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具有怎么样的历史文化

作者&投稿:前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塞腰鼓的历史~

  简介: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起源: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发展: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进行表演。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历史起源:当地(安塞)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一前言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重视之后,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黄土高原遍及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舞到天安门广场,从自娱自乐走向大屏幕,从贫瘠的黄土高原登上世界领奖台。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给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纯朴而飒爽的性格,张扬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二腰鼓的由来1鼓的由来鼓是精神的象征,早期的土鼓标志着农业时期农耕型文化舞蹈的开端。《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载了原始社会的族人们将石器作为乐器并做敲打发出声响,同时模仿各种兽类的形象和动作跳图腾之舞;《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说明鼓的出现,把鼓与舞蹈联系到了一起,成为农耕时代鼓舞文化的开端,成为了民族精神特点的一种表现形式。击鼓助阵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干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2安塞腰鼓的由来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其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历史环境及风土民情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幅员辽阔,千沟万壑,延河蜿蜒崎岖而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安塞自古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是抵挡外族侵犯的重要边防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地位。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同刀枪、弓箭一样被驻防将士视为必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来袭,就击鼓明示,传递讯息;两军兵戎相见,击鼓助阵;征战得胜而回,士卒又击鼓庆贺。安塞,顾名思义为安定边塞,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的边界。"安塞腰鼓"也因此得名,历经千年而不衰,逐渐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腰鼓渐渐转变为一种大众娱乐的工具,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庆祝丰收、欢度春节的一种民俗性舞蹈。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多。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成为广大人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方式,并被誉为"胜利腰鼓",传播于中华大地,载入了历史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此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安塞腰鼓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受到广泛的好评。三表演形式及特点1腰鼓的表演形式安塞腰鼓以集体表演的形式为主,鼓手少则数十人,多则可达数百人。成百上千人同时进行,气势磅礴,松弛相间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在一些主要腰鼓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大致相同。稠密的击鼓声,健硕的步伐,多变的阵势,有力的呐喊,阳刚之美尽现其中。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的突出,要求动作的整齐划一和队形变化的一致,主要通过鼓手们刚劲有力的舞姿和节奏可循的击鼓技巧表现,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要打破贫困的生活条件和冲破思想上束缚阻碍的美好愿望。安塞腰鼓有整套的表演模式和活动程式,多在喜庆节假日和庙会集会上表演。每年的初一至十五,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前先进行祭祀,俗称"谒庙",随后挨家挨户拜年,接着邻村之间的腰鼓队相互交流,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邻村之间的鼓队互比互赛,鼓手们精神抖擞,热情饱满,此时只见鼓槌齐舞,彩绸纷飞,鼓声震天,大地摇撼,声势浩大,极富感染力,一系列的活动表演令现场呈现出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2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而又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技巧非凡,节奏欢快,难度较大。安塞腰鼓主要由跑、跳、扭、转、闪、摇、舞、踢、打、跃、蹬、昂等多个动律要素构成,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豪放粗犷、气势磅礴、刚劲激昂、铿锵有力、浑厚雄壮、流畅飘逸、潇洒大方、有张有弛、变化多端等特点。群众称赞安塞腰鼓"式子慷慨码子硬,鼓手有股能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叫人鼓劲"。鼓手们跟着节奏情不自禁地晃头、晃肩、扭腰,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得到了有效的统一,达到形神兼备,精气合一。从这些技巧中,形象地表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1No.5
现了安塞人粗犷豪放、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性格特征,体现了陕北这块黄土上劳动人民的热烈情感,充分展现了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的那种“能劲”、“蛮劲”和“虎劲”。安
塞腰鼓融舞蹈、
体操、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谣为一体,突出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的欢乐心情。
同时,安塞腰鼓以特有的风格、动人的魅力、多彩的动作和健硕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听了让人情绪激昂,看了让人精神焕发。它所反应的“美”与“力”的艺术形象,充分再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形象,是黄河流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追捧,而且在海外广受好评,
堪称
“中国一绝”。四安塞腰鼓现状
腰鼓运动是陕北土地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以其风格独特、粗犷豪迈、强劲有力、气势恢宏而闻名天下,它巧妙地融合了田径和武术动作,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威猛彪悍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塞腰鼓的发展命运却值得我们反思。腰鼓传授主要以师傅带徒弟、老人带新人等传播方式为主,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腰鼓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少。这类情况的出现主要归因于腰鼓练功苦,耗时,报酬少,再加上老一辈艺术家的去世,使得很多传统地道的腰鼓动作已经失传。而且,一些自发的民间腰鼓队也日趋衰败,安塞腰鼓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享誉全世界的安塞腰鼓,面临着后
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腰鼓,甚至是陕北民间文化,无论在创作上、艺术表现上,还是在影响力上,近
些年都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在当下的国际文化大环境中,全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意识形态正在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趋同性,不同民族的传统思想和习俗正逐渐消亡,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这其中自然有传统艺术和现代生活节奏不同步调、传统艺术很难与现代年轻人产生精神共鸣的原因,同时更是现
代流行文化对于传统艺术的一种侵蚀。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时代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脱节。殊不知,文化形态与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而且不可割裂的。另外,有型有质的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具有更明确的经济价值因而容易得到政府和民间投资者的重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因其精神层面的价值,因此容易被人忽略和轻视,很难得到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和发展难以落到实处,这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个共同
困境。
具体到安塞腰鼓,则表现在陕北文化发展步伐难以跟上陕北经济的前进速度,具体表现为:文化投入比例甚小,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艺术人才断层流失,文化辅导管理人才不足,营销人才严重短缺,骨干艺术团体难以维持甚至消失;农村文化活动站点有名无实,农民文化活动单一乏味;文化产业规模小,不成系统;缺乏有号召力的作品和领军人物,文化影响力不断降低。
五安塞腰鼓的意识形态变化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于浪漫中
表现生命的激情,于热闹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动力。
安塞腰鼓时刻激励着边疆勇士冲锋陷阵、誓死杀敌,同时也是迎接将士们征战归来的凯旋曲。它声势浩大,它破釜沉舟而后生,它充满活力与激情,它象征生命的渴望与坚韧……20世纪以来,“延安精神”广为传颂,“安塞腰鼓”也随之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一度在亚非拉走红;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
代导演”
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征服了西欧观众的心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
型的国家庆典,均有
“安塞腰鼓”出场。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腰鼓宏大场面的表演展现了一种磅礴大气的美,象征着人应该像腰鼓表演一样有着酣畅淋漓的生活和热情奔放的态度。安塞腰鼓最初是作为黄土高原上人们发泄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生活憧憬的一种形式,表现了高原男子的阳刚之气,以及坚韧不拔的勇气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时代的变迁对安塞腰鼓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塞腰鼓从初期表现黄土高原人们坚韧精神逐渐发展成为了全中国精神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魅力,不仅仅是陕北这块黄土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更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矢志不移、勇于进取的精神象征。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个腰鼓,在更多时候,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符号,一种对美好事物不断
追求、
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标志。腰鼓把中国的精神气质全都囊括在内,它舞出了中国人的斗志,舞出了中国人的精神,舞出了中国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冀。腰鼓给人以振奋人心的冲劲,使人感受到了鼓舞,感受到了希望。腰鼓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从这些变化的内涵中可以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只有国家稳定繁荣了,这些传统元素的意识形态才会愈发地多彩。
六结语
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反应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表现了安塞以及陕北人思想的变化过程———从明示军情到欢庆喜悦,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是陕北人的魂,也是中华民族的魂,这些变化让我们后辈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发展变化。虽然今天的中国国富民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忘记过去,忘记那些曾经存在的民间文化及附属的意识形态,这些形态在传递一些故事,一些精神,是传统的延续,在借西学之风的同时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展示我们民族文化形态是很必要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蕴
含的文化形态也在扩充和发展,希望年轻一辈能把
“安塞腰鼓”这一传统文化艺术以及意识形态世代传承下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安塞腰鼓的资料 (50字以下)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展现什么的壮阔场面,更是赞美什么?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展现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更是赞美了安塞腰鼓的传统文化。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

安塞腰鼓的简介和预习
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朗读指导 (1)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那么,《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我们应该读...

安塞腰鼓位于什么省什么市什么贝
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远古时代,黄河各流域部落的男性常用一截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携在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在秦朝为了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犯疆土,每个士兵身上都背着鼓,用于警报。

安塞腰鼓的详细介绍(资料)
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安塞腰鼓 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

安塞腰鼓文章语言有何特点?
安塞腰鼓》的语言特点:1、运用铿锵的短句,激情澎湃,如“好一个安塞腰鼓”,使文章语气层层推进。2、运用多样的修辞:比喻,如第7节“旋风一样.”;排比,如第7节、23节等;拟人,如18节;夸张等。《安塞腰鼓》的意境特点:想像奇伟,意境雄浑。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

安塞腰鼓 刘成章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和沉重的响声,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这一首黄土高原的诗性赞歌,抒发了中华民族坚强刚毅、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

《安塞腰鼓》鉴赏
但是,看!——当他们开始击鼓,便忘记了自我,沉醉其中,全情投入!百十个斜背着腰鼓的后生,如同被强烈地震不断抛起的石头,在你面前狂舞。像骤雨般急促的鼓点,像旋风般飞扬的流苏,像乱蛙般蹦跳的脚步,像火花般闪烁的瞳仁,像斗虎般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了一场多么壮阔、豪放、火烈的...

安塞腰鼓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塞腰鼓。文章在开头是: 安静的腰鼓——似乎从来不响过 文中写: 激昂的腰鼓 。文末: 寂静的腰鼓——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表达了 生命的宣泄和 自由的挥洒。好处: 这一部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

安塞腰鼓中有表现力的句子
9. (二)间隔反复。如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就在全文中间隔重复出现了三次。10. 激情燃烧的鼓点——安塞腰鼓 11. )5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12.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腰鼓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尽量精短一点) -
逄胜超肽: 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那是心灵的呼唤,那是生命的宣泄.我们用来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腰鼓的启示 -
逄胜超肽: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

永丰县19338347360: ...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1]具有2000年以上... -
逄胜超肽:[答案] 答:我会这样介绍:安塞腰鼓是陕北安塞县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并被称为“天下第一鼓”.表演时那急促的鼓点,火烈的舞蹈,磅礴的力量混为一体,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腰鼓》的特点和意义 -
逄胜超肽: 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腰鼓是什么? -
逄胜超肽: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有什么特色? -
逄胜超肽: 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腰鼓最有特色.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糅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被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安塞腰鼓表演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内涵是什么? -
逄胜超肽: 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

永丰县19338347360: 用一两句话写出你对安塞腰鼓的认识 -
逄胜超肽: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永丰县19338347360: 安塞腰鼓有多少年的历史?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逄胜超肽: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安塞腰鼓可有及钱人一起惊醒飞长壮观安塞腰鼓是安塞三觉之一,安塞先被过家名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