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句话的意思及自己的看法欣赏之类的(最好多点)

作者&投稿:嬴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解释~

  《三国志》中说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武力只是暂时解决问题,过分强求换来的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局;而攻心就不同,攻心战通过兵不血刃的手段来获得真心的臣服。若是想要让对手永远心服口服地臣服于自己,那么首先你就要先把他的心“攻陷”下来,你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他的军队,而是他的思想和精神。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的两次攻心战术都取得了完美的效果,一个是对韩信的拉拢战术,一个是对楚军的攻克战术。前者是抓住韩信想要封王的软肋,让其称心如意,并感恩戴德,打仗便更有斗志;后者是趁楚军身心疲惫,再借助明月当空的环境渲染,勾起楚军思乡之情,消磨他们的斗志,令其无心再战。总结起来,就是攻克对手的心理防线,达到自己的目标,最后夺取胜利。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攻心是处处存在、时时都有的,不管是战胜对方,赢得先机,还是化敌为友,化解矛盾,“攻心”都是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所谓“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巧妙地运用“攻心术”往往能让你事半功倍,旗开得胜。很多人想要攻心,却不懂得攻心术,结果到处碰壁;有的人则利用恰到好处的攻心术达到目的或大获成功。尤其是在现今的职场生活中,若希望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更需要学习心理,学会使用攻心术。

  从某一方面来说,人们现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活动都要用到攻心术。不过,也不要把它想成“勾心斗角”般得与人周旋。攻心术固然强大,但也并不是极其深奥,有时候三言两语的几句话、精心策划的小动作以及喝茶吃饭一样简单的小应酬,都能让对方的心意掌控在你的手中。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
此句出自于《三国.诸葛亮》
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

不死一兵一卒而获得战争的胜利是最大的胜利,不战而胜是所有军事家都追求的。


各位MMGG好 我们老师叫我们查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诗 如果哪位懂 请帮...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

孙子兵法的译文
提出"主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胸孰丰也?士卒熟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将苑"揣能》),分析更为精辟透彻,具体、全面。在《请葛亮兵法·治军》中又说;"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实。审天地之道,察...

过秦论原文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

过秦论的翻译,急急急,就几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

千秋诸葛我评说
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

求正史(三国志)对贾诩的评价
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怎么翻译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翻译《资治通鉴.唐纪八》全部
从此人人想着自强自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锐之士。 太宗曾说过:“我从小南征北战,东略西讨,颇知用兵之道。每次观察敌军阵势,即知道它的强弱,并常以我军弱旅抵挡其强兵,而以强师击其弱旅。敌军追逐我方弱旅不过走数百步,我军攻其弱旅,一定要突至其阵后乘势反击,敌军无不溃败奔逃,这就是我的取胜之道!” 己酉...

兵法,同"以少胜多并非用兵之道,以人多胜少方是"一个意思的原话是什么...
杨威利语录里面有,不知道是不是;《银河英雄传说》《黎明篇》第四章\第十三舰队诞生 「以少胜多并非用兵之道,它并非战术,只能说是一种奇术。」《黎明篇》第四章\第十三舰队诞生 「一些用兵遣将的方法姑且不论,单是兵力比敌人多这一点,就足以令军心懈怠了。因为士兵们都很放心啊!」...

伐谋是什么意思?
故 善 用 兵 者,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也, 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 毁 人 之 国 而 非 久 也, 必 以 全 争 于 天 下, 故 兵 不 顿 而 利 可 全, 此 谋 攻 之 法 也。注 释 1. 故 上 兵 伐 谋 : 用 兵 之 道, 以 计 谋 取 胜 为 上。2. ...

兴县15335216609: 谁知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意思啊?快啊,急用~~~ -
超嘉和爽:[答案] 知已知彼,百战不怠.了解了对手的心思,作战手法,打仗才能得心应手. 通过心理战,迫使对手投降,达到兵不血刃的效果,而且作战目的顺利达到.对占领后的当地经济等各方面保存较好,能很快转为后勤基地. 攻城为下,兵战为下.这两句话一个意...

兴县15335216609: 古代战争诗词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故事、古今名言 -
超嘉和爽:[答案] 【名言】胜负兵家常事,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三国 诸葛亮)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

兴县15335216609: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的翻译是什么? -
超嘉和爽:[答案] 不是兵站是兵战,就是说和平解决是最好的,用武力解决就不是很好了

兴县15335216609: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什么意思? -
超嘉和爽: 用兵的方法,让对方心里感到畏惧是策,用武力攻城是下策,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是上策,用武力征服是下策. 此句出自于《三国.诸葛亮》 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

兴县15335216609: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指的是什么?
超嘉和爽: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指用兵 打仗,从心理上瓦解对方为上策,用武力攻 占城池为下策.攻心:从心理上、精神上瓦 解对方.出处:《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 引《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 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 已.”

兴县15335216609: 三十六计中,"攻心为上"的历史典故的由来
超嘉和爽: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攻心为上"的历史典故的由来 ? 三国时期,南中奴隶主贵族起兵反叛蜀国,在恢复了吴蜀联盟、巩固了国内政权、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公元225年诸葛亮进入云南,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看过《三国演义》的团友对这段历史就非常熟悉了.直到今天,云南各地还保存着很多与诸葛亮有关的遗迹,傣族布朗族的屋顶还很象诸葛亮的帽子,诸葛亮还被茶农尊为“茶祖”.

兴县15335216609: 战争名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后两句是什么? -
超嘉和爽:[答案]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兴县15335216609: “攻心为上”的来历
超嘉和爽: 是从孙子兵法中引申出来的 谋攻第三 原文:【谋攻第三】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

兴县15335216609: 初二语文测试卷上的一句古诗词用兵之道,( )为上,攻城为下;( )为上,兵战为下 -
超嘉和爽:[答案]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大概的意思是, 和平解决比暴力解决要好的多...

兴县15335216609: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有什么典故?
超嘉和爽: 三国时的马谡熟读兵书,谈论起用兵之道头 头是道,因此丞相诸葛亮非常赏识他,经常与他探 讨当时的天下大势与战争、军事等问题. 建兴三年(224年),诸葛亮亲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