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佛教界修行人

作者&投稿:元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问:现代人如何修行?~

现代社会,以其节奏快,信息大,时间紧,事情多为特征。大家成天价日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当中,人欲汹汹,钱欲滚滚,在物质异化了的世界波涛中行船,自然,烦恼频生,不绝于心。虽然现代人想了不少办法,如旅游、度假、休闲,到公园去,到保护区去,但也只是宁熄一时心火,吐纳一时清新,只治标不治本。如何在闹中取静,于躁杂中真正做到“心静自然凉”呢?也就是说,现代人如何做到又要食人间烟火,又能修菩萨道呢?我自己的体验是:静心是修行的根本;收视返听,返身观照自我才能自悟悟他;依戒止心,依戒止贪嗔痴疑慢,即是防微杜渐,平时恶莫过于酒色财气之念;天天习定练功,定中念佛念咒,戒定慧三者一体,缺一不可,戒是前提,定是手段,慧是目的。 一、静心《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我深感如斯。人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真是如古诗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心平即是持戒。因为心平了自然可明心见性,言行举止能圆融无碍,自然有度。何以静?少言得静。言而开口,口开是非,舌饶恩怨到。实在有感说话亦是造业之一。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海军军官跟他的部下开玩笑时说:“人生最要紧是管好两个‘巴’——嘴巴和鸡巴。”我听完这个真实故事之后,马上捧腹大笑,笑其粗俗幽默,但笑止后我不得不承认:许多真理并非源自名人之口,老百姓口中的真理才是最朴素,最真挚的。管好这两个巴,既可修身,亦可养性。独处而静。有人耐不住寂寞。白天上班跑业务,晚上也不愿独处歇心,上酒馆,去卡拉OK、桑拿、按摩。还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殊不知这叫火中添炭。虽然我们不可能象古人那样“独钓寒江雪”,“采菊冬篱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我们完全可以斗室养心自为大,象鲁迅先生一样,“破帽遮颜过闹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少欲而静。欲,则是执。少欲就是要破执。烦恼皆由执着起。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执着(美其名为追求),自然业障不断,谈何“无为而无不为?”哪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人便不可能有“物物不为物所物”,“积德累功,莫问前程”的境界了。 二、收视返听,返身观照人整天都是投心向外,投五官于声色,投手足于钱物,很少有时间“反闻闻自性”扪心自问,自省如孟夫子那样“吾一日三省吾身”。要有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容己容人,二是笑人不如笑己。胸怀宽广,慈悲为怀,以一笑卸胸中块垒。一个人如果学会笑自己的可笑之处,那他就会找出自己的修行不足之处,警而醒之。悟可学。学悟务必尝试记下来。我把这样的日记本取名为“三密记”。笑与悟密不可分。遍观诸寺庙观音菩萨与弥勒菩萨无不笑而悟今悟后,一切诸佛无不是笑容庄严,脸含最高境界的笑——慈悲。现代人一紧张,笑颜没了,悟自然也没了,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三、依戒而止人贪而忘返,嗔而生怨,痴而执着,疑而劳思,慢而不能圆融。酒伤身,色乱性,财迷窍,气失智。依戒而止,就是要使这些七情六欲得到平衡。社会上许多人误以为“清心寡欲”只是佛门之事,是近乎残忍的贬义词,其实,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接受了东方养生观,中国禅文化观。对于酒色财气,陕西一长寿老人吴云清说:“酒色财气四堵墙,世人都在墙里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四、修定念佛一个自称为信佛,发愿修行的人,如果没有修定是不可思议的,修定可以修佛门中的打坐等,亦可修源于佛门的气功。关键在于能达到平心静气的作用即可。我通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终于选定了与年轻人比较适合——简单易行,自然而然不易出编的功法:自然功。感到该功的确起到自利利他,“养吾浩然之气”的功效。在功前,功中,功后,我心里作金刚念:“嗡嘛呢叭噢件”。念“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念“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念“……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皆不计,长驾白牛车”。而念佛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只要诚心,一定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许多人说现代生活忙,没时间修行,其实修行与干事业一样,都在于一个“恒”字。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信佛之人,自然会有善的果报。现代人的修行,一定要见缝插针,寓佛道于人道之中。正如我的师父,原厦门南普陀方丈妙湛长老给我题字中所写的那样:“人道成即佛道成”。一旦你有了正信的佛教理念之后,你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定、习慧。依观音菩萨法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月+庸]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惟分别。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日种姓尊说
周匝谛思惟 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 身为成弃物
寿暖及诸识 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 如木无识想
此身常如是 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 无有坚固者
比丘勤修习 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 正智系念住
有为行长息 永得清凉处

末学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
念佛就是转移注意力的好办法。
嘴里念着,手上拿着念珠数着,心里想着念的佛菩萨的形象或者只是这几个佛号的字。一心一意。渐渐地心就平了,杂念就少了。
记住千万不要强制压抑哦。压抑就像用了弹簧,越压越厉害。只有耐心地心平气和地先任由杂念不断地自己跑出来,用念佛法逐渐地收摄才能管用。一段时间以后,就好了啦。

修习止观 :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眉心去数你的呼吸
有时间的话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内不求回报的去关心一下别人可以舒缓自己的内心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开始想永生的问题了别抱太大希望了没有大勇气好好过自己的小生活吧 轻松的容易的都是骗人的

这是正常现象,每一修行的人都会体会到这一点。我觉得念佛最好,就念一句阿弥陀佛,看好自己这句佛号,任他妄念起多高跑多远我都不理,就看住自己这句佛号,就像看住自己的宝贝儿不让别人偷走一样,有时候心会随妄念跑,等发现了马上回来还看住自己的佛号,慢慢的 日久功深妄念就少了,心就静下来了。功到自然成吗。

看着你的心念乱跑,不要约束.仿佛是另一个人在看着你.时间长了,定力就生出来了.另外,打坐和念咒是很好的.念的时间久了,你就有定力了.


信仰佛教的人,修炼到最高境界是不是可以预知吉凶祸福啊?
信仰佛教的修行人,要真正修行的,而且是修禅定(vipassana\/samatha)的,就算没证果都有可能预知吉凶祸福。不信仰佛教的其他宗教徒也有可能预知吉凶祸福,只要修禅定就有可能。这预知吉凶祸福的神通在佛法里称宿命通,是六神通之一。但修行人只能预知,而不能改变或阻挠它。因为这些是前世种下的因,今世...

厚道:星云大师的人生成功课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这位佛教界的杰出人物,于1927年诞生在江苏省江都。在他幼小的十二岁,便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毅然剃度出家,开始了他的修行之路。二十一岁时,星云大师担任了南京华藏寺的住持,并被正式认证为临济宗的第四十八代传人,这标志着他在佛学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地位。1949年,随着历史的动荡,星云...

真慈各界评价
真慈大和尚倡导团结和教育佛教徒,鼓励他们与时代同步,提升爱国爱教的综合素质。他以忠厚善良的本性,践行慈悲,乐于助人,投身于社会公益慈善,救助贫困学子,参与抗灾扶贫,深受佛教界和信众的尊敬。他的修行和行为,广受好评。无论是在殿堂早晚功课,还是与僧众一起生活,他不积私财,点滴收入都用于...

南师: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
这八基正见是修行人不可缺少不可错乱的次第。凡是无常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修行的因;凡是坚信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不变的因;凡是出离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解脱的因;凡是实愿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行动的因;凡是精进心所摄化受用的,就是进取的因;凡是戒律所摄化受用的,就是正法的因;凡是禅定所摄化受用的,就...

怎么才算是佛教修行人?
奉持三宝,依教奉行,谨守五戒十善,无私忘我,以助人为快乐之本,明心化性,和颜爱语,劝人澈进,是我辈毕生追求的,想达到的目标,佛是最圆满的人,作佛先做人,成佛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为真菩提。

佛教界对于晓非的评价
2、修行精进,境界高深:晓非不仅在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实践修行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长期从事佛教教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同时也在修行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晓非的修行境界高深,能够领悟到佛教教义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的修行精进和境界高深也得到了佛教界的广泛认可。3、平易近人...

跟圣严法师学佛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一位享誉全球的佛教大师,诞生于1930年,江苏省南通市的璀璨星河之中。他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创办了知名的佛教修行地——法鼓山,这里的僧侣和信徒遍布世界各地,深受其教诲影响。作为佛教界的先驱,圣严法师是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佛教人士,于1975年在日本立正大学荣膺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学术...

修行位阶部派佛教
紧接着是斯陀含,又称为一还果,是修行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圣者已经断除了欲界的一生一死轮回,被称为二果,表明他们在修行道路上又向前跨出了一步。再往上,是阿那含,其名源于“不来”或“不还”,代表的是声闻教派的第三果。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已经不再经历欲界和色界的生死轮回,因此又被...

真正的修行之人在哪?
3、哪里都有真修人,只是少得很。让人误会有大修行的人多得很。圆满师父的弟子很多都没有圆满修成。因为,懂初中数学的知道,一代一代几何倍数增加,一带十,十带百这样,佛教来我东土约2500年,到现在可以得道修成的数量几乎居士人人有份还有多余的指标呢。4、佛教界挂破参牌的、和得到挂者验证的...

莲溪寺的著名高僧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政策受到了干扰,佛教界是重灾区,许多出家人被迫还俗,慈学法师为了坚持佛教信仰,保持清净梵行,曾经绝食四天,滴水不沾。后来在大鑫和尚,昌明长老的开导劝说下,重新对佛教的未来充满信心,坚持下来,矢志素食独身,表现了崇高的修行人风范。1977年落实宗教政策时,慈学法师在武汉无线电压塑件厂工作,昌明...

仁和区15844979717: 请介绍佛教高人(能看事),我想修行遇到很多障碍,需要问一问 -
戊和奎先: 曰,道高鬼神惊.

仁和区15844979717: 有问题请教佛家弟子和基督徒 -
戊和奎先: 关于佛教的三个问题:第一、佛教说任何事物包括宇宙有成住坏空,所以是认为宇宙有生有灭的,但是旧的宇宙毁灭,新的宇宙诞生,这是无始无终的.人也是,死亡之后轮回.如果要解脱生死轮回,就要修行成佛.或者往生西方净土.第二、六道轮回理论上的根据是十二因缘,即从无明起到生老病死.在现实中也有实例.比如西藏活佛转世.第三、佛教不是悲观的、消极的,而是积极地精进努力,让自己和众生一起等智慧彼岸,解脱生死轮回.对于世俗的事务,信众也要做好,在工作、生活中修行.

仁和区15844979717: 本人真心实意,请教师傅佛门怎样修行,练功才能早日开天眼 -
戊和奎先: 若以神通为追求,久之必入魔道.佛法以熄灭贪嗔痴,增长智慧,了脱生死,入佛知见为目的,神通只是副产品,不可执着、 一切法以善为基,需要修菩萨行,发大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守住每一个善念,不起恶念,熄灭贪嗔痴,久而久之,心自得定.

仁和区15844979717: 请教佛界高人,人之出?
戊和奎先: 传统文化认为,人=肉体+灵魂.肉体是灵魂的房子或载体.人死就是灵魂离开肉体,但是灵魂要不断地投胎转生. 生命总共有10种形式,从低到高分别是:地狱、鬼、畜牲、人、阿修罗、天人;罗汉、缘觉、菩萨、佛.其中前六种属于“三界”中,是轮回的.也就是说,三界内的灵魂要在六道中不停地轮回投胎转生,俗称“六道轮回”.在六道中,前三道被称为“三恶道”,一旦落入三恶道,痛苦不堪,很难超脱. 所以,前世来生肯定有的,但不一定在哪一道. 有智慧的聪明人应该有更高的志向,跳出三界,成为圣人,摆脱六道轮回.不生不死,生命永存.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在于跳出六道轮回,当然,在家人通过修行,也能跳出六道轮回.生命的最高最完美的形式是成佛.

仁和区15844979717: 请教学佛高人?如何供佛? -
戊和奎先: 在商店买来的或者别人赠送的清净之物,都可以供佛,先供佛,再自己使用.供佛的时候念供佛偈(附后).供佛之后将供佛物撤下来的时候,要用香或者花来赎回(一般家庭用香赎),念赎果偈(附后).如果既没有香也没有花,可以为佛像...

仁和区15844979717: 关于佛力超拔与到底怎么修行的请教 -
戊和奎先: 你好!任何教派修行人,首先修的都是出离心,佛教应该都是维持正义的吧!出离心对于修行很重要,也就是修行修的主要还是这颗心,修的是善心,修的是法心,修的是无我心,当然修和行是两回事,但是两个紧密相连,修是最基础是先修心...

仁和区15844979717: 佛教密宗修行遇到障碍怎么办 -
戊和奎先: 如果你是皈依密宗的话应该有上师的,修行遇到障碍可以请教你的上师.但是如果你是没有皈依密宗的话你是不能自己修行的,显宗可以自己修行,但密宗不行,密宗要求很严格,如果你的上师有正确的传承的话,你的修行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如果这种障碍来自你自己的心魔的话,就必须你自己跨越过去,很多时候修行中遇到的障碍是考验你对佛法的坚信程度.如果你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要修行的话,你可以请你的上师介绍一些佛书给你看.很多人都误会了佛法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寄托,其实佛法是真实存在的,必须真实地去修的,我也是一个修行人,我修行的这一年多上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令我坚定了修行的信心,对佛法的坚持.

仁和区15844979717: 阿弥陀佛,我想请教有关,佛母准提咒的修法,切记不懂别乱说, -
戊和奎先: 明朝袁了凡先生受持的就是准提咒,云谷禅师的标准就是让他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其境界如“孝子思双亲”、“淫男思美女”,要自己慢慢去体会,也可以说这就叫做功夫成片了.无论默念还是出声念,下手之处在于摄耳谛听,一个字一个字听得清清楚楚,勿令空过,听则心能归一,其它妄念无处着脚,久之当自成片段;念佛菩萨圣号亦复如是,纵是一天念数万声,皆如是念;不可掐住,不可放肆,行住坐卧,皆咒或佛号从心而起,从口而出,从耳而入,入在心田,如是三年,必得三昧.古来祖师大德乃至往后九千年末法成就之人皆依此修,汝当仰信佛言,不可以凡情怀疑佛智,导致无量劫善根,由兹中丧.

仁和区15844979717: 向学佛人士请教,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人比我幸福,所以我总是发不了慈悲心 -
戊和奎先: 幸福?法华经有个比喻,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着火的房子,我们就是那在房子里玩耍的孩子.有的玩的很happy,有的玩的很窝囊.玩的HI的就是有钱人,幸福人.玩的窝囊的就是不幸的.不管是幸福还是不幸,等到房子被火烧的完蛋的时候,谁都跑不了.所以不要以为别人比你幸福,就认为他们不值得同情.只要还在这个六道中打转,都是不幸的. 不合群的人,一般在过去生中都是修行人,虽然这种脾气在这个社会不被欢迎,但是对于学佛来说,恰恰是好的,因为你有以前的基础,学起来很快,成就的也快.脾气也就是习气,是无量劫来形成的,很难改,所以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吧.在修行的过程中,自然会一步一步好起来.阿弥陀佛.

仁和区15844979717: 佛教和尚或者修行人请进
戊和奎先: 每天念佛回向给他,替他忏悔. 读印光大师开示: 译文: 有位佛弟子黄涵之居士,他出身官宦军将家庭,他母亲不但不吃素,每天还要吃新鲜的海鲜,而且是种种的吃法.他这个做儿子的,真是代他的老母亲好惊畏、好害怕!他母亲那种业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