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茶馆》是一部历史风俗剧、文化剧

作者&投稿:职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独资和执照个体工商户相比有什么优势?开增值税发票方便吗?~

方便对企业账套的管理。
n 自动审核及登账
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单与审核是同一人,或制单与登帐是同一人,用户进行选择后,系统将自动审核及登账。

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共和国建立之后的17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写《茶馆》之前,1955年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1956年写了话剧《西望长安》,在《茶馆》之后,1958年写了《红大院》、1959年写了《女店员》和《全家福》……《茶馆》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他重新写起了解放前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其实,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征求意见.曹禺他们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1幕第2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老舍挺痛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表示:3个月后交剧本!期限一到,《茶馆》新作果然有了.经过跟导演、演员们的切磋磨合,这部新作真的大功告成了.剧本的最终完成稿,彻底放弃了正面展现革命斗争的场景,成了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
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写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这段话证实,老舍写这个戏,拿定了“躲开政治问题”的主意,他想用这个戏专门来写中国社会“五十来年的变迁”;作家说,“躲开政治问题”,是因为自己一向“不十分懂政治”,所以,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可以用小人物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变迁”,“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写《茶馆》,老舍把写作题材重新转向他熟悉的旧时代,他说,这出戏只可能“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这点儿设想,如果放在文艺路线很“左”的时候,恐怕是要被扣上“政治帽子”的.不过,社会发展恰好在这时候给了老舍一个机会: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发动疾风骤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转向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建设,为促进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艺界也出现了一段时间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茶馆》就是在这种气候下面问世的.之前和之后,社会条件都不行,他也就只能写一些《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类的作品.
《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里.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提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
写作《茶馆》的时候,老舍对旧时代已经有了足够的思考,他提高了运用唯物史观来反思旧中国大千世相和社会演变的能力,对深埋在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也有了精深的体会.这就保障了他能以大气魄大手笔,纵横捭阖地扫描旧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息图像,一针见血地击中历史本质.
不过,写好这个戏,不仅需要有一种穿透历史的眼光,还得找准社会生活的恰当部位,开凿一个便于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艺术窗口.这个窗口,也被老舍探囊取物般地找到了,那就是戏里的“大茶馆”.社会上不分身份、地位、行当的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老式茶馆,是个最能叫人号准社会脉搏的敏感点;茶馆好比五行八作的精神纽带,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示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老舍依仗着茶馆在浓缩社会生活焦点方面的关键位置,把这个不可多得的人生舞台,艺术地叠印到话剧舞台上,让它从容地承载历史再现历史,这样的创意谋划,真可谓是超凡脱俗、空山足音.
要用短短3幕戏精到地表现3个历史时期,对作者是个严峻的挑战.惜墨如金的老舍,使出一般作家不具备的看家绝活儿,仅用了大约 3万字,就把这出戏写得神完气足.处在3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一个个人物和一桩桩事件,经过过细的筛选,都极富典型意义,这些人和事营造出一种合力,阐释着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总性质下面,曾经交织着纷纭复杂的多种矛盾.而这么多的矛盾,在老舍这里,却游刃有余地被提炼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
3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1幕,重点描绘 “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备感恐惧,尽管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到了第3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整部《茶馆》就这样,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在历史大脉络的下面,这出戏的全部情节,都以人物和事件的剪影形式出现.就以第1幕来说吧,前后包括着这样一些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第一段,“鸽子”之争——京城大宅门为争一只鸽子,差点打起群架来,旗人常四爷发了几句感慨,招来善扑营打手二德子挑衅,反倒被“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话就给压下去了;这段戏,表现了清末豪门骄奢、流氓狂妄,而顶有势力的却得数跟洋人勾结的“二毛子”.第二段,农民卖女儿——饥荒年景,破产农民康六无奈要卖15岁的女儿,人贩子刘麻子趁机牟取暴利,一旁卖小物件的贫民老者偶然得见,一语说中要害:“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是用对比手法,反衬出贫富分化的严重程度.第三段,秦常异见——茶馆房东秦二爷来了,他踌躇满志地要拢起本钱办实业、救国难,可是他对眼前讨饭的穷人态度很冷淡,古道热肠的常四爷慷慨施舍,二人于是对是不是该周济穷人一碗烂肉面,表达了不同意见;这段戏写了国难当头,还有些中国人良心未泯,要力所能及地救助黎民,可是秦二爷和常四爷的两种热诚,都历史局限性.第四段,秦庞斗嘴——朝廷上顽固派的代言人、大内总管庞太监来到茶馆买农家女儿,正撞上有维新倾向的秦二爷,二人唇枪舌剑,各不示弱,说到被镇压下去的戊戌变法,引起茶客们一通议论,这些人对改良变法要吗麻木不仁,要吗痛恨诋毁;这段戏写出了顽固派嚣张的气焰,也让人看到维新运动脱离民众,底气不足.第五段,常四爷被捕——常四爷目睹卖儿卖女的惨状,长叹一声:“我看哪,大清国要完!”被暗探盯上了,两个暗探借庞太监到场,把常四爷和一道喝茶的旗人松二爷抓走了,理由是“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这个情节勾画出黑暗世道下边特务密布、善良人稍有不慎就要遭殃.第六段,太监买妻——老迈昏聩、心理变态的庞太监来相看刘麻子替他买下的农家女,他又老又丑,当场把农家女康顺子吓昏过去,这时候,耳边突然响起正在下棋的茶客一声断喝:“将!你完了!”这是这一幕的结尾,意思是,封建末世虽然还挺唬人,却早就枯朽到家了.第1幕大致就是由这么6个环环相扣的情节组成,中间穿插了王掌柜对眼前这些事儿的微妙态度,穿插了唐铁嘴、黄胖子等社会渣滓的丑恶表现.整幕戏,内容充实,故事此消彼长,生活气息非常浓重,每一步剧情都见出深刻的历史内涵,戏虽然简短却含意无限,整个清末社会的矛盾、黑暗、荒唐、无奈,都被一股脑儿地体现出来.
剧中所有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全都依赖暗无天日的旧制度而存在,这是《茶馆》的观众一看就明白的事理.老舍写《茶馆》,尊重观众的头脑,他丢弃政治说教,专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说话,把想要表达的政治见解,轻而易举地就送到了观众心里.第2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就是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嘴里道出来的“政治消息”,眼瞧着皇上是没了,可世道比前清还糟糕,当权的越是高喊“社会改良”,也就是平头百姓遭殃的时候又快到了,他以朴素的经验判断,没准儿哪一天就把个旧朝廷给改回来了呢,自己不如护着这点儿“先见之明”的好!这三两句不能再平常的平民闲聊,叫人越咂摸越有味儿,中间“侧面透露”的“政治消息”,不是既沉重、深刻,也很有说服力么?第1幕,被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抓走的常四爷,在第2幕又跟这俩人撞上了,他发现这两个家伙居然又给军阀当了特务,有点儿意外,特务们可是大言不惭:“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常四爷逼问了一句:“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特务们也不含糊:“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一番对话,也“侧面透露”了相当重要的“政治消息”:封建王朝倒是没了,封建势力却照旧主宰一切,洋人的枪炮照旧派着大用场——这不就等于是告诉观众,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一点儿都没变吗!话剧《茶馆》里类似如此这般从“侧面透露”政治信息的地方,比比皆是.老舍把政治学家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化成社会下层小人物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化成戏里头一个个信手拈来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注入到观众的欣赏活动中间,收到的效果假如跟政治教科书相比,起码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与一般戏剧作品两样,《茶馆》不是要讲具体故事的戏,它要表现的,是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用老舍的话说,写这出戏的目的,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3幕戏里,扎扎实实地写进去了老舍对历史深刻的回眸和反思,这让与作家同时代的人,以及一代又一代比他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看看戏,心灵就会受到震撼.一部作品能达到这样的作用,它的思想价值就是不可低估的.
《茶馆》刚上演的时候,有人认为它的故事性不强,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她儿子康大力参加革命,去发展剧情.老舍谢绝了这个建议,说:“这样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50年代,中国的作者和读者和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觉得,凡是写旧时代,惟一任务就应当是表现尖锐的阶级斗争,歌颂革命的胜利,不这样可不成.老舍委婉地解释,旧茶馆假使都成了革命堡垒,它的日子就延续不了几天了,又何谈让它来见证3个黑暗时代呢.至于为什么可以不以反映革命斗争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老舍在当时不愿意深谈,也不可能深谈.
话剧《茶馆》因为创意上别出心裁,还没到“文革”开始,已经引来了一些指责.有人写文章,认为《茶馆》“怀旧”,宣扬了“今不如昔”,“没有揭示出惊天动地的时代巨浪,”“没有指出人民的必然胜利和远大的理想”,“归根结底还是跟作家的世界观、阶级立场和创作方法密切联系着的.”到了“文革”期间,《茶馆》更成了老舍被诬陷成“反动作家”的“罪证”.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一一反驳对《茶馆》的指责.让人们不禁想起来的倒是,《茶馆》第3幕,王利发莫名其妙地问了句:“‘罢课’改了名儿,叫‘暴动’啦?”特务小宋恩子马上揪住这句话,劈头盖脸地,说王利发跟罢课的学生们“是一路货!”久经人生阵仗的茶馆老掌柜,没让他唬住,只是嘀嘀咕咕地对付他:“我?您太高抬我啦!”看来,靠指鹿为马来陷害人,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历来就不难遇到.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想想,许多和《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70年代末到现在,北京人艺多次重排《茶馆》,这出戏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茶馆》还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去德、法、瑞士、日本以及香港、台湾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可是,老舍对政治不大熟悉,这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能力.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我们都清楚,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茶馆》恰恰体现了老舍选择了这一创作途径所获取的艺术优势.
《茶馆》要表现旧中国的黑暗,表现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求生存、求正义、求发展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结局.老舍没有把这个沉重的主题,放到某一个具体故事里头,他决定用社会上“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个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谈〈茶馆〉》),来表达自己厌恶和唾弃整个旧时代的思想倾向.病态的社会,畸形的文化,怪异的人生……组成了《茶馆》里面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老舍的笔,就好像外科大夫手里的一根探针,每挑破腐朽社会的一块疮痂,都教人们看到一股污浊的脓血涌出来,社会从外到内的溃疡到了这样可怕的地步,用大变革来教它脱胎换骨,当然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茶馆》的观众,不得不随时睁大了眼睛,来直视舞台上的荒诞世道:那位据说是“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庞太监,老态龙钟女声女气,却面对大庭广众不知羞耻地宣布自己就要完“婚”的消息;人贩子刘麻子,心狠手辣,又不怕人们看穿他倒卖一个农家女就赚190两昧心银子的劣迹,他大言不惭,宣传自个儿的逻辑:“我要是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两个逃兵,钱不够,又想满足生理需求,不得不凑钱托人贩子买个合用的老婆,组成不可想象的“三个人的交情”;战火连天,军阀割据,市民们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却会有人“感谢这个年月”,对专靠卖卜骗人为生的唐铁嘴说来,“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这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被剧作家陈列到一起,就证实了一个全没有社会公正的年代,必然要把正常社会无法理喻的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地变幻出来.这就像《红楼梦》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样,《茶馆》里面这些教人“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让观众每一想起,都免不了要慨叹再三.
《茶馆》表现了世风败坏,江河日下.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在3幕戏里,人口贩子刘麻子和小刘麻子,卖卜装神的骗子唐铁嘴和小唐铁嘴,干侦探的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吴祥子和小吴祥子,地痞打手二德子和小二德子,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连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第1幕,刘麻子利用社会贫富差异,倒卖人口,混得挺得意;可到了第2幕,他神气不起来了,不是贫富分化的社会有了好转,倒是更糟糕的现实叫他倒了运,他发牢骚:“这么一革命啊,可苦了我啦!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我干瞧着,摸不着门!”做老式昧心生意的刘麻子,眼光、魄力,都撵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乱世枭雄们成了社会新贵,恶行远远超出了前清的权贵们,他们选姨太太的标准和一掷千金的气度,让刘麻子这路纤场老手只剩下干瞧着的份了,世风日下于此可见一斑矣.到了第3幕,轮到小刘麻子这个纤场新人露脸了,他总结父亲“一辈子混得并不怎样”的教训,迎时代浊流而上,勾结横行霸道的国民党官僚,要创办把北平全城的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都组织起来的“包圆儿”公司,为美国兵和官僚们服务.小刘麻子的野心和狡诈,真可以叫他那死去的父亲小巫见大巫了,人贩子行当花样翻新、登峰造极,更证实什么样的岁月,自然就有什么样的世风.再看看唐铁嘴父子:前两幕,唐铁嘴招摇过市,虽说有兵荒马乱的年头帮衬着他卖卜行骗,他终归没能发迹,白喝了一辈子茶馆里的残茶,连王掌柜都敢挤对他;可是,到继承骗子衣钵的小唐铁嘴这一辈,被封成了邪教“三皇道”的“天师”,小唐铁嘴说:“我跟小刘麻子……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在丑恶透顶的浊世,除去小刘麻子、小唐铁嘴这伙儿市井无赖、社会渣滓,肯定再也不会有什么正经人“如鱼得水”,一个社会是个什么社会,只要瞧瞧其中净是些何等样人“如鱼得水”便可以了然,这也是所谓“适者生存”吧.刘麻子爷儿俩和唐铁嘴爷儿俩,其实都是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着最见不得人的哪种“文化”,只有在最见不得人的社会里才能吃得开.
一方面,丑陋的东西四处滋生蔓延.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里头有价值的东西,在那样的年头当中却活不出来,甚至要走向毁灭.第3幕,评书名角儿邹福远、京剧演员卫福喜和饭庄名厨明师傅,各自述说自己如同性命般珍惜的艺术和技艺,都是朝不饱夕,岌岌可危.明师傅是一个人能“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手儿”,到头来,为生计所迫,变卖了所有的厨具家什,给监狱里犯人蒸窝窝头去了,因为“现而今就是狱里的人多呀!”邹福远道出了这些艺人和手艺人的极度苦闷:“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

因为《茶馆》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首先,确定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显示出老舍的匠心。 《茶馆》的三幕戏反映了三个时代,在此,剧本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手法,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旧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种种人物命运的变迁,生活画面非常之广阔。但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从正面去描写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选择了北京城一家世代相传的茶馆作为全剧展开的一个中心地点,透过社会的一角,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选择茶馆这样一个具体场所作为全剧的关键纽结点呢?

1.裕泰茶馆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实体,它是展示民族历史的一个窗口,是旧社会的缩影,而且茶馆自身具有广阔的包纳空间。老舍先生自己曾这样解释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茶馆虽小,却是各种人物聚集的地方,联系着四面八方。在这里,作者没有去描写他所不熟悉的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而是集中笔墨,着力刻画了一批“小人物”,从茶馆的掌柜到形形色色的茶客,以及各种光顾茶馆的人。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而这一切,又无不与那个社会的政治发生着有形无形的联系。可以说茶馆这个“小社会”就是当时那个“大社会”的缩影。   

2.茶馆的设置与剧作的整体构思有直接关联。 《茶馆》的三幕戏之间几乎都间隔着大约20年的时间距离,而且在三个生活横断面上出现的人物之间、事件之间也不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把这三幕戏的场景设定在一个不变的空间——裕泰茶馆这个舞台进行,就能使观众摆脱因各幕时间相距太远而导致的脱节感,这座具体的茶馆及其人物的命运就像一条潜在的红线,把三个时代串联起来共同表达变迁的深刻内涵。  

其次,剧本不采用“一人一事”为主线的结构,不追求面面俱到的故事,而是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出发,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汇总为一个大故事,从而更广泛地反映社会历史面貌。以人物带动故事的发展,以刻画人物取胜,是《茶馆》艺术结构的生命和灵魂。  

《茶馆》中共写了70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50来个。除了世袭的茶馆老板,还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的太监,信洋教的教士,以及职业特务、打手、警察、流氓,拉纤的,相面的,说书的等等,三教九流,无奇不有。为了写好安排好这些人物,老舍采用了四种方法:    1.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从壮年到老年,在作品中一直贯穿下来,三个人都挣扎一生,蹉跎到老。王掌柜为了在那个社会求得一席之地,随着时代大改其良,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温饱太平天下,做了一辈子顺民,最后仍被逼上绝路;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为,只盼国家像个样,到头来一事无成;秦二爷踌躇满志,抱定实业救国,结果40年心血付诸东流,工厂机器被掠夺一空。在全剧的结尾,他们找不到出路,又年迈力衰,只好以“撒纸钱”的方式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悲剧命运的哀悼,也是对旧时代行将就木的诅咒。这种没有亮色、没有大团圆的结尾,在当时的戏剧创作中也是极具胆识,绝无仅有的。    

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使其连缀下来。如二德子、小二德子;刘麻子、小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种父子相承的手法既加强了作品人物的连贯性,也表明时代变化本身的延续性特征,反映出中国社会由封建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逐步深化过程。  

3.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因为他们每个人物的故事都与那个时代有密切联系。如吃洋教饭的马五爷,国民党官僚沈处长等。这样处理既可以使观众看到各色各样的人物,又顺带地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4.无关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或无名无姓,或只露脸不说话等。这四种处理人物的方法综合运用,既使每个人物性格鲜明,眉清目楚,而且重点突出,多而有序,从人物的身世遭遇和继承关系方面,揭示出时代的全貌。    

三、精练生动、独树一帜的戏剧语言。    

话剧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是离不开语言、离不开人物对话的。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说:“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茶馆》众多的人物形象,说话的就有50多个,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原因就在于:    1.《茶馆》的语言是精练的,精练到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来。  例如,在常四爷因为瞧不起打手二德子与他顶撞起来,两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马五爷出言制止。他的第一句话“二德子,你威风啊!”话虽不重,却分明透着锋芒。作者特意提示马五爷只是坐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并未立起”,凶巴巴的二德子便赶紧过去请安。第二句“有什么事好好的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这一插话,眼看要起的一场风波便被平息下来。当常四爷提出让马五爷给评评理的时候,一句“我还有事,再见!”说明他根本没把已经没落的旗人看在眼里,不愿搭理常四爷。剧中的马五爷是吃洋教饭的,投靠的是洋人,谁也惹不起。短短三句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吃洋教的地头蛇的威风全抖露出来了。    2.《茶馆》的语言又是性格化的,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也只能由什么人说。戏剧艺术的这一特征,在这部剧作里体现得很鲜明。  当茶馆的房东秦二爷提出要涨房租的时候,王掌柜立刻回答“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对于王掌柜来说长房租可是件大事,但又不能当面拒绝得罪房主人,于是先满口答应,并轻描淡写的说成是“小事”,随后再提出跟管事的商量,一来不失秦二爷的身份,二来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可以说做到了两全其美。王掌柜作为一个小业主精明、圆滑、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在这段个性化的语言里活灵活现。  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茶馆》中经过提练的个性化的鲜活的人物语言,既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与它的“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形式相契合,充分显示了老舍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老舍作为一名优秀的戏剧家,他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在《茶馆》中,他从容地驾驭了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在动中取静,使得“茶馆”这个舞台有条不紊地运行,并反映了严肃而重大的主题。《茶馆》集中体现了老舍的多重艺术才华,同时也为我国话剧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茶馆》,中国话剧名,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此剧亦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之一,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1]


为什么说《茶馆》是一部历史风俗剧、文化剧
①《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②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

《茶馆》: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是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以老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五十年的兴衰为背景,从维新变法到抗日胜利,从茶馆掌柜王立发二十岁接手茶馆到他被逼自杀,从小人物的市井生活打开一个窥视大社会背景的裂缝,让我们在感叹人物命运的同时,体会社会变迁带来的沧桑和沉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因...

《茶馆》为何是旧时代的葬歌与挽歌
用老舍的话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曹禺先生晚年评价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与一般的戏剧作品不同,《茶馆》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它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

茶馆的读后感该怎么写
几乎所有人都说《茶馆》是一位成熟的剧作家的成功之作。——题记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

为什么《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
其实,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年他动笔写了一个4幕6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3人....

老舍的《茶馆》结局是怎样的?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老舍的《茶馆》里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第一幕,戊戌变法后的清末,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但贴在各...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简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坏、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

《茶馆》这部书,它是围绕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写的?
《茶馆》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社会”,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侧面反应了当时中国大社会的走向,展示了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茶馆,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芸芸众生的生存挣扎。这本书描绘人物众多...

话剧《茶馆》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

茶馆分几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第一幕 背景是清末戊戌变法之后。那时候,政治腐败,国弱民贫,洋货和鸦片占据市场,知识分子有的主张改良,有的想办实业;得势的太监要娶老婆,乡下的农民卖儿卖女;想维新的被砍了头,信洋教的腰杆倍儿硬;特务横行,老百姓动辄获咎,以至于掌柜的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起了“莫谈国事”。第二幕 已经...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茶馆》是一篇具有什么特色的三幕话剧?
赧翰胃炎: 《茶馆》是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一出三幕话剧,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剧本以北京一家茶馆作为社会的缩影,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老舍的《茶馆》按表现形式属于什么剧,性质属于什么剧
赧翰胃炎: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戏剧可以被分成不同的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默剧等; 按题...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老舍“图卷戏”结构的作品是是什么? -
赧翰胃炎: 老舍“图卷戏”结构的作品是《茶馆》.中国现代著名的评论家李健吾先生非常欣赏老舍《茶馆》这部戏.他在评论这部戏的时候说,这是一部“图卷戏”,“三幕戏是三组风俗画,每幕每场都是珍珠.”这三组风俗画实际就是京味十足的社会风俗画.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茶馆》为何是旧时代的葬歌与挽歌 -
赧翰胃炎: 《茶馆》有着奇特的结构.它从一个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50年的中国史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剧作以茶馆主人王利...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茶馆》读后感400字作文
赧翰胃炎: 《茶馆》读后感400字作文《茶馆》这篇话剧是当代作家舒庆春老先生的话剧杰作,初读《茶馆》,双眸便焕然一新了.与其他的话剧不同,老舍巧妙地仅用了两三万字描...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茶馆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赧翰胃炎: 茶馆读后感2000字:陨落老舍,一个本该被诺贝尔记住的人,可是最后,正如他的话剧《茶馆》所说的最后一句台词“我是爱我们的国的,可是谁爱我呢?”,就此陨落....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老舍为什么会写《茶馆》?
赧翰胃炎: 老舍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7年创作的,是他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话剧 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创作...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茶馆的文学体裁是
赧翰胃炎: 《茶馆》是老舍的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原名舒庆春,老舍是他的笔名.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既要达到叙事的目的,也体现表演的艺术,且剧本里的时人物、情节、场景都要高度集口在舞台的范围内,剧情要通过演品舞台以及在观众的面前体现出头基于这些特殊性. 茶馆的文学体裁是 文学体裁是话剧.虽然是话剧,但是《茶馆》也有着散文和小说的魅力.《茶馆》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全剧没有贯穿到底的矛盾斗争,是一出以人物带故事的话剧.它由几乎没有联系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幕与幕之间在情节上的联系,表面上看是不太紧密的,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三幕之间的联系是作者描写的一种深层的政治意识.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茶馆》第一幕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
赧翰胃炎: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

牡丹江市18219239561: 为什么说茶馆是三个旧时代的一曲葬歌? -
赧翰胃炎: 因为茶馆见证了三个旧时代的兴衰历程,国家的动荡,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劣根性等全在小小的茶馆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具有历史意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