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魅力)400字作文

作者&投稿:度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大钊的作文400字~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主编。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大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1919年,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19年8月写《再论问题和主义》,批判了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1926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下令通缉。遂于1926年3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等。

亲爱的艳艳:
转眼我们以2年没见了,你现在过得怎么样啊?如果不好就跟我诉说诉说,已经很多年没见你了,说实话很想你,我还一直记得去湖南的时候你是带着我到处参观的,我可以保证如果你来贵阳我一定是一名好导游。
今年过节你一定要来熟话说(自创的)一见为友二见为好友,更别说你是我亲侄子,如果有什么不顺就打电话给我,我一定帮忙帮到底。
你的小姨:XXX

李大钊的思想及其背景
一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

伟大思想产生之日,往往是社会危机深重之时.民国初年的中国,正处在地地道道的危机之中.被蔡元培称为“文艺复兴”的文学革命,无非是诞生在全民性危机时
代的思想运动.其骨干主要是《新青年》杂志的领导人,他们的思想常常很贴近现实,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深刻地批判落后的社会.因此,正如
Schwartz所说:中国知识分子与其说是从哲学意义上对其自身状况做真理的探讨,勿宁说是直接受现实问题逼迫使然①.在抽象思维方面,他们几乎没有取
得什么成果.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谓“近代思想”,都是以同传统旧思想决裂而作为其思维方法和理论思维前提的.这种思想的盲目发展,见于各种言论和政策中,
但追根溯源,还可以发现一个主流,也只有在这个主流中,才能找到李大钊在文化革命思想史上的位置.

李大钊是文化革命当之无愧的领导人,也可以说是《新青年》执笔者中惟一有独特思想体系的人,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早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
的中心人物.本文旨在探索李大钊何以能够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思想史的课题,成为开辟通往新时代道路的先驱.对此,绝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十月革命影响的结果.
任何一种思想,在其有限的自身中,都包含了带有普遍性倾向的因素.无论何时,面对现实的权宜之计,不一定必然地反映其思想实质.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中寻找李大钊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如何上升为抽象思维,还有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确切地说,我们要把李大钊的思想和行为,与他自身的变化联系起来.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思想界各种思潮活跃.有人称之为“百花齐放”,有人则称之为迷乱中的摸索.其主要原因,从现象上看是西方思想潮水般的涌入.本来,近代
西方思想是历史悠久、流派纷呈的,但在当时的中国却带着同样的时代印记一齐登场了,因而也产生了西方思想的异化.中国近代思想家们的全部志向几乎只有一
点,即中国的近代化问题.那么,他们在清末以来缓步前进的近代思想史上,又留下了什么课题呢?

虽然凭来自外部的冲击可以颠覆旧社会,但中国近代的一大特点却是肩负建设新时代使命的阶级尚很弱小.鸦片战争以后,官僚封建主义的中国急速走向崩溃.中世
纪停滞僵化的思想基础渐渐失去,代表新时代的资产阶级现在还只是与旧社会相对抗的成长中的阶级,还无力用自己的世界观向旧思想挑战.近代中国的思想界,也
遇到了内部现代思维不很成熟的矛盾,在建立有自己特点的抽象思维之前接触了西方思想,并为我所用.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市场成
为西方列强的角逐场.列强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人,在贫困的重压下,也无暇进行抽象的理论探索.本来,中国知识分子从洋务派的政策中,萌发了实现中国富强的希
望.然而他们憎恶传统的阻碍中国进步的旧政治,对建立西方化的新社会抱有强烈的希望.历宋、明、清三代,900多年的朱子思想传统,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已根
深蒂固,对它进行批判,必定触及一切传统观念的根基,因此,必须从具体的现实问题入手,例如:康有为用公车上书的行动将自己的公羊学付诸实践.对正统思想
的批判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政治问题.对中国追求政治改革的知识分子来说,在已有的传统上披上近代西方思想的外衣,是极其自然的.

但是伴随着他们的是又一次失望.回顾清末历史,最明显的现象是改革运动反复受挫.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唐才常的自立军、惠州事件,1904年
黄兴长沙起义,1908年安徽新军事件,以及1910年广东新军事件……全被清朝保守势力所扼杀.此后,知识分子被迫思考有关革命主体问题.实际上,上述
一系列失败给予他们思想上的最大影响,是认识到了对改革主力军采取漠不关心的做法是错误的.梁启超在《新民说》(1902——1904)中发表了与改革现
存制度相比,造就新一代民众更为重要的观点.在这样的氛围中,中国进入了辛亥之年.李大钊的政治活动也从这个时期开始了.
二 初期思想的发展

李大钊思想研究的最大难题,是李大钊初期怎样从唯心论转向马克思主义,或曰什么是两者结合的内部契机.马克思主义视唯心论为首要敌人,李大钊却自己实践唯
心论;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自己的行动原理,而李大钊在此后论述过“阶级调和论”.以上种种,说明李大钊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显然存在着鲜明的差距.因此,
要把李大钊置于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之上,关键在于了解他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不仅要研究他的思想,还要同时研究他以后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史.

李大钊思想体系,大约形成于1916——1918年间,即创作《青春》、《今》的时期,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研究唯心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问题的
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两篇文章的性质.这两篇文章,贯穿了独特的思考,充满现实感,认真研究它,对正确认识李大钊思想形成的艰难而复杂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918年前李大钊的思想,大体可分为《言治》时代、留日时代和归国后三个时期.下面将分别考察这几个阶段中李大钊思想发展的脉络.

1.李大钊于1913年任北洋法政学会机关杂志《言治》的编辑部长.这时,正值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从当时的政论(如《言治》、《独立周报》等)来看,大
体上都认为现实的丑恶是枝节问题,社会的本质还是好的,只是受某些人的操纵支配误入了歧途而已.这种回避彻底否定社会的看法虽很通行,但现实的发展却很
快.1913年,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专制统治更加强化.人们被迫重新思考“革命”的问题.李大钊的思想也开始倾向于对社会进行本质的批判.憧憬着“民
权”之光的李大钊当时感叹道:“于此时,每一闻‘民权’之语,如由衷之隐痛,不忍再听.然耳犹此耳,声犹此声,为何今日相遇竟是如此悲喜”(《论民权之旁
落》).与此同时,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败坏革命的元凶——军人(都督)和暴党(国民党):
“一时棼棼攘攘,竟进以鼓荡政治恶潮者,不为武断蛮野之军人,则为豪横骄喧之暴党.政权争握,不归甲则必归乙,如水益深,如火益热.而以政争之故,兵争或因之以起,民生益沦于涂炭.汗血编氓,大旱霓云之望,忽绝于风摧电掣之后,乃不得不瞠目咋舌……(同上)

这些辞句几乎集中表现了《言治》时期李大钊思想的全貌.从革命的绝望中转向攻击党人和都督,几乎贯穿了所有论文.而且,他又性急地发表了拥护袁世凯中央政
府的言论.这种追求共和又拥护袁政府的矛盾从何而来呢?这还须首先理解他的“共和”观.极其奇怪的是,李大钊未能提出明确的“共和”、“民权”概念.他首
先摒弃了“共和=小民的幸福”的图示式观念.共和既成,何以民生仍遭涂炭之苦?与“共和”相比.“民生”为第一要义的观点,贯穿于李大钊这一时期的言论
中.在他看来,共和只是争取民生的手段.

当袁世凯政府的反动面目一旦显露之时,上面单纯的理论便破绽百出了.李大钊开始提出革命的“主体”问题.在此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此时李大钊还没有
阶级观念和阶级立场.确实,他一贯坚持“小民”立场,但我们所说的阶级观,不是指人的社会身份而是社会的阶级构成而言,不是他所说的“小民”、“黔首”与
统治阶级的对立.他虽也亲身反对二院制,但却以“中国没有欧美式的阶级”回避了阶级问题.这种缺少阶级观念的理论,就是以后将要论及的李大钊的“调和论”
的基础.
以上是《言治》所反映的李大钊的思想概况.1913年底,李大钊满怀疑虑赴日本留学.他留学的目的,显然是在寻求对社会本质和革命主体的认识.
2.李大钊在其早期的哲学论文《风俗》中,论述了社会与个人,社会与精神等问题.他在那里提出了“群”的概念:
“盖群云者,不仅人体之集合,乃具同一思想者之总称”.这个“群”不等于“国家”;
“亡国而不亡其群,国虽亡而未亡,暂亡而终不亡”.

他所说的“群”是没有阶级性的民族,这个“群”的概念恐怕是受梁启超《说群十篇》的启发.梁启超认为“群”与“民众”同义,主张以群治代替独治,从而建立
君主立宪制.但梁认为“亿兆京人之集合而为群”,哲学价值并不很高.李大钊将“群”上升到“社会存在”的高度,这点尤其值得注意.
那么,“群”与个人的关系如何呢?
群与己之关系,盖互为因果者也.有如何之人群,斯产如何之人物,更造如何之人物……平心论之,亡群之罪,不必全尸于助长之人群之自身,亦实有自作之业……
在此还须回顾一下李大钊在《言治》时期对国民基础的看法,这个问题也包括在“群”的概念之下:
时至今日……圣人既不足依,英雄亦莫可恃,昌学之责,匹夫而已.国一日未亡,责一日未卸,我尽我责,以求亡国之后,无憾而已.
由此可见,李大钊的哲学是以“群”为社会基础的、实践的哲学.
李大钊的“实践”究竟是什么内涵呢?“昌学之责”集中表现了他唯心论的性质和特点.他首先针对作为存在的“群”提出了作为精神的“风俗”概念:
(群)实积有暗示力与暗示于他人者之层级而结合者.结合之容愈扩,暗示之力愈强.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此成共是之意志,郁之而为风俗,章之而为制度,相维相系以建其群之基.群其形也,风俗其神也.群其质也,风俗其力也.
离于人心则无风俗,离于风俗则无群.人心向道义,则风俗日跻于纯,人心向势力,则风俗日趋于敝……人心之所向,风俗之所由成也.人心死于势力,则群之所以亡也.故曰:“一群之人心死,则其群必亡”.

这篇论文充满了传统哲学语言而没有使用西方哲学术语.这种思维方法,无疑脱胎于道德的或规范先验化的中世纪思维方式.但若以此类比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
与经济基础或辩证法思想,则又颇感牵强.“群”最后成为超时代的“社会存在”,是一形而上学范畴,风俗的标准是由“道义”、“势力”来衡量的.因此说到
“形”、“神”、“质”、“力”等等,常常是后者理所当然地被当作重点,即“离于人心则无风俗,离于风俗则无群”.

但这种“群”生风俗,“人心”又左右风俗的唯心论是需要注意的.从宇宙之理至高无上的唯心论出发,是不应忌讳人为的观念的,但李大钊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人
为”的、所谓“实践观念论”.他的实践当然是指“风俗,攘政又未必使学正”,“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这种来
自精神方面的东西.但在此,李大钊对实践的重视显然已超过了对观念的重视.

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普通绝望之中,李大钊却更执着地追求革命真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因绝望而急于摆脱政治,连陈独秀也在此时的
《甲寅杂志》上发表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李大钊说其中颇多“厌世之辞”,并针对陈文而作了《厌世心与自觉心》,其中鲜明表现了他准备投身革命实践的
气魄:
中国至于今日,诚已濒于绝境,但一息尚存,断不许吾人以绝望自灰……但境遇之成,未始不可参以人为.故吾人不得自画于消极之宿命说,以尼精神之奋进.须本自由意志之理,进而努力,发展向上,以易其境.俾得适于所志,则赫胥黎之“创造进化论”尚矣.
这些思想,正是贯穿于《青春》、《今》中“于现在充实自我”的思想根源.
以上我们已围绕《青春》、《今》全面分析了李大钊思想的大略.贯穿其思想主流的,是与近代的科学的社会观毫不相干的唯心论,其转向社会实践的志向和支持这种志向的信念,是“国家尚未灭亡……”.

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究竟学习了哪些东西呢?《风俗》一文显然没有吸收西方思维方式和辞句,只是在传统的思想范围内思考;但《厌世心与自觉心》已开始引用西
方思想,可以看出此时李大钊在勤奋学习西方思想.但他的学习内容却不得而知.有人认为他此时受安部矶雄影响至深,有人认为他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思想,还有
人认为是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强烈影响.其实,在缺少关键性史料的情况下,仅凭对《青春》、《今》的分析来判断李大钊思想的来源是很危险的.但说李大钊只受一
种思想的影响也是错误的.如前所述,李大钊确曾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各种各样的外来思想纳入他的体系之中,在他的论文中,多处引用柏格森、格拉依鲁(音
译)、巴以伦(音译)、米鲁(音译)、埃马逊(音译)等人的言论,这些斑驳的思想自然而然地统一起来,李大钊从这些热情的思想家那里汲取了化绝望为力量的
勇气,这力量必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对李大钊留日间的行动几乎无从可知.据贾芝《先烈李大钊的故事片断》(《中国青年》63期,1951,4.21),在1915年21条签订之后,李大钊作
为留日同学总会的干事曾发表《警告全国父老书》、《国耻纪念录》等.一旦他的思想从根本上服务于他的革命实践,思想与实践交流之窗拉开,他的思想的发展和
成熟也是必然的了.

3.郭湛波认为,在李大钊哲学思想的发展中,《青春》和《今》已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它们所表现的思想,与“动的,矛盾的连贯的宇宙观”或“物质变
动”与“道德变动”的唯物史观是完全相通的(《近三十年的中国思想史》).全面分析李大钊的思想,我们不能全然接受这个说法.诚然,“刻刻流动”与辩证法
之间确有相似之处,但用来类比马克思主义未免失于简单.
另一种在中国已成为公式化的见解是:以1918年为里程碑,李大钊受俄国革命的影响,抛弃资产阶级立场,迅速成为社会主义宣传者.将思想深处180度的大转变归结为外来影响,是难于让人相信的.仔细分析《青春》、《今》,一定会发现李大钊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青春》是一种世界观.确实,《青春》是从宇宙的无限性和流动性这一认识论开始的.正如,“一成一毁天之道,一阴一阳易之道”所说,他的思路是以天道与人
道合一为基础而倾斜于传统思想的.但我们已看到,他的思想又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但他也并非将“宇宙”与“社会”做简单类比.
在《青春》和《今》中所表现的李大钊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如:何为社会,社会变革的主体如何行动,个人如何参予变革等,他把这些包括在“永远的今”这一概念之下.

“青春”是包含无限过去和未来的“大实在”——“今”的机能的表现,“其变者青春之进程,其不变者无尽之青春也”,这就是创造未来的“回天再造之精神”.
而且李大钊认为:是使民族兴旺的“青春”的民族,还是使民族衰老的“白首”民族,完全取决于青年的自觉程度.至今阻碍中国的“青春”的障碍是什么呢?是
“长久之历史,积尘重压”.“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在《今》的结尾,他简明扼要地说出了他的思想:

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
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
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印宇宙”之究竟.

综上所述,贯穿李大钊哲学的,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的使命感.他不满并反抗中国社会的现状,将刷新和充实自我置于根本地位,认为这是社会变革的全部力量所在.
李大钊哲学既不是“宇宙观”,也不是黑格尔哲学,更不是“生的哲学”.尽管他也采用过赫胥黎的创造进化学说,但最终还是从眼下的中国社会实践中汲取了有益
成分.无论如何,全面看李大钊哲学,它带有一种可称之为“生的哲学”的色彩,这与其思想的本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李大钊在对既往全部绝望以后,认为民众是
惟一可信赖的基础.实践的方向就是“国民教育”,“改变风俗”等等,从这种辛亥年间的实际情况出发,他试图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化,明显地带有观念性,带有
“永远的今”这种“生的哲学”的印记.

如果说李大钊思想的基本性质是面向中国现实的认识和实践,那么一旦将其升华为抽象思维,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就会独立、自觉地发展下去.他提出的“今”的概
念,包含了过去和未来的“大实在”,不仅有更新自我之力,而且常常意味着在更高阶段上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由这一认识导引出的世界历史课题,即“再生”问
题:
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青春》)
李大钊把“回春再造”作为历史课题并正当俄国十月革命之际提出,并非偶然.对他来说,十月革命正是“新精神的诞生”.
4.与《青春》、《今》同时,李大钊还有其他一系列文章,他自称为“调和论”.调和论本是章士钊等政学派的主张,与他们长期接触的李大钊深受其影响.

调和论的特征是主张放弃主义,让新、旧势力在同一舞台上扮演竞争角色,期待社会自然而然进步的一种乐观主义,其根源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希望保持一个安定的
社会环境的心态.但1917年以来局势的发展,彻底粉碎了调和论的梦想,其内部化分为两派,一是章士钊的与军阀调和论,二是李大钊提倡的在中国确立民主主
义说.如果通读《太平洋杂志》,就会了解后者在现实的严酷打击下,如何变调和而为直接唤起“国民”的全过程.李大钊在《甲寅日刊》上与章士钊告别,投入后
者的怀抱.②
李大钊主张调和论的目的,无疑是不使用暴力实现社会的进步,在中国确立民主主义.在他看来,保守与进步这两种力量的并存,对世界进化来说是必要的,它批判用暴力扼杀新势力的专制政府,但同时又不赞成视旧为“恶”并给予彻底推翻的做法.
总之,我们不能要求此时的李大钊已经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勿宁说,他的适用于现实的哲学,表现为与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调和论.我们必须抛弃所谓李大钊哲学的发展必须通向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他之发现马克思主义,还须通过一媒介物,这个媒介物就是俄国十月革命.
三 与马克思主义相遇

1.《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但它们在李大钊思想发展中的价值自然是不同的.这两篇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作为光辉的历
史文献,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的传播,是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但若系统地看待李大钊的思想发展,就会发现,他把握俄国十月革命的基
调,他的“回春再造”的哲学,他对现实问题的立场等等,都还是民主主义的,如:

民主主义战胜,就是庶民的胜利.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的界限以内,不能涵容他的生
产力,所以资本家和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俄、德等国
的劳工社会,首先看破他们的野心,不惜在大战的时候,起了社会革命,防遏这资本家政府的战争.联合国的劳工社会,也都要求和平,渐有和他们的异国的同胞取
同一行动的趋势.这亘古未有的大战,就是这样告终.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庶民的胜利》)

李大钊将布尔什维的胜利,看作世界变革的潮流,它不外乎是一场扫除腐败的“历史残余物”的“积尘重压”而获得再生的实践.面对这种新潮,他呼吁群众“创造
新纪元是非常困难的,恐惧不行,逃避也不行”.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李大钊坚决反对把唯物史观等同于经济决定论,他认为《共产党宣言》“对全世界劳
动阶级大声疾呼,只有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是一大功绩.如前文所说,李大钊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变革的
理论”提出来的,变革是必然的,但不是自然的.中国的变革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进行,首先还要让变革的主体即所有国民,自觉地坚强起来.
如上所述,李大钊思想的主调,是重视变革社会的实践及变革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被有机地吸收进他的哲学体系,无论在哪种意义上说都不具备科学的社会观的李大钊,从马克思那里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他所缺乏的经济理论.

给李大钊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他的理论如“宇宙进化大道,乃天行健自强不息之一长流,在此只能前进,不许反顾”是从“永远流转的实在”推
理而来.正如王毓铨在《中国近代思想的最初的辩证法研究》中所评价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与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尚有相当大的
距离”.但同时李大钊认为人民群众有力量创造历史,并对人民参予历史的创造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引进自己哲
学的尝试.
令人为难的是,我们既已认定李大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他又是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的领导者,给中国革命以极大影响,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呢?为解答这一疑问,我们还须回到他所生长的中国的现实中去,因为这与他的思想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关系.

2.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大熔炉.几乎所有的文化人都投身其中,其意义异乎寻常.过去,贯穿于《新青年》的基调是“德先生”、
“赛先生”的启蒙主义,这当然是中国近代思想成长的必经阶段.但在中国现实还不允许受理性支配的时候,合理主义的历史生命也就此终结了.21条和凡尔赛议
和会议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已对中国构成最大威胁,西方列强要变中国为殖民地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在此时,用以西方为典范的“民主”与“科学”之外的理论,确
实更能抓住民众.帝国主义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靠理性来解决的.

“问题与主义之争”宣告了所谓“文化革命期”的结束.这场争论后,胡适创办《努力周刊》,主张建立由理性支配的“好人政府”,急速地失去了现实意义.一种
理论能否拥有民众,并不意味民众是否完全理解了这种理论,而决定于它所产生的实效能否与大众产生共鸣,并有益于群众的斗争.这正是五四后中国思想界所面临
的课题.摸索这个“实践的结论”,是李大钊迈出的关键的一步.尽管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完全的,但他思想的强烈的实践性,正是与上述中国的课题相呼应的.纵
观李大钊几经变动的全部思想过程,就会发现“变革中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李大钊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金科玉律,他把实践和现实提高到了更重要的地位.
鲁迅评价他为“革命史上的伟大纪念碑”,无疑是很恰当的.
李大钊建党后的论文,我们现已无从看到.但他后半生专心致力于献身革命事业,这是远比其思想更丰富的活动.李大钊正是其不断发展的思想的实践者.
在我所能读到的李大钊的最后一篇论文《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中,他这样描述新社会的诞生:

在纵的组织中,被压服在下级地位的个性,都为自居于上级地位者所束缚、践踏、屈抑、凌虐,下级的个性完全供上级的牺牲.有了横的组织以后,下级的个性才能
依互助的精神,团成一大势力,以反抗纵的组织中的有力阶级,回复他们个性的权威……在此一横的联合中,各个性都得自由,都是平等,都相爱助,就是大同的景
运.
在目前的中国所建立的新的人际关系,已经实现了李大钊的预言.
结束语
以上是我通读《李大钊文集》后,就所得印象而写的论文.既然是印象,就难免带有局限性,姑称作“试论”而已.
但在当今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惟一的变革理论的做法很盛行,另外,说李大钊介绍社会主义=抛弃资产阶级思想,参加反“21条”运动后就已在日本学习了社会主义等等,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应予以否定.

苦逼得很,现在写作文。


(李大钊的魅力)400字作文
李大钊是文化革命的领导者,也是《新青年》执笔者中唯一有独特思想体系的人,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最早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明显的差距,但他的思想体系大约形成于1916-1918年间,即创作《青春》、《今》的时期。二、初期思想的发展 李大钊的思想研究面临...

李大钊有哪些魅力
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李大钊同志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在李大钊同志等革命先烈为之献身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往直前,历经八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伟业。如今,一...

(李大钊的魅力)400字作文
另一种在中国已成为公式化的见解是:以1918年为里程碑,李大钊受俄国革命的影响,抛弃资产阶级立场,迅速成为社会主义宣传者.将思想深处180度的大转变归结为外来影响,是难于让人相信的.仔细分析《青春》、《今》,一定会发现李大钊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青春》是一种世界观.确实,《青春》是从宇宙的无限性和流动性这...

李大钊为什么能够打动这些少数民族青年的心
李大钊之所以能够打动少数民族青年的心,根本原因在于他坚定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深入人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些都使他能够与不同民族的青年建立深厚的联系。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的个人魅力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时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在北京等大城市...

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此外,李大钊还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坚守信仰、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无数革命者前仆后继、奋勇向前。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成果不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综上所述,李大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李大钊的名言
李大钊的名言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名言体现了李大钊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铁肩担道义”表现了他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坚定信念,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困难,他都能够勇敢地承担...

学习先烈李大钊手抄报内容
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杰出的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寻求真理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异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一要学习...

李大钊生前唯一一个录像曝光,从录像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李大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表的演讲。李大钊在党的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人格魅力。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主要创始人一大批党的领导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在北方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是党内卓越的理论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革命...

李大钊 四大精神
李大钊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的杰出的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率先在中国讲授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寻求真理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异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奋其奔走革命之...

革命者这部电视剧中,让你触动的画面是什么呢?
电视剧《革命者》最让人触动的东西其实是整个电视剧对李大钊先生不同角度的人物描写,剧情以及人物动作细节,再加上张颂文的演技,将李大钊先生的人格魅力完完整整地展现了出来。比如说李大钊先生在街边吃油条的时候,在触碰书籍之前,都会把手上的油擦干净。在选择坚持救火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时候,他和底层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