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立的如何做到价值中立

作者&投稿:牛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价值中立~

【内容提要】从来访者中心疗法“价值中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来看,“价值中立”与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的人性观、人格理论和治疗条件密切相关。它既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思想,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操作技巧,贯穿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始终。通过理解“价值中立”的来源和深刻含义,把握其精神实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和操作技巧提供条件。
【关键词】来访者中心疗法/价值中立/咨询者/来访者
visitor-oriented therapy/value free/advice-seeker/visitor【正 文】近年来,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得到了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认同,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背景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个人存在的意义高于一切,主张个人奋斗、个人表现、个人完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张人际合作有相悖之处,尤其是来访者中心疗法坚持的对来访者“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的原则(我们把它理解为“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与我国强调价值引导发生了冲突,许多心理咨询工作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甚至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为了更好地吸纳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精华,使之本土化,本文就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价值中立”在个人中心疗法中所起的作用,更客观地看待价值中立的原则。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价值中立”实践概略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咨询方法,他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力。如果个体的某些经验与其自我结构出现不和谐,即个体对自己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或否认,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者阻碍,那么,就会表现出心理病态或适应困难。他认为只要给来访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给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他们自己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成为完善功能的人。他强调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建被人们认为是一次心理疗法的革命――从技术性的治疗转到注重人际关系。
在咨询实践中,他强调对来访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者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来访者自主决策。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访者身上,而咨询者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用罗杰斯自己的话说:“我是跟着他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他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1](p121)这就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旨所在。在他后来的研究中又完成了心理疗法从技术到人际关系的转变。在“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罗杰斯不再将前来咨询的人看做患者,即拥有病态心理的人,而是将其视为与我们没有什么区别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咨询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就是纯正的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从而让来访者在与人的相处中寻求到心理的最佳状态,体会生命的意义。这种疗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人际关系哲学。正如罗杰斯自己所言:“我开创的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而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1](p123)。他认为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一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访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个人对自我的治疗就会发生作用,而其在行为和人格上的积极变化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咨询者应该与来访者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可以使来访者处于主动地位,学会独立决策;在操作技巧上,来访者中心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访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价、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来访者言尽其意,直抒己见,以创造一种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访者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因此,罗杰斯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本质上是一种非指导性心理咨询模式。
二、来访者中心疗法“价值中立”的思想基础
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人性观、人格理论和治疗条件。而价值中立的原则与这三部分密切相关。
(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人性观”与“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在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示、不主动,来源于罗杰斯的“人性观”。在“人性观”上,罗杰斯认为人的天性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向善的。它假设一个重要动机,被称之为“实现趋向”(actualizing tendency)。罗杰斯认为,人类,也包括一切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都具有求生、发展和增强自身的天赋需要。实现趋向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中的驱动力量,它使个体变得更具差异性、更独特、更有社会责任。他强调指出:“我不赞同那种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动物,对他的各种动力,如果不控制,就会导致自身和他人毁灭的普遍流行的观点。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很强的、敏锐的、有条不紊,而又具有复杂性,并推动了它的机体奋力获取目的的活动”[2](p404)。他相信人是向善的,所以不需要控制。人类个体对自己的体验或者经验,有一种天生、内在的机制或者手段,罗杰斯把这种手段称为“机体评估过程”(organism valuing process),机体评估过程作为一种反馈系统,它使个体能调节自己的经验,朝向实现化倾向,达到维持、增长、完善和发挥生命潜力的目的。个体的发展,不必向外求诸权威、规范等等。如果个体依据“机体评估过程”对经验进行处理,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就是亲社会的、建设性的而不是相反。在他看来,“来访者中心疗法”所接触到的人群也具有这种人类的本性。他说:“我觉得我的工作中最有意义和最受鼓舞的部分之一,就是研究这类人,发现那种与我们所有人一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强有力的、积极向上的倾向。”[3](p27)
罗杰斯也注意到个体有时会按照不适当的方式去行动。但是,他认为,这些行动是不符合人性的,是由于对个体受到过多的限制而导致恐惧和防御引起的。“由于恐怖和防御,个体可能或者必定出现难以置信的残酷、令人毛骨悚然的毁灭、不成熟的、攻击的、反社会的和危害极大的方式来行动。”[3](p49)他认为如果解除了对个体的各种限制和压抑,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个体有能力使自己调整并恢复到协调状态。从此出发,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价值中立”就不言而喻了。
(二)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人格理论”与“价值中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的核心是经验(experience)和自我构造(self-structure),即自我概念。而心理失调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自我概念与实际上的经验的分歧,而分歧的产生是源于价值条件的建立,他认为价值条件是一切人出现适应不良问题的中心。
罗杰斯认为,在婴儿的发展过程中,其心理世界(他称为现象场)中有一部分关于自己的内容逐渐分化出来,成为自我。随着自我的形成,产生了关怀的需要,“关怀就是指受到那些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人的赞扬所产生的一种情感”[2](p408)。为了获得关怀,他们逐渐体验到获得关怀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被罗杰斯称之为“价值条件”(conditions of worth),只有个体的行为令“重要的人”满意时才会被关怀,而不能够令“重要的人”满意时将得不到关怀。通过反复体验这些价值条件,儿童把它们加以内化,从而把它们变成他们的自我结构中的一部分。一旦被内化,它们就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良心”和“超我”。不幸的是,当价值条件建立起来后,儿童对他们自身作出肯定的评估的惟一形式是按照他所内化的那些“重要的人”的价值观来行动。这时,儿童的行为不再受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而是受他们环境中同关怀有关的各种条件的指导。罗杰斯指出:“在他的行为中逐渐地起指导作用的不是一种经验的保持或者增强有机体的程度,而是获得关怀的可能性。为了获得关怀,儿童内摄的那些他还不曾真正感知但却被当作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然后他拒绝了解与这些内摄物相反的机体经验物。因而,他的自我概念就渗透了许多并非建立在他的经验中的真实自我基础上的虚伪的要素。”[4]每当在儿童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价值条件时,他们就可能被迫否认他们自己的经验评价而赞成某人的经验评价,最初的自我与机体经验的一致性被打破,导致了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异化,心理失调就产生了。
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产生根源,就是因为个体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怀,必须根据他人的意愿行动,并用他人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被迫否认自己的经验系统,从而导致自我与经验发生强烈冲突,使之失却了真实的自我。从这种观点出发,在心理咨询中坚守价值中立,将避免给来访者带来新的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冲突,以维护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治疗条件”与“价值中立”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治疗条件”既是坚守“价值中立”的理论表述,也是在咨询中坚守“价值中立”的操作原则。它是建构在“人性观”和“人格理论”基础之上的,由于罗杰斯相信人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在能力,即个体的实现趋向。即使个体有自我概念与现实经验不一致而导致适应困难,也有能力自我调整并且恢复一致或者协调状态。罗杰斯认为个人中心疗法的目标在于启发和鼓励个体潜在能力的发挥,促进其成熟过程,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要使他们“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罗杰斯把咨询效果表述为:“他将以更为完整的形式在机体上还其原貌,这似乎就是治疗的实质。”[5]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开始剥下他们应付生活的各种虚伪的外表、假面具和各种角色。他仿佛在努力发现一些更基本的东西,一些对他自身更真实的东西。”[3](p109)罗杰斯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的治疗条件是坦诚(genuineness)、无条件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以及情感移入地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在治疗条件中,无条件关怀是“价值中立”的直接体现,是心理治疗的一个基本的有机构成部分。它意味着在咨询的每一个时刻,咨询者都需要乐意接受来访者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即对来访者的积极态度。这种关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而且也不管来访者的情感正确与否和合适与否。这种态度向来访者传达的信息是,咨询者乐于接受他们此时此地的真实自我,“如果个体体验的只是无条件关怀,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将也是无条件的,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是不会同机体评估过程相矛盾的,因而个体就不断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完善功能的人。”[6]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在操作方法上,它基本上否定了咨询者的权威与主导作用,当然也否定了对来访者的价值引导,要求咨询者给来访者极大限度地提供自由表现自己的态度、情感的宽容的气氛,充分尊重来访者的个性与自主能力,让个体自由地按照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感觉来行动,以最大的限度克制使用提问、诊断、批评、解释、忠告、暗示、规劝、说服等手段,对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坚守中立,不予直接回答。鼓励来访者独立地、自发地认识其当前的心理困惑与烦恼,并寻求自救良方,“当来访者按照他们机体评估过程而不是按照价值条件评价他们的体验时,治疗就获得成功。”[2](p417)因此,治疗条件只有通过“价值中立”才能够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价值中立既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指导思想,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操作技法,它贯穿于咨询过程的始终,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在咨询实践中,运用“价值中立”对增强来访者的个人责任意识,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价值感,减少对咨询者的依赖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那些存在各种价值条件冲突,背负着沉重价值道德包袱,远离了自己的本性,迷失了自我的个体,使他们在没有价值判断的条件下“忠实于自己”,尽可能地减少因防御和恐惧带来的心理压力,重新体现内心的自由与和谐,恢复心理健康,效果良好。但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价值中立的原则也有其局限性。尤其在我国,由于文化的差异,来访者有很强的受暗示性,对咨询者的互动性期望很高,希望咨询者作为权威或者专家的角色出现,期待咨询者是生活的指导者、困难的帮助者、情感的同情者、问题的决策者。希望咨询者在谈话中采取主动的姿态并积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快捷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尽管如此,来访者中心疗法在咨询实践中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赫根汉(B.R.Hergenhahn)所评论的:“自弗洛伊德以来,没有一个人比罗杰斯对心理治疗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那积极的、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在教育、宗教和商业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它的广泛流传似乎有三种原因:(1)它的有效性;(2)掌握这种方法并不需要精神分析那样乏味的训练;(3)它对人生抱着积极的和乐观的态度。”[2](p430)
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和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就必须承认并掌握“价值中立”的原则和技巧,否则,就不可能对来访者中心疗法很好地实施。

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关联”作为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正确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社会活动与现象都要由一定的价值来支配,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区别,社会科学的理解恰恰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如,社会科学家们在分析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行为时,都必须探讨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而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就必须探讨行为者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这就是“价值关联”。正如韦伯所说:“当然,经验科学的问题应该‘不加评价地’加以解决,它们不是评价的问题。但是,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是根据被讨论的现象的价值关联而选择出来的。”(注: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页,1992年版。)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性活动,又必须排除研究者个人情感好恶,又要避免以自己的价值、好恶去解释客观对象。实事求是作出事实判断,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又必须坚持价值中立。“的确,在我们的科学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对尚未被明确承认的科学观点发生影响,这些价值判断引起了长期的混乱甚至在决定事实之间简单的偶然联系的时候,它们也会根据后果增大还是减少实现某些个人理想的机会,即获得某物之可能性,而对科学论点作出各式各样的解释。”(注: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页,1992年版。)可见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在韦伯社会方法论中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构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特色。同时,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的提出除了与“价值关联”相联系而外,还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相联系。即“价值中立”是指科学家在研究自己的对象时,应当遵循客观事实,而撇开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立场,回避自己的价值。而普通公民则在社会活动中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当然,韦伯的“价值关联”与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原则是有区别的。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是一种先验的超时空的原则。而韦伯却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随主观臆念去选择相关价值,而是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原则作为价值关联的前提,因此,韦伯的“价值关联”是客观现实的。总之,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韦伯的“价值中立”又是一个规范性概念。相对于特定的人与场合来讲,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因此,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行为准则。而只是科学家进行学术研究时的一条规范。如果做到按科学家的规范从事科学研究,就意味着做到了价值中立。另一方面如果能够联系行动者的客观现实的整体价值来研究事物,就做了价值关联。因此,我们应辨证地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的思想,避免把“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对立起来而造成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也避免国内一些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价值关联原则而批判价值中立思想,或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批判价值关联思想等较为偏颇的观点,两者都不能单独成立。同时,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这对范畴。韦伯这对范畴有其合理内容,它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认识社会现象之间具体因果联系的客观法则,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科学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何以能够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在这方面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两者的对立所构成的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又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之中。两者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形成了彼此对立的命题。如何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种“二元对立”,这就关系到能否正确解决社会科学上述困难,能否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科学基础。关于这方面有些学者已做出深刻研究,主张用层次论代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认为由于社会领域是多质性和多层次性,以它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应该是综合的,当然这种综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两者交融基础上的“创造”,即不妨参照韦伯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韦伯的有关思想对我们建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启发。

第一,对所研究事物的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第二,要善于分析研究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第三,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扩展资料:

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于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在社会学的参与观察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价值中立



第一,对所研究事物的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第二,要善于分析研究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第三,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扩展资料:

要全面把握“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必须注意几点:  

1、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内可以保持一定的“容价值中立”的,但必须对其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2、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3、价值中立原则不是普遍性的,它只适用于研究者的身份,而不适用于公民身份。即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应当回避自己的价值,而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呈现事实。而普通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则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



第一,对所研究事物的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第二,要善于分析研究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第三,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2.简述“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关系。
分类: 娱乐休闲 >> 收藏 问题描述:2.简述“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关系。解析: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

如何看待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要全面把握“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必须注意几点:1、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可以保持一定的“价值中立”的,但必须对其范围进行严格限定。2、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3、价值中立原则不是普遍性的,它只适用于研究者的身份,而不...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做到价值中立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做到价值中立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脱离中国人民的丰富生活和中国历史的伟大实践,越来越沦为一小撮学者的书斋式学问。社会科学研究变成了发表所谓规范的高水平论文,这些所谓规范和高水平的论文,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规范,是所谓积累式的研究,是在很狭窄领域进行的非常局限的研究,...

中立货币说的主要内容包括
中立货币说起源于瑞典,代表人物为经济学家维克塞尔。要做到货币中立,则需要人们用货币签订的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预测比较准确的基础上;需要自由价格制,即所有商品价格都能随供求状况而自动调整。前者提供一种理论分析的工具,后者提供一个政策判断的标准。

如何理解从实际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辩证统一,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价值中立,价值中立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没有接下来的价值中立,从实际出发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也就没有从实际出发。了解实际,知道实际,到农村去做,到基层去,感受广阔天地,学习,总结,多思考,有自己见解,敢承担,平等待人,以诚待人,能团结多数,有原则,注意言语...

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来看,该如何看待价值中立?
其次,经济学家也需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在进行一些调查的时候,你需要首先和这些研究对象打成一片,然后等到研究成果结束之后,你也要从这些研究成果当中脱离,即保持一个价值中立态度和价值无涉态度。最后,如果你想要做到价值中立,你必须需对观察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实际的认知...

说说心理咨询师在面对个案时的“价值中立”及“价值观导向”这件事...
富足不是绝对量化的比较值,而是一份饱满的感受。这种“不缺”的体验,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人际关系,事业,娱乐,财富等等,无论周遭如何变化,无论他人如何评价,总有一个笃定的自我稳稳立于中心,不患得患失,不左顾右盼,不窃外人眼光,甚至不窃世俗成败,即使失掉一切,你都永远不会失去的...

价值中立原则的主要内容
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Value Free)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叫做实证经济学,它力求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讨论...

关于提出“价值中立”的韦伯
韦伯提出应当把它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准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review\/1370073\/

如何理解与实践价值中立原则
不是”推论出“应该”与“不应该”。在前人观点基础之上,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慕尼黑大学所作的演讲《以学术为业》当中提出,应当把价值中立性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准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得到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结论吗?怎样做才能得到中立的结论 -
秘肺感冒: 可以的,关键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能带有价值倾向,如果收集的资料包含没有价值倾向的多元资料,研究不对之进行有倾向性的筛选,那就能够得到中立的结论. 近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始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价值中立的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 -
秘肺感冒: 价值中立:在咨询实践中,强调对求助者的非指导性,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提出的问题坚持中立,不给予直接回答,也不给予任何规劝,而是让求助者自主决策.主张将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求助者的身上,而咨询师处于被动境地,只作为跟随者.这就是“价值中立”的含义,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判断、不指导、不主动.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为什么要保持管理咨询的中立性?如何保持管理咨询的中立性? -
秘肺感冒: 保持管理咨询的中立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也是规避风险的要求. 保持管理咨询中立性:1、合同的签订;2、咨询师的自我定位;3、咨询行为.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社会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是什么? -
秘肺感冒: 社会学传统的价值中立由马克思·韦伯提出,即一种从事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准则,表现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具体涵义: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但是学界一直对此有质疑,因为社会学的研究中不可能没有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因此价值中立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怎么增加中立度?还有理论学说有什么用 -
秘肺感冒: 这两者其实从本体上说,所言并非同一物.马克思·韦伯作为社会学家,他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什么样的规律和状态,“价值中立”是指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排除主观的干扰因素,尽可能地反映社会本身的状态,...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怎么简单理解,价值中立 -
秘肺感冒: 不以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来判断事物的价值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如何看待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
秘肺感冒: 要全面把握“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必须注意几点: 1、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可以保持一定的“价值中立”的,但必须对其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2、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3、价值中立原则不是普遍性的,它只适用于研究者的身份,而不适用于公民身份.即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应当回避自己的价值,而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呈现事实.而普通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则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 4、价值中立原则和价值关联原则是分阶段适用的,选题时科学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念,研究的过程则必须剔除价值观的影响,而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管研究结果对他或其他人是否有利.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怎样理解职业道德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秘肺感冒: 生殖健康咨询人员在咨询工作中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防止出i 现任何道德评判的心理、言语和行为,不把其他价值观强加给服务对! 象,履行价值中立和不评判的义务,确保咨询的客观和公正.服务人; 员要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教育、文化、社会、经济和家庭等背景的: 基础上,全面评估服务对象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综合需求,有针对 性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与服务,并尊重服务对象做出的知情、自主 和自愿的选择.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实证会计有哪些基本假设? -
秘肺感冒: 实证会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成为西方尤其是美国财务会计中的一个主流学派,其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实证会计理论以后,广大学者对其一致推崇,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应以实证研究方...

克什克腾旗13712783975: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什么?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如何贯彻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能够实现辅导目标吗? -
秘肺感冒: 第一是学会调适.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就是要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