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在京为 官

作者&投稿:兀有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为什么被贬谪~

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扩展资料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曾两次外放,第一次是自请离京,第二次是被贬离京。两次的感受大有不同,就以他两个时期的作品来加以分析吧。
  以《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来作解答。
  江城子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作于个人意气风发之时,词中豪气干云,舍我其谁。
  念奴娇是苏轼代表性的豪放词,作于乌台诗案后,尽管全词心境旷达,雄浑苍凉,但其中所表达的却是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同样是豪放词中的扛鼎之作,却分别作于苏轼被贬之前与之后,两者所体现的心境已经天差地别。
  前者是少年,出生之虎,要震山啸海;后者是智者,阅尽沧桑,遗世独立。
  原文1: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背景: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于是请求出京任职。按他的意愿,熙宁七年(1074年)他在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此时他作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他第一首豪放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原文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北宋诗人苏轼为什么不在京为 官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

苏轼为什么不能和李白、杜甫齐名,成为常驻的伟大诗人?
因为当时宋朝的诗发展非常慢,而词发展迅速,所以苏轼在词的造诣上非常高,但诗句造诣非常低,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阳光的765432g 2021-01-17 · TA获得超过57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

中国文化史上,为什么说苏轼不是一个政治家?
说苏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家,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政治生涯较为坎坷,困顿不已。但是其性格使然和天赋使然并不适合在官场中生存,跳出官场外的苏轼活得似乎更加洒脱快意 一、苏轼的政治生涯 苏轼生于北宋时期,其身最著名的转折点在于“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就此拉开了仕途坎坷的序幕。苏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为何没有得到重用?
之后,王安石变法失败,因为苏东坡是一个守旧派,所以又被调回了中央,而这个时候,而这个时候,苏东坡又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于是乎,苏东坡同时得罪了变法派与守旧派。之后更是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在狱中,从此以后,宋朝的社会越来越腐败,而苏轼的仕途越来越不顺,最终卒于常州,仕途终究没有得...

苏轼为什么不回乡??
古代的男子都是有一个理想就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如果诗人这么容易受思乡的影响就不用出仕了,也不用去考功名了,不用整天背井离乡要对月望人,苏轼的故乡和当时的驻地相差很远,故诗人只有对月怀人,来思念自己的亲人,回家了之后那他所管辖的人民的疾苦有谁去关心,他是以牺牲小我而成就了大我...

李白,苏轼为什么没能拯救唐宋的没落呢?
李白苏轼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浪漫诗人和词人,虽然他们都在朝廷做过官,但是职务都不是很高,他们无力左右朝廷的政策走向,而且最后都因才高遭妒,都受到了朝廷的权势人物的排斥而一生不得志。李白于唐朝长安元年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他少年时期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的名著外...

苏轼为什么看不上柳永词,认为其格调不高?
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

苏轼的成就众多,可为何他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而苏轼作为后期倡导的人士,他的贡献是肯定没有韩愈的贡献多的。综上可知,苏轼虽然没有成为唐宋八大家的榜首,但是也是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一位文学家。不得不提到的是,苏家除了苏轼,还有父亲和弟弟都位列于唐宋八大家其中,对这时间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苏家的才华,真...

苏轼的诗流传千古,为何评价不高?
老百姓能记住的,流传最广的苏轼诗句无一不是这种通俗易懂,比喻生动有趣的作品。他是用精致的语言在讲道理,而唐诗是用天然的语言来抒发感情。这就是唐诗高于宋诗的地方,也是王安石的半山体要比苏轼诗更好的原因。所以,和整个唐朝的诗人比起来,苏轼的诗是堕了下风的,这种下风并非文采、人品导致,...

苏东坡为什么没有被杀掉
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后,鉴于唐末军阀割据最终葬送了唐王朝,杯酒释兵权,并大力任用文官,下令“本朝以谏言犯事者无罪”,于是宋代成了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许多著名文人官位都不低,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一方面,苏轼是毫无疑问的当世名声最高的文士,杀苏轼会引起天下震动,...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轼是诗神吗 -
恭苗三七: 古代确实没有诗神的称谓,但是苏轼是全才,我们不该忽略他的诗歌方面的成就,苏轼在北宋和黄庭坚并称,按照两宋算苏轼和陆游齐名,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太白,子美,退之,乐天,子瞻,放翁,即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轼为什么老被贬官? -
恭苗三七: 他读书多年学得其中精要于是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在那个不充许分权的年代要是跟当权人不在一条路线上就很危险了被贬是常理之中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东坡在官场为什么总是被排挤? -
恭苗三七: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轼的一生 -
恭苗三七: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试所遇的最大挫折 -
恭苗三七: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

太湖县13869562136: 诗人苏轼的生平? -
恭苗三七: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

太湖县1386956213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 -
恭苗三七: 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

太湖县13869562136: 请问苏轼位什么会被贬官 -
恭苗三七: 苏轼 (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轼自小聪敏好学,二十一岁便考取进士,早年曾任翰林学土兼侍读、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后期他的仕途就非常坎...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轼的生平事迹 -
恭苗三七: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太湖县13869562136: 苏轼与周瑜的比较 -
恭苗三七: 苏轼精于文学,周瑜精于军事,两人一文一武,在各自领域均有相当高的成就,同是年少成名,但接近中年,周瑜达到人生的巅峰,苏轼却一直走下坡路,不得志.也没什么可比的. 能说的大概就是苏轼十分喜欢崇拜周瑜吧,在他的词中多处提及周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