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为什么一定要写郑国人呢

作者&投稿:革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在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里韩非都要讽刺郑国人?这其中有什么历史关系吗?急急急,请尽快作答谢谢拜托~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韩国的贵族,而郑国是被韩国消灭的。三家分晋,魏、赵都各有辉煌时期,战国七雄中的秦自不必说,齐、楚、燕也都各自强盛过,惟有韩国,除了建立之初(前375年)灭郑国以外,真是乏善可陈。于是灭郑成为韩国人永恒的光辉的记忆。韩国灭郑后,把国都迁徙到郑(现在河南的郑州),韩国贵族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郑人”,为了回忆自己的曾经的光辉,这些郑人就成为他们嘲笑揶揄的对象。这也说明尽管到了韩非时代(前280?—前233?),韩国已经以郑为都城100多年了,韩国人与原有的郑人都经历三四代了,按说两国的人民应该磨合得差不太多了,然而从韩非大量关于郑人的笑话来看,韩郑两国人的关系还没有摆平,这是因为韩国贵族对郑人的歧视仍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他在叙说郑人的笑话时才使读者感到他很开心。其实不久之后,韩国人民也面临着与郑人同样的命运,做了秦人的亡国奴。

总结一下韩非子对郑人的看法:墨守成规,重名轻实,喜欢按规矩办事,注重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名称。这正是我国古代墨、名家的学说特点,其代表人物就是墨子。韩非子关于郑人的三则笑话均出现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而这是一篇比较集中批评墨子观点的著作。

韩非子一再批评墨子的部分观点,不惜虚拟一个郑人来闹笑话,无非是想借郑人来笑墨子,为什么要借郑人,而不是鲁人、晋人?因为墨子是郑国人。

关于墨子的里籍目前学术界有非常大的争议,比较主流的看法认为墨子是鲁人或郑人,有人曾经统计过,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证明墨子是郑人,但我看过一些考证后发现所有的观点其实都带有推测的成分,因为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弄不清墨子的里籍了。而韩非子借郑人来讽刺墨子,恰恰可以旁证墨子正是郑人,因为韩非子是知道墨子的里籍的。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据他自己说,是从高祖父开始五代都是韩国的高官。

郑国是被韩国灭亡的,当年的郑国地理位置和刚刚从瓜分晋国而建立的韩国地形交错,两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消灭对方,故而结成深仇大恨,最后韩国勉强获胜,灭亡了郑国,并把郑国的都城当做自己的新国都。

对于自己的敌人,人类向来是蔑视的,轻视的,韩非也不例外。毕竟郑国是他的祖国的敌人。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河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他不是郑国人。韩非子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郑国是西周末至战国初重要诸侯国之一,姬姓,伯爵。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郑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三家分晋后,韩国成为郑国最大的威胁。前423 年郑幽公刚刚继位,韩武子就来伐郑,并杀郑幽公,后来幽公之弟儒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
韩非出生在新郑一带,之前属于郑国,所以关于郑国的资料历史史实有更多了解,而且韩国人灭了郑国,可能更有优越感,对郑国的批判嘲讽,可能是当时韩国国内贵族阶层的一个普遍性认识

  先秦诸子笔下嘲笑的对象: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有了笑话,但它还不独立,主要还是用来说明某一道理的工具。从春秋时代开始,脱离宗法聚居地的士人(包括一些大夫和失去社稷国土的诸侯)游走各国,或寄食豪族、或游说国君,他们在闲谈、或阐明事理都不免要讲笑话,那时还没有独立的记载笑话的书籍,这些笑话一般都收入他们著作之中(所谓“子书”)。近代相声在嘲笑愚人时都会说“那是我们街坊”“您要问我住哪儿?我跟您说,我还没找着房呐”。相声艺人不会他嘲笑的就是某地人,免得惹当地人不高兴。先秦诸子不是这样,他们说笑话时,常常点明“某某国人”。当时诸国林立,诸子笑话中所嘲笑的人物往往不是本国人,而是他国人。例如孟子邹国人,他著名的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中那位寡廉鲜耻、乞食还骄其妻妾的“齐人”就是邹国(春秋时的邾国)旁边赫赫有名齐国。齐国的晏婴许多笑话嘲笑的竟是楚王。宋人庄子讲过许多笑话,除了那个无耻的官僚曹商外,很少有宋人。韩非子是讲笑话最多的先秦诸子,但嘲笑的对象没有韩国人。郑国人往往战国时人嘲笑的对象,但列御寇是郑国人在其著作《列子》中所嘲笑的也是他国人,如齐国。
  《韩非子》在讲到君臣关系时曾以宋国的善于酿酒的庄氏为例:

  宋之酤酒者有庄氏者,其酒常美,或使仆往酤庄氏之酒,其狗齕人,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问曰:「何为不酤庄氏之酒?」对曰:「今日庄氏之酒酸。」故曰:不杀其狗则酒酸。(《外储说右上》)庄氏的酒非常好,然而没有人买,直到酒变酸了也无人光顾。其原因在于他家养了一条其凶无比的恶狗,使人望而生畏。这位能造出美酒的庄氏却不善于把它卖出,让读者看到宋人在小事上的能干,也不能掩盖他们在重大问题上的蠢笨。

  然而,今人读这些故事会有不同的的感受。这些笑话中的宋人不都是蠢货笨蛋。其中手巧能干者不少,有的发明了“不龟手”药,有的善于制作礼服礼帽,有的会微雕,有的长于牙雕,有的善于酿酒。诸子不表彰他们的长处,反而借其长,烘托其短,这显然对宋人有成见或偏见,是歧视心理在作怪。
  法家理论,苛酷寡恩,韩非子爱讲笑话,其中许多笑话给读者的感觉是阴冷的,但他讲到郑人时有点例外,郑人的故事往往是使他开心的笑话,他的开心使整个笑话的氛围也开朗起来。我们读这些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写到这些时很开心,下笔很放松,有点肆无忌惮地嘲笑他们,不必有什么顾虑。

  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外储说左上》)

  古往今来许多争论与此相似,永远不会有结果,谁最有耐力,能说到最后,就是胜利者。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外储说左上》)

  黑格尔哲学中讲“异化”,当“异化”出“度”来时候,郑人只相信这个“度”,而不相信本我了。

  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说林下》)

  人有亲疏,人们所表达的意见不应该有亲疏。实际上在有权者听别人说话时首先是想像言者的动机,推度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当然推测的结果是由言者与听者关系的远近决定的,话的内容反而是第二位的了。常言告诉人们不要交浅言深就是这个意思。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其妻问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袴。”妻因毁新,令如故袴。

  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遂与之斗。

  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郑县人有屈公者,闻敌,恐,因死,恐已,因生。

  (以上《外储说左上》)

  这几个笑话中出现的郑人都是可笑的。他们有的贪生怕死,听说敌人来了,还没有交手,他先吓死了。大约敌人没有什么动静,恐惧劲头过去了,他又活了过来,仿佛得到了第二次生命。他们愚昧,还很教条主义,“宁信度,无自信”;比照旧裤子做新裤子,就要在新裤子上挖个洞,做到百分之百相同。这个“卜子之妻”是有些缺心眼,不仅给丈夫的新裤子上挖洞,买活鳖竟把它放到河里饮水,让它白白跑掉。郑人夸夸其谈,好说大话。一个说与“尧同年”,一个说与“黄帝之兄同年”。他们的愚昧还表现在不相信别人,自己不认识“车轭”,别人好心地告诉他,他还认为别人欺骗他,非要跟人家动手。同样的话,儿子的告诫,他就相信;别人的告诫,他认为是试探。东西丢了以后,这位郑人还“智其子而疑其邻”。这些形形色色的郑人,在韩非的笔下都是很可笑的。为什么都是“郑人”?韩非是不是有些地域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韩国的贵族,而郑国是被韩国消灭的。三家分晋,魏、赵都各有辉煌时期,战国七雄中的秦自不必说,齐、楚、燕也都各自强盛过,惟有韩国,除了建立之初(前375年)灭郑国以外,真是乏善可陈。于是灭郑成为韩国人永恒的光辉的记忆。韩国灭郑后,把国都迁徙到郑(现在河南的郑州),韩国贵族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郑人”,为了回忆自己的曾经的光辉,这些郑人就成为他们嘲笑揶揄的对象。这也说明尽管到了韩非时代(前280?—前233?),韩国已经以郑为都城100多年了,韩国人与原有的郑人都经历三四代了,按说两国的人民应该磨合得差不太多了,然而从韩非大量关于郑人的笑话来看,韩郑两国人的关系还没有摆平,这是因为韩国贵族对郑人的歧视仍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他在叙说郑人的笑话时才使读者感到他很开心。其实不久之后,韩国人民也面临着与郑人同样的命运,做了秦人的亡国奴。


韩非为什么一定要写郑国人呢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据他自己说,是从高祖父开始五代都是韩国的高官。郑国是被韩国灭亡的,当年的郑国地理位置和刚刚从瓜分晋国而建立的韩国地形交错,两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消灭对方,故而结成深仇大恨,最后韩国勉强获胜,灭亡了郑国,并把郑国的都城当做自己的新国都。对于自己的敌人,人类向来是蔑视的,...

郑字的来历?
一、郑字的来历 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郑”的本字,表示在地基上洒酒祭祀。奠,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酒坛(酉)下面加一横代表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在新建筑的地基上洒酒祭奉地神与祖先,以求居所安定幸福。金文(酉,酒)+(丌,基),明确了“奠”与“基”的关系。有的金文(享,供奉...

郑和的本名是马三保,为什么最后要改姓了郑呢?
因为这是明成祖赐姓的。因为他下西洋。下西洋有这么大的功绩可以被赐姓吗?那是必然的,我们这里可以聊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明成祖在位二十多年,营建北京,征讨蒙古,稳定辽东,明朝商业税非常低,不下西洋去弄钱,哪里有钱呢?舰队被废除之后,几个海岛国家都解决不了了,因为一打仗就没有钱,...

在《人民的名义》当中,为什么要着重写郑西坡一家人?
并且还有几个细节,第一是郑西坡辛苦拼命奋斗了一生,但是两万元书稿费却让他发了大愁,郑乾的生活方式不得不说跟自己的家境是分不开的。而且郑乾渴望能得到社会地位。于是每当他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都要装非常派气的样子来包装自己。但是由于条件局限只能干一些杂事赚钱。第三点就是他和他儿子的价值...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呢?
郑成功是他本姓本名。他的父亲是郑芝龙,郑成功子承父姓,当然也姓郑。所以郑成功是本名,而郑和是赐的姓。一般人认为既然是国姓爷,为什么要叫郑成功呢。其实按照南明朝廷赐的姓来说,他应该叫朱成功。大明灭亡后,南明在南方苟延残喘。当时的郑芝龙手握重兵,扶持了唐王朱聿键称帝。郑芝龙把他的儿子...

郑字的行书写法
1、用作名,意思是:国名。周朝诸侯国之一。故址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郑县。2、用作名词,意思是:姓。如明代有郑成功。3、用作副词,意思是:谨慎、庄重。组词:郑重、郑草、郑生、郑老、郑服、郑花、卓郑、马郑、郑图、后郑、流郑、郑市、郑崇履声、郑人买履、郑卫桑间、郑卫之音、郑...

没道德用文言文表示
1. 文言文中 非 有没有动词用法 以下是文言文里“非”的所有解释,其中第四点是动词用法,望采纳! fēi ①不对;不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又】认为……不对;非难;责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 ②不,不是。《齐桓晋文之事》:“是不...

我国古代著名人物的故事
1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

男医生自称会九阳真经,骗30岁女子与其发生关系可以治宫寒,有多无耻...
没过一会儿,郑某就提出要给邬某另一种治疗方法祛除宫寒,还声称练过《九阳真经》只要跟他一起做就能够驱走宫寒,这时邬某才反应过来治疗不对劲儿,赶紧穿起衣服走人这才没有让郑某得逞,事情发生后邬某没有报警,只是选择将此事告知记者希望其他人不会因此上当。二、这女的也是蠢的可以,人家说啥他...

寓言故事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寓言故事1、狐狸...

广宁县14764904430: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有什么故事 -
烛虹生脉: 包含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的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

广宁县14764904430: 郑人买覆什么意思???????? -
烛虹生脉: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它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战...

广宁县14764904430: 文言文《郑人买履》的全文和翻译 -
烛虹生脉: 一、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

广宁县14764904430: 《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
烛虹生脉: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

广宁县14764904430: 郑人买履写作背景 -
烛虹生脉: 寓言,自[韩非子]一书,郑国灭国在公元前375年,韩国并其地,移都至郑都,战国开始在公元前475

广宁县14764904430: 吾忘持度什么意思 -
烛虹生脉: 度:代指郑人一开始量的尺码,尺寸.持:拿 出处:先秦·韩非《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

广宁县14764904430: 谁知道《郑人买履》作者是谁?讲了什么,说明什么? -
烛虹生脉: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出处 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又称《韩子》.该书...

广宁县14764904430: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烛虹生脉: 【道理】无论是说话、办事还是考虑问题,思想不能僵化,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切实际,这样行动容易碰壁,要学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左...

广宁县14764904430: 郑人有且置履者……的意思 -
烛虹生脉: 意思: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 出自: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广宁县14764904430: 韩非是哪个时期的人 -
烛虹生脉: 1、韩非是战国时期的人. 2、人物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河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今郑州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 3、人物影响 韩非子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