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消极的吗?

作者&投稿:訾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认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
 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从一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院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说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学习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有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
  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又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
  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的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我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唾面自乾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
  《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会想到牺牲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
 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
  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
  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
  《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奋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
  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佛教的思想并不消极,而是智慧。

有人认为佛教消极可能是因为觉得他讲究出离。但是是不是出离的远离人世的就算消极呢?不一定,要看这个和某个事物接近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是坏就当远离,如果是好当然不当远离。

比方说医生让病人远离酗酒,远离危房等并不能说是消极,而是智慧,如果不分别什么有害什么有利,一味的投入抢着作就认为是积极的话,那这个所谓的积极无疑是疯狂和危险的。

所以消极和积极的名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不应该积极。

凡是佛让远离的东西没有不存在巨大过患的,只是一般智慧不够的人没发现而已。就像顽劣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劝告,非要去危房中玩耍,还嘲笑不愿意去的人胆小一样,世间人所谓的积极与此类同。

阿弥陀佛! 佛法是积极的。 现在通用的积极与消极两个名词,其意义至为含糊,亦犹东西并无定位。但就一般的意义来说,所谓积极者,大概是指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等等而言,所谓消极者,是指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而言。普通人对佛教的感想,总以为是消极的、厌世的,因为他们看到僧众的僻居山林不事生产,和居士们的不常在热闹场中进出,其实这完全是他们错误的判断。佛教本来是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徒的头脑极端的冷静,为了要彻底解决宇宙人生之谜,不得不拣个僻静的地方去用功,不得不放弃生产,但实际上他们是占据著生产的重要地位,不在政治家教育家之下。至于热闹场所,倘为名利享乐,当然不去,但如为福利众生,则亦何尝不去?惟其因为贪欲心淡,不肯专为自己打算,亦不求虚名,所以外表上是消极的,而对于种种恶事则确乎是绝对消极的。世人之所谓积极者,曰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而求其所以积极之原动力何在,无他,名利而已。为名利故,鸡鸣而起,不可谓不努力;为名利故,与环境奋斗,不可谓不勇敢;为名利故,绝恐落后,不可谓不前进;为名利故,得陇望蜀,永不满足。佛教徒因无此原动力,故对此等事,当然只能表现其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的消极态度了。然佛教徒亦自有其原动力在。他们为求一切众生绝对平等,为求一切众生绝对自由,为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求一切众生智慧具足,为求一切众生圆满正觉,虽于大千世界遍舍身命,亦所不惜,千生万劫,永不退转,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即涅槃),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才是真正的积极! (一)自由的追求佛教的积极进取,一言以蔽之,曰追求自由。世人所求的自由,不外乎身体、居住、营业、集会、言论、新闻、出版、信仰、思想等自由,后经罗斯福总统加了一条不虞匮乏的自由,给自由放大了范围。但在佛教的立场看来,这些自由的范围太小了,标准太低了,要求太没有勇气了。我有一个故事,正好做个比喻,有一乞丐梦想做皇帝,人家问他:‘你做了皇帝,该怎么样享福?’他说:‘我做了皇帝,但求天天跷起了脚,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说也可怜,世间人都同这乞丐一般的穷昏了心,要他开口讨债,也不敢望天讨呀!可是佛弟子的胆量大了,心也狠了,他要求的自由,索性把范围标准一脚踢开。他说他要求自由,要从身上做起。他身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功用,他要求这六种功用能绝对的自由发挥,不受任何束缚、任何障碍。先从眼睛起,他问眼啃为什么只能看到电磁波中一短段的光带,而不能看到紫色以外、红色以内的光波,以及热波无线电波?为什么只能看到网膜上的倒影,而不能直接见到光波?为什么不能见各个星球上的山川人物?为什么不能见电子核、宇宙线、磁力线?为什么不能见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见一切众生之所见?为什么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所见?他要求解除这种种障碍而获得见的绝对自由。次问耳朵为什么不能听到周率在二十以下、二万以上的声波?为什么不能听全世界以至全宇宙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什么不能听分子的振动声?为什么不能听几千年前人的语言?为什么不能摆脱声波而别有所闻?他也要求获得闻声的绝对自由。次问鼻为什么不能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闻到古今中外一切香味?为什么不能闻到他鼻子本身的味道?为什么不能用各种周率的正弦曲线来表示各种香臭的差别种类?他也要求获得闻香的绝对自由。次问舌为什么一定要和物质接触后才能尝味?为什么不能自尝其舌为苦为甜?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动物的语言?为什么不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普告众生?为什么不得以一音演说,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他也要求获得尝味和言论的绝对自由。次问身体为什么不能摆脱地心吸力游行太虚,往来星球间?为什么不能随意变化,或大或小,大至遍满虚空,小至跑进原子核内,乱其组织?为什么不能把整个太阳系抛入银河?为什么不能采取炼钢炉内的铁汁?为什么不能感觉无量众生身所受的痛痒?为什么不能把十方世界一口吞尽?他也要求获得身体各部分的绝对自由。次问心意为什么不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事物的变化及一切众生的心理?为什么不能不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痛苦?为什么不能想像四度以上空间的情况?为什么一切物质不能随心变现?为什么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想念?他也要求获得心意的绝对自由。你若说他的要求是无理的要求,我便问你有什么理由不能要求?你不要以为大饼油条以外无美味。所谓鹏飞万里,其志岂燕雀之所能知?这种勇于求知,不满现状之积极精神,惟佛教有之。]

千百年来,人们有一个固有的观念,认为学佛是消极的,佛教教给人们的就是消极避世。每当人们一提到学佛,一提到出家,就认为是这个人一定是遇到了挫折,认为这个人太消极了,在逃避责任。
分析原因:首先,出家人的戒律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相抵触,出家人独身,谈不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其次,世人认为只有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社会上成名立万,荣华富贵才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而佛教徒与世无争,生活简朴,把世间的功名利禄看成过眼云烟,于是人们以世俗的标准判定佛教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再次,世间人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于交往,喝酒,取乐,而佛教徒却素食,衣着朴素,在世俗人眼里看佛教徒,认为佛教徒跟不上时代潮流。当然,确实有很多人是因为遭遇了挫折,逃避现实,万念俱灰才选择了学佛,这也是被人误解的一个原因。
佛教认为,情欲是让我们轮回不得解脱的重要原因,只有断掉情欲,才能了脱生死,世间人提到死字都避之唯恐不及,佛教积极的面对死亡,去探索死亡的真相,寻求究竟解脱之道,在生死的问题上,谁更积极呢?世间人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重,佛教徒却舍弃自己的功名利禄,去用慈悲心行菩萨道,帮助更多的人走向生命的解脱,获得究竟的圆满,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谁更积极呢?世间人把大多数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上,究其实质,都是在用这种种的嬉闹来掩盖内心的精神上的空虚,把人生大半的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而佛教徒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追寻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面对生命的真谛,哪个更积极呢?很多消极避世,遇到挫折希望学佛的人,在他进入佛门以后,也认识到了佛教的伟大,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世间受到伤害的心灵,在佛教中得到了医疗,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人生,难道
佛教帮助我们思维认识暇满人生,将自己的生命献身于积极地人生目标,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真正的学佛,让我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找到自家的真正的宝藏,运用六度四摄法,行持菩萨道,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贡献给众生,直至最后走向究竟的解脱,这就是积极的人生观。通过信佛学佛,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周围的环境,改变了这个世界,还有比佛教更积极的人生状态吗?
南无阿弥陀佛!请认识佛教,接触佛教,了解佛教,学习佛教,然后给自己一个答案:佛教是积极的!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
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
真正学佛的人,
首先要建立一种崇高的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
佛弟子在修行时都要发菩提心,正如四弘誓愿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每个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曾经发过大愿,并为实现这些伟大愿望而精进不懈。

佛教既不偏入过度的消极,也不偏入过度的积极,严格的说应该是无极。
佛法其实没有固定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的是八万四千种烦恼,她是应烦恼而生的,为解脱而来的。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烦恼,佛法会讲出不同的法,所以她不存在定法,更不存在消极还是积极,她是可以包括一切的无极。
有些人,因为太执着了,于是产生了种种痛苦烦恼,甚至会在痛苦烦恼的驱驶下而做害人害己的事,这时佛法就会劝他们放下执着,慈悲包容。
也有些人,非常慈悲包容,与世无争,对任何东西都没有了执着,甚至看透了一切而厌世求死,觉得活着很痛苦很没意思,这时佛法就会引导他们去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帮助他们找回活着的动力,帮助他们明心见性,帮助他们去深悟宇宙真理,引导他们把人生奉献给众生,做有利众生的事情,让他们的人生不虚度不无味,让他们的一生过的快乐而又充实。

生活中和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人受了大刺激,然后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所以外人的理解是由于承受不了刺激,出家寻求安慰、解脱。这都是大家的误解,因为人在衣食不足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关于人生的问题,只有遇到大问题的时候才会进行深度思索,在思索的过程中会把这些人引入佛门。一旦人们进入佛门之后您就会明白,佛其实是积极入世的,佛不教人逃避,而是面对,只是人们把佛学里的“空”理解错了。]


宗教是使人消极避世,泯灭人性的吗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是不了解宗教的人想当然了。宗教是积极的,是在积极地探求人生的至理,或者说生命的极致。道教更是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样的口号,佛教也讲精进,这些都表明宗教并不是消极避世的,宗教是在心灵这个角度努力,努力让自己的心灵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而且引导更多的人来调整心...

佛教是不是一种消极的宗教
佛教既不偏入过度的消极,也不偏入过度的积极,严格的说应该是无极。佛法其实没有固定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对应的是八万四千种烦恼,她是应烦恼而生的,为解脱而来的。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烦恼,佛法会讲出不同的法,所以她不存在定法,更不存在消极还是积极,她是可以包括一切的无极。有些人,...

佛教是消极的吗
千百年来,人们有一个固有的观念,认为学佛是消极的,佛教教给人们的就是消极避世。每当人们一提到学佛,一提到出家,就认为是这个人一定是遇到了挫折,认为这个人太消极了,在逃避责任。分析原因:首先,出家人的戒律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相抵触,出家人独身,谈不上生儿育...

什么是消极教育?
所谓的消极教育,就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不干涉,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实际上就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使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位与儿童的自主发展;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是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了教育观和儿童观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然人”...

举例说明宗教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看待宗教的态度也更加宽容,应该说我国的宗教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消极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认为道教最高神祉不过是未出轮回的天道众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以及出现诸多不符合逻辑和夸张的说法,因果也是灵活多变的,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情感与思维。

什么是消极教育?有何特点?
消极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着重于强调和传递消极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它通常涉及负面的批评、指责、责骂和惩罚,以及忽视或否定学生的积极努力和成就。以下是一些消极教育的特点:1. 批评和指责:教师过度强调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对其进行频繁和过度的批评和指责,缺乏正面和建设性的反馈。2. 惩罚和羞辱:...

信仰宗教是否对人本身太消极了或者说否定了人的潜力啊
佛教是积极的,佛教没有让人消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只要你修行,按照佛陀的教导去作,人人都可以成佛

佛教是消极的吗?
普通人对佛教的感想,总以为是消极的、厌世的,因为他们看到僧众的僻居山林不事生产,和居士们的不常在热闹场中进出,其实这完全是他们错误的判断。佛教本来是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教徒的头脑极端的冷静,为了要彻底解决宇宙人生之谜,不得不拣个僻静的地方去用功,不得不放弃生产,但实际上他们是占据...

【学佛百问】31.有些人认为佛教是一种形式消极的宗教,是否真的如此...
佛教,更多的是积极。平常人所说的消极,是认为佛教告诉人要出离轮回,人生八苦,万法皆空等等,看起来好像都是负能量,但仔细琢磨,懂得“负能量”的道理,能帮助人清醒认识客观事实,提升觉悟。比如知道了人终有一死,为避免重复生老病死的痛苦,寻求不再堕落的正确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只有佛教讲的最...

教育是积极的吗?消极吧
消极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教文化是不是太消极了? -
移航牛黄: 不能仅用消极或者积极就可以评论一个教派,大家明知积极比消极好,如若佛教消极,为何佛教还有众多信徒?“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这句话没有显得很消极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类似于这样的佛经语录,显现的是一种遁入空门后的睿智与平静.“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类似于这样的佛语,或许觉得消极一些,让人认为世间万物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但就是因为经过长久地悟,才领会出生命本性.佛教给人的不是一种强势、进取的教义,而是一种豁达洒脱、慈悲为怀的人文精神.这是我的拙见.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法是消极的吗 -
移航牛黄: 佛法不是消极的,佛法博大精深,适合各个层次的人,关于放下世间名利,四大皆空的理论,是高级心法,适合佛缘深厚之人,这些,你了解即可. 适合普通人的理论和实践,也有很多呀,比如,佛菩萨教导我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别...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教消极吗 -
移航牛黄: 佛祖说过,好坏皆由自身所造,而与他人无关.由此知,佛教非消极.佛祖教人依何得获其自求,但得与不得,是靠自身是否依教而思,而行,才可得获.由此知,佛教非消极.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教是消极、逃避、悲观、迷信吗? - --
移航牛黄: 错.佛教是积极的、勇敢的、乐观和正信的. 大山里办了一个佛学院,旁边的农民兄弟们起初以为佛子们“不是懒汉不做僧”.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才完全改变了看法,完全被他们的刻苦、精进、乐观、善良、诚实所征服、所感动.毕竟,别的不说,光说每天都能四点钟起床修行的,晚上十二点就寝,就不是一般人能吃得消的. 所以要知道事实真相,还是走近些好.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教是消极,逃避,悲观,迷信吗 -
移航牛黄: 不是啊,因为佛教讲空性,容易被理解为消极,实际上是说本质,了解了以后,才能更好的修行做事.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学是不是太消极了?
移航牛黄: 不是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教的思想很消极吗,为什么? -
移航牛黄: 佛教思想并不消极 只是被我们看到的表象感觉是消极的 因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 很难把握 比如生老病死 佛教的目的是认识生死的至真道理 并且能够超越生死 佛教的修行要信众做到信愿行 佛教的六度是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智慧) 佛教要求在家人一定要做到在家人的样子 孝道夫妻道君臣道 这些都是要做好 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的 因为人在世间有不同的角色 如果连这些实在的角色都做不好 怎么能够认识那个真正的道理呢?

零陵区19764341113: 求问佛学思像是否消极?
移航牛黄: 不是的,佛学是积极的,入世的学问.佛经中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恰如觅兔角.

零陵区19764341113: 请介绍佛教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
移航牛黄: 佛和魔是相对的,积极和消极是相对的,在于人的取舍,向佛则是佛,向魔则是魔,佛祖释迦牟尼以积极的态度创立佛教,学佛学成魔只是由于那人先有错误的观念,以致错误地理解教义,误将魔当成佛,背道而驰而不自知.佛说,死不解决问题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该消极应对时便应该消极,冲动也不解决问题.

零陵区19764341113: 佛学思想是极端的吗? -
移航牛黄: 不是.是中道思想.中者,不二之义,绝待之称,双非双照之目也.中论偈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即脱离“两边”(两个极端)不偏不倚的道路或观点、方法.大小乘对中道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皆认为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