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历史,生物,地理提纲

作者&投稿:展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复习题纲。~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3 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日。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年。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4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面。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用越强。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2 气压带和风带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带,并考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移。 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到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分明,干季高温少雨,湿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3 常见天气系统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2、锋面天气系统: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略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象。§4 全球气候变化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季季节比较突出。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1 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2、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4)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3、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流的方向。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5、洋流的影响: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成荒漠。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输。§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的可再生资源。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标准。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高低。4、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利用方式多样化。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节流措施的有(3)(6)(8)。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2 山岳的形成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3、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力作用,不易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3 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以使河谷加宽。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高一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章 走进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 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2.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 细胞的统一性: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DNA.
  2. 细胞的多样性: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同.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本质) 无成形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泡等
  生物类群 衣原体, 支原体, 蓝藻, 细菌,放线菌(一支蓝细线) 动物,植物,真菌
   常见的细菌有: 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霍乱杆菌,炭疽杆菌.
   常见的蓝藻有: 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
   常见的真菌有: 酵母菌.
  二:(略)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
  一: 元素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
  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
  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 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
  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鉴定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0.1g/ml NaOH 0.05g/ml CuSO4 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 白 质: 双缩脲试剂 0.1g/ml NaOH 0.01g/ml CuSO4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成紫色反应。
  脂 肪: 苏丹三(橘黄色) 苏丹四(红色)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分为必需氨基酸(8)和非必需氨基酸(12)两种.
  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1. 构成方式: 脱水缩合
  脱水缩合: 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由2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连接两个AA分子的化学健叫肽键.
  2. 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
  假设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AA数为n
  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1
  若蛋白质含有m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m
  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假设AA的平均分子量为a,含有的AA数为n则,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a×n-18(n-m) 即:氨基酸的总分子量减去脱去的水分子总量
  3.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肽链的折叠,盘曲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 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功能多样性:催化功能.结构功能.运输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免疫功能等. 请举例:
  结构功能:羽毛.肌肉.头发.蛛丝
  催化功能:胃蛋白酶结晶
  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能运输氧
  信息传递功能:胰岛素
  免疫功能:抗体
  第三节 核酸
  一、DNA与RNA的比较(表)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化学组成 磷酸(P)+ 脱氧核糖+碱基(A.T.G.C) 磷酸(P)+ 核糖+碱基(A.T.G.U)
  存在场所 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主要功能 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核酸的种类及功能
  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和核糖核酸(简称RNA)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液对细胞进行染色。
  (2)水解时使用的是8%的盐酸,它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四、核酸的组成
  (1)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组成成分中的五碳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
  (2)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3)DNA 和RNA各含4种碱基,4种核苷酸
  (4) 核酸中含有的碱基总数为:5 核苷酸数为 8
  五.实验: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8%盐酸的作用: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动物细胞的细胞形态
  实验步骤:①制片 ②水解 ③冲洗 ④染色 ⑤观察
  结论: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少量DNA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六、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其中,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及特点:元素组成( C,H.O),特点: 大多数糖H:O=2:1
  2,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3、单糖、二糖、多糖是怎么区分的 ?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可被细胞直接吸收。
  二糖:由两分子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如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 蔗糖可 以水解为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 乳糖可以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 展示 课本 P31 2-11 〉
  多糖:由许多的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如淀粉、纤维素、糖原,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P31)
  4、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1.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2.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 缺铁性贫血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一些膏原体):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 蛋白质 糖类
  ↓ ↓ ↓
  磷脂双分子层 “镶嵌蛋白” 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 化 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略
  三、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
  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
  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
  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 少量能量
  或
  C6H12O6 2C3H6O3(乳酸)+ 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色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四、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
  反
  应
  阶
  段 条件 光、色素、酶
  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H2O → [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暗
  反
  应
  阶
  段 条件 酶、ATP、[H]
  场所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
  C3的还原: C3 + [H] → (CH2O)

  能量变化 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 + H2O O2 + (CH2O)

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高二地理复习提纲 ※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 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 第五节 人口迁移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 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 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知识要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 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 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知识要点: 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难点解析: ★①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 ★②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 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 ★③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 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 ①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 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 4、住宅区 ①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②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日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我只到地理的
一 填空
1 世界上最大的组织是( )组织。
2 亚欧分界线是( ) ( ) ( )()()()


急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历史,政治三门课的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部分(高一)第一章 行星地球§1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级别: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

高中人教版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知识总结 必修一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经济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世界贸易组织...

高中必修一历史目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总结,直接打印!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即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叙述了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内容与影响。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含义: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3、概况:武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各个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②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③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湖北人教高中政史地所有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

高一必修一历史地理政治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地理政治的知识点  我来答 1个回答 #话题# 疫情下的我们 wangpanyong110 2014-09-2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wangpanyong110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5740 获赞数:360700 毕业于河南大学地理专业,学士学位;从教23年,读过地理专著和教育学专著,现任中学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

温宿县19464936359: 急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地理,历史,政治三门课的知识点总结 -
貊炭烟酸: 必修一部分(高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级别: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因为地...

温宿县19464936359: 急求 高一政治历史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课标版 -
貊炭烟酸: 展开全部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

温宿县19464936359: 需要人教版高一历史、地理、政治必修一的详细讲解. -
貊炭烟酸: 历史目前必修一都说的是政治方面的吧 地理貌似说的是有关地球的知识 政治必修一学的是经济方面的吧 不知道课本一样不 我也恰好是高一的

温宿县19464936359: 人教版必修课高一地理,历史的第一课是什么说名称即可,章节或单元也说清楚 -
貊炭烟酸:[答案]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生物: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政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温宿县19464936359: 初一下册历史、地理、生物、政治(人教版)复习资料 -
貊炭烟酸: 地理: 第八章第二节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山地主要在北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 2.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欧洲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欧洲西部. 3.欧洲人...

温宿县19464936359: 高中必修一都有什么难点?
貊炭烟酸: 政治最难,因为要经常违背良心

温宿县19464936359: 初一人教版的地理、生物、历史、政治要怎么学吖 -
貊炭烟酸: 你们怎么才月考?! 你上课要跟上笔记,生物很简单,就是要把3个重点内容背一下,就搞定, 历史不会很难,就是那些甲骨文啊让你任图,(12生肖里的,你一看就会)还有什么这朝那朝的东西,还有一张战国的填充图,翻译古文什么的,不会很难.只要你看几遍数就行 地理基本上就是靠背了!哎,真同情你!!

温宿县19464936359: 如何学好初中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
貊炭烟酸: 一、《生物》(试验修订必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册包括绪论和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五章;第二册包括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

温宿县19464936359: 高中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怎么拿高分? -
貊炭烟酸: 政治历史主要是背诵,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多就是学说一些专业术语,至于地理,下学期的较为简单,但是生物较为复杂,建议你多看一些资料,生物仅仅靠老师说是不够的

温宿县19464936359: 高中政治历史生物地理怎么搞啊!!!
貊炭烟酸: 最主要都是靠你平时上课听懂了多少来定义,还有些要背的也别落下,最后结合题目,增强灵活作用能力.人教版的地理第一册需要更多的思维逻辑,文科生一般对地方时这些东西学起来比较吃力,因为这需要一定的理科基础,但是只要上课认真听了就应该没问题,不会的一定要问老师!学生物的捷径就是把老师上课说的重点背掉再看几遍说就应该OK了,我对生物是因为喜爱,方法就这些,但也因人而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