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作者&投稿:刀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海市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1�3~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北朝与南朝读图学史观察地图,谈一谈中原居民的南下,对促成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东晋宋齐梁陈政局的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民族融合读图学史观察“北魏陶制文吏俑、文官俑服饰”和“魏晋墓室壁画”、“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等图,分析哪些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以及汉族使用胡床,说明汉人胡化的影响。两者反映了在生活上民族融合的景象。 练习与测评1.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张南北朝政权更替简表。 东魏 北齐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概况。东晋和南朝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农副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也成为南方农村经济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贡献。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我国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南流高潮,因而也是经济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3.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北魏政权要立国中原,必须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推行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汉姓、汉婚。并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其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皆作出重大贡献。 探索与争鸣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两种方式在南北朝以前是如何体现的?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自上而下——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孝文帝自幼博学善文,具有精深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自下而上——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时期,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相互杂居的局面,随之出现空前的民族大交融,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和学习,也促使游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居民的“汉文化”的震荡交汇,使民族间的亲善友好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我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若仅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可从孝文帝改革政策的强制性和推广的果断性两方面来说明。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读图学史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变化: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行。三是六部的设立使各部门事务的管理更加具体和明确,故而一直延之于清代。 练习与测评1.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置有哪些新的特点?隋唐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在国家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新的创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扫魏晋以来的陈腐气息,给人一种政治上清明的感觉;一改武将凭借军事实力篡位夺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地位:始于隋,成于唐。隋朝虽国祚短暂,但能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因此在制度层面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推广改进。2.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是针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而言。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另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社会:改变选举之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考试的常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最重要且真正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璀璨,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 探索与争鸣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文献选读阅读以上两段文字,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唐太宗与大臣探讨 “百姓造反”的原因以及如何制止的策略,深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道理。开元盛世文献选读朗读杜甫的《忆昔》。你能描绘一下开元盛事的情景吗?开元全盛时国富民安的繁荣景象:小城万户,粮仓满溢;出门畅通,路不拾遗;货物流通,男耕女桑的小康社会。 练习与测评1.唐太宗是怎样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之道的?又是如何做的?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使得唐太宗,一是善于体察民情——明智地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二是他认为国事千端万绪,皆须审时变通,由君主一人独断,必然有失——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必须合为一

打字的只有到第五课,后面的答案只有图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练习
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C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部落间**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A 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口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俱有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可信度低;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用火、畜牧、耕稼。
D 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辩伪等。
甲古文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记》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同,故商历史被称为信史。




第四课
一、封邦建国 殷人 礼乐 天命 A A D B
二、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逝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佘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食器。
王(政)权。
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
表明了楚王凯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




第五课
一、中央集权大一统 秦 士 儒 法 道 CCDAC
二、A:adfg B:e C:b D:ch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练习与测评­

  ­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

  皇帝­

  ­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

  百姓 樯夫­

  ­

  探索与争鸣:­

  ­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

  读图学史:­

  ­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

  练习与测评­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

  练习与测评­

  ­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

  读图学史­

  ­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

  参考答案:­

  ­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

  读图学史­

  ­

  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

  秦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

  西汉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

  ­

  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

  ­

  练习与测评­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

  主要原因:①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

  ②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

  答:政治上:­

  ­

  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外朝”,从而剥夺了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

  ­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

  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

  ­

  探索与争鸣­

  ­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君主。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思想,有所作为。在民族关系上,改变西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造成的严重的边患所采用妥协的办法,凭借七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创造了前提。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设置“内外朝”,极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上,改变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摒弃主张严酷统治方式的法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儒学更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强盛时期,也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但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华,大兴土木,致使汉兴以来数十年之积蓄消耗殆尽,对西汉人民造成灾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汉武帝不得已下诏忏悔自己的错误。西汉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弱

http://hi.baidu.com/%BF%C9%B0%AE%CD%C3%CD%C3/blog/item/1e8caaaf07735ec67dd92a17.html
上面都有~~~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二课­

一、禅让 世袭 国家 二里头文化 B C B D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

二、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有关“城…,礼…”的记载。­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三课­

一、汤 内服 外服 甲骨文 商 B A C D 政:实行内外服制。经: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甲古文是较成熟的文字。思: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甲古文是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王朝历史成为信史。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练习与测评­

­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

皇帝­

­

­

­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

­

­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

­

­

郡(守) 郡 (守)­

­

­

­

­

­

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

­

探索与争鸣:­

­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

读图学史:­

­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

练习与测评­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

练习与测评­

­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

读图学史­

­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

参考答案:­

­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

读图学史­

­

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

秦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

西汉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

­

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

­

练习与测评­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

主要原因:①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

②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

答:政治上:­

­

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外朝”,从而剥夺了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

­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

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

­

探索与争鸣­

­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

秦始皇­

­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

汉武帝­

­

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君主。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思想,有所作为。在民族关系上,改变西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造成的严重的边患所采用妥协的办法,凭借七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创造了前提。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设置“内外朝”,极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上,改变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摒弃主张严酷统治方式的法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儒学更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强盛时期,也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

但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华,大兴土木,致使汉兴以来数十年之积蓄消耗殆尽,对西汉人民造成灾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汉武帝不得已下诏忏悔自己的错误。西汉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弱。­


高一历史 第三分册书本课后练习答案
2012-04-22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三分册综合测试答案 (不是书上的) 第二... 2 2014-04-05 高一历史第三分册综合测试第36题,求答案,速度 1 2009-12-26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216 2009-10-25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分册) 36 2009-11-03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 57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

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第二单元单元练习答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8872005.html前面的答案在那张图中 下面我发的可能不是很清楚..纸太皱了..将就下吧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第12、13课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答案我实在不想打了,你就将就一下吧 12课 1,西晋、(第二空我错了,不知道答案)2,大兴安岭、魏、北魏 3,B 4,B 5,C 6,D 7,D 13课 1,分科考试、隋朝、唐朝、明经、进士 2,D 3,C 4,C 5,D 6,C 7,C 8,书上应该有答案吧……我不打了……好人,...

高一历史第四分册练习册答案
正确答案

历史高一练习册第二册第二单元答案能不能全部发一下,急需!!!
这里只能插入一张图片

高中历史被剥夺教籍
二、拓展练习 5.政教合一,以 *** 教为立国。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练习册答案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一、基础练习 1. .D 2. C 3. C 4. A二、拓展练习 5.(1)B(2)人身自由,但不属于罗马氏族成员,没有氏族权利,无权分得公地,不能参加人民大会,租佃贵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债而沦为奴隶。 (3)A(4)...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第九课答案
图像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第10,11课
图,教参

新华书店,有高一历史练习册吗,喀左的书店
有。新华书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图书发行企业,隶属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之下,是国家官方的书店,也是国家刊物宣传与发售处之一,里面书籍较全,所以有高一历史练习册。新华书店(喀左店)的地址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健康路与青年街交叉口南。

高中文科生买什么样的历史练习册比较好?我现在是高一下半学期 买必修一...
从高考角度来说买修一的,做为文科生并参加过高考的我来看,高考一般考的知识点是常见的,生活中常听常说,但是这几年的高考重在对常见的历史事件结合现代的事件比对做出理解的。过多的钻研生僻的知识点没有必要,并且还占用了自己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当然如果你有很充足的时间的话那是越多越好了,...

尉氏县15333157430: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练习册答案 -
齐兔依托:[答案]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民房...

尉氏县15333157430: 急求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齐兔依托: http://hi.baidu.com/%BF%C9%B0%AE%CD%C3%CD%C3/blog/category/%C4%AC%C8%CF%B7%D6%C0%E0 看看这个是不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尉氏县15333157430: 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第二单元单元练习答案
齐兔依托: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8872005.html前面的答案在那张图中 下面我发的可能不是很清楚..纸太皱了..将就下吧

尉氏县15333157430: 求2009上海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份册的答案
齐兔依托: 第一课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

尉氏县15333157430: 上海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的答案,急 -
齐兔依托: 目前只有 第一课 一、一万 畜牧业 炎黄 中原 C C C 抄5 二、建房、熟食、渔猎、农耕.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擅长栽培水稻,农...

尉氏县15333157430: 高一历史第二分册答案!!(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
齐兔依托: 第一单元练习 一、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期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同: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异: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因:地理位置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