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哪篇

作者&投稿:向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何意·出自于哪?~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马谡传》:“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三国时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事,见解不凡,因而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远征南中,马谡前去送行。路上,诸葛亮问马谡对他这次南征有什么建议。马谡说:“南中仗恃它路途遥远,地形险要,很长时间以来就不愿意归顺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暂时降服,等到明日,它又会反叛。现在,您倾全国的兵力去讨伐南中,向它显示强盛和威风,南中知道我们表面势力强大,实际上却空虚,它的叛乱就来得更快了。如果我们将他们斩尽杀绝,则不符合仁者的情怀,而且也不可仓促行事。”
接着,马谡又很郑重地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希望此去,能够设法运用心战,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诸葛亮深感马谡言之有理,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重视运用攻心的战术。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领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孟获想方设法与诸葛亮斗勇斗智,都不能取胜。最终孟获心服口服,诚心归顺诸葛亮,使这次南征全胜而归。一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谋反。

是从孙子兵法中引申出来的
谋攻第三





原文:【谋攻第三】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3.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4.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6.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谋攻第三】



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拓展资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孙子兵法》谋略篇

谋攻篇

ls乱来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

诸葛亮名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什么意思啊?
白话文释义: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此联名叫《攻心联》,作者为赵藩,朝代是清末光绪二十八年,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你如何理解?
战国时有说齐王日:“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据演义叙述,诸葛亮率军南征之初,马谡奉后主之命,携酒帛前来劳军。公务完毕之后,诸葛亮把他留在帐中,请他对这次“征南”“赐教”。马谡回答道:“愚有片言,望丞相...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什麽意思 --
就是说用暴力武力强行实施某些事情如攻打下某座城池,属下策,要是能通过说服民众,使民心归顺,拥有民心,要老百姓打开城门欢迎你进去,才是上策.

请问物以致用,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什么意思!
物以致用,就是物尽其用的意思,也就是充分发挥他的作用,最好能发掘出它的派生用途来一并利用。比如沙发,作用单一,但沙发床就又多了一个用途,在地方小的情况下或者不宜放床的场所,它的选择就是很好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是攻城掠地的策略,意思你占领了那个地方要比赢得了那地方人们的心...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什么意思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繁体写法: 攻心为上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指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it is better to ga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成语谜语: 最好的心理战 歇后语...

建兴三年诸葛亮什么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作战方针,取得一系列成功。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是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蛮族发动的一场战争。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从此...

攻城为上攻心为下什么意思
攻城为上攻心为下什么意思:意思是指使人心服口服胜过采用强硬的手段。详情解释:首先,我们来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心理和智慧的较量。在战争中,如果只注重攻击敌方的城池、阵地等物理目标。而忽略了攻击敌方的心理和...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句话的意思及自己...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意思
题库内容:攻心为上的解释从 思想 上瓦解 敌人 的斗志为上策。 词语分解 攻心的解释 从 精神 或思想上瓦解对方,使其心服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攻心战详细解释.谓从精神上或心理上瓦解对方。《战国策·韩策三》:“夫攻形不如 越 ,而攻心不如 吴 。”《三国志·蜀志·马谡传》“自昼...

济阳县18216078941: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哪篇 -
莘眨胶体: “攻城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是这样说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心为上”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这是三国时马谡给诸葛亮南伐时提出的建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果然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济阳县18216078941: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句话出自哪里, -
莘眨胶体:[答案] 出自于《孙子兵法》 意思是:硬碰硬地攻城,血流成河,是下下之策.而先攻得民心,不伤一兵一卒,和平地得到城池才是上上之策!

济阳县18216078941: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
莘眨胶体: 在上面没有原文,是由《孙子兵法》中谋攻往篇第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将帅用兵艺术最高境界的全胜思想引申而来的.

济阳县18216078941: 功城为上 功心为下出自哪里 -
莘眨胶体: 《孙子兵法》谋略篇

济阳县18216078941: “攻心为上”的来历
莘眨胶体: 是从孙子兵法中引申出来的 谋攻第三 原文:【谋攻第三】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

济阳县18216078941: 关于兵法的一句话.
莘眨胶体:希望对你有帮助: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屈服,这里意指使敌人屈服

济阳县18216078941: 兵者,诡道也!攻城为下,攻心者为上!
莘眨胶体: 点明用兵的奥妙.诡道之运用,必须无形,所有默策阴谋,不可外传于人,以免敌人预知而有备,另外还需要随机应变,往往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一、诡诈藏形,令敌失备 诡诈藏形,即隐藏我方的实...

济阳县18216078941: 牧心者,牧天下出自哪里 -
莘眨胶体: ”《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牧者,因势而导也,能牧心者,方能牧天下.

济阳县18216078941: 词语出处?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吗?与其相同意思的还有哪些词
莘眨胶体: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孙子《谋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降伏敌人的军队,却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完全的胜利,这就是计划进攻的法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