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吗?

作者&投稿:卢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明朝的皇帝一共有十六位,但是为何叫十三陵?因为有三位皇帝未能葬入其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听我来给您细说。

明十三陵的位置在北京西北郊的天寿山脚下,占地面积多达四十多平方公里,这里边埋葬着从明成祖到明思宗的遗骸。如果您去过那边,您一定会由衷地感叹它的壮观。

埋葬在这里的第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不了解历史的观众一定会奇怪,明朝是朱元璋打下来的,为什么朱元璋不埋葬在这里呢?难道是子孙的不孝,还是老朱有意而为之呢?其实都不是,那时候的首都在如今的南京,所以不葬在北京那是合情合理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北京的明朝十三陵,老朱自然是无法葬在这里。

要说起明朝十三陵就不得不从朱棣说起。朱棣是老朱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将首都定在了南京之后并没有忽略北方的重要性,尤其北元的势力还未彻底的消灭,所以就派他最能打仗的儿子朱棣留守在北京,并派以重兵把守。朱元璋告诉当时的皇孙子朱允炆“胡人不敬,诸王灭之”,可是朱允炆又问“诸王不敬”该怎么办?老朱当时沉默了半晌,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靖难之役过后,仅仅坐了五年的皇帝宝座的朱允炆还是被打败了,下落不明。从这时开始,朱棣就当上了皇帝,于是他便将首都定在了北京,才有了明朝十三陵。也就是说,朱允炆由于下落不明,自然也是其中一个未能葬入十三陵里的皇帝。

古代的普通人一般会在病重的那一年提前准备棺材,而皇帝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一个皇帝刚继位不久就会思考这些问题,即使皇帝自己不去想自己陵寝的位置,周围的大臣也会提前替你操心陵寝的位置。大家都知道皇帝选陵墓是个非常大的事情,这里边有很多讲究,尤其是中国人爱信风水之术。

明十三陵的位置也不是一下就定下来的,它的位置是经过了轮番的讨论最终才被朱棣拍板的。最开始,大臣们有的建议朱棣的陵寝要建在京西矿区的潭柘寺。因为,明朝对于佛教的态度是比较友善的,因为朱元璋在未参加起义的时候就是个小和尚。而且朱棣在打天下的时候身边就有一位妖人一样的僧人,也正是这位僧人的辅佐才得到了天下。

但是朱棣没有采纳这种意见,而是采纳了一位看风水的先生的意见,将陵寝的位置定在昌平的黄土山。后来将黄土山命名为天寿山,于是之后的皇帝都葬在了黄土山的附近。

将明十三陵选在北京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朱棣起兵的地方,而且北京有重兵把守。皇陵在古代是一个禁地,是要体现出皇帝的权威的,后人子孙拼死也要保护皇帝的陵墓的,放在这里是令朱棣比较放心的。否则无人看守的皇陵难免会出现像孙殿英一样的窃贼,令溥仪咬牙切齿。

大家都知道皇帝和皇后是要埋葬在一起的。朱棣的陵墓叫做长陵,朱棣的皇后,徐皇后先于,朱棣死去。于是,徐皇后是第一个埋葬进去的人。之后朱棣经历了几次亲征漠北,在最后一次的时候死在了征途上。从榆木川出发往北京赶,前后历经八个月才将尸体运回北京埋葬。

皇帝的陵寝装修非常豪华,就拿长陵来说,裬恩殿里边的柱子非常高大,数目之多,花费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几十根柱子无一例外全是楠木,这种木材的质量非常的好,直径很大,两个人都抱不过来。有些香楠木产量非常稀少,只在特定的地区和省份才能看到。然而这对于下西洋都不皱眉头的朱棣来说这还算事吗?往往皇帝的一道命令,无数的平民百姓都得冒着吸入毒气的危险前去伐木,所以每一根豪华柱子的背后都留着不止一个人的血。

十三陵中其余的陵墓分别埋葬着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一共十三位。

在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不是朱棣的陵墓,而是万历皇帝明神宗的陵墓最大、最奢侈。万历皇帝是明朝皇帝里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从十多岁就开始当皇帝,一共当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万历是一个不理朝政的甩手掌柜,关心政事不多。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有张居正给他兜着,等到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德朝庭是一天不如一天。

就这样的一位皇帝,平日里不思治国之策,为自己的陵寝可以说是非常上心。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忙着为自己选地方,前前后后一共修了六年才修完。每天光是工人的数目就有七万,不分白天黑夜地给他干活,好比在黑心包工头手下的搬砖工一样。前后一共花费了大明朝全年一年的收入,不可谓不多。

最后一位没埋葬进去的皇帝是谁?我想有些人会猜测是不是灭国皇帝崇祯呢?我来告诉您,还真不是。

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在歪脖树上上吊自杀。然而他的尸体被农民起义兵送到昌平去了,和他的妃子田氏葬在了一起,所以崇祯也是有归宿的。

没有葬进去的人是朱祁钰,也是一位特殊时期的皇帝。他的哥哥朱祁镇由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人抓走,朱祁钰当了几年代理皇帝。在哥哥被放回来的时候,朱祁钰不想放权,但是还是被哥哥抓住了机会发动了政变夺回了皇位,朱祁钰也被贬为王,自然就不能埋葬在皇陵里边。

为什么?

如果说前两位皇帝陵墓未在十三陵中还算说得过去,那么明代宗朱祁钰之墓又为何不在其中?毕竟他是在迁都之后登基的皇帝。原因其实很简单,他当初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完全是因为“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做临时的“替补君王”。



而明英宗被瓦剌释放后,明代宗却反咬一口,将明英宗软禁,并在名义上被称作“太上皇”,明英宗当然不可能甘心这样的结局,经过一番密谋,他又发起了夺门之变,成功复辟,此时换做明代宗被贬为亲王并软禁起来了。经历此番周折,即使明代宗曾经是一朝皇帝,明英宗自然是不会承认的,所以明代宗死后只能以亲王礼下葬,更别说葬入十三陵了。

除了上述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墓不在明十三陵,他的孙子朱允炆之墓也未在其中。原因还是源自那场“靖难之役”,正所谓“成王败寇”,当年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在那场战役中取得成功,随之而来的是朱允炆的失败下场,自此他的下落也就成了谜。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说他在熊熊烈火中被活活烧死的、有说他逃出南京削发为僧的,但这些说法至今也未得到验证。因此,建文帝算是“活不见人死不了尸”,明十三陵中也未留下他的一席之地。


你方唱罢,我登场。自英宗后,再也没发生“临危受命”的事儿。明朝皇陵最终为十三陵,名为“明十三陵”。

在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麓近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中国乃至全球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十三陵。

自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整个大明王朝共享国276年,历16帝。目前位于十三陵内的皇帝陵寝依次为:

成祖朱棣长陵、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祐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熜永陵、穆宗朱载垕昭陵、神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和毅宗朱由检思陵。

之所以天寿山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这三位皇帝的陵寝不在其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今属安徽凤阳)。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中,朱元璋不是名气最大的,也不是实力最强大的。可他凭着超人的眼光和领导能力,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地盘做强做大。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为自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了他一生的敌手陈友谅,并将其击毙。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率部亲征攻克武昌,彻底消灭陈汉政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韩宋政权皇帝韩林儿在瓜州渡江时溺死,朱元璋遂自立为吴王。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公元1367年),吴王大将徐达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吴政权领袖张士诚兵败被俘后自尽。当年年底,盘踞浙江的方国珍投降,朱元璋政权一统江南。吴元年十月,就在大明王朝开国前夕,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领军25万北伐中原。这一次北伐,是历史上第一次南方政权彻底碾压北方政权,从而完成全国统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建立后,南京便是帝国的首都。此后朱元璋虽然动过迁都凤阳和西安的念头,但直到他去世,大明的京师依然是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5月10日,朱元璋在南京皇宫西宫内去世,享年71岁,葬于孝陵。

辛卯,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才全部竣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

此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历代明朝皇帝的陵寝就都建在了北京。但作为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最高成就的明孝陵,其规制和模式却成为了历代皇陵的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京明孝陵

建文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太祖朱元璋第三孙。他的父亲朱标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是祖父朱元璋倾尽全力栽培的接班人。可惜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不幸去世,朱元璋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余,最终选择朱允炆为新一代接班人。

由于事出仓促,朱元璋在忙着剪除武勋集团为皇太孙继位铺路的同时,却让文官集团过多地影响了朱允炆的人生观。在文官们的灌输下,在朱元璋洪武朝行之有效的“亲王戍边”国策,被认为是影响皇权的洪水猛兽。

因此朱元璋刚去世,朱允炆就给自己的皇叔们开始下手。一串组合拳过后,周王、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湘王被逼自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被称为“靖难战争”的皇室内战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才宣告结束。关于朱允炆的结局,《太宗实录》言之凿凿,说他在皇宫奉天殿自焚而死。《明史》原则上维持了《太宗实录》的说法,但又加了一句朱允炆可能逃跑的尾巴。而在众多野史之中无不宣称朱允炆化妆成和尚逃出皇宫,如《明史纪事本末》中还有大段的细节描写。无论如何,在正史中朱允炆是死了。他的墓地在南京,但是具体位置在哪里,却受到了严格的保密。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景泰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仁宗朱高炽之孙,成祖朱棣曾孙,太祖朱元璋玄孙。作为次子,原本受封郕王的他和皇位是无缘的。但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他的大兄皇帝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皇帝被俘,北京危在旦夕。当时在京留守的文武官员经过反复权衡,将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帝宝座,并改明年年号为景泰元年。被俘的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帝,其长子朱见深则被立为皇太子,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朱祁钰只是一位过渡皇帝。但是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任用于谦、石亨等人击败瓦剌太师也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明的社稷,也为他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北京。兄弟相见之后,朱祁镇随即被“请”入南宫进行软禁。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已丰的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降为沂王,封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可惜天命终究不在郕王,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皇太子朱见济早夭,此后朱祁钰也一直未能生出一个儿子。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12月,朱祁钰身患重病。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自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朱祁钰连续三天不视朝。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景泰陵

2月1日,朱祁钰被废为郕王。2月19日,郕王去世,赐谥曰戾,葬祭礼如亲王例。景泰七年皇后杭氏去世之时,朱祁钰曾下旨在天寿山修建寿陵以安葬皇后,当然也是他自己日后的陵寝。但是现在的朱祁钰只是郕戾王,当然没有资格葬在天寿山。朱祁钰的最终墓地,位于北京金山(今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而英宗也在不久之后下旨将寿陵捣毁。

庚申,上回兵部臣曰:“郕戾王葬金山,与讦悼王及怀献世子坟园同处。宜于武成中卫拨官三员、旗军三百户守护。将见有投充军役者补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当年被叔父废去太子尊位的宪宗朱见深却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

戊子,上敕廷臣曰:“曩者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其郕王可仍旧皇帝之号,所有尊谥,礼部会议以闻。务合人心,毌乖典礼。” 仍令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随即经过廷议,朱祁钰的谥号被定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没有庙号,不能入太庙。此后朱祁钰每年的忌辰,乃至正旦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朝廷都会派人祭祀陵寝。但此时的景泰陵大体仍然是王陵级别,包括没有使用皇帝专用的黄瓦,仅是亲王级别的绿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世宗拜谒景泰陵之后,才改易黄瓦,并对整个陵寝规制按照帝王陵标准进行了调整。当然世宗这个著名的白眼狼也说不上良心发现,只是景泰帝和他一样都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世宗这样做,也是维护其自身合法性的一种手段。

结语:明朝三位不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其实原因各异。朱元璋的孝陵,是后世子孙的楷模。景泰帝的陵寝,体现了明代中期那段尴尬的历史。建文帝不知所踪的陵寝,则显示了皇权的残酷。





朱元璋没有在明十三陵内,不是所有明朝皇帝都葬在十三陵,这个陵墓是后来建设起来的。

因为朱元璋在南京的明孝陵里葬着,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后来迁都到了北京,明代宗被没有葬在北京的皇陵之中,所以只有十三陵。

因为有三位皇帝没有被葬在十三陵,他们分别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所以只埋葬了16位皇帝中的13位,所以也就被叫成十三陵。

因为有三位帝王没有被安葬在那里,分别是安葬在南京的朱元璋、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和按亲王资格安葬在景泰陵的朱祁钰。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我们知道,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而我们知道明朝的皇陵叫明十三陵,这个还成为了一个知名的景点,按道理说,十六个皇帝,一个一个陵,那应该是十六陵呢,怎么会是十六陵呢?会不会是有人合葬了呢?这个当然是不可能,合葬的是只有皇帝与皇后,不可能是皇帝与皇帝一起的,毕竟在人世的时候,只有一个...

为什么明朝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吗?
之所以天寿山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这三位皇帝的陵寝不在其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今属安徽凤阳)。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中,朱元璋不是名气最大的,也不是实力最强大的。可他凭着...

明朝总共有十六位皇帝,为何明朝的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
首先,声明一下,既然题目讨论的是“明朝16位皇帝”,那么咱就以“生前在位且被广泛承认”的16位明朝皇帝。睿宗献皇帝朱祐杬,以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四世先祖,均为追尊,是为“非生前在位”,不列入讨论。懿文太子朱标,薨后曾追尊兴宗孝康皇帝,此后复称懿文太子,是为“不被广泛承认”,亦不列入...

明朝的皇帝有16位,为何北京的明朝皇陵却是“十三陵”?
明朝皇陵只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历届在位皇帝的墓葬群,在北京的天寿山。明十三陵是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

朱元璋陵园为什么一个叫明祖陵一个叫明孝陵?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陵墓称为"明陵",而其中有两座较为著名的陵墓,分别是"明祖陵"和"明孝陵"。"明祖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灵谷寺山南麓。因为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陵墓被称为"祖陵",也有人称之为"太祖陵"。而"明孝陵"是朱元璋的孝子建造的陵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将其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即景泰陵。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他的景泰陵与十三陵相比就显得十分破败寒酸。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陵区,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清朝顺治年间,清廷以帝礼改葬崇祯。南明曾先后给崇祯上庙号“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庙号“怀宗”。后来,清廷去掉了“怀宗”的庙号,改用谥号“庄烈愍皇帝”,并使用南明“思宗”的庙号,将崇祯陵寝命名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简陋的一座。综合起来,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陵墓却叫“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也成为了一个景点,但是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之所以被称为明十三陵,主要因为其余的三位皇帝的陵墓没有埋在北京,因此只能叫明十三陵。先介绍一下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其中埋葬了明朝十三个君王,分别是长陵安葬明成祖朱棣,献陵安葬明仁宗,景陵安葬明宣宗,裕陵...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明朝的皇帝一共有十六位,但是为何叫十三陵?因为有三位皇帝未能葬入其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听我来给您细说。明十三陵的位置在北京西北郊的天寿山脚下,占地面积多达四十多平方公里,这里边埋葬着从明成祖到明思宗的遗骸。如果您去过那边,您一定会由衷地感叹它的壮观...

明朝十三陵分别叫什么名字(如:定陵)
明十三陵是位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处的一个著名的陵墓区。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在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后人称为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于昌平县天寿山下的盆地中。其中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朝明明一共有16个皇帝,那为什么只有明十三陵,而不是明十六陵呢? -
狐邵曲必:[答案]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13陵为什么叫明13 陵这个名字?
狐邵曲必: 因为十三陵埋葬着明朝开国以来除朱元璋等三位皇帝以外的明朝所有共13位皇帝,顾名思义称之为“明十三陵”.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朝共有16个皇帝,为什么是明十三陵?
狐邵曲必: 1 明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2 建文帝被成祖簪位流落失踪,传说不一,有说武昌洪山有其坟茔.3 景泰帝经土木之变代英宗入继大统,后英宗迎回,南宫复辟,景泰遂薨,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原来在十三陵为其建的寿陵,百年后埋葬了只当了29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也就是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 -
狐邵曲必: 好像是有十三个皇帝埋在那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帝有十六位,为什么明十三陵只有十三位皇帝? -
狐邵曲必: 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
狐邵曲必: 其中3位是南明的皇帝,没有算如明十三陵 中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朝几个皇帝 为什么是明十三陵
狐邵曲必: 因为有三个没葬入那里1 明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2 建文帝被成祖簪位流落失踪,传说不一,有说武昌洪山有其坟茔.3 景泰帝经土木之变代英宗入继大统,后英宗迎回,南宫复辟,景泰遂薨,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景泰陵,原来在十三陵为其建的寿陵,百年后埋葬了只当了29天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也就是现在十三陵中的庆陵.应该只有16名皇帝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为什么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 -
狐邵曲必: 后朱棣夺取建文帝的皇位,迁都北京,所以才有后来的明十三陵. 所以,明十三陵中朱棣是明朝迁都后的第一位皇帝,当时明朝国力强盛,边境安定,有能力为其修建宏大的陵墓.另外封建制度中长幼有序,子孙不能超过祖宗的坟墓规模(当然也有人不遵守)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十三陵是哪朝的?这个朝代有多少个皇帝?其他皇帝的陵墓呢?
狐邵曲必: 这十三陵就是明朝的十三个皇帝陵墓.可是,历史上的大明江山共有有十六个皇帝,怎么就十三个陵墓呢?这得从明朝皇帝说起.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做过和...

兴隆台区15725959179: 明十三陵之谜 -
狐邵曲必: 明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和江西术士等前往北京一带 卜选陵址,永乐七年选中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因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 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北面的“龙脉”太行山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 地三峰并峙,如拱似屏.前山一马平川,名堂开阔,蟒山绕其左,虎峪居其 右,.外围层峦叠嶂,群山罗列回护如“万骑簇拥”“千官侍从”.正所谓 “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只配帝王享用的行胜宝地.江西术 士廖钧卿等将图纸呈进给朱棣,朱棣看后十分满意,遂“封其山曰天寿山”则 吉动工兴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