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作者&投稿:堵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名将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
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争议。他的传奇经历使他成为后世文艺作品塑造的对象及原型。

长骑射,爱护士卒。初以祖勋,授予侍中、建章宫监,迁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李陵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投降匈奴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一时之间到处都是辱骂他的,虽然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时势所逼,但是后来李陵全家被杀也让李陵从此对于大汉失去了信心,从此就留在了匈奴。
  纵观李陵的一生,他少年得意,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作战凶猛,是当时少有的猛将,而当时的主将李广利相比而言战功一般,根本就不能和李陵相提并论,而李陵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想屈居在这样的人之下,所以希望自己建功立业就自领了5000兵马去侧翼攻打匈奴,分担主将的压力。本来这个想法还是可行的,只要有着足够的军需支援,李陵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从史书上可以看出来李陵虽然只有5000步兵,但是面对着匈奴单于的8万大军都打得有声有色,且战且退,杀敌无数,自己也战死2000多人还不曾溃败,这样的战损还不投降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已经非常难得的了,那时候往往战损超过一成军队就会溃败,而李陵率军死伤几达4成依旧是勇猛作战,井井有条,几次打得匈奴想要撤兵,要不是后来军中出了一个叛徒逃到匈奴之中将李陵军中粮草用尽的现状告诉了单于,说不定匈奴就撤兵了。可见李陵作战的勇猛和用兵带兵的出色。
  而且后来李陵即使投降了匈奴也不曾做过什么损害大汉的事情,要不是汉武帝听信谗言杀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很有可能为汉军里应外合消灭匈奴,而且后来有人劝李陵回去的时候,李陵就曾经说过回去容易,可是就怕再受侮辱,可想而知在李陵心中他作战不利被俘虏是不得已的,而全家被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让他已经再难回头,可见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名誉的人,不想背负着再次背叛匈奴的名声。
 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一直以来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有的认为李陵背叛了大汉投降匈奴而且之后还不愿回到大汉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李陵当时是迫于无奈为了保住有用之身再为汉朝效力,但是因为被汉武帝杀了全家就不得不真降了匈奴,即使之后也不曾起兵和大汉交战过,可见李陵心中还是向着大汉的只是全家被杀的影响让他再也不愿回到大汉了。
  史书上关于李陵的记载大多都是比较正面的,认为李陵虽然战败投降也不失为一个战功赫赫的好汉,所以现在的人大多都是比较敬佩李陵的。
  李陵是西汉中期有名的大将,他战功赫赫,以5000步兵大战8万骑兵都不落下风,直到打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候才不得已投降保留下自己的有用之身,以便日后和汉军里应外合,但是因为汉武帝杀了他全家,李陵觉得自己遭受如此大辱就再也没有回到汉朝的领土,在历史中李陵的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他的传奇故事也经常被人传颂。



首先要知道的是:船山先生《读通鉴论》里的论,都是有所指的,都与当时明朝的形势有密切关系,单单当作历史人物事件评论来看是不对的。
其次,研究古人的思想,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否则就成了黄侃先生说的“凌虐古人,欺骗今人”。如现在常见的离开宋金对峙、人民涂炭、汉奸遍地的历史去批判“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认可上述两点,就知道王夫之先生的话是不错的,是有背景的,背景就是明末许许多多文武官员的所作所为。
如果单从历史角度看,李广也好,李陵也好,个人的命运很不幸,受到的待遇极不公正;从《汉书》的记载看,我觉得李陵投降开始的确有目的,后来的痛苦也是真实的,否则那首“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的歌根本唱不出来。
我自己每读《汉书》、《通鉴》,到李陵的时候会翻过去,因为光想起来就非常心酸难受,大男人看书看哭就不好了。汉武帝雄才大略,但雄主往往有刻薄寡恩的一面。武帝对李家很不好,李家三代人的悲剧与武帝有很大关系。“五千荆楚奇材剑客”对阵八万匈奴,转战数百里,最后大半牺牲,李陵不该负主要责任,汉武帝后来也反应过来了。
至于王夫之先生最后连岳飞的军事才能都拿出来当缺点讲,我就不吐槽了,还是那句话,先生有所指,而且很可能就是指袁崇焕(当时顶着奸臣汉奸逆贼的帽子,王夫之先生的评论算客气的)否则成了地地道道书生讲武、纸上谈兵了。
李陵,是优秀的忠诚的军事将领,和有忍辱负重能力的大丈夫,只是遭遇的时代不好,运气不好。



1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做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堠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
2 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且也跻潘岳于陆机,拟延年于谢客,非大利大害之司也,而轩轾失衡,公论犹绌焉,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将者,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而万人之扬诩,不能救一朝之丧败。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流俗之簧鼓,士大夫之臭味,安危不系其心,而漫有云者也。
广出塞而未有功,则曰“数奇”,无可如何而姑为之辞尔。其死,而知与不知皆为垂涕,广之好名市惠以动人,于此见矣。三军之事,进退之机,操之一心,事成而谋不泄,悠悠者恶足以知之?广之得此誉也,家无余财也,与士大夫相与而善为慷慨之谈也。呜呼!以笑貌相得,以惠相感,士大夫流俗之褒讥仅此耳。可与试于一生一死之际,与天争存亡,与人争胜败乎?
卫青之令出东道避单于之锋,非青之私也,阴受武帝之戒而虑其败也。方其出塞,武帝欲无用,而固请以行,士大夫之口啧啧焉,武帝亦聊以谢之而姑勿任之,其知广深矣。不然,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而武帝何以收绝幕之功?忌偏裨而掣之,陈余以违李左车而丧赵,武侯以沮魏延而无功,而卫青何以奏寘颜之捷,则置广于不用之地,姑以掣匈奴,将将之善术,非士大夫流俗之所测,固矣。东出而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广死之日,宁使天下为广流涕,而弗使天下为汉之社稷、百万之生灵痛哭焉,不已愈乎!广之为将,弟子壮往之气也。“舆尸”之凶,武帝戒之久矣。 
 岳飞之能取中原与否,非所敢知也;其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正恐其不能胜任之在此也。受命秉钺,以躯命与劲敌争死生,枢机之制,岂谈笑慰藉、苞苴牍竿之小智,以得悠悠之欢慕者所可任哉!




李陵是怎么样一个人
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

李陵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评价他?
首先,李陵作为一个将领,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这是值得肯定的。其次,他的失败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即不能过分依赖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能力,而应该注重团队合作和整体规划。但是,他的错误行为也不能被忽视。他曾经在战争中失败被俘虏,并且后来被指控为叛徒并被处死,这是不可原谅...

李陵是个怎样的将领怎么死的
李陵,西汉将领。字少卿。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成长到壮年,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汉武帝因李家世代带兵,所以让他带领800名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侦察地形。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5000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

名将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李陵是西汉时期有名的大将,他投降匈奴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一时之间到处都是辱骂他的,虽然李陵的投降更多的是时势所逼,但是后来李陵全家被杀也让李陵从此对于大汉失去了信心,从此就留在了匈奴。纵观李陵的一生,他少年得意,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作战凶猛,是当时少有的猛将,而当时的主将李广利相...

名将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

李陵为什么不归汉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李陵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其实李陵这个人真的不错,但是就是悲剧了一点,什么意思呢?就是贡献非常大,但是结局太差了,今天就给大家来说说这个李陵为什么不归汉吧,话说他被匈奴俘虏之后,应该是有机会归汉的,为什么却没有归汉呢?这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探究了,下面一起来分析...

请问:西汉历史上的李陵是什么样的人?
~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人,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长大后,李陵做了皇帝卫队的军官,擅长骑马和射箭,对士兵非常爱护。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和将军李广利一起反击匈奴,汉武帝原来想让他负责后勤供应,李陵坚决要求到前线杀敌。他带领...

从有国士之风的悍将,到叛国投敌的降将,李陵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陵是一个爱兵如子、品德也非常高尚的人,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曾被钦定为出征匈奴的大将,然而最终李陵却弃国投敌。司马迁还帮助他这么一个叛国之人求情,司马迁对李陵这个人的人品认知与李陵是否投降于匈奴并无关系。司马迁曾在书中记载,他虽与李陵认识,但是两人的交集并不密切。但是李陵为人爱老慈幼、...

汉朝的李陵,是真投降匈奴还是假投降?
李陵自己。李陵是将门之后,李广之孙,此前已经屡立战功。这样的身份背景造成了李陵犯下了同他爷爷一样的过错:好大喜功,恃才而骄。他竟然仅仅只带着五千步兵出征匈奴,虽然这五千步兵各个骁勇善战,但是数量实在太少了。汉武帝。汉武帝军事部署严重失误,在关乎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意气用事,逼着李陵...

西汉名将李陵一一历史上唯一值得同情的战俘
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要不取胜,要么战死,投降者是遭人唾弃的。所以在以往中国的历史上,投降敌方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可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叫李陵名将,他在弾尽粮绝之际投降匈奴,他的遭遇颇受到后人的同情。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李陵是西汉名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长...

崆峒区19441833612: 对李陵的评价 -
石仁盐酸: 非功非过,是无奈.5000步兵来对抗10万匈奴的骑兵,还不处下风,最后是连弩的箭用完了,又出了叛徒,才兵败的.绝对算的上自是名将. 不过应该是假降.汉武帝脾气太大,直接杀了他全家.李陵以其特殊2113的经历使其5261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4102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将1653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崆峒区19441833612: 汉朝大将李陵生平事迹? -
石仁盐酸: 李陵(?—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崆峒区19441833612: 如何评价李陵? -
石仁盐酸: 李陵,他身上的争议很多,有人认为他的做法通敌叛国,不是一个武将的作为,一个将军战败,就该以身殉国,悲壮沙场.但他没有这么做,他选择活下来,他投降了,皈依了匈奴,娶了匈奴公主,人们只看到他的叛国,他的风光,却没有看到...

崆峒区19441833612: 李陵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石仁盐酸: 李陵无疑是为英雄,一位优秀将领.虽然最终投降了,但我觉得,这并不可耻,只要活下去,什么都可能发生,一旦死了,什么都改变不了

崆峒区19441833612: 李陵生平事迹 -
石仁盐酸: 李陵(?—前7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字少卿,西汉名将,李广之孙. 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

崆峒区19441833612: 李陵是谁? -
石仁盐酸: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崆峒区19441833612: 汉朝李陵最后结局怎么样 -
石仁盐酸: .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现在的中国中西部陕西静宁南边)人, 名将李广之孙,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著名将军.少时为侍中(皇帝的侍从官)、 建章监(督工修缮柏梁台).善射骑,礼贤下士,深得士卒之心...

崆峒区19441833612: 怎样评价李陵 -
石仁盐酸: 呵呵. 可能是我眼光比较高吧. 我这样评价的根据如下1 不管怎么样, 他是被包围了.这个说明他战术的敏感性不够.缺乏对局势正确的判断能力.2 就以5000步卒对抗数万匈奴铁骑直至箭尽粮绝这件事情本身来说, 首先是他指挥上方法不对...

崆峒区19441833612: 如何看待苏武或李陵不少于300字 -
石仁盐酸: 苏武,是“忠贞不屈”的代名词.不管历史如何演进,天下怎样分合,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变化,这一美好的品质都将被褒扬,他的英名将一直流传下去.他的这一品质,是建立在个人忍受了极大的痛苦,甚至准备好了以生命为代价,所以不但难...

崆峒区19441833612: 李陵劝降故事概括 故事的内容 -
石仁盐酸: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