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十二章"子路问成人.文之以礼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迪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本文孔子对“完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 ②现实中的完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

小题1:B小题1:孔子认为,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人应该见利思义,而不应见利忘义。有勇力者也应秉承义的原则,否则会成为祸害。 小题1:“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应为“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小题1: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只要准确翻译即可。【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勇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完美无缺的人那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的穷困之中,而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1、这句里的关键词是,文,意为修饰!
2、这句话应该翻译为:用礼乐加以修饰。
3、全段翻译: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一、原文:春秋 孔子《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

论语十二章给我们的启示
范文二:论语分为二十章: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太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论语中我记忆最深的是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完论语,我明白了许多...

论语十二章的学而篇,为政篇,雍也篇,述而篇,子罕篇,子张篇什么意思?
宪问14.0: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15.0: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16.0: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17.0: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18.0: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

《论语》十二章其所表现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是什么?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 《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 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

义与利文言文
”《论语·宪问篇》又记:子路问成人。 ……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各篇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义”与“利”的相互关系的言论,均表明:孔子及其弟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主张:以“义”...

“宪问篇 :幼而不孙第 ,长而无述焉, 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出处:《论语·宪问》——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

初中课文论语十二则
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求 论语宪问(一)(二) 古文的所有翻译.
【原文】 14-1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3)伐:自夸.「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一、原文:春秋 孔子《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二、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子曰 管仲相桓公 霸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出处:《论语·宪问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

隆昌县17035843877: 《论语》宪问篇十二章"子路问成人.文之以礼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竹仇瑞婷: 1、这句里的关键词是,文,意为修饰! 2、这句话应该翻译为:用礼乐加以修饰. 3、全段翻译: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隆昌县17035843877: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竹仇瑞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篇》 【翻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谈“德...

隆昌县17035843877: 知者什么仁者什么勇者什么 -
竹仇瑞婷: 《论语》 14“宪问”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隆昌县17035843877: 老而不死为贼是什么意思? -
竹仇瑞婷: 典出《论语》“宪问”篇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隆昌县1703584387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成地面意思 -
竹仇瑞婷: 此语出自《论语》“宪问篇”.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耻,即是“耻辱”的意思.“言过其行”,说大话,却不能做实事.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辱.第二种:耻,不敢尽之意.过,欲有余之意.全句意为:君子说话不能太绝,做事要留余地.

隆昌县17035843877: 论语宪问的原文 -
竹仇瑞婷: 宪问篇第十四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

隆昌县17035843877: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出自<论语>) -
竹仇瑞婷: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论语》“宪问”篇【原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注释】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 夷俟:夷,有解释为蹲的,也有解释为箕踞,双腿分开而坐...

隆昌县17035843877: 《论语.宪问》中的“宪问”是何含义? -
竹仇瑞婷: “宪问”是指孔子的学生原宪与孔子的对答.《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第十四篇《宪问》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与孔子的对话. 原 宪 (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

隆昌县17035843877: 求 论语宪问(一)(二) 古文的所有翻译.
竹仇瑞婷: 【原文】 14-1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3)...

隆昌县17035843877: 有关论语14.33的例子 -
竹仇瑞婷: 《论语》14.33段即《宪问》篇的第33段,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字面上的意思是千里马值得或者应当称道的是其品德,而不仅是其气力.这段话表面是在说马,其实是在说人,也就是所谓“贤人”应当着重的是品德,而不仅仅是能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