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中论述六种流派对焦虑的解释

作者&投稿:索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格心理学 六种流派 来分析“焦虑”特质~

这么大的问题就给40分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3、遗忘
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4、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5、测定无意识的方法
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国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
 幽默: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本能
  本能即行为动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
1、本能的含义
本能是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找表现和紧张释放。本能的来源是躯体组织产生的需要。人的动机是以能为基础的。人类的主要动机就是去获得在所有生理需要度得到满足时所体会到的那种稳定状态。
2、本能的特点
根源:肉体的某种欠缺或需求。
  目的:减除由需要带来的兴奋、紧张。目的达到就感到一时的几乐,从而重建内部平衡。
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任何人或物或事件都可能成为本能的对象。
能量或源动力大小:需求带来的能量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达到目标时愿意克服的障碍多少得知。
3、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称为求生本能,有关的精神能量统称为力比多(libido),包括性欲、饥渴、。
死亡本能是激发个体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动力。叔本华:一切生命的目标都是死。
三、人格结构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四、人格适应: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具有防护主体心理安全的功能。威胁心理安全的三大焦虑源:
  现实性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危险和对这种危险的恐惧。 神经性焦虑:本能冲动的强度威胁到自我的控制能力。
道德性焦虑:害怕主体可能做违背超我的事,从而体验内疚。
自我防御机制
主体消减神经性焦虑的主要手段。
特点:无意识水平进行,自欺性质
通过伪装或歪曲事实,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经常多种同时使用
压抑: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升华: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允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一般把原有的冲动或欲望转向比较崇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 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 合理化/文饰:通过歪曲现实保护自己的自尊心,采用错误的推理是自己不合 理的行为合理化。常见有“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两种形式。
反向: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由意识地作出相反的举动。分两步进行,首先,压抑不得体的冲动,其次,把这种冲动的反面表露于意识水平。
理智化:抹去意识中的情感内容,用严格的理智检查意识,并加以强调。
转移/替代:改变冲动的方向,用另外一个目标替代原来的目标。
拒绝:拒绝某些事实的存在。
自居: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或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感。
]倒退五、性心理发展阶段
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器
第三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
1、阿德勒生平((1870-1937)
2、追求优越,克服自卑,男性反抗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两个极端—溺爱和忽视
4、出生次序研究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类型
1、荣格生平(1875-1961)
2、人格结构
自我:个人能意识到的自身一切心理活动个人无意识:不再能唤回意识的个人经验集体无意识:各种原始意象—人格面具
阿尼玛
阿尼姆斯
阴影
自身
 父亲
 母亲
 太阳
 月亮
  智慧老人
   英雄
   神
   死亡
3、心理类型:内倾和外倾
4种基本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8种人格类型:思维外倾型 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情感外倾型 对传统和权威很有感情,热衷社交。思维压抑。感觉外倾型 追求快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喜欢美味、精致的艺术品。非常实际自觉受压抑。
直觉外倾型 以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依据决策。极易变化而富创造性。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思维内倾型 喜欢离群索居。由于活动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情感受压抑。
情感内倾型 文静多思、极为敏感。孩子气,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感觉内倾型 现实。爱好艺术、被动、沉着。直觉受压抑。
直觉内倾型:惯于产生新颖而离奇观念的梦想家。少被人理解但不为所动。重视主观体验。
三、霍妮的人格发展观点
1、霍妮生平
2、儿童的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3、基本焦虑的3种顺应方式:趋向人反对人避开人的活动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1、埃里克森生平
2、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自我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危机指人在缺乏自我认同感时所感到的混乱和失望。社会发生动荡,动摇了人们的生活基础时,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  
3、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希望的美德
(2)自主性对修怯和疑虑((1-3岁),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目的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6-11岁),能力的美德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立(20-24岁),爱的美德
(7)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的美德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智慧的美德
五、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2、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反叛
(1)成年人的人格并非在儿童5、6岁时就完全形成
(2)反对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重视社会文化的力量,孤独是人类争取更大自由时付出的代价
(3)反对佛洛伊的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
(4)选择的自由和未来目标的作用
(5)获得了自主权的自我
:经历应激状态时,返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用早期的行为方式应付眼前的环境。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观

焦虑“第一势力”的心理分析学派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们主要从社会或文化对自我的过度压抑和排挤,导致自我过于无助或渺小,甚至失去了自我的这一角度出发对焦虑进行界定而且(叶浩生,1998);而且,此学派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邵秀巧,2008)。其中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注重从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宏观因素来研究焦虑,并试图将心理病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从社会文化中去理解焦虑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显然比克尔凯哥尔的焦虑观更为系统深入。但有学者指出心理分析对焦虑的解释仍然不够彻底,对焦虑心理机制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并没有认识到焦虑背后的认知机制

二、行为主义流派的焦虑观

行为主义的焦虑论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领域中,认为焦虑是一种重要的习得。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米勒(N·E·Miller)和多拉德(J·D·DLLard)在承认弗洛伊德焦虑论的基础上,用的赫尔(Clark L.Hull)的学习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焦虑,分别把内驱力、线索和反应看成是焦虑发生的一种原因、条件和结果)。

指出焦虑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种是,焦虑是在一级内驱力恐惧的基础上形成的二级驱力,它驱动人们做出回避反应;另一种有,焦虑是由内驱力不一致导致的冲突所引起,是有机体用来回避有害刺激的一种调节机制。

有指出这种焦虑观并未超出Frued的焦虑观体系,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概念客观化,为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新背景而已学习理论的焦虑观不仅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还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从而提升了焦虑主体的地位,把个体看作具有自我选择和学习能力,并非完全受环境摆布的能动主体,是很大的进步。

三、人本主义焦虑观人本主义的焦虑研究是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的,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其中,以心理治疗著称于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rMay)把焦虑划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病焦虑。

前者是人直接面对某种超过一定程度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人的本性;而且只要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就会焦虑体验;其中,这种威胁可能危机生命,即死亡,可能针对心理,即丧失自由,也可能针对某种价值观,如名誉、地位等。神经病焦虑则不同,神经病焦虑患者不仅体验到正常焦虑,而且面对大量威胁时,有显著的绝望感.

四、认知主义焦虑观

认知领域中涌现出的许多的焦虑理论及焦虑模型,大大繁荣了焦虑研究(党彩萍,2005)。认知主义对焦虑的界定主要从认知因素在个体焦虑形成中发挥作用的角度考虑。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建人贝克(Beck)则提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

其中,认知内容是焦虑产丧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焦虑者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想法,表现为对个人、社会、心理及躯体完好状态的担忧,夸大危险程度,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

五、其他理论

以因素分析为基础的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个体对预料到的环境威胁的知觉及特定反应。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他在完善卡特尔(Cattell)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状态一特质焦虑理论。

Spielberger认为焦虑可区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前者是个体暂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观上意识和觉知到的紧张与恐惧,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激活;特质焦虑则是个体在焦虑易感性上相对稳定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具有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C.D.Spielberger,1966)。

由于Spielberger对焦虑作出了定量分析,使研究者对焦虑研究逐步扩展到实证研究领域,从而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六、综合众多理论的不确定性理论,其对焦虑的界定主要强调引起焦虑的因素源于刺激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个体自身感觉没有能力去预测、控制这些刺激以及由这些刺激所引发的结果。代表人物有Mandler(1984 )、Lazarus(1991)和Barlow(2000) 等。


扩展资料

自我治疗:现在台湾流行一种叫”新出发“自我生活疗法。

1.从营养方面,尽量多吃一些新鲜的食物;

2.多运动,这都可以减轻焦虑;

3.多喝水;

4.有充足的阳光的曝晒;

5.在生活上节制自己;

6.新鲜的空气,最好不要太碰烟,有的人是说利用抽烟来缓和脾气,但是事实上是引鸩止渴;

7.多多休息;

8.相互信任。

心理治疗:对大部分的焦虑症有效,尢其对畏惧症及恐惧症特别有效。例如19世纪西方”神经症“学者夏尔科对患者进行100个小时的病灶谈话分析,并将其治愈。

药物治疗:治疗焦虑症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二氮卓类,其中以安定最为常用。安定具有起效快、利于睡眠、安全等优点,常规量为每日5~30mg。但它也有如困乏、嗜睡、震颤、视物模糊和反常的易激惹等副作用,而且对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效果不显着。

谷维素和维生素B1均属神经营养药。前者具有调整间脑机能,激活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的视丘下部和边缘系统,改善植物神经失调及内发泌平衡障碍的功效;后者参与机体糖代谢过程,维持神经、心脏及消化系统正常机能。两者常规量均为日30mg~60mg,分为三次口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焦虑

                        百度百科-焦虑症



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观
焦虑“第一势力”的心理分析学派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们主要从社会或文化对自我的过度压抑和排挤,导致自我过于无助或渺小,甚至失去了自我的这一角度出发对焦虑进行界定而且(叶浩生,1998);而且,此学派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邵秀巧,2008)。其中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

作为第一位强调焦虑的重要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ued,1856-1939)在早期和晚期分别提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焦虑理论(琳玲,2010)。Freud在早期的时候,认为焦虑是由于性本能转变而来的,而且里比多(libido)能量的释放受到阻碍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焦虑性神经症;可见,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到了晚期,由于Frued发现不同的冲动往往产生同样的焦虑,因此他认为本能冲动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焦虑;然而,在某些病态的人格特征中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严重事件导致人格系统的破坏时,自我不能协调来自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冲突时,焦虑便产生了;即自我的协调者角色和自我保护功能受到挑战时,个体就会体验到焦虑这个由自我发出的危险或是不愉快的信号,并且调动相应的自我防御机制,因此这种理论也被称为“焦虑的信号理论”。晚期的理论中Frued认为自我是焦虑的根源而并非本我,而且由于自我受到现实、依底和超我的压制,他把焦虑分为现实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三种类型;还提出一些不可抗拒的基本焦虑:失去或离开母亲,阉割恐惧等,可见焦虑既是遗传又是后天习得的。总之,弗洛伊德认识到焦虑的产生有认知参与,并认为内外刺激威胁自我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他始终认为焦虑是由本能过程决定的。

后来,Frued的后人们建立了社会文化流派,包括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弗罗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等。他们一方面接受Frued关于焦虑体验源自无意识冲动的观念,另一方面更强调人际和文化对焦虑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战胜焦虑的防御性策略。如霍妮指出西方文化中有着使个体产生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的典型困境;然而,焦虑则是一种存在于富有敌意的世界里,一个人所经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霍妮(Karen Horney)看来,个体人际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亲子关系的失调是产生基本焦虑的直接原因,而文化环境则是最终的根源(卡伦·霍妮,2001)。又比如沙利文(H.S.Sullivan)在他的人际关系论中指出:焦虑是由于社会性刺激,即重要的他人的谴责对个体内在价值的威胁而产生的,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所以,人际关系分裂是焦虑的根源(H.S.Sullivan,2010)。而雅各布森(Edith Jacobson)则继承并发展了Frued“焦虑的信号理论”,她认为焦虑是自我发向其内部指示危险来临的信号,其实质是自我不能选用个体喜爱的行为方式来释放本能(蔡飞,1995)。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学派注重从个体内部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宏观因素来研究焦虑,并试图将心理病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从社会文化中去理解焦虑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显然比克尔凯哥尔的焦虑观更为系统深入。但有学者指出心理分析对焦虑的解释仍然不够彻底,对焦虑心理机制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并没有认识到焦虑背后的认知机制(邵秀巧,2008)。

1.2.2 行为主义流派的焦虑观

行为主义的焦虑论主要体现在学习理论领域中,认为焦虑是一种重要的习得。

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米勒(N·E·Miller)和多拉德(J·D·DLLard)在承认弗洛伊德焦虑论的基础上,用的赫尔(Clark L.Hull)的学习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焦虑,分别把内驱力、线索和反应看成是焦虑发生的一种原因、条件和结果);并指出焦虑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种是,焦虑是在一级内驱力恐惧的基础上形成的二级驱力,它驱动人们做出回避反应;另一种有,焦虑是由内驱力不一致导致的冲突所引起,是有机体用来回避有害刺激的一种调节机制。有指出这种焦虑观并未超出Frued的焦虑观体系,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概念客观化,为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新背景而已(邵秀巧,2008)。

而行为主义者毛瑞(Mowrer,1939)则对焦虑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用“刺激——反应”理论来解释Frued的“焦虑”,提出焦虑是产生痛苦反应的条件刺激;焦虑或恐惧是一个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恰好是有害的或引起疼痛的)经几次伴随(配对)后,即经典性条件反射机制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应;他的研究发现焦虑是激发行为和强迫新习惯获得的内驱力(党彩萍,2003)。

20世纪后期,行为主义焦虑观注意到认知在焦虑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焦虑作为一种情绪反应,受到多层次因素的影响。焦虑的产生不仅与内外刺激有关,还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有关(邵秀巧,2008)。比如社会学习论者班杜拉(Bandura)则认为焦虑是人类生存中的一种机能偏差,它和自我效能有心理社会机制方面的关系。只有在个人认知到自己的自我无效能时,才使潜在的厌恶性刺激让人感到焦虑;而具有较强自我效能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减弱或终止厌恶性事件对自己的威胁,个体认知到自己增强的处事效能则可消弱焦虑的唤起(琳玲,2010)。另外,相对于Frued的焦虑观和经典行为主义的焦虑观,以艾森克(Hans Eysenck)(1957)等人为主的学习理论的焦虑观不仅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还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从而提升了焦虑主体的地位,把个体看作具有自我选择和学习能力,并非完全受环境摆布的能动主体,是很大的进步。

1.2.3 人本主义焦虑观

人本主义的焦虑研究是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的,认为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其中,以心理治疗著称于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r
May)把焦虑划分为正常焦虑和神经病焦虑。前者是人直接面对某种超过一定程度的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是人的本性;而且只要是个体在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就会焦虑体验;其中,这种威胁可能危机生命,即死亡,可能针对心理,即丧失自由,也可能针对某种价值观,如名誉、地位等。神经病焦虑则不同,神经病焦虑患者不仅体验到正常焦虑,而且面对大量威胁时,有显著的绝望感。罗洛·梅指出焦虑的形成和导致焦虑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影响所致的(R.May,1950);显然,罗洛.梅虽然看到了个体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对个体焦虑的影响,可是他的焦虑理观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推测性和描述性(叶浩生,1987)。而戈尔德斯通过对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研究,得到类似的认识:焦虑实质上是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外界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车文博等,2001)。

罗杰斯(Rogers)认为焦虑是当个体接触到与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时所产生的不安的紧张状态。另一位人本主义的先驱马斯洛(A.H.
Maslow)则指出,当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会造成心理上的威胁;而且所有的心理病理都可以溯源于这些威胁,焦虑也不例外(马斯洛,1987)。

1.2.4 认知主义焦虑观

认知领域中涌现出的许多的焦虑理论及焦虑模型,大大繁荣了焦虑研究(党彩萍,2005)。认知主义对焦虑的界定主要从认知因素在个体焦虑形成中发挥作用的角度考虑。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建人贝克(Beck)则提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其中,认知内容是焦虑产丧生的重要因素,他指出焦虑者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负性想法,表现为对个人、社会、心理及躯体完好状态的担忧,夸大危险程度,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而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则认为焦虑是因为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错误的理由和对非理性想法的过分依赖所致,由此发明了理性情绪疗法。凯利(Kelly)的个人建构论则指出,当个体不能能预测将来的事情,即个体建构不适合于预测未来时,焦虑就会随之而来,因为有时候有一些非弥漫性的建构不会轻易允许新元素进入。

认知流派的代表Aronfreed(1968)焦虑观则涉及了认知评价,他指出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是基于对以认知评价为中介的情绪体验的内化来进行;所以,像焦虑这样的情绪反应,个体首先体验到这样的情绪,然后将此情绪体验内化,并与某些行为之间建立起联系,继而不断表现出焦虑与某些行为之间的伴随关系。

另外,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是一个关于情绪与自我评价间关系的特色学说。其中,他指出构成自我的三个领域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三者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自我差异的产生,而且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分别与不同的负性情绪体验相关联。在本人立场的实际自我与他人立场的应该的自我差异中,个体会认为自己未能履行职责,并且将受到责备、惩罚,这种否定性结果的出现往往会导致焦虑等情绪。而且,在自我意识下的自我觉察到的不一致的数量越多,情绪困扰就越大(Higgins E T,1987)。

在认知领域中,新近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是Ohman(1993)的焦虑的信息处理模型(如图)。此模型中主要探究的是焦虑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机制,包括如何产生焦虑的生理唤醒的;以及最后当个体大脑中的 意识知觉系统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时,对已觉察的危险作出反应, 如果危险无法避免, 就会产生焦虑。在模型中,Ohman提出两类焦虑: 当特定的思维模式受阻, 个体无法避开危险源时产生的直接焦虑; 由重要性评估器和唤醒系统输入到意识知觉系统的潜意识信息所导致的间接焦虑。但它没有解释焦虑的本质, 模型中假设的那些功能并没有获得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王力娟,2008)。

1.2.5 其他理论

首先,以因素分析为基础的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个体对预料到的环境威胁的知觉及特定反应。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他在完善卡特尔(Cattell)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状态一特质焦虑理论。Spielberger认为焦虑可区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前者是个体暂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观上意识和觉知到的紧张与恐惧,并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激活;特质焦虑则是个体在焦虑易感性上相对稳定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具有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C.D.Spielberger,1966)。由于Spielberger对焦虑作出了定量分析,使研究者对焦虑研究逐步扩展到实证研究领域,从而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其次,有论综合众多理的不确定性理论,其对焦虑的界定主要强调引起焦虑的因素源于刺激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个体自身感觉没有能力去预测、控制这些刺激以及由这些刺激所引发的结果。代表人物有Mandler(1984 )、Lazarus(1991)和Barlow(2000) 等。其中,Lazarus
(1991)指出,当个体面对即将来临的躯体伤害时,会表现出惊恐反应,但焦虑反应所针对的威胁则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刺激;当个体觉察到这些事物与自己的目标相关、不一致或损害了自身价值或自我认同的保护时,个体都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反应。Barlow(2000)则提出,焦虑是个体防御性动机系统内部的一个独特而密切相连的认知——情感结构;焦虑的核心是对可能的威胁或危险的“不可控”性;大脑内的某些神经环路为个体应对可能发生的无助提供了生理准备,焦虑时个体强烈的生理或肌体反应则可能是脑内特定神经环路参与反应的表现。

显然,随着对焦虑的研究的深入,不同流派对于焦虑的认识就更加系统和深入,从而建构出更加完整系统的模型,去丰富焦虑的内涵。

七种观点不是六种,焦虑是压抑与自我防御

  • 先是遇事越来越缺少耐心,并且不能平和对待总是发愤,慢慢发展下去即使是一点的压力,也让个体难以应付,最终无法承受;

  • 然后感到极度的疲乏,没有精力去处理任何事物,总是想休息,但是真的休息之后还是感到浑身无力;

  • 再其次在工作或生活中变得难以集中精力,思维总是涣散的,慢慢地都缺少一些正常的思维判断;

  • 最后焦虑症状最严重的时候个体甚至会出现自杀念头,还会出现连续头晕或者暂时失去记忆,身体可表现为直肠出血、脉搏加速、背部疼痛、严重头痛、身体颤抖、常常失眠 等症状。




心理学中对人的性格的分类和解析
可见这两种人是按两种对立的认知方式进行工作的。四、以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 德国的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根据人认为哪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经济型的人;一切以经济观点为中心,以追求...

心理学中几种人格是什么
心理学中几种人格是: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艺术型、理智型、忠诚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 1、完美型 追求不断进步,爱劝勉教导,逃避表达忿怒,相信自己每天有干不完的事。他们的心胸狭隘,容易激动,还是一个恪守教条的分子。只要别人一犯一点小错误,完美型人格的他们就抓住别人错误不放手,...

人格心理学流派
人格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经验的差异。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无条件反身,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本领”,如抓握等,有70多种;条件反射,经过训练的“本领”。最著名的“狗"实验.2、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刺激-反应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强化,遇到...

心理学中几种人格是什么
心理学中探讨了多种人格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行为模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人格类型概述:完美型 完美型的人追求卓越和进步,他们鼓励他人并避免表达愤怒。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高标准而感到压力,并且对细节非常关注。这种类型的人可能会因为坚持原则而显得有些固执,且在感情表达上可能较为欠缺...

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有几种?
心理学的类型理论中,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的特点。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1、一般态度类型。荣格...

心理学上人格的六个流派及其概括基本着眼角度
第一大流派,人本主义流派 从人类显意识中的人性(以情绪等等为主)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第二大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 从人类显意识中的认知心理(以思维等等为主)角度出发,探讨人类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第三大流派,行为主义流派(包括新旧行为主义)从人类显意识中的生存心理(以生存行为...

心理学上把人分为六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人都有适合的工作,都是什么_百 ...
那个提出人分为六种类型(六边形)的心理学家叫什么 Holland(霍兰德)六边形理论。该理论把人的兴趣分成六种类型,注意,这里指的是稳定的兴趣倾向,而不是爱好。 心理学分几种类型? 一.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常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格特征 (trait) 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例出了五种...

【重要】综合|人格心理学的八种类型
人格的八种人格划分:外向思考型 这类型的人,偏爱知性生活,尽量让自己的生活活动,合乎知性结论。所谓知性结论,就是客观而普遍为一般接受。不独断、不任性、谨守客观。以知性为行动规范,客观的分清各种事实和条件,仔细考虑之后才下结论。对人待己,采用相同基准。与人相处,分别善恶、共分美丑等等,...

性格分类心理学
\\x0d\\x0a\\x0d\\x0a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内,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视觉、听觉、触摸觉、运动觉、嗅味觉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x0d\\x0a\\x0d\\...

郾城区13555282468: 试用六种人格流派,从六种角度分析“焦虑”这种人格特质 -
全葛风湿: 呵呵,本人不才,只能给你有关于弗洛伊德的焦虑的起源和发展. 恐惧,是原始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反射逃避行为,有两种情况. 第一,例如我们遇到危险的情景就会感到恐惧,然后大脑发出信号,对自己的力量和外界敌对力量进行合...

郾城区13555282468: 人格心理学里面有多少个观点 -
全葛风湿: 大致如下:1、精神分析学派;2、特质学流派;3、生物学流派;4、人本主义流派;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6、认知学流派

郾城区13555282468: 强迫症怎样治疗效果更好??? -
全葛风湿: 治疗方法 1. 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强调通过顿悟、改变情绪经验以及强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阐释、移情分析、自我联想以及自我重建技...

郾城区13555282468: 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全葛风湿: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879-20世纪20年代,代表:冯特,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 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强调...

郾城区13555282468: 不同学派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观点 -
全葛风湿: 因为理论不一样,所以观点不同啊 心理学主要的流派有五种: 1.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主要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2.生理心理学派,心理活动可以影响生理的改变 3.行为学派.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其主要理论支柱.是现在心理的治疗主要手法之一 4.认知学派.矫正其不良认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5.人本主义学派.

郾城区13555282468: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几种? -
全葛风湿: 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郾城区13555282468: 人格心理学有哪几个学派,分别说明他们的起始与发展. -
全葛风湿: 精神分析学派 创始人:弗洛伊德,后有荣格,阿德勒加入,但二人后来又因对性、潜意识等问题的不合相继离开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了科学心理学时尚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在那个年代,科学心理学以冯...

郾城区13555282468: 关于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挫折,等等要写篇人格心理学论文,内容为自己的挫折经经历以及化解过程,用到六大流派的知识,请大家帮我看看,哪个流派... -
全葛风湿:[答案] 嘿嘿~你是苏大的吧? 王平班上的?…… 我刚查了点哈~ 新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可以用到. 我就用了. 其实网上的有不少,大家一起来抄吧~哈哈~

郾城区13555282468: .心理学史上主流的几个学派对心理不适应的解释性观点是什么? -
全葛风湿: 您好! 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可能是因为看到的不是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 到精神分析,行为,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和认知探索的背景下,今天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教科书. 第二材料分为5个学校,探索点的历史心理学的观点.结构学校一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