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

作者&投稿:尧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哪些古书里有“我孝庄”一类的错误~

  一个常见的理解偏差,就是古人写古事不犯错。其实古人写书也经常犯错。要知道,古人也分什么古人,唐人写汉人,宋人写唐人,明清人写宋人,从我们的视角来看都是古人,可人家彼此差着好几百年。类似“我孝庄”之类的错误,始终不绝于书。何况那会儿既没搜索引擎也没考古与文献结合的科学研究,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也不多,大部分人还是文盲状态,犯错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题主说封神那种同人小说不算,我的理解是大概因为那是神魔小说,和真实历史已经没什么关系,也就不存在什么真实历史bug。但是,即使以这个标准来看,封神“我孝庄”的事还是不少的,别的不说,单是“陈塘关总兵李靖”这个头衔,就够乐好几天的。 还有,开篇第一章里,纣王就在女娲庙里题了一首七律:“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大商朝的七律,问问你们怕不怕? 其实许仲琳(姑且认为作者是他吧)还算是有学问的。《封神演义》还有个前身,叫做《武王伐纣平话》,是民间艺人攒出来的,bug更是满地都有。比如在中卷,姜子牙投奔西岐前,给自己算了一卦:“姜尚向西方观望,相真主,言明君在于何处。望见巨蟹宫生紫气,下接着西秦地。” 中国早在隋代就有十二星座的概念了,而且有分野相配。巨蟹座对应的是陕西一带,故称秦地。这个没问题——可是武王还没伐纣呢!哪特么来的西秦啊!!! 这种错误《三国演义》也不少犯。比如把虎牢关和汜水关当成两道关,关羽从许都北上,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能打到西北方向的洛阳去。还有第二回,刘备剿了黄巾,得授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这一行字可神了。定州这地方,汉代叫卢奴,是中山国的所在。后来历代改称中山、安州,一直到拓跋珪才第一次叫做定州。到了徽宗时,定州改称了中山府。换句话说,定州中山府,本来就是一个地方。刘玄德不愧是汉室宗亲,一个县尉能挂了三朝的职衔。 类似的错误,罗贯中犯了太多。而且有一个特别著名的错误,很符合题主要求,是作者自己的失误。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却说袁术暗有称帝之心,乃回书推托不还;急聚长史杨大将,都督张勋、纪灵……” 这是直接引用《三国志》的原文。《孙讨逆传》:“(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但是可能罗贯中那天写的太晚,光线昏暗,少看了一个”弘“字,古代又没标点符号,结果就把无辜的杨弘给”大将“了。 还有在一百二十回里,”(王)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这是抄《晋书》里的句子:”乃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老罗断错了句子,把“方”当量词用了。 《三国演义》里每次提到东吴,有一个固定句式介绍疆域范围:“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比如张松就说过:“东吴据六郡八十一州,民强国富,犹且不知足耶?” 江东六郡倒是能数得出来,但八十一州就简直胡闹了,汉代的州比郡大,到这儿完全被颠倒过来了,哪给你凑出八十一州来,整个亚洲才多大啊?不过这事倒不怪老罗。因为三国话本是在宋代成形的,当时的“州”,行政级别和管辖面积比汉代的州要小得多。对那时的市井百姓来说,“六郡八十一州”听起来再正常不过,说书人也只得这么说。后来传承下来变成习语,一直流传至今。 接下来稍微再点一下题,古书里有没有和“我孝庄”性质相同的错误呢? 有! 元曲名家睢景臣写过一个《高祖还乡》,讲刘邦荣归故里,一个当地村民认出他就是当初的无赖混混刘三。整个套曲写的极为风趣幽默,最后几句是这么说的: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实际上刘邦死后,庙号定的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一直到了司马迁,才把这俩合并,称为高祖。所以刘邦返乡的时候,那位村民断然不可能知道这位刘三改姓更名叫汉高祖。——当然,以睢景臣的学问,应该知道汉高祖的用法,只是元代的老百姓就知道汉高祖,为了押韵和方便观众接受,姑且留下了这么一个BUG,无损这部作品的精妙。 类似的bug,《西游记》里也曾犯过。第九回,泾河龙王犯了天条,求袁守诚救命。守诚曰:“我救你不得,只是指条生路与你投生便了。”龙曰:“愿求指教。”先生曰:“你明日午时三刻,该赴人曹官魏征处听斩。你果要性命,须当急急去告当今唐太宗皇帝方保无事。” 好嘛,这会儿才贞观十三年,袁守诚你就把李世民的庙号给算出来了。不光算出来,还敢大声嚷嚷。真追究起来,只怕你死的比泾河龙王还快。 结果泾河龙王也是病急乱投医。果然去求李世民救命,李世民故意找魏征下棋,不料魏征梦斩龙王。龙王冤魂前来索命,“太宗愈加惊恐。正朦胧睡间,又见那泾河龙王,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泾河龙王真是太实诚了…… 当然,谥庙超前这个问题,作者可以推说这是小说创作,不必深究。但曾经有一个不是文学创作的严肃场合,居然也公然出现过“我孝庄”的大BUG。 景初元年,曹睿在五月份要调整宗庙祭祀制度。结果有关部门递上来一份建议:”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 前头几句还挺像回事,曹操太祖武皇帝,曹丕高祖文皇帝(注意,不是太宗,也不是世祖),但后来就不太像话了——皇上您的庙号呀,不如叫魏烈祖。 这搁别的皇帝,估计早让人推出去斩了。我这还没死呢!你嚎的哪门子丧?但曹睿不知为什么,高高兴兴就接受了。或者说,这个庙号本来就是他自己授意别人起的。 这事很蹊跷,当时是景初元年,曹睿身体应该还可以,一直到次年年底,健康才急剧恶化。他为啥这么急要把庙号定下来?是因为预感到了自己活不了几年,必须先把庙号敲定才能踏实? 到底什么原因,现在无法揣测。至少孙盛对此是不屑一顾,嘲笑说“未有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昔华乐以厚敛致讥,周人以豫凶违礼,魏之群司,於是乎失正。“ 所以曹睿就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有资格翘着拇指说”我孝庄“、”我烈祖“的皇帝。 最后说个花边八卦吧,有点跑题,但也不算跑的太远。几十年后,若有人问同样问题,这个例子就可以用上了。 当代有一位老文学家,写了本书叫《曹操与献帝》,简介如下:它先是一部政治小说、军事小说,充满了对政治军事斗争的智慧权谋的描写,用人之道、施政之理、宫廷中和战场上的博弈,高潮迭起,令人叫绝。另一方面,作者还大胆地编织了一条爱情主线,活生生虚构出一位红颜知己,这本是一个俗套,却写得不同凡响、大气感人。   关于这本书的采访片段如下:   记者:您今年出版了《曹操与献帝》,同您以往的作品相比,《曹操与献帝》让人耳目一新,您为这样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做了怎样的准备工作?  作者:我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一直有浓厚兴趣,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研究。正是这种看来与文学无关的阅读与研究为《曹操与献帝》的写作做了准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作家,我始终怀有文学的企图,小说创作是我的主业,中国历史中故事浩瀚,可选择的题材很多。当我决定写《曹操与献帝》时,以往的积累发挥了作用。我很庆幸自己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进入作品。

一般来说,传输中的差错都是由噪声引起的。噪声有两大类:随机热噪声和冲击噪声。冲击噪声的幅度可能相当大,无法通过提高信号幅度来避免冲击噪声造成的差错,所以它是传输中产生差错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一、古藉简介
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
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

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

误解: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

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

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

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

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

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记录在古书上的灵异事件
古书有很多记载是当时以及现在都无法解释的现象,有些事件的发生颇为灵异甚至是恐怖,正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外星人”绑架 “西岩咀覃某,田家子也。光绪六年五月初八,晨起信步往屋後山林,见丛薄间有一物,光彩异常,五色鲜艳。即往捕之,忽觉身自飘举,若 在云端,耳旁飒飒有声,精神懵...

中国著名文献古籍有哪些
它的作用是叙述作者生平,概括全书大旨,品题得失,考辨讹谬。这种既有序又有解题的目录,不仅剖析学术流别,而且提要钩玄、举其大旨、“故虽书有亡失,而后之学者览其目录,犹可想见全书之本末”(朱彝尊《曝书亭全集》卷四十四),因此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历来被学者们所推重。流传至今的有宋代...

古书上有哪些关于桂圆的记载?
古书上“龙眼”一名虽没清楚的来源,却有几则有趣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摧田毁屋,为害一方。有英武少年名叫桂圆,决心为民除害。他只身与恶龙搏斗,用钢刀先刺出恶龙的左眼,在恶龙反扑时,又挖出其右眼,恶龙因流血过多而死,桂圆也因伤势过重去世。乡亲们将龙眼和桂圆埋在一起,...

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
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 30 周易,史记,论语等古籍的时间按排序最近在弄一个这样的文档... 周易,史记...《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

擅长为古书作序的宋代作家
洪迈的序文风格独特,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古书的内容和价值,同时又能深入到微观的细节之中,对古书的版本、流传、校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考述。他的序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还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例如,洪迈曾为《史记》作过序,在这篇序文中,他不仅对《史记...

为什么古书语言会有难读的地方?举例说明。
语言表达方式:古书通常使用繁复的修辞手法、典故、成语等,以及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等,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文本讹误:由于古书流传时间较长,难免会有文字讹误、版本差异等问题,这也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举例来说,比如《论语》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名人读书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排行榜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

图书的起源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利用过这种方法。我国的古书上就有许多"上古结绳而治"的记载。例如《庄子》中说:"昔者……民结绳而用之。"直至现代,这种结绳记事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

寒亭区17171903058: 论述题: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主要有哪些? -
里姣风朗: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一、古藉简介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

寒亭区17171903058: 校勘什么意思? -
里姣风朗: 校勘 正文 中国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中国古籍大部分是刊刻本,小部分是手抄本.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

寒亭区17171903058: 人的毅力有限度吗 -
里姣风朗: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鸿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因为我得到它们的时候,一生的日...

寒亭区17171903058: 说明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有误增字的常用训诂术语是什么 -
里姣风朗: 衍文

寒亭区17171903058: 古代为什么有通假字? -
里姣风朗: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假借,也叫通借字或同音字,是古人书写某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借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早晨的“早”写成了“蚤”.“蚤”的本义是跳蚤,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得以通用.对于这种通假字,古书注解一般用“...

寒亭区17171903058: 关于毕淑敏的一篇文章(急) -
里姣风朗: 《意林》 2006年05期 《人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毕淑敏 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鸿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

寒亭区17171903058: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共同点 -
里姣风朗: 一、 古今字 (一) 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