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为气之帅的简短译文

作者&投稿:一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志,气之帅也。翻译~

这个“炁”,是一种极其精微的客观存在,世界上的一切追根溯源,都是此客观存在,的开合聚散化生而成。在外为天地之炁,在内为吾之浩然之气,养之畜之,吾神自清,吾心明,吾自德彰,自然而君子。世人皆以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不过是口头功夫,悉不知其中真意之首重,是畜养充盈吾身之炁邪?志,士之心也,心之所向也;心既所向,炁当自聚之,故称之“帅”,是为统帅
儒家绝非死条教条之流,实则是孔子直承老子所教之“道”,以生己道,好于世致用;早期之儒家,不仅养性亦养生,在事上练心,在身上习导引、静坐,以得真正“修身养性”之意。后世或许是统治者(董仲舒之流)故意篡改儒家本意,让儒家思想变得死气沉沉,只留下一具无灵的规矩躯壳,从化性变成了伪装,让人心禁锢,荼毒千古,甚是可恨可憎,实是儒家之叛徒贼人!
幸好后儒崛起,复得真意,将养炼功夫重新拾起,使儒学焕发新生,如果人人皆知儒家真意,而亦不至于死于规矩之上,外人内兽,为物欲所裹挟,却又无可奈何,丧失自我!
『养得浩然气,练达于事,人人皆可望为君子矣!』

《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
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则动气,气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引言

《孟子‧知言养气章》主要论述孟子的道德修养工夫,其中所用的「志」、
「心」、「气」等概念是有一定的特殊关系,粗略言之,孟子乃先以「心」中的
「志」去控制「气」,以此更能培养出「浩然之气」。以下我们会先厘清〈知言
养气章〉中孟子所言「心」、「志」、「气」及「浩然之气」的意思,再以此去
论述「志—心—气」三者的关系,最后,我们会指出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了
甚么道理。

孟子言「心」的意思

所谓「心」,据〈知言养气章〉,是指「不动心」,意谓「不受任何外在原
因之刺激而动摇其心」。究竟言这种「不动心」之「心」又是怎样的心呢?据孟
子对告子的「不动心」的批评:「不得心,勿求于气;可」,以「心」与「气」
对举的格局言,「心」固然独立于「气」,然而「心」不是自然生理的气又是甚
么层次的心呢?在此我们可以据〈知言养气章〉说「夫志,气之帅」、「志至焉
,气次焉」、「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
其心」,孟子心目中的「志」之所以能率领「气」,乃在于「志」是道德价值判
断的「心」的展现,而我们从《孟子》书中的其它篇章中,孟子一般言「心」皆
是「道德心」,如:〈告子篇〉。由此可见,「心」乃是决定生命的道德方向,
赋予生命及一一事象以价值的主宰。而这样的「心」正是孟子「四端之心」,当
中此「心」能决定命的道德方向乃在于其「价值自觉」,可是,此「道德自觉」
仅是作为善行的倪端或种子,亦需要作「扩而充之」的工夫。【注一】此亦是孟
子「养气」的理由。



孟子言「志」的意思

所谓「志」,一般而言,学者会据赵岐注「志,心之所念虑也」或朱子集注
「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甚至据《国语‧周语中》:「五味实气,五
色精心……」韦昭注「味以实气,气以行志」言「心」与「志」可互通。【注二
】此本无可非议,但是,假如我们要区分「心」与「志」,我们仍可从「心」在孟
子哲学中的各种性质去区别出来,孟子的「心」起码有如下的特点:〔1〕「心
」的价值自觉有普遍必然性〔即好善恶恶的能力〕;〔2〕「心」的价值自觉具
有独立自主性〔即分辨善恶的能力〕;〔3〕「心」的价值自觉具有实践性〔即
行善去恶的能力〕。而「志」则主要在于「心」由价值自觉经抉择后,所实行的
道德方向。从上述赵岐注「志,心之所念虑」及朱子注「志固心之所之」中,我
们可以发现「志」即是由「心」所具有价值自觉的自主性(分辨善恶的能力)作
道德判断,此所谓「念虑」,再作实践的道德方向(行善去恶的能力),此所谓
「志固心之所之」。原来「心」故然是具备「志」的能力,但是,「志」则强调
去确定「心」的道德抉择及实践方向。这样,「志」所具有的特点便在于:(1
)价值判断;(2)实践的道德方向。

孟子言「气」:气与浩然之气

所谓「气」,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提出了两种「气」:春秋战国时一
般的「气」观念(即论述告子的「气」)子孟子自己的「浩然之气」。首先,在
〈知言养气章〉中,孟子批评告子的修养功夫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即表示他认同告子关于「心」与「气」这一面的修养功夫,而这种「气」就是春
秋战国一般论述的「气」观念。故此,孟子继批评告子的修养功夫而提出「志至
焉,气次焉」、「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等修养功夫的「气」,亦是这种
「气」观念。其次,这种「气」观念,黄俊杰教授据《易传》、《左传》待春秋
战国典藉中的「气」字用法,指出:中国古典中所谓「气」有「云气」、「气息
」、「血气」诸义,而在「气」的诸义中,在本质上并不具有价值意涵,它仅是
属于自然界的。【注三】本章所言的「气」便当指是「血气」。徐复观先生在解
释「气,体之充也」这句话说:「气即由生理所形成的生命力」【注四】换言之
,在〈知言养气章〉中,「气」是指自然生理的生命力。

所谓「浩然之气」,乃孟子从他思想体系中的「心」(志)与「气」的修养
关系,发展出来的修养境界。据〈知言养气章〉中,「浩然之气」有三项特点:
(1)孟子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即表
示「浩然之气」能与人文世界的价值紧密连系,清王船山曾对此段言:「天地之
闲,皆理之所至也」【注五】原来「浩然之气」比较「气」已有了价值意涵;(
2)孟子又言「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即表示:假如要长存这种
「浩然之气」,则需要以「志」(心)去配合义与道才可行;(3)所谓配「义
」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所生,而非以客观外在的「义」强加于心去控制气,此即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而这种话是针对告子关于「言-心-气」的
修养功夫而论。

现在,我们便论述「志」、「心」、「气」三者关系,以下将会从「心」与
「志」的关系、「心」与「气」的关系去论述。

据上文的概念厘清中,我们发觉「志」与「心」的关系是极密切的,甚至在
〈知言养气章〉中有互相替换的用法。首先,「志」是可以代替「心」的意思。
从「夫志,气之帅」朱注以「心之所之」为「志」,可见论志即论心。其次,孟
子在批评告子的「言-心-气」的修养功夫时,孟子亦以「志」来取代「心」去说
明「心」与「气」的对举格局。最后,我们可以从上文对「心」与「志」的概念
厘清中,发觉到在《孟子》中的「心」与「志」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志」大
抵亦具有「心」的价值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

不过,孟子在本章不用「心」而用「志」,亦表示「志」这个概念应该有其
独特的一面,据上文对「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孟子对于告子修养功夫的批评
,见孟子可能是有意用「志」去表明他的修养功夫与告子的不同,因为在批评告
子之说时孟子仅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对于「心」与「气」的关系,孟子仅言「可」,孟子说这个「可」字可以有形式
义和实质义的分别。在形式上,孟子可仅认同告子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
;在实质上,孟子可能是认同告子从客观外在为义的心去控制「气」。可是,在
下文中孟子说其「浩然之气」的修养功夫,是「集义所生」而非「义袭而取之」
,这便表明孟子对于告子的修养功夫,只是认同其以「心」去控制「气」的关系
。以此看来,孟子用「志」字去代替「心」,可能正是表明孟子言「心」非告子
的「心」,其所言的修养功夫,乃是以内心的行仁义去表明。其次,「志」的意
涵正正是表示道德判断及实践的道德方向,这亦乎合孟子修养所强调的一面。简
言之,「志」与「心」的关系,是孟子欲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并与
告子的「心」作区别,而采取以「志」来取代「心」的用法。

「心」与「气」的关系是〈知言养气章〉的重点所在。在上一段的分析,我
们可以知道孟子用「志」代「心」只是强调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以此言论志
即论心。以下我们论「心」与「气」的关系时便会以「心」与「志」互换。

首先,孟子是以「心」御「气」的,在「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言心与
气的关系中,孟子明显以心来对治于气,而心与气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处于一
个对治的格局。其次,孟子是以心作为主宰性的,所谓「夫志,气之帅也」即表
示「心」与「气」的对治格局中,以心来作主宰,在孟子的修养功夫中,实是由
心作为主导后才到气,此即「夫志至焉,气次焉」。不过,究竟怎样欲心作主宰
来御气呢?孟子以为以心作主宰来御气的功夫有二:「持其志,无暴其气」。「
持其志」即从积极性上去持执「心」的道德判断及实践性;「无暴其气」即从消
极性上减少生理血气无所控制。这便是孟子的修养功夫中由心对待气的方法。又
至于孟子为何要心作积极的持执或消极的减少之功夫呢?这有赖于孟子认为「心
」与「气」是处于互动的关系,所谓「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孟子以为只
要心不足够坚定便会出现由气所反过来控制,故此,在这种互动的关系中,要养
气便要从坚定心的实践来确定,这便形成了孟子修养功夫中「心」与「气」的独
特关系。在修养的功夫上,是应该从「心」来作主宰御「气」,而这种修养过程
中,「气」又与「心」是交互影响的存在,故需要有「持其志」及「无暴其气」
等方法。最后,经过这等修养功夫,孟子所集的「气」便是从自然的生理血气转
化为具有价值意涵的道德义理之气,这种气便是孟子称之的「浩然之气」。由此
可见,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经过养气功夫而修成。

最后,我们说说在〈知言养气章〉中孟子以「拔苗助长」说明甚么道理?首
先,在孟子提出这故事的脉络中,他是正在说明「浩然之气」的特质,此见「拔苗
助长」与「浩然之气」有关。其次,孟子提出「拔苗助长」是针对告子的不动心
而言,孟子以为告子「未尝知言,以其外之」。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
可」、「非义袭而取之」即表示告子在修养功夫上,仅以客观外在的仁义(爱)
来当作内心的行仁义,是不得其法的。而「拔苗助长」的故事正是说明告子的修
养功夫只是强加于「心」上,而「心」根本不得其法。孟子指出这故事一方面点
出告子功夫之问题,一方又点出自己「浩然之气」的殊胜义。

参考资料:香港人文哲学网页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
译文: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扰乱了气!”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节选)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孟子 公孙丑上的译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 【译】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擅长哪方面?”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 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译】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青囊经原文及译文 《青囊经》的原文和翻译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临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纵横纪纲。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阴德弘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白话翻译:《易经》说:“天高上,地低下。”阳为单数,阴为...

方以智文言文
5. 古文翻译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之摩荡嘘吸,故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而未凝、未发、未激之气尚多。故,概举气、形、光、声为四...

下面这段文字的译文是什么?
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陆逊的部队发展到二千多人。鄱阳县贼帅尤突作乱,陆逊又前往讨伐。孙权任命他为定威校尉,驻兵利浦。孙权把他的哥哥孙策的女儿许配给陆逊,多次向他征询世务...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 《正气歌》文天祥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

正气歌 南宋 · 文天祥 译文
那是秽的败坏。这些气息交织,往往使人疾病缠身。然而,我以弱质,却在这恶劣环境中安然无恙,或许正是源于内心的修养。孟子言:“我养浩然之气。”我虽仅有一缕,却能对抗诸多,何惧之有?这浩然,乃天地正气,因此,我以诗作《正气歌》,歌颂其威严与永恒。天地间浩荡正气,化育万物,下为山川河...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
2、典故二:历史还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也是来源于对吕端气量的一种赞誉。据传吕端在相位的时候,曾遭奸臣陷害,被削官还乡为民。吕端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童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京城上路向家乡走去了。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翻译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

古人远大抱负的诗句
【译文】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加以芟除。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出处】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第八首《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译文】...

旧唐书 韩愈传 译文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常以为自魏、晋已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 展开  我来答 3...

定陶县18617532850: 孟子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是什么意思? -
典陈雷公: 原文: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翻译:志向,是血气的统帅;血气,是身体的基本组成.二者相比,志向是高级的、主导的,血气是其次的、从属的.因此说:保持自身的志向,不要放任...

定陶县18617532850: 志,气之帅也.翻译 -
典陈雷公: 一个人的心志直接影响个人的气节,而气节是支撑一个身体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心志是最重要的,而气节在心志的后面.所以说:只要掌握了一个人的心志,就会不让气节出什么问题.

定陶县18617532850: “持志养气”是什么意思?
典陈雷公: 孟子曾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指的是人的志向、信念与追求,“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气”是指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后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气”与“志”密切联 系,互为因果.在孟子看来,人只有做到明道不移,集义(行每一件当为之事)既久,浩然之气就 会应然而生,所以孟子自称“吾善养浩然之气”,可见人的精神世界是“养”出来的.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人格理想中所具有的一种信念和意志互相融合的心理 状态或者精神境界.想要达到“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必须通过人心的修养.具体来说要达到 以下几点: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定陶县18617532850: 孟子《养气章》译文 -
典陈雷公: 《孟子‧知言养气章》(节录)〔公孙丑〕曰:「敢问夫子〔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心, 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定陶县18617532850: 志,气之帅也的意思 -
典陈雷公: 一个人的心志直接影响个人的气节

定陶县18617532850: 公孙丑上的选节翻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 -
典陈雷公:[答案] 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

定陶县18617532850: 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的翻译 -
典陈雷公: Shiki, gas of the handsome, the lives of people, the root of wood, the source of water also

定陶县18617532850: 持心养气谁的观点 -
典陈雷公: “持志养气”,是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源出孟子,关于“持志养气”这一问题的论述,集中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这段话的意思是,心志,是气的主宰;而气则支持着人的身体.心志是最为重要的,而气为其次,所以说:“掌握了心志,就不会令气出现什么问题. ”这表达了持志为首要,养气为根本的意义内涵.

定陶县18617532850: 夫志,气之帅也 气壹则动志也 -
典陈雷公: 气:气节 这两句都出自《孟子》的同一篇.讲的应该是志与气的关系,志气吧.

定陶县18617532850: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什么意思? -
典陈雷公: 这句话是概括“气”与“血”的关系.气血都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之帅”包括气能生血,气能行血.“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为气之载体,血能生气.二者互根互用,相互依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