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要付出什么代价?

作者&投稿:员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惊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不知不觉间,又快到一年六月。不知勤恳伏案的你,内心几分激动,几分忐忑?

高考。多么平凡的两个字,可组合在一起,却好像忽然有了万钧之力。也许当你累极又不敢停下手中笔,当你满怀期待却发现自己不升反降,当你想努力却无从下手满心灰暗,你也曾暗暗咒骂道:“呸!什么劳什子考试!”但是你知道吗,其实百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有过相似的经历。

科举制,于隋朝初起,唐朝完备,宋朝进一步改革,明朝鼎盛,清末科举制被废。我们不妨来编个故事,有个叫张三的人,生活在清朝。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张三降生了,他紧闭眼睛,哇哇的哭着,听见有个男人的声音说道:“是个男娃,咱家光宗耀祖有望了。”于是,等张三大些了,他爹就撵鸭子似的把他撵进私塾,跟着先生啃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张三一点也不喜欢这些,可他爹说了,要是连童试都过不了,就等着父子关系一刀两断吧。张三没办法,苦着脸继续学。就这样好几年过去了,终于,先生捻一捻胡子,点一点头,“你文章进步了不少,去考考童试吧。”张三和其他四个同县考生互相担保,他们县的癝生也作了保,又经历一番搜身,方才进入考场。张三抹把汗偷偷打量,才发现居然有人须发皆白了还来考试,不由一阵唏嘘。

开考了,张三下笔如有神,待终考,在一众心事重重的人群里自信满满走过去。果然,虽然没拿到第一名,但也过了,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放榜那天,他爹高兴的多喝了二两酒。但光考了童试还不够,他爹盼着做大官呢。张三继续努力,每天埋首经卷,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模板都练得溜熟。又过了三年,去省城参加乡试,第二年,又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结果都不错。够规格的考试都经历过了,就剩下皇帝主考的殿试了,张三一鼓作气去了,拿了第二甲,被送去翰林院深造三年,接着又考试,考的好就留在那儿当翰林院编修,考的不好,再不济也有个知县当当。张三挺淡定,正常发挥,如他爹所愿当了大官,光宗耀祖了。

写到这儿,已经是大欢喜结局了。不过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颇有点在看开了挂的主角文之感?没错,我们编的张三,确实是走的开挂路线。要知道,在真实的科举考试里,别说一路顺畅的考至殿试了,好多人光童生试那儿,就被卡住,生生从年轻人熬成中年人,再不济,从中年人熬成老年人。往往是熬了大半辈子,熬花了眼,佝偻了背,僵固了思想,才换来一个小官当,或者开个私塾勉强糊口。古人为了生存,未必比我们轻松。我们虽然也得在学校学各种知识,可我们学的广博,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这在当时的读书人里,可是不敢想象的。穷一点的人家,连书都得自己手抄笔录。也许你会说,他怎么这么傻,考不上就别考了呀。但作为满肚子僵化八股的读书人,什么营生活计也没有,又不屑与小贩为伍,除了死磕功名也没太多选择。

也许有人又会说了,考试多苦呀,不考试多好。想不考试是吧?可以啊,咱们把时间线再往前挪挪,也不挪多了,就到魏晋吧。魏晋时期,门阀世族专政,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根据人品来划分等级举荐人才。嘿,听起来挺简单是吧?你一撸袖子,说:“我从今天开始,天天学雷锋做好事!"打住打住,你还是太天真,既然选官的权限落在了他人之手,选谁还不是他说了算?所以在当时,常常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官”的尴尬两极分化,说白了,你若是生在世代簪缨之家,就算你做尽偷鸡摸狗的事,天天寻欢作乐,照样有人举荐;若是出生平常人家,就是品行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啊,以考试选拔人才,看起来似乎挺麻烦的,但好处也是大大的。

可以说,考试选拔给了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你的实力强,拥有的选择就多;实力弱,拥有的选择就少。尽管这看起来有些残酷,但总比只看出生,一开始就设定好你的一生来的痛快,至少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拥有了搏一搏的机会。所以啊,亲爱的考生们,高考的战鼓已经擂响,成王败寇,在此一搏,谨愿诸位,以笔为剑,扫平前方一切阻碍,一往无前!



需要付出十年寒窗苦读的代价,比如我们知道的头悬梁锥刺股,就是为了读书所付出的辛苦,所以古代的读书人真的是非常的辛苦。

首先这些考生先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读,还很费银子的。经过一层一层的考试和选拔,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有的人甚至考一辈子都没考到什么功名,还把一家人都拖累穷了。很多人因为读书甚至熬坏和眼睛和身体,都还和科举无缘。

需要付出寒窗苦读的代价,古代科举真的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十年寒窗课不是说笑的,而且有些人家里贫穷出去科考可能还要倾家荡产,而且科举之时封闭考试很多人身体还受不了。


古代的人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要付出什么代价?
所以在当时,常常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官”的尴尬两极分化,说白了,你若是生在世代簪缨之家,就算你做尽偷鸡摸狗的事,天天寻欢作乐,照样有人举荐;若是出生平常人家,就是品行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啊,以考试选拔人才,看起来似乎挺麻烦的,但好处也是大大的。可以说,考...

为什么古代的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
一般中榜者就可以被称为进士,发布的榜就被称为金榜,因此,有金榜题名之说。所以古代的人为什么金榜题名之后就敲锣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都非常难,要经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来源网络 扩展·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积...

为了科举作弊,古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夹带”就是将有关考试资料私藏衣物之中,带入考场,又称怀挟,是科举考试中最常见的舞弊手段,搜查挟带也是科举关防的主要任务。许多朝代科举规定,士人应举,除允许携带《韵略》之类的韵书进入考场以外(那是由于各地方言不同,考诗赋时,供统一韵律之用),其他书籍和与考试有关的文字,一律不准携带...

你如何看待古代一篇文章定人生这样的设定?
这样他们有的人十年二十年都在读圣书,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他们在科举考试之前有的就只做这一件事,就是读圣贤书。那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这样虽然提高了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但是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他们只专注于读圣贤书。三、写篇文章决定一生也有悲剧古代的学...

从哪个朝代开始科举考试的?
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隋朝时建立,为了能够加强皇权的统治,执政者用科举制...

哪些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科举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有多高?
女人,杀人,有犯过罪的人,都是不可以参加的,一个家庭里面如果有干捕快的话,三代人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抗拒和考试对于考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考生家世清白,三代以内没有犯罪记录,而且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作弊的话,被发现会有非常严重的惩罚。

儒林外史中的小故事(原文)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

哪个朝代女子可以参加科考
林幼玉是科举开考以来,第一名参加童子科的女子。幸运的是,林幼玉通过了童子科的考试,被宋孝宗下诏,封为孺人。孺人是宋朝赐予官员母亲或者妻子的封号,官员通常为通直郎以上、承议郎以下。在明清时期,孺人是七品官员母亲或者妻子的封号。虽然林幼玉并没有被宋孝宗任命实际官职,但她的出现,依然具有...

北宋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立的防作弊措施,是怎样的?
所以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唐到五代科举考试作弊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平常的事情。虽然唐五代的皇帝也都很清楚这个现状,甚至也采取了对应的措施。比如武则天时期就在科举考试中行“糊名”的方法来杜绝批卷者出现看人批卷的情况,又比如唐高宗之后,为了杜绝夹带作弊的情况,朝廷还会在科举考试的入口中设士兵来搜身。可以...

科举制度从什么朝代开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1、隋文帝杨坚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隋朝大业元年(605)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从此我国科举制度开始实施。隋朝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绵延了1300年。2、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

源汇区14792503512: 古代为了考上进士而学习一辈子的例子 -
展虏可维: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明清,虽对考生有一定的身份或其他限制,如倡优、皂隶出身者和居父母丧者不许参考,但对考生的年龄从未有过任何限制.自唐代以来,高龄中举及第者历代皆有.尤其是在清代,高龄及第还被视为“熙朝盛事”,...

源汇区14792503512: 为什么古代人拼死拼命参加科举 -
展虏可维: 首先,因为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生活都很窘迫,很多人都读不起书,所有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就是他们逆袭的最佳途径,它给了读书人一个希望,一旦高中,就能够平步青云. 其次,读书人都有些书生气,且兼有傲气,渴望名利,都想着能够一朝高中名誉天下,光宗耀祖. 最后,是因为确实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做官,为国家谋利,为百姓谋福.

源汇区14792503512: 科考会维持九天九夜,古代科考制度有多么严格? -
展虏可维: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参加考试的考生是要经历9天9夜的时间,才能够将全部的试卷都给答完,而在这期间,考生们只能够待在自己的屋子中,所有的活动都只能够在这个小屋中完成,就算是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情也是不允许出来的,直到考试完成之后才能够出来.因为考试的时间比较长,有一些考生会自己给自己备足一些粮食,同时朝廷也会给这些考生去准备一些日常的用品. 在古时候,贫穷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只能够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但是因为这场考试是在全国内进行选拔的,所以说有着非常大的竞争力,而且有许多人都会因此而被刷下去,很少会有人能够金榜题名,因为毕竟当时状元只能有一个.

源汇区14792503512: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力争录取公平 -
展虏可维: 1、一般来说,是宋朝最公平,原因是:2、科举虽然起于隋朝,但是时间较短.起步之初,史料记录也较少,隋朝的科举不好做研究.3、唐朝科举主要缺陷是三点,第一点是录用人数太少,初期每科只有3~5人,多数时候只有十几二十人;第...

源汇区14792503512: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
展虏可维: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

源汇区14792503512: 对比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
展虏可维: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异同点.【异】当今应试教育的考试是以淘汰为目的.在众多考生当中仅仅有比例很小的人会选择复读,而且复读的成功率未知,复读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所以如果一些记忆力差的,天生考试能力差,但是却有其它...

源汇区14792503512: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平民,想要一展长才受到中用,可以用哪些方式出人头地?(多重选择) (A)接 -
展虏可维: b和e,c有可能.a,当时教育是很珍贵的资源,一个平民不太可能.c,存疑,因为当时工商业者并不向后来那样地位低下,经营商业然后走向人生巅峰是有可能的,d,最不可能,战国时没有科举.

源汇区14792503512: 古人为什么学习对联??? -
展虏可维: 古之读书人要考取功名、出人头地,都是学习诗词歌赋,而我们现代的数学、物理之类的自然科学在当时并不发达,也不流行,更不考试.而对联正是科举制度所考的文章的基础,所以,儿童自三字经以后逐步开始学习对联,字数少,简单,而后逐步至诗词歌赋.

源汇区14792503512: 对比唐代科举至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你认为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 -
展虏可维: 异同就是当今的社会比以前的进步,考试范围也绝对比当时要广.别说如今的考试,就是当时的科举都使原来性本善的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走向迂腐的深渊里,即使得到了功名与利禄的也把出名前的人格给出卖了,为了自己出人头地,把给自己养育大的爹娘丢下了,认为那股穷算样会妨碍自己.范进,孔乙己,蒲松龄就已经是很典型的例子了.

源汇区14792503512: 明清科举制度 -
展虏可维: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民意识的觉醒,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八股取士已逐渐暴露出其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顾炎武于《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