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看曾国藩”为题写一篇1000字文章,哪里有完整的

作者&投稿:堂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有关曾国藩的文章15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的~

“受委屈”的曾国藩
曾国藩20岁左右求学衡阳时,师从汪觉庵。同舍里有一个叫杨甫瑞的同窗,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子弟。杨甫瑞依仗家里的权势,平时十分骄横,对于学业明显比他优秀的曾国藩,也是处处刁难。
  一天,曾国藩坐在窗前,就着窗外的光线大声朗读《左传》,读得正专心,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吼道:“曾国藩,你把窗户的光都挡住了,我怎么看书啊,还不赶紧挪开!”曾国藩停下来,侧身一看,是自己床铺对面的杨甫瑞。此时,杨甫瑞其实并未读书,而且他的床靠着窗户的另一侧,光线根本没被遮住。曾国藩很生气,想和他理论,但还是压住了火气,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重新读起来。
  到了晚上,曾国藩继续在灯下读书,杨甫瑞又冲他喊叫:“白天不读书,晚上玩勤奋,做样子给别人看也要分个时候吧!你现在读书,让我们怎么睡觉?”曾国藩听了,抬头朝他笑了笑,默读起来。
  不久,曾国藩考中举人,同窗都纷纷向他祝贺,杨甫瑞却大发雷霆,冲曾国藩嚷道:“这屋里的风水原是我的,你一来就夺走了。”一旁的同学非常反感,质问他:“曾国藩的书案不是你定的位置吗,怎么现在又反咬一口?”杨甫瑞仍强词夺理地说:“就是他夺了我的风水。”大家都纷纷指责杨甫瑞,倒是曾国藩反过来劝解大家,不要为这点小事与之争论,大家顿时对曾国藩敬佩起来。
  一个人立身处世,连点委屈都受不了,要想成功,自然不易。曾国藩以后仕途通达,成为晚清将帅之才,这跟他年轻时候就初露端倪的隐忍气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曾国藩为何能有大成就
章太炎曾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政局陷入不断地动荡,这就使得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在不断地反复。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的命运,所以同光年间的朝廷官员和地主知识分子都把他推崇为“中兴名臣之首”。到了清末,革命党人要起来推翻满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时大家发现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以汉人为主体的起义,曾国藩是帮助满清政府镇压了汉人的起义,所以曾国藩就被打成了“汉奸”。再往后,共产党要领导农民闹革命,所谓的“土地革命”,所以我们的历史观就很清晰了:历史上凡是农民起义都是好的,凡是镇压农民起义都是坏的。曾国藩是把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了,这个罪行显然就是最大的了,因此他就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残酷、最凶恶的代表人物、刽子手,被彻底否定。这也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教科书中曾国藩的形象。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从各自的政治立场的角度来描绘的,必然带有局限性、片面性。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开始就慢慢的越来越全面、客观。这时候人们发现,曾国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贴一个“某某阶级”的标签就可以把他否定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他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尊偶像。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他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始作俑者,从实践上揭开了近代经济变革的大幕,他提出的“师夷之智以制夷”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进步性。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从为人处事的角度、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曾国藩更是可以给浮躁的当代中国人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现在离曾国藩的时代已经比较远了,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曾国藩了。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还说,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在这里,毛泽东显然是把曾国藩当成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来看的。我想这是今天解读曾国藩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从这个视角解读曾国藩,应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当然,现在社会中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这就是把曾国藩当成了官场权谋的代名词,在我看来,这是对曾国藩的另一种脸谱化,是对曾国藩形象新的扭曲,是不严肃的。
  对曾国藩,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求去解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曾国藩的形象,这就是读历史的特点,各取所需。人们之所以对《曾国藩家书》非常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来讲,曾国藩确实是很成功的。曾家后代基本上都奉曾国藩的一个家训,就是“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以读书做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因为承袭了他的爵位,所以是做官的,而且非常有作为。他的次子曾纪鸿是一个数学家,没有从政。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就不做官了。曾家从曾国藩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六代,曾氏的后代现在很多在海外,基本上都在教育、医疗、科技这些领域。在曾氏的后代里,院士、工程师、教授这样级别的人物有240多个,而且直到现在依然奉他的家训而不悖。这样的家庭教育,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一个家庭的兴衰到底靠什么?他讲得很清楚。不是靠你做多大的官,不是靠你发多少财,而在于家风的建设、家族伦理的建设。曾国藩曾经说:“大约兴家之道,不外乎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谨等事,败家则恰恰与此相反。”家庭中内外勤快节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子弟谦虚谨慎,这样的家族一定会兴旺的。反过来一定会败家。所以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朴实。曾国藩也总结出很多很容易记住的东西,比如他的齐家“八本”等。这些东西确实很值得我们今天去思考。
  中国人骨子里是有一种传宗接代、家运绵延的使命感的。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中国人生命的意义在家庭的血脉延续中得到了超越。这是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曾国藩的家训是家族最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很多人关注的家族传承,往往是物质层面的财富传承,但真正可大可久的是精神层面的财富传承。物质总会消亡的,但精神的东西是可以传之无限的、影响无限的。
  其实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来讲,曾国藩并没有提出全新的理念,他的家训无非就是儒家的一些经典的理念,要谦虚啊,要谨慎啊,要勤俭啊,不能奢侈啊,不能狂妄啊,等等。但他会不断地跟你讲,更主要的是他知一句便行一句。他自己就是这样讲的,他也就是这样做的,而且也是因为这样做而成功的,本身就是一个榜样,他的话自然就有份量,自然会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曾国藩给家里写信,确实是做到了苦口婆心,在他的理论中这叫“口到”。曾国藩有个“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其中“口到”就是要反复叮嘱,不断地叮嘱,他就是这样一种与人为善的心态。所以家里人很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另外曾国藩家训中的道理,其实下手的地方并不难。像要勤快,就从早起做起就行了。要节俭,就从家中的用度不能太多做起就行了。制定一些可以落地的规矩,家里面的人共同来做,也就可以落实了。
  而且,曾国藩把这种对家族的责任感传播到了每个人身上。他说:“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一个家族的兴旺持久,不靠一时的官位,而靠长远的家规。不靠一两个人的暴发,而靠大家的维持。他要求大家一起来维持这个家族,最终每个人都意识到我的行为对家族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要共同来做这件事情,家里人对家族有自豪感,有责任感,就会愿意自觉地按照曾国藩要求的去做。这也就是为什么曾国藩去世这么多年了,曾家依然遵奉他的家训的原因。一种家训,只有变成家人共同的自觉行为,才会真正起作用。
  有人把曾国藩当成官场权谋的代名词,其实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一个领导者可以仅仅依靠权谋就能成功。依靠权谋,可以得意于一时,但不能成功于长远。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权谋,而是理念,是他践行理念的“拙诚”的功夫。“拙”就是一步一步去做,“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知一句便行一句。曾国藩有一个信念,就是“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理解他的领导力的最核心的一句话。“伪”和“巧”只是小聪明,“诚”和“拙”才是大智慧。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做为一个官员,他也必须跟现实妥协,必须内方外圆。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他的领导力的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是“舍身卫道”的使命感。
  人做事其实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职业,做事是职业的要求,是当兵吃粮,这样的人做事是不会真正投入的;第二层境界是事业,有了事业心人就会愿意奉献,就会愿意付出,愿意承受痛苦;第三层境界是理念,是信仰。信仰是无可妥协的,信仰是不讲代价的,信仰能让人付出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的精力,会让人为了信仰而燃烧自己。
  曾国藩是做到了第二和第三层境界的。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修养、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就是他能够成就大业的关键因素。这些内容,远远不是一个权谋所能涵盖的。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领导力的深沉厚重。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曾国藩的书,阅读之前,坦率地说,我对其了解甚少。所以今日写此书评,也只能算是浅谈。
  
  
  第一次见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在小学上历史课的时候,一两行文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最大“成就”—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印象就是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镇压中国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换句话说就是晚清腐朽政权的走狗。
  
  
  一晃儿多年过去,再听到这个名字却是在去年参加的一次培训课堂上,一个台湾讲师对他很推崇,并向我们强力推荐《冰鉴》这本书。众所周知,曾国藩长于识人、选人、用人,《冰鉴》这本书写的就是他看相的学问。《论语别裁》一书中曾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曾国藩德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彼时,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面相之术也很好奇,当时,还很郑重地抄下了这个口诀,并画下了那幅巨大的面谱,但从此就搁置一边,再没掀开。
  
  
  最近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前两周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恰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传记,一时好奇,借了回家,想看看曾国藩在他的侄儿笔下到底会是怎样一个人。
  
  
  这本书用了两天读完,感觉还不错,材料翔实,立论客观,让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也渐渐有了一点概念。本书初以《曾国藩之生平与事业》问世于1935年,一时洛阳纸贵。作者系曾国藩的侄子,所以全文写作多是简化文言文,读起来有些费劲,有些章节内容多有重复,脉络不够清晰,文学观赏性不够强,但作为一本研读历史的素材来看,已是绰绰有余。最可贵的是本书编选了曾国藩的若干诗文、笔记、书信,与正文相呼应,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曾国藩,但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但在本书里,作者立场鲜明: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中国没有提早分崩离析。
  
  
  而近代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早已从教科书上一边倒的积极褒扬转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是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运动,但是它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从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给后宫嫔妃立下的“十不准”就能看出其与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没什么区别;另外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与其说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镇压,不如说是两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间的一次较量,因为曾国藩是铁杆的儒教卫道士,而洪秀全拥护的则是基督教,宗教这个东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书里曾提及“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说起,曾国藩和天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幕东方的宗教战争,这话实在有几分可信。”
  
  
  历史这个东西是最讲不清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历史,这里就不纠缠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了,只谈一点,我对曾国藩本人的印象。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的虚心 求过及持之以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平时每天自己找出过失,请旁人指出过失,等到感觉过失存在时,再用极大地毅力来改过。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前以八德自勉,曰: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近日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涑愧无已。(甲子四月)”曾国藩求过的第二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谏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联想今日,许多红了的所谓“名人”,别提自查过失了,就连别人的意见主动送上门来都懒得理会,置若罔闻。一时间批评意见听得多了,甚至会恼羞成怒,反咬一口,比如前段时间李少红携新版《红楼梦》中的年轻演员们到上海录制节目时突然情绪失控,指责媒体如今对新《红楼梦》满是挑刺和负面报道。 “我认为新《红楼梦》播出以来媒体一直以挑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负面报道,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楼梦》,这太武断了。”我想曾国藩如果活到今天,听到此番言论,不知作何感想。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什么时代,这种虚心求过,严于律己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谱名传豫,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同治时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中国清朝时期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儒学
3 文学
4 军事
5 修身
6 评价
7 子孙
8 参考
9 注释
10 链接

[编辑] 生平
曾国藩生於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参加乡试到第三次、近50岁才考取秀才,常被历史学家拿来与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对比,有「一对宝」之笑柄,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国藩自科举出身,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同进士出身”,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鸦片上税免禁」的军机大臣穆彰阿得意门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后曾叙任各部侍郎。

1853年因丧母而丁忧在籍,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经郭嵩焘力劝,接替已被朝廷属意派任镇压太平军的林则徐;曾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为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用刑苛酷,称“乱世当用重典”,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1858年5月,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1860年,湘军围安庆;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七年(1868年)任直隶总督。1870年清朝命处理“天津教案”,此时他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以致后来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他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至使人不忍闻”。曾国藩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於扫地以尽矣”。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於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比较善于运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编辑] 儒学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 “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絪緼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

[编辑] 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作有《曾文正公全集》遗世。

[编辑] 军事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於太平军,接连战败,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重整军备,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两湖。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守冯官屯、林启荣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1]。

曾国藩入南京后,湘军大肆焚掠,「……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巧言上书「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曾国藩就地处死太平军降将李秀成,原因可能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维诈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朝廷令曾国藩剿捻。曾国藩采取“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专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针,在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分置四镇,驻淮军和湘军八万,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又在淮北捻军的根据地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但捻军突破湘军、淮军的包围,进入湖北。又突破开封、朱仙镇间的贾鲁河防线,东走山东。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李鸿章继任。

曾国藩自剿捻以来,屡受清廷的指责,成为晚年的一大心病,事实上,这时湘军大部份裁撤,曾国藩只能用李鸿章的淮军,不如湘军容易差遣。各部协调不力,被张宗禹率捻军在贾鲁河一带突破,进入山东。

[编辑] 修身
曾国藩写过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家书,他的部分家书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

他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夜不出门。

[编辑] 评价
曾国藩死后的评价,随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对照。有人认为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即有人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户”。也有人认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势力,对于保卫满清政府具有重大贡献。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种政治原因,对曾国藩等封建时期的人物大加斥责。但自文化大革命后学术界政治气氛下降后,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天津教案发生之时,曾国藩已患重病,李扬帆认为“曾国藩实际上死於处理天津教案导致的精神打击。在如履薄冰的对外关系处理中,他的忠、信、笃、敬四字秘诀,未能挽救自己的名声乃至生命。”[2]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3]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用“忠君报国,文武兼备,兴学清廉”作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贴切的。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

[编辑] 子孙
儿子:曾纪泽、曾纪鸿
女儿:曾纪芬、女婿:聂缉椝
侄子:曾纪寿、曾纪瑞
曾孙:曾约农(曾纪泽孙,台湾东海大学首任校长)
曾侄孙:曾昭抡


《曾国藩传》:改变价值观
我看曾国藩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曾国藩身上具备了我最缺乏的品质:凡事下笨功夫。湘军打仗最重要的战略就是6个字: 扎硬寨,打呆仗 。而我过去二十多年中做事最好“投机取巧”。虽然也为我带来过短暂的小幸运,但现在所处的境遇告诉我,这么做是行不通的。包括像曾国藩这耿直的一个人...

以“我看曾国藩”为题写一篇1000字文章,哪里有完整的
曾国藩死后的评价,随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鲜明的两极化对照。有人认为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即有人责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曾屠户”。也有人认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势力,对于保卫满清政府具有重大贡献。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杨念群的主要论文
《宗教功能的本土化诠释-杨庆坤“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读后》,《中国书评》1994年11月号《空余高咏满江山》,《读书》1994年第4期 《我看曾国藩现象》,《二十一世纪》1994年12月号,1995年。《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知识群体类型的演变-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载甲午百年祭=知识出版社1995年1月版《士大夫的流产变革》,...

关于曾国藩家书中的几个疑惑 我读了10几篇了,有几点疑惑 1、文章中经 ...
你好!第一,“渠” 是“他”的意思。第二,曾国藩提到还钱的时期是他步入官场的前期。也就是曾国藩到北京做翰林时。要知道那时曾国藩家族还不算大家族,只是比较殷实!在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时积累了一些债。要知道那时去北京考试,去时要数月,路途开销加上在北京备考时生活费,算起来要花蛮多钱的。...

你是怎么挺过那段最阴暗的日子的呢?
因为你无法接受,无法理解,无法相信,你最爱的那个人会离开,半年过去了,依然还是那么的难过。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类似的经历,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所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走出困境的,我也去跑步,每天带着个耳机,然后疯狂工作,自己加班,不给自己空余时间,让自己变得每天都很丰富,逼迫不去想,可是,几...

米易县1878030174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作文,800~1000字, -
原樊清脑:[答案]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认为这是一句极好的至理名言.任何的成功都是勤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读了多少遍了,还在...

米易县18780301744: 以曾国藩为人物形象写一篇作文 -
原樊清脑: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

米易县18780301744: 曾国藩之黑雨读后感 急求! -
原樊清脑:[答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曾国藩的了解完全停留在中学史书和老师的介绍上,认为曾国藩就是一个剿灭天平天国的刽子手.读完黑雨之后,对曾国藩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臣子都是对君主的一种威胁,何况是当时满人当朝的清朝,作为...

米易县18780301744: 曾国藩野焚其中任一章读后感 800字左右 -
原樊清脑:[答案] 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并且他的经历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

米易县18780301744: 以天时地利人和写一篇议论文. -
原樊清脑:[答案] 天地人和”---将人处于”和谐”与”平和”的世界之中,处于天地之中.它所阐述的是一种思想,更应该是一种境界.”天地... 现在的人却没把前人的经验当回事儿,反而是老外学习国学学的热火朝天,然后我们再去学老外.可悲可叹. 以史为鉴,以古通...

米易县18780301744: 一篇以《劝勤》为题的议论文 -
原樊清脑: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然而曾国藩小时候天赋并不高.他有一天夜里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重复了多少遍,还是背不下来.这天夜里他家房梁上潜伏着一个小偷,准备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一点好...

米易县18780301744: 曾国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原樊清脑: 我试着从《曾国藩家书》的角度谈谈对其思想的理解: 曾国藩的思想极为朴素,务实.“进德”、“修业”而已.他并不求名,名望却跟随他. 他自认为无恒,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日记. 只有亲自去读才能了解这个人的生活、思想,...

米易县18780301744: 请大家讨论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精华 -
原樊清脑: 我最近看了郦波评曾国藩上下册,加上也在江湖中,于是对这个人物产生一些兴趣.给人最深印象的是这个人年轻时,勤奋自尊、才华初现但比较浮躁;及至官场学会官场规则,但是也因为倔犟经常犯一些错误,及至官运亨通之时,本色方才得以凸显,理智,自省,风趣,谨慎.曾国藩最大的贡献是识人用人教人诲人孜孜不倦,于是营造一种人才有用武之地的氛围.曾国藩最大的特点还是理想信念比较坚定而且亲身实践,还有胸怀比较宽广.关于可以借鉴的地方只能说是一个人只属于他所处的时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社会对人的要求真是大相径庭了.

米易县1878030174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官场楷模”和“... -
原樊清脑:[答案] 专一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的强大并不体现在外表,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专一的精神. 谁都知道专心致志,谁也都记得那两个学下棋的孩子.只是其中的奥妙不知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