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思想方面,大秦帝国,商鞅与韩非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者&投稿:爱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析商鞅与韩非思想为何不同?~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文化发展与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儒、道、法、墨、纵横、兵、杂、小说、阴阳、农、医家等。百家争鸣即有不同思想之争,也有相同思想内不同分支派系之争等。
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以及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而法家思想对于中国形成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首推商鞅,因为他成功实施了变法,在政治、法治、经济、军事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说构建了中国封建专治统治模式,而韩非作为法家的重要的发展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实现“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将法家思想运用到治国当中。
商鞅与韩非的思想不同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环境不同
战国时期是奴隶分封制崩溃、封建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由奴隶阶段与奴隶主的的矛盾,变化为新兴的土地所有者与奴隶制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商鞅的变法迎合了君王富国强民的需求,维护了新兴统治者利益。
而韩非所外时期是战国末期,秦即将统一六国,东方六国相继灭亡,这一时期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其理念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这一时期历史的潮流也趋向统一,迫切需要一种适应统一天下后的治国思想体系。
思想来源不同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鞍少好刑名之学。”商鞅的法律思想起源于重刑思想,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商鞅受到法家李悝撰写的《法经》影响,并且吸收了魏文侯改革和吴起变法的历史经验,同时结合秦国当时社会现状,提出并实行了军事、政治、农业等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韩非最大的特点在于吸收、合并、改进,将商鞅的“法”、申不害“术”、慎到的“势”相结合,同时吸收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关于君权统治的部分思想,同时将荀子的人分贵贱也纳入体系中,强调君主权力与地位。
商鞅思想,重点在于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商鞅认为图王霸,要以刑罚为根本。商鞅变化中《垦草令》主要内容改革户籍制度 、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商鞅的变化在经济上,改变了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政治上,使国家机构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士兵战斗力,发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础。
韩非思想,重在治理国家 韩非对法家思想进行总结,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认为君主要想树立自己的独尊地位,要用法治的手段制服民众,要赏罚分明,把刑的威慑力和利的诱惑力结合起来驾驭臣民。

商鞅、申不害两人各有侧重点,而韩非子则是后世公认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如果说谁是法家代表者,那么商鞅是实践派的代表,韩非子则是理论派的宗师。

商鞅、申不害,以不同思路推进秦、韩两国变法,效果截然不同
我们先看看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的基本情况。
商鞅(即公孙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9年,内容主要集中于对秦国社会各阶层的约束、管理和奖惩上,比如:
禁止私斗、鼓励为国作战,以军功换取爵位;
设立连坐制,若举报他人违法行为,可按照在战场上杀敌的标准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严惩;
因偷奸耍滑而导致贫穷的,直接收为奴隶,也就是说,必须得干活,尤其是打仗和种地,即“农战”;
即使是王室宗亲,如果没有建功立业,也得被从宗族中踢出;
这还不算完,所有人的待遇,细致到穿什么衣服、能雇多少个佣人、死后墓前种几棵树,都与功劳、爵位严格挂钩。

而这一变法的效果也立竿见影: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段话就不需要解释了。商鞅变法,让之前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精神面貌、社会秩序为之一变,国力也随之暴增,其后就开始了吞并天下的步伐。
而申不害变法开始于八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1年,对于其具体措施,史书中记载得非常精简。《资治通鉴》中用了八个字:“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即为对内整顿政风,对外与各国四面逢源;《史记·韩世家》中仅有四个字:“脩术行道”,即:运用驾驭群臣的权术来治国。
而韩国的变法效果就比秦国差得远了,《史记》里说:国内得到治理,诸侯国没来欺负我们;《资治通鉴》中则称:申不害在世的15年里,国治兵强。
但在申不害死后,韩国彻底沦为了鱼腩,成了其后100多年中秦国眼里的头号软柿子,年年被动挨打、毫无抵抗之力,直至首个被灭。
为什么两大变法差距如此之大?后来的韩非子点出了原因。

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点出两大变法的不足,整理出系统的法家理论
对于这二位前辈的变法,《韩非子·定法》各用了一个字进行总结:

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

即“术”和“法”。
所谓“术”,可以理解为国君掌握生杀大权,依据臣子的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实际表现考核成绩;表现的好,赏,反之则惩。同时,国君行事还要够隐秘,让下属难以揣测,虚实结合、不动声色间明辨忠奸、察觉是非,说白了,这就是国君操纵、掌控臣子的权谋,即帝王权术。
而“法”则容易理解的多,首先由官府明文公布法令、确立赏罚制度;其后在全国推行,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将功名利禄与具体的功绩进行绑定,将国家各阶层紧紧捆绑在国家战略目标上。

综合各自的实践表现以及韩非子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申不害变法、商鞅变法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前者是对君主提要求,管理对象是群臣,变法只限于统治者阶层;后者则是针对全体勋贵、官员、百姓,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前者信奉的是君主意志,所以落实的程度要看其个人的意识、臣下的规劝,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在申不害及韩昭侯死后,韩国变法就彻底玩儿完了。而后者则是以法令管理所有阶层,辅以密不透风的连坐、监督网,把全体秦人的利益与秦法捆绑在一起,只要秦王不是个傻子/疯子,变法就能运行下去。
因此,申不害变法实际上是帝王权谋,并不是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则是以明文规定,打破贵族政治,以赤裸裸的功利诱惑,将秦国上下捆绑在国家意志上。
这就是韩国衰落、秦国持续强大的原因。

但韩非子认为只采用法也不行,商鞅的制度存在着极大短板:

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也就是说,在功名利禄的刺激下,秦人疯狂的种地、打仗,确实让秦国国富民强,但由于缺乏驾驭群臣之术,导致变法的好处大部分被官员们获得。
比如,秦惠文王继位后,秦国的力量被张仪大量消耗在压制韩、魏上;秦武王在位期间,甘茂专注于跟周王室抬杠打仗方面;秦昭襄王时,穰侯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只是为了扩展他自己的封地陶邑;范雎攻打韩国八年之久,也是为了增加汝南的封地。
也就是说,如果帝王没有权术,秦国行动的风险被朝廷和百姓承担,好处却被权臣攫取。因此,韩非子认为:“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那么,谁的理论最完善?就是他自己。人家可不是个嘴炮,经过多年的分析总结,韩非子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六篇论述,共计十多万字(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韩非子》),对于君主如何驾驭臣下、管理国家、驱动百姓等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堪称一本帝王治国指南,以至于嬴政在看到这本书后激动的感叹:“只恨寡人认识此人太晚啊!”

而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韩非子的理论被历代帝王采纳,即使汉武帝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实际上被他用来治国的仍是法家的套路,只是多了个仁义、道德的外皮而已。因此,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三人,可谓是封建制度的奠基人。

导语:大秦帝国,商鞅与韩非法治思想有哪些区别?从法治思想角度分析,一个是治国之本,一个是帝王工具,性格决定命运

《大秦帝国》共分为四部分别是裂变,纵横,崛起,天下;剧中各诸侯国的强大都与变法有关,这些变法的倡导者有很多法家人物,特别是秦国的强大和最后君权的巩固,得益于法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商鞅其法治思想在秦国的变法中被成功付诸实施,使秦国由一个弱小、贫困的国家变成一个可以左右他国命运的强国,商鞅变法的成功实施为秦国统一六国战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韩非集法家学说之大成,全面吸收的了慎到的“势”治,申不害的“术”治,商鞅的“法”治,特别是在商鞅的“法学”基础上,对法家理论体系有了系统的发展,最后形成以“法”为基础,“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并举的法治思想。其思想是以君主专制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得秦始皇赞赏,韩非子为秦国统一天下后治国重法严刑的理论奠定了基础。那么同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的法治思想有哪些区别呢?

商鞅与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区别商鞅认为法治是“之国之本”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齐国慎到,韩国申不害,卫国商鞅在齐国稷下学宫相遇,慎到将法家分为三派,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商鞅重“法”,其实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现在学术界的普遍认同。申不害曾辅助韩昭侯,主张君主治国要有驭臣之术,要遵循刑名之术,讲究名实相合,循名责实;慎到强调势治,君子要有驭臣之术的同时,要善于发挥臣子的才能,让臣子尽力,君收其利。



商鞅认为,法就是人民的生命,法就是防止人民作恶的工具,以法而治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和基础,同时商鞅还认为,农战可以使国家富强,而法治才是治国之根本,只有实行法治秦国才能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实行法治不仅改变秦国命运,也改变山东六国命运,同样也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韩非法治为“帝王工具”

韩非认为君权是至高无上的,“君”就是“道”,君主是最为高贵的,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至尊,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之道各不相同。在“尊君”的法治理论中最高目标的前提下,法律才是治国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防止人民作恶的工具。

韩非认为,君主要想树立自己的独尊地位,要用法治的手段制服民众,要赏罚分明,把刑的威慑力和利的诱惑力结合起来驾驭臣民。圣君立法、立法为君,法为君操,术为君执,法作为整合社会秩序的手段而已。韩非子对申不害的术治、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三者进行互补互用,从三者不足之处着手,构筑法、术、势互补互用理论体系。他主张的“术”是集权君主的“权术”,是在法治实施的基础上,驾驭臣下的一种方法。



“君无术则弊于上”,君主如果不能控制臣下,就会被臣下蒙蔽,所以君主在臣子面前要深藏自己的好恶,掩盖自己的主张、思想、行动,让臣下感到君主神秘莫测无法捉摸。韩非子主张“法”、“术”兼并,法是基础,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术是君主驾驭臣子的手段。

韩非的“势”是集权君主主宰天下的法宝,势,也就是权势,在统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权力不是统治者能力高低,品德出众就可以获得的,君主之所以成为天下的君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拥有权势;所以,君主要积极主动牢固地把握权势,也就是保住“势”,牢牢控制朝政大权,防止大权旁落。

总之,韩非子认为“法”、“术”、“势”都是帝王工具,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可偏废;而商鞅的治理理念基本完全靠单纯的法治观念,在实践上而言,韩非将法治、术治、势治相结合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推行法治思想手段不同商鞅“君臣共操”、“重赏轻罚”

在法治思想推行的手段上,虽然商鞅和韩非都是出于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阶级利益,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时代不同,也使得他们对法的地位,法的执行者的主张也存在一定区别。

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律,为了确立法令的权威性,他提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法高于一切,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君臣都是执法者,官吏和君主都有一定的独立执法权力,商鞅不主张君主独揽一切权力,而是提倡君臣合作共治国家。

在刑罚方面,商鞅与韩非有不同侧重,他明确提出“轻罪重罚”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对轻罪处以极重的刑罚,才能防止人民犯更大的罪,因而他主张用恐怖手段制造威慑力来驱使民众服从统治,用刑罚统治人们,才会使人们害怕,才能没有奸邪,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商鞅确立了一系列严厉刑罚措施。

商鞅还反对任何形式的刑罚减轻和赦免,他主张“刑重而必”,任何犯法都不能逃脱严刑;当涉及到“刑赏”时,商鞅也主张“刑多而赏少”,反对滥赏,只赏有功于农战和告奸的人,后来发展的直接取消赏。

商鞅反对儒家的德治主张,坚持提倡重刑主义,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但商鞅也不否认道德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承认道德的感召作用,但其认为道德的感召作用来自于君主的强力,而君子的强力则来自于刑罚的威慑力,而不是来自于君主的品行。



韩非“导制其臣”、“刑赏二柄”

在法的推动和执行上,韩非认为,刑、德是执法的手段,必须牢牢把握在君主手上,不能落入人臣之手。基于韩非对人性逐利的理念,他认为君臣之间只能是交易关系,所以君主不能放权,但君主也不可能直接管理和控制所有人民,这就借助臣子管理人民;君主只要控制了官吏,就等于控制了民众。

韩非的“法”,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体现,是君主权力的派生物,君主不能与人分享政权,也不能与臣下分权,法就是君主的命令和意志,法就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对于法的创立,只有君主才有法律制定权,臣民没有立法资格。所以,在韩非的严重,君主用威势去行法用术,在完备的法令下,让臣子听令行事,奉公守法,法令只是君主控制臣下的制驭之术而已。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刑罚方面,他也赞成“以刑去刑”,认为重刑可以止奸,他认为杀一人而引起众多人的警觉,才叫法治;但韩非在极力主张重刑的同时,也注意到实施重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韩非在厚赏厚罚、惠誉相当的基础上,强调“求过不求善”,使得严刑重罚的法治思想路线,在“刑赏二柄”的理论上更为完善,对后来秦国实行的严刑峻法,刻薄寡恩的统治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



商鞅、韩非法治思想实行目标不同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为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商鞅不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秦孝公重用后,在秦国大刀阔斧地实行商鞅变法,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就,使秦国国力大增,从弱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霸主式的国家,商鞅法治思想及其改革目标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基础。

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相互兼并统一战争时代,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常遭中原诸国欺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商鞅认为,求富就必须重视农业,求强就必须发展军事力量,在战国时期“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形式下,秦国必须实行农战政策,才能富国强国。

商鞅树立重农指导思想,力主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限制工商业发展;商鞅认为不压制工商业,人们就会选择既轻松,又赚钱的商业进行谋生,从而逃避农业生产。商鞅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但其强国之术最终要落在强兵上。

对于军事改革,商鞅十分注重,在第一次变法时,就颁布了“军功授爵”制,论论功行赏,所以在第一次变法后,秦国便大胜卫国,攻取少梁,后来又强渡黄河,围困魏国旧都安邑。商鞅在第二次变法后,秦国打败魏国收复河西战略要地,这些都是商鞅“以农兴本,以强兵为要”思想的主要体现。



韩非的法治思想为加强君主集权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目标与商鞅不同,就是通过法术势等措施加强君主集权,扩大君主的权力,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尊严,巩固君主统治地位。

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列国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韩非去世后不久,秦国便歼灭韩国,十二年后秦国便统一天下,对于商鞅的农战主张,韩非也是非常赞同的,但不同的是商鞅总之构建鼓励耕战的制度,而韩非时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农战制度,这种制度并不需要多大的改变,韩非主要考虑怎样让这种农战制度更好地为君主服务,增加更好地扩大君主权力。

韩非的基本政治理想都是围绕君权,君主不需要事无巨细地操劳,只要通过法、术、势等驭臣之术让臣子为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韩非来说,其君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为而治”。

在增强国家实力方面,韩非建立君主,要以政治强权控制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取缔一切君主难以控制的对国家有害的行业,同时又大力鼓励君主容易控制的对国家有利的行业,例如农、战。韩非认为,农养财力,兵养武力,所以必须鼓励“农战”,除此之外,一切行业都应该取缔。由此可见,韩非思想中,其法治思想所能实现的目标和功利,最终的目的是让君主主宰一切。



讨论

笔者认为,同为法家学派的商鞅与韩非在法治思想有诸多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商鞅与韩非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商鞅所处时期,正是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不休时期,而贫弱的秦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当务之急是如何实现富国强兵;而那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社会变革为商鞅法治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

韩非生活在战国末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铁器与牛耕被广泛推广使用,同时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化期,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和改革。

特别是战国末期,诸国争雄大势已定,大一统的形式即将来临,加强中央集权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韩非主张加强君权,这也是巩固封建制度的客观要求。

商鞅与韩非思想渊源不同,《大秦帝国》影视剧中,当庞涓问商鞅老师是谁时?商鞅只说师从两位老师,但没透露这两位老师的名字,很多人都以为商鞅师从鬼谷子,其实不然,历史上的商鞅在见到公叔痤之前,的确师从两位老师。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离开卫国去魏国后,拜法家学派的李悝为师,总结李悝变法经验,深化自己对法家理论的认识;李悝在魏国变法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而商鞅在秦国重农战、奖耕织的措施精神实质与李悝变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汉书·艺文志》记载,商鞅曾师从杂家学派的尸佼,尸佼与儒家思想为主,杂以其他思想,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是,尸佼作了商鞅的门客,当商鞅遇到难题时,尸佼为其出谋划策,共商治国大计。韩非跟儒家有很深的思想渊源,曾师事荀子,韩非把荀子的“性恶论”作为“尊君”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荀子认为人有贵贱区别,这样也包括“君”与“臣”的严格区别,这些思想都被韩非继承,此外,荀子重势思想及文化专制思想对韩非也有直接影响。

韩非还改造了老子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尊君思想体系,吸纳老子“顺其自然无为之道”改造成因循道法,汲取了老子“道”的概念,加入自己的批判理解,最终成为君主独尊思想的基础和法治思想的来源之一。

此外,韩非吸取了墨家“强力论”,把权力和威势结合在一起,作为君主驾驭臣子的依靠,墨家的“功利”说被韩非应用成君主用来对付臣民的武器。

总之,韩非是一位集大成者,总结性的人物,兼收并蓄,不仅综合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法家人思想,也审视李悝、吴起、荀子、老子等百家思想。




在法治思想方面,大秦帝国,商鞅与韩非有什么不同之处?
商鞅、韩非法治思想实行目标不同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为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商鞅不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秦孝公重用后,在秦国大刀阔斧地实行商鞅变法,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就,使秦国国力大增,从弱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霸主式的国家,商鞅法治思想及其改革目标就是为了富国强兵,为...

法家思想的成与败——读《大秦帝国》
我常常发问:为什么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能使秦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对法家治国之道的坚守,为什么能让秦最终大出天下,吞灭六国,终成泱泱大秦?支撑着秦完成统一六国大业的法家思想,为什么没能让秦王朝绵延后世?继承秦朝基业与一系列制度的汉朝,为何最终选择了以儒学治天下?     ...

大秦律法是不是用的是商鞅变法
尽管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强盛,但法家思想的法治也因其严酷性而备受争议。在商鞅的改革中,法律被用来加强国家的控制力,并对违反者施加严厉的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自由,但也确保了法律的权威和执行力。秦国后来的历史表明,法律的执行力度和适用范围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大秦帝国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所以,大秦帝国之所以不堪一击,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统一。秦始皇的思想和功绩是没有办法去质疑的,从我自己的角度而言,他的法治思想在同时代还是很先进的。只是,大秦帝国内部在和平的假象之下,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就很容易分崩离析,这也是为何陈胜吴广一起义,张楚政权两个月不到就能迅速建立的原因。秦...

大秦帝国采用法家治理天下,为何之后的国家没有采用法家思想呢?
兄台,您对“法家”的理解有误。商鞅为秦国制定的战争临时法属于法家,和平年代的法律也是属于法家。“法家”的核心是以法治国。只要以法治国,那就可以视为是法家。法家务实,讲究与时俱进,道法自然。战国时期,在魏国主持变法的李悝,被后人认为是法家的代表性人物。其实李悝原本...

商鞅思想的影响?
商鞅的思想有什么影响?这个理念就是法治的理念。在商鞅变法中,商鞅的法治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商鞅来到秦国后,通过观察,秦国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他认识到国家只有秩序和规则,人民和统治者有证据来行动和做事。商鞅变法的肖像因此,商鞅借鉴了李悝的书《法经》,制定颁布了符合秦国国情的法规。商鞅...

为何大秦帝国建立后,法治却失灵了?
首先,是因为在大秦帝国建立前后,法治的作用点是不同的;其实历史上我们能够找到很多来论证秦国为什么会灭亡的文章,其中无论是苏洵的《六国论》也好,还是杜牧的《阿房宫赋》也好,他们观点的立足点都在于秦王朝是不爱自己子民的,所以才有了那句,如果秦国能够爱自己的子民,那么可能千世乃至万世而为君...

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是大秦帝国哪一集的说的
大秦帝国之裂变 第十六集:卫鞅向秦君阐述强秦之策 卫鞅:“关中土地平坦,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滔滔,在秦无险,可谓天赐佳水。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府库财货日见空空?老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深植朝野。可为何秦国却没有一支...

秦以法治国一统天下,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而宋以儒治国而灭,为什么...
无论是秦朝,汉朝还是宋朝,也包括后来的朝代。法家思想统领的成分多一些,朝代整体状态就好一些。如果儒家思想贯彻的好一些,社会相对稳定得长久一些。但最终都要被后来的朝代所取缔。究其原因,那就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缺少一种东西,那就是“民主政治思想”。

你怎么看待《大秦帝国》这本书呢?
首先说一下《大秦帝国》这本小说它的名字方面,我们平心而论的话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尤其是长篇的历史小说,这种文笔真的算是很不错的了,虽然不是呈现了一种特别好的等级,但是比起明朝那些事不只是好了一点半点的等级了,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再去看别的这一类的书之后真的简直是很不...

抚松县14776829751: 依法治国与韩非子依法治国主义的区别???? -
郑唯兰菌: 区别就在于根本目的不同,韩非子的法治理念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今天的法治理念是为了建设小康社会,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福祉,最终的服务对象或者是受益对象不同

抚松县14776829751: 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谁 -
郑唯兰菌: 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是战国后期韩国人,贵族出身.韩 非是儒学思想家荀子的学生,但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主张建立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韩非口吃,不善于说,但很善于写,著有《韩子》五十五 篇.韩非著书立说是为了挽救韩国的灭亡,但由于他讲的道理所具有的普遍意 义,他的君主专制思想深受秦王赢政的赏识.据说当赢政看到他的著作之后,禁不住拍案叫绝,感叹道:“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赢 政用武力把韩非“请”到秦国,由于韩非书生气太浓,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结 果在他的同学李斯的陷害下,冤死于狱中.韩非死在了秦国,其以法治国的思 想也留在了秦国,并被付诸实践.

抚松县14776829751: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谁,主张什么,提倡什么,提出建立什么的封建国家 -
郑唯兰菌:[答案]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曾在魏、楚、秦、韩等国实现变法,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李斯等人. 1、战国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是魏国,在魏国实现变法的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还编了一部《法经》.事实上,商鞅、吴...

抚松县14776829751: 法家商鞅和韩非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对当时的有什么影响? -
郑唯兰菌: 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维护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新兴阶层的力量.韩非的变法是废除传统封建奴隶主的土地是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对当时的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抚松县14776829751: 法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主张? -
郑唯兰菌:[答案] 法家及其主要思想家 法家,在春秋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法治,喜欢社会在维护私有制的观念中向前发展,他们以为,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拥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因此,法家总是推崇法律的...

抚松县14776829751: 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思想家是谁 -
郑唯兰菌: 是商鞅 商鞅是法治思想的奠基人.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事件“商鞅变法”中. 上面那个兄弟说错了. 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不是着重主张“法治”.韩非主要全面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的论述这些观点.商鞅才是全面主张“法治”的人.

抚松县14776829751: 商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郑唯兰菌:[答案] 商鞅的“法治”思想主要有: 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

抚松县14776829751: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都有谁?
郑唯兰菌: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

抚松县14776829751: 法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要分别分点归纳 -
郑唯兰菌:[答案] 法家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