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格律寻找孟浩然的诗 有小拗大拗孤平的……

作者&投稿:察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按格律诗要求,这首诗是否有错~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92202.html?si=2&wtp=w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觉得吧,你这首诗第一句最后那个字的平仄就有点不对。应该为平音吧。貌似以前学语文的时候老师说七律的第一句句尾也要用平音的说。

————————————————————————————————————
律诗对仗:
1、对仗的特点与要求: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对之分)(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联绵对联绵)
(2)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对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3)对应位置上的词组结构式相同或相近。(相同谓工对,相近谓宽对)
如: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又如: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
2、对仗的几个概念
(1)正对与反对:近义词对仗叫正对,反义词对仗叫反对。
(2)工对与宽对:严格遵照对仗要求的工稳对仗叫工对,放宽格律要求的对仗叫宽对(如介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3)句内自对
(4)流水对
3、对仗的规则
律诗的中间两联务必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以课文三首律诗为例。)绝句可视为截律诗一半而成,所以一般(首或尾)有一联对仗(可以课文两首绝句为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其中尾联提及四个地名,叙述了作者顺流而下穿过长江三峡的历程,这种由先至后地叙事的对仗,又叫流水对。颔联对句第三、四字“诗书”是并列词组,依对仗特点,可推知出句中的第三、四字“妻子”应该也是并列词组,应释为“妻子儿女”。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05401.html?si=1&wtp=wk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押韵

亦称“压韵”。作诗歌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旧因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诗歌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近体诗押韵

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不论绝句、律诗、排律,都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古体诗押韵

古体诗押韵较宽。可转韵,或邻韵通押;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声,不同声调一般不相押,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通韵

诗韵术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险韵

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平仄

声律专名。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定格凡四式,见近体诗格律。

三平调

诗律术语。指诗句末选用三个平声。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孤平

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绝对无法换平声字时,则要采取“拗救”的办法。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诗人中有故意为之者。如清王轩《声调谱序》云:“朝(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拗救

诗律术语。要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1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个平声字作为补偿。2对句相救。A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B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对仗

诗律术语。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相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但时有作偶句者。

工对

诗律术语。对仗须用同类词性,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歌词,虚词对虚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称之工对。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宽对

诗律术语。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

借对

诗律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流水对

诗律术语。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回答者: wuminq2007 - 试用期 一级 8-19 19:48
(主要以七言律诗为例,五言律诗可以看成七言律诗每句截去开头两字。绝句则可以看成将律诗截去两联。)

1。二四六平仄交错,也就是第二字如果是平,那么第四字必须是仄,第六字必须是平,反过来,第二字是仄,那么第四字必须是平,第六字必须是仄。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就是拗句。这一条有例外,参见后面拗救的部分。
2。一联之中,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对,比如说第五句第二字是平,那么第六句第二字就是仄,反之亦然。不遵循这个原则就是失对。
3。相邻两联的邻句中,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同,比如说第四句第六字是平,那么第五句第六字也必须是平,不遵循这个原则就是失粘。
4。第二,四,六,八句结尾必须是平声字,而且须押韵。律诗押韵应遵循平水韵(有人主张新韵,偶不鼓励这么做。)。绝句有时可以押仄韵,不过是变格,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5。第三,五,七句结尾必须仄。第一句结尾可平可仄,如果是平,则必须也押韵,但是可以押邻韵。
6。每句最后三个字不能是平平平或者仄仄仄,否则就是下三平或者下三仄,这种句式一般只能用来写古诗,用在律诗中就是拗句。下三平律诗是绝对禁止的,下三仄有例外,参见后面拗救的部分。
7。每句最后三个字也不能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否则也是拗句,不过这一条有例外,参见下面拗救部分的介绍。
8。如果一个律句以仄平声收尾,那么第三字到第五字中至少必须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
9。第一字和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五字一般受到第6,7,8条的限制,大部分情况下必须拘。
10。律诗按照第一句的第二字与第七字的平仄可以分为四种格式:
(可表示平仄皆可)下面标出第一句的平仄
平起仄收: 可平可仄平平仄
注意这里第五字必须是平,否则违反第7条。
平起平收: 可平可仄仄平平
注意这里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违反第6条。
仄起平收: 可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这里第三字用平是正格。参见下面拗救部分的介绍。
第五字正格必须用仄。否则违反第7条。
仄起仄收: 可仄可平平仄仄
注意这里第五字必须是平,否则违反第6条。

有了首句,就可以根据上面9条原则将剩下的七句推出来。以仄起平收格式为例:

1。可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注意二四六必须对(原则2),所以为(未表示未知)
未平未仄未平未
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原则4)所以是
未平未仄未平平
由于最后两字是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原则6)
所以最后第二句平仄格式应当是:
2。可平可仄仄平平
第三句注意二四六必须粘(原则3),所以是
未平未仄未平未
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原则5),所以是
未平未仄未平仄
由于最后两字是平仄,第五字必须是平(原则7)
所以最后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应当是:
3。可平可仄平平仄
第四句和第二句的做法类似:
4。可仄平平仄仄平(注意第三字必须是平,否则犯孤平,违反原则8)
下面按照类似的方法:
5。可仄可平平仄仄
6。可平可仄仄平平
7。可平可仄平平仄
8。可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三种格式的律诗的全篇格式,留给大家当作业了:)

拗救:
前面说过原则7和8都有例外,这些例外就是所谓拗救。
七言律句如果以仄平收尾,那么如果第三到第五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犯孤平(原则8)
:比如
可仄仄平仄仄平
这就是犯孤平。这句的正格应当是可仄平平仄仄平。另外有一种变格,即
可仄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符合了原则8。虽然这句结尾是平仄平,违反了原则7,但是是允许的,这就是原则7的第一个例外,就是孤平句的本句自救。

第二个例外就是,律诗第七句许多时候如果是
可仄平平平仄仄
可以改成
可仄平平仄平仄
这样是允许的,尽管同时违反了原则1和原则7。注意这里第三字必须是平才可以用这种变格。

第三个例外:
七言律句中
可平仄仄平平仄
可以改成
可平仄仄仄平仄
这样也是允许的,虽然违反了原则7。这种情况下,其对句一般要改成
可仄可平平仄平
但是也可以不改,这种句式虽然是拗句,但是在律诗中是允许的。
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极端到这种句式:
可平仄仄可仄仄
这种拗句必须救,对句应当是
可仄可平平仄平

您提供的五言句常格,唐诗中一三不论为常规,是为“小拗”,唐诗中并不忌讳现代“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这种孤平在名人名作中很多。至于“孤仄”、“三连仄”这些,唐诗宋词更无禁忌。二四五分明也是常规,通常是不能拗的。二四拗了属于“大拗”,必须通过本句自救或对句相救来实现“拗救”。
高手出现大拗,多系刻意为之,不是为了保持原来的意境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像我们这些新手爱好者,由于我们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有时是找不到合适的用词,有时是嫌麻烦,不懂格律要求的也不在少数。
孟浩然是唐诗中的顶尖高手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与王维、李白、王昌龄、杜甫等人交好。这样一位高手,如果可以去做律绝,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可惜的是,他们那个时代,唐诗并没有形成定格,属于发展兴盛的初期。连稍后的诗圣杜甫都是到了晚年才精心潜修格律诗的。
孟浩然传世作品很多,虽为唐诗,但很多都系古风,并不是格律诗。初唐时期的很多名人名作都是不能苛求诗律的。李白杜甫的一些佳作也不能。他们的部分所谓“绝”、“律”,都是后人好意强加的。
由于您没有列出这两句平仄的字眼和出处,所以在下不好乱说。如果您能列明内容,在下一定勉力解说一番。
若按五言基本句式,仄仄仄仄仄应为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应为平平仄仄平,属于一位拗三位救的本句自救,没有任何问题,并没有孤平,只有今人所谓的“孤仄”。如果没有三位来救,成了仄平仄仄平,当然就成了孤平。唐诗高手传世之作中,没有唐诗忌讳的孤平现象,更何况孟浩然这种高手。
至于首例全仄,如果您对平仄的判断非常正确的话,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这首诗不是格律诗;二是孟浩然刻意为之以抒发完美的意境。
另外需要提醒楼主的是,我们初学者经常利用今韵来判断唐诗宋词的用字平仄,这是不行的。因为今韵与古韵相比,很多字的发音和声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平水韵》来判断唐诗宋词的平仄和用韵也不能完全正确,何况今韵。唐诗宋词的用韵主要依据《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却是出现于宋末,真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在元代。对某个字的平仄确有疑问,在下通常会核对《康熙字典》,但也经常徒劳无功。至于《新华字典》,在下不知翻过多少遍。用来理解古诗词中很多字的字义会有帮助,但平仄却不会完全根据《新华字典》来确定。而且,许多古字在《新华字典》中已经消失了。

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你好



cvhbdcx


通过格律寻找孟浩然的诗 有小拗大拗孤平的……
高手出现大拗,多系刻意为之,不是为了保持原来的意境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像我们这些新手爱好者,由于我们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有时是找不到合适的用词,有时是嫌麻烦,不懂格律要求的也不在少数。孟浩然是唐诗中的顶尖高手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与王维、李白、王昌龄、杜甫等人交好。这样一...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律义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韵译: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

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晚泊浔阳望庐山》
”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

孟浩然田园诗词
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eschangsha 高粉答主 2018-04-11 ...

孟浩然代表作
孟浩然的代表作:《秦中寄远上人》、《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1、《秦中寄远上人》唐·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译文: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举步维艰。

孟浩然的古诗
孟浩然的名句 一、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二、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

赏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注释】过:拜访,探访,看望。 具:准备,备办。故人:老朋友。 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合:环绕。 郭:指村外。轩:窗户,门。 场圃:农家的小院。

秋宵月下有怀 这诗词格律对吗?
《秋宵月下有怀》是七言律诗。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译文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

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___【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孟浩然关于七夕的诗词《他乡七夕》鉴赏
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唐诗中有拗句的诗 -
太乖甘复: 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举例: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唐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与诸子登砚山的平仄分析 -
太乖甘复: 楼上怎么也认为三平尾,哪来的三平尾!!!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什么是拗救? -
太乖甘复: 拗救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诗词格律中的拗救 -
太乖甘复: 拗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便是王力先生的著述也未能详尽.现在有关拗救的论述中,有一篇我最推崇的网上文章,题为《对“拗句”与“拗救”的全面总结》,由于篇幅所限,文中没有举例,但因为采用的是“穷举法”,所以内容非常清晰、...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拗句是什么意思 -
太乖甘复: 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 读音问题 1、niù jù(音六句),此为错误. 2、ào jù(音奥句). 关于读“niù jù”的问题,在目...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如何分析一首诗的平仄和拗救 简单一点说 还有以下练习 分析平仄和拗救 -
太乖甘复: 所谓平仄,是指汉字读音的音调,简而言之就是古代汉字有四音为平(阴平和阳平)上(shǎng)去入……现在入的读音多在地方方言里分布,普通话已经没有入的读音,所以现在一二三四声分别对应阴平阳平上去……拗救,就是出现不符正格规定的句子或字词时需要在后边补救,称拗救,也就是比方本来按正格该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前边写成了“平仄仄平”那后边就要想办法补救,“仄仄平”,格律诗是技术活,有时候不完全按格律也有经典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请问七言格律拗救,当句救,这样可以吗? 常规: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后:仄平平仄平仄平 -
太乖甘复: “平仄平仄平”这样的句子最好不要使用,因为这一句式已经介于律句和非律句的边缘.“仄仄平仄平”在格律诗中远不如“平平仄平仄”常见,能够找到的例子多是孟浩然的作品,如“八月湖水平”(《临洞庭上张丞阳》)、“北阙休上书”(《岁暮归南山》),而“平仄平仄平”则更为罕见,恕我一时半会儿还没想到可以举出的例子.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唐诗格律有“拗救”,有规律可循吗?
太乖甘复: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 基本形式 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诗的拗救法是绝句中的么?什么是拗救法? -
太乖甘复: 【拗体】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前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17384841481: 词常识中的拗句有哪些重要特征?
太乖甘复: 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拗句只会出现在词中的律句结构... 数中调和长调中有拗句.这特殊格 式的律句就是拗句了.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