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的内容是什么,凤阳百姓为什么对朱元璋不满?

作者&投稿:尘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凤阳歌》有点类似于一首打油诗,像孩童念的童谣。主要内容是说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但是因为出了朱元璋这个皇帝,现在变成了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十年有九年要闹饥荒,出了一大堆的乞丐,有钱人家把骡子卖了,没钱的人就只能把孩子给卖了。

从这首歌里面就可以看出,凤阳当地的老百姓对朱元璋是非常不满意的。凤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朱元璋的本意。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在他登基之后就想要为自己的老家做一点贡献。

初衷是好的,于是朱元璋就在凤阳建立了中都。可是凤阳就是只是一个小地方而已,文化、经济、人口各个方面都不行。想要让凤阳发展起来,首先就要有人口。于是,朱元璋就命令苏州的百姓迁徙到凤阳去。

朱元璋也知道迁徙是一个大工程,肯定不能够叫那些穷苦人家迁徙,可能只走到一半就饿死了。而且叫那些穷人到凤阳也没有用,经济也发展不起来,还是得叫有钱人才行。朱元璋就强制命令很多的富人迁徙到凤阳去。

这些富人在迁徙的时候只收拾了金银珠宝,房屋什么的就留在苏州本地,就被政府给收走了。这些百姓都是被政府强制迁徙的,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更可恶的是,官府要求他们过来了之后,就不能够再回去了。可是苏州才是他们的老家啊,一个人离乡背井怎么可能不思念呢?那里还有自己的部分亲人和朋友,自己的父母还葬在苏州呢!

于是,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回到苏州去。实在不行,就乔庄打扮成乞丐偷偷溜回去扫墓、祭祖,看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这便是《凤阳歌》的来源。



在公元1368年之时,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之后,便将一大批苏州富民迁徙到凤阳。到了公元1374年之时,朱元璋再次下令,将十四万江南富户强制迁徙到凤阳,以填充中都。就是这两次大规模的迁徙,造就了凤阳的乞丐大军。 思乡之情折磨着这些富商们,无奈之下,只得化装成乞丐,以逃荒要饭的名义,从凤阳回到江南各地,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个习俗。而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因此便出现了这首民谣。显然的,这些人对朱元璋的行为十分厌恶,自然也就不喜欢他。

朱元璋的老家是凤阳,本来是想让凤阳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就让苏州的富商迁徙过来。谁知道苏州的富商人来了,心没有来,还是心心念念往老家跑。每年都有老百姓乔装成乞丐往苏州跑。

因为当时在朱元璋登基后把凤阳定位中都为了凤阳的发展就把很多江南富户迁徙到了这里,而这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心里的不满才这样编的。


凤阳农民庆丰收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说明什么问题
第二,它来自明代戏曲的基础上,集乾隆的歌剧“缀白裘”中,情节梆子“枢纽”出现在歌曲(与基本民歌的话一样,非常轻微),并称为“凤阳歌”;因为这个字,由明代周兆军传说“梅花记”编译,有人说,“凤阳歌”产生于明代。然而,南京,安徽明都近在咫尺,而且歌词内容有直接嘲笑明代明朝皇帝朱元璋和非常...

凤阳花鼓戏词内容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是年倒有九年荒...

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地方戏曲(100字)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

介绍一下安徽民歌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晚年流落安徽,在他的诗中有许多描绘安徽民歌活动的内容,其中《秋浦歌(第十四首)》中就描绘了人们在明月下集体欢唱的场面:“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明末清初唱遍神州大地的《凤阳歌》则是我省“凤阳花鼓”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调,也是安徽民歌中的瑰宝。凤...

凤阳花鼓的演唱形式 所用方言 民歌内容 民歌情绪 是什么?集...
民歌情绪:《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歌词: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

凤阳歌是哪种曲种的主要唱腔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

...凤阳花鼓》属民歌的哪一类?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主要表达了什么诉求...
《凤阳花鼓》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创作背景: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又因明清两代,...

大调曲子的曲牌连缀
“阳调”原称“凤阳歌”,是鼓子曲里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源于安徽凤阳流行的秧歌,至今鼓子曲发祥地开封仍把“阳调”称为“凤阳歌”,而南阳则把“凤阳歌”称作“老阳调”。另一种具有南阳方言音韵的阳调,称作“下河阳调”,唱时多用蛮口,它可用来叙事,也能表达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如南阳刘云唱的《碎琴》中的阳...

黄梅戏 发展历史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

中国唢呐十大名曲是什么?
01.百鸟朝凤 02.全家福 03.抬花轿 04.六字开门 05.社庆 06.一枝花 07.凤阳歌与后八板 08.山村来了售货员 09.怀乡曲 10.豫西二八板

象州县18475143497: 193几年的【凤阳歌】歌词 -
善池波立: 凤阳花鼓 吴琼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到有九年荒咚咚隆咚锵 咚咚隆咚锵咚锵咚锵锵锵大户人家卖骡马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到会唱个凤阳歌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锒铛飘一飘 得儿~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飘 飘一飘 得儿飘飘一飘

象州县18475143497: 《凤阳歌》这首歌的历史价值意义 -
善池波立: 旧版凤阳歌完全是清朝为了抹黑明朝编的.明朝三都之一不可能那么穷.

象州县18475143497: 凤阳花鼓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歌舞?
善池波立: 凤阳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最早产生于凤阳,因此称凤阳花鼓.有 凤 阳 “一绝”和 “东方芭蕾”之美称.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 “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早期花鼓类似腰鼓,略大,后来为了外出卖艺携带方便,便将腰鼓改为偏小的手鼓.

象州县18475143497: 凤阳花鼓是怎样来的 ? -
善池波立: 凤阳花鼓的由来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

象州县18475143497: 《凤阳花鼓》原唱是谁? -
善池波立: 卓依婷

象州县18475143497: 古代有叫曹悦的人吗 -
善池波立: 肯定有的,只不过没有名人.《金石索》卷2有《汉右中郎将曹悦弩机铭文》《清朝时期河南“凤阳丐者”意象的文本分析》提到“'凤阳花鼓',是来自成书于乾隆中叶的《缀白裘·花鼓》中的“凤阳歌”,原为明代周朝俊撰《红梅记》传奇的一个插科,其内容为来自凤阳的卖艺者为公子曹悦打花鼓献唱的情景,明代顾见龙的《打花鼓》一图,也鲜明地描绘出江南街头打花鼓的景象.” 如此等等.

象州县18475143497: 曲艺音乐的两个特点 -
善池波立: 曲艺唱腔音乐有以下两个特点.1、规范性.它是相对稳定的,是指每一个曲种一旦形成 ,这曲种必定具有本曲种的基本曲调,这种曲调是构成具体曲种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就是说无论演唱什么内容的唱词,它的曲调的基本旋律和节奏,都是...

象州县18475143497: 朱元璋为什么要罢建中都城 -
善池波立: 凤阳中都古城的罢建与《凤阳歌》有关. 从1369年九月癸卯朱元璋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大兴土木开始,一直到1375年四月丁巳,朱元璋下诏罢中都为止,一共有六年时间.在这六年中,朱元璋动用了全国的巨大物资,调集了百万匠役,耗尽了难...

象州县18475143497: 曲艺的曲艺音乐 -
善池波立: 以曲牌为基本音乐材料,或单支曲牌反复演唱、或多个曲牌联缀而成,用以说唱故事的曲种.流传于全国各地,如北京单弦牌子曲、山东八角鼓、河南曲子、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扬州清曲、江西清音、福建南音、四川清音、湖北小...

象州县18475143497: 凤阳歌和凤阳花鼓是什么关系? -
善池波立: 凤阳花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她的代表曲目有 凤阳歌 凤阳花鼓 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