身践行于社会中,一言一行都体现了爱民忧国的情怀,是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苏轼的入世和出世是什么意思
苏轼的入世是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出世是指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儒家讲究入世,达则兼济天下是儒士的宗旨。道家追求出世,无欲无求,自在逍遥是道家的信仰。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却在苏轼的身上同时出现,既有不同,必有矛盾,苏轼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可他的矛盾不明显,因为他把矛盾都藏...

有人说苏轼的思想体系当中兼有儒道佛三种体系在里面,你怎么看?_百度知 ...
也就是说他在生活中更多的表现为儒家思想,在为人处事上则是以佛家为主,他表现出来的佛性随意让人们感觉到了他的洒脱在被贬官之后,苏轼表现出来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即使被贬,他也积极想为当地的百姓做一些实事。苏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三家的思想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那么苏轼为什么会有这种...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偶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
采取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让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例如,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可以激励人民积极投身于建设事业中来;发扬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并把它与现代人本教育思想相结合;继承传统道德中的有益部分,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什么意思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仲子路的仲由(子路)简介
每次读《论语》,我都发现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人,虽然不能与孔子同辉并峙,却依然凭借自己的独特可爱的个性和孔子亦师亦友的关系,超越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超级商人、外交家的子贡,成为拱卫孔子这颗“北辰”诸星中最夺目的一颗,他就是我的祖先仲子路。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鲁国卞人(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人)...

苏轼不归隐受哪些思想影响
苏轼一生受儒释道三家影响。被贬黄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大量的政论、史论等充分显示出他积极入世的一面。后期的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旷达的襟怀,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三国演义诸葛亮在文学史上是什么
儒家思想中,倡导积极入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诸葛亮身上所体现的就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诸葛亮在最初选择自己要辅佐的帝王时,对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实力谁强谁弱非常清楚,但他认为曹操为人奸诈而没有事曹,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所以也没有辅佐孙权,而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备,尽管他明知蜀国勃兴是枉费心机...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通过分析苏轼逆境中所表现的旷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国文人精神中刚韧不挠的部分.二、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人生忧患的化解虽异常圆通而彻底,但这并未将他导向虚无和消极,积极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导倾向。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 不畏强权,不计利害,以强烈的社会...

思想最有深度哲学家是哪三个
首推尼采,超人哲学和唯意志主义 次推萨特,存在主义的超级大师 最后是黑格尔,要了解现代哲学必熟知的一代宗师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儒家思想是出世还是入世? -
左苗三乙: 儒家入世的人文思想比神学思想更加突出和显著,这从儒家经世济人的一贯立场中可以得到印证,具体表现在孔孟的仁义主张,和唐宋以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学思想体系中.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无可否认的是儒家一贯以之是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左苗三乙: 这么说不太确切,只是刻意突出了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入世",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便是这一主张的很好诠释;而道家则主张"出世",提倡脱俗淡泊的人生态度.但是,并不能以此说儒家就把当官作为目标,毕竟"仁爱"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孟子也有"民贵君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理论.如此说来,认为出人头地和当官是主要人生目标就显得片面了.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儒家的"入世积极"与道家的"消极避?
左苗三乙: 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像一些学人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也有刚柔之分、显隐之别,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表现得比...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
左苗三乙: 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是有其美与恶的,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礼,注重伦理关系,强调积极入世的事功思想.首先,伦理纲常形成了古代封建制度的统治机构和力量,生活在儒家文化下的人们,必定要极其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出错,这样严苛的要求,有时候极大的禁锢了人性的正常欲望,物极必反,其后果不言而喻,就是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但是也不是说讲求伦理纲常就是不对的,因为人之为人就是要有制约.其次,积极入世的事功思想可以促使人才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的进步.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如何评价儒家思想? -
左苗三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仁政,是讲求积极入世.关于其它的有很多仁都在研究,如于丹,易中天,等等.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关于论语中体现孔子的观点与主张 -
左苗三乙: 对于从政在孔子看来是积极的入世.首先,邦国清明,是孔子入世的先决条件.《论语》第五《公冶长》里,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赞扬宁武子,是无人可及的智者.因为宁武子的才能...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事方式. -
左苗三乙: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评论200字 -
左苗三乙:[答案] 这是一种挑战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这是一种使...

满洲里市15512141857: 辩论赛四辩总结 我们今天辩论的是“儒家比道家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论点, -
左苗三乙:[答案] 1、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更适应于当下国家大力发展需要人才的现状,道家的消极避世明显是对国家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不适用于现在社会的告竞争和高压力,而儒家的思想在国家建设中也多有提及,社会选择决定时代趋势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