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北方游牧骑兵手中的肉搏冷兵器

作者&投稿:璩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习于骑乘弓射,自久远的古代以来,其武装力量就主要由轻装弓骑兵所组成。但其实上,除了弓箭,游牧骑兵手中还装备大量的肉搏冷兵器。当然了,兵器也具有明显的适合骑战的特点。比如他们普遍使用战斧和战锤。这些打击类兵器,装以短柄,单手执握,极便于在马背上驰骋挥击,借助战马的前冲之势,尤能发挥威力。

进入青铜时代后,中原地区使用戈戟日盛,用斧渐少,而在北方草原地区(包括其南部边缘的长城沿线山地),战斧依然盛行。在这个地区,普遍流行一类青铜斧,斧头不大,一般长10余厘米左右,斧背有与斧刃平行的管状銎,因而习惯称为“管銎斧”。它们都是游牧民族骑兵的实战武器。

山西吉县上东村曾发掘一座商代晚期的墓葬,随葬了一件铜短剑、一件管銎斧和两件铜勺,短剑位于人骨头部右侧,管銎斧位于头部左侧,铜勺坚垂于腰间。墓主当时是一位游牧民族骑兵。短剑是他的佩饰,可以防身,也可以宰畜切肉。管銎斧是格斗打击兵器,铜勺当然是食具。带着这三件器物,外加一副弓箭,他大概就可以走遍整个草原来征战了。

在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相当于春秋至战国时代的林胡、楼兰或匈奴墓葬中,还常出土一种鹤嘴斧,或以铜制、或以铁制,斧头一端尖细如鹤嘴,可以啄击,一端呈狭窄的斧形,可以劈砍,中有銎孔以装柄,也是很有威力的破甲武器。

游牧骑兵所普遍使用的战锤,并不是我们在戏曲舞台上常见的那种大头瓜锤,而是一种头部很小的短柄锤。许多人就称之为有头棍棒。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经常发现年代相当于东周时期的这类铜锤头或铜棍棒头,其直径6~8厘米,或呈星形,或呈蒺藜形,中有贯柄的銎孔。这样的战锤,挥击便利,对付披铠贯胄的重甲骑兵非常有效。

至于戏曲舞台上的那种瓜锤,中原地区曾偶有力大勇士使用。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为救赵而强夺军权,令“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古人常将击打类工具称为椎)”,击杀魏将晋鄙;《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得力士,为铁椎重达百二十斤”,于博浪沙狙击巡察全国的秦始皇,误中副车。这些“铁椎”,大概都是一种大瓜锤。

明清时代,仪仗普通使用大瓜锤,即所谓“金瓜”。1970年四川成都凤凰山发现的明蜀王世子墓葬曾出土的陶仪卫俑,有的就手执金瓜锤,其杆甚长,比人身高约超出一半以上。这类大瓜锤,战阵搏杀不够灵活,适合单打独斗,从来罕有使用。

言归正传。游牧民族普遍使用战斧和战锤的传统,直至宋元时代依然如故。如《辽史·兵卫志》记载,契丹每正军一名配备“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骨朵、斧钺、小旗、锥……各一”。《多桑蒙古史》记:“蒙古军全为战骑,每人有革制甲一、兜一,携弓一、斧一、刀一、矛一,及仅需草原之草为食之马数匹”;“每人除弓、矢、斧外,必须携一鑢,用以砺弩……兵械最备者,并持一微曲之刀,头戴皮兜,身衣皮甲,甲上复铁片”。另据蒙古军攻掠印度的有关记载,他们也使用战锤。

有趣的是,宋代普遍将小头战锤称为骨朵。宋代《宋景文公笔记》说:“关中谓腹大都为胍肫,上孤下都。俗因谓杖头大者曰胍肫,后讹为骨朵。”《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也说:“迹其意,本为胍肫(guā zhūn),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胍而大,后人语讹,以胍为骨,以肫为朵。” “骨朵”显然是民间俗语,宋人也将一种油炸的圆形面点称为骨朵,明人则普遍将花蕾称为骨朵(至今依然),其本意当是状写圆而凸的形状。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的壁画中有执骨朵的契丹仪卫形象,骨朵头或为圆形,或为蒜头形,皆装短柄。

唐宋以来,中原军队之使用锤斧(之前均是戟戈),很大程度上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据李荃《太白阴经》记载:唐代马军主要用长槊和佩刀,也配备“啄锤斧钺”。啄大概是类于鹤嘴斧的兵器。北宋《武经总要》中载有两种骨朵,头以铁或硬木制,一呈蒺藜形,称为蒺藜骨朵,一呈蒜头形,称为蒜头骨朵。但这些兵器在汉军中均不普及,可归之于杂兵之列。宋人倒是较多地把骨朵用于仪卫,御前卫士或专执骨杂,称为“骨朵子直”、“骨朵直”。《宋景文公笔记》说:“国朝有骨朵子直,卫士之亲近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正月十四日天子驾幸五岳观:“亲从官,皆顶毡头大帽,簪花,红锦团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数重骨朵。”《武经总要》说骨朵头或以木制,大概就是仪卫专用的。这也可说是一种退化吧。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还有两种杂兵:一是铁链夹棒,另一种是流星锤。

《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记:“铁链夹棒,本出西戎(古代对西方的游牧民族总称),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铁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农具连枷在中原一直有广泛的使用。它由两节棍棒组成:下面一节较长,用于手持,可称把节;上面一节较短,上下甩动,打击谷物,可称梢节。中原人很早就利用连枷能够弯折的特点,将它用于守城,称之为“连梃”。梃意同棒。《墨子·备城门》要求,城上“二步置连梃”。唐杜佑《通典·兵典》说:“连梃如打禾连枷状”。作用是“打女墙外上城敌人”。守城者立于城头女墙之后,扬起连梃,不用探身出墙,就可用弯折的梢节击打墙外快爬上来的敌人。但在唐代以前,中原人似乎从未把连梃用于骑兵,用于野战格斗。

不同的是,中近东地区的骑兵则较多使用同样由农具连枷演弯而来的连枷棒。他们把棒做的较短,梢节裹以铁皮并作出尖刺,或径以铁制作,甚至代以小刺锤(也有多个),跨马挥击,不易挡格。《武经总要》所说的“西戎”,大概就是靠近中亚的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武器往往与中亚相近。

流星锤又称为飞锤,其前身是史前人类所用的单股飞石索(Bolas):在一根索绳的端头拴系石球,绕头顶急速甩动,然后松手释索,石球在离心力作用下飞射出去,以打击较远的目标。自进入有历史记载的年代后,中原地区就很少见到使用这种武器了,但草原上的牧人仍常用它来猎击走兽,在开阔的草地上施展,能够收到奇效,于是也经常用之于战斗。在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屡屡发现年代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锤头,状类秤砣,就都是系索使用的飞锤。明清时代常以流星锤作暗器使用,可能是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揭密北方游牧骑兵手中的肉搏冷兵器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习于骑乘弓射,自久远的古代以来,其武装力量就主要由轻装弓骑兵所组成。但其实上,除了弓箭,游牧骑兵手中还装备大量的肉搏冷兵器。当然了,兵器也具有明显的适合骑战的特点。比如他们普遍使用战斧和战锤。这些打击类兵器,装以短柄,单手执握,极便于在马背上驰骋挥击,借助战马的前...

汉武帝能够从游牧民族手中获取哪些战利品 又是如何处理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原王朝能够从游牧民族手中获取哪些战利品,其实也很简单,无外乎就是人口以及马牛羊。毕竟这些游牧民族就是靠放牧为生,不会有中原地区各种各样的粮食、丝织品之类。比如汉朝大将卫青就曾“驱匈奴马牛羊百有余万”,而对于这些战利品的处理,其实也很简单。第一、将俘虏贬为奴隶 在古...

为何中原的农业王朝,会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武装侵犯?
一、 游牧文明的发展游牧文明的发展源于大草原的气概,游牧民族中的骑兵从小在草原长大,放养马、羊等牲畜,并且与野兽争夺食物,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射箭等作战方式,他们这种作战方式可以在于对方作战的时候,很好的减少士兵的损伤,弓箭是他们使用最多的兵器,他们善用的战法就是和敌军保持距离,远程用弓箭不...

为何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许多朝代都是处于被压制的一方?_百度...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的根源在于中原王朝无力维持大规模的骑兵部队,长期来看只能守卫边境线,而北方游牧民族则善骑射,可以快速组建起来骑兵部队南下。骑兵相对于步兵来说,它的机动性无与伦比。当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发生战争时,他们依靠骑兵的优势快速聚集大量兵力在漫长的北方边境上进...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吗?
北方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突袭、撤退、冲锋等战术运用灵活,和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军队作战,在理论上确实占据军事优势。但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很少占有。中原军队以步兵为主不假,但也有起兵,步、骑配合迎战游牧民族不落于下风。更何况,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在于野战,只要中原...

宋朝一直受到北方游牧的压制,这究竟是为何呢?
宋朝之所以会一直受到北方游牧的压制,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这就导致了宋朝的骑兵非常的弱,所以在战场上才会一直处于劣势。在宋代,是文官控制着军事权力,而武将只有在作战时才有指挥权。战争一结束,军事权力就会被收回。虽然有人说这可以防止武将的叛乱,但这也使他们失去了抵御外敌的军事力量,并最终...

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呢?
而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骑兵的作战,这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太大了。为此北宋只能在边境地区大规模种树,以此迟缓契丹骑兵的冲击。有鉴于此,后周和北宋都一直想拿回燕云地区,但是都已失败告终,燕云始终控制在契丹人手中。只是幸运的是,契丹人属于比较文明的游牧民族,汉化程度很高,在与北宋达成议和协议后...

燕云十六州为何会成为北方游牧和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
此外,燕云十六州的地势十分险要,这本身就是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华北地区一直是以平原为主的。华北两侧的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们需要克服的障碍。崇山峻岭就像燕云地区抵御来自南方的北方铁骑的天然第一道防线。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何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古代一直无法被消灭?
而冷兵器时代,骑兵为王,而游牧民族是骑兵为主。所以古代王朝分久必合的统一,实际上需要面对北方强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集合全国之力,南方的粮食,西北的马匹,北方的士兵,来抗衡消灭死而复生的北方游牧,中原的代价是改朝换代,北方是一个个民族名字的消失而后重生。突厥 其次,游牧民族地处北方,且局...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为何能屡犯中原?
一、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众所周知,在古代,骑兵是当之无愧的战场之王,以机动性高、冲击力强等优点纵横战场,几乎是无人能挡的。而游牧民族又多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可以说对马的熟悉就如同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再加上他们在草原上经常会遇到狼等猛兽,也就会经常和这些猛兽搏斗,久而久之养成了...

宣武区18443916423: 唐刀的来历. -
嵇败强舒: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 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唐刀的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宣武区18443916423: 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喜欢用弯刀 -
嵇败强舒: 更符合骑兵冲杀的时候的力学原理. 在近身肉搏中, 成吉思汗一样使用弯刀的技术, 但经过改良, 令到更符合力学原理, 不需要士兵的自身力量,光靠马匹的冲击就很容易将敌人的头割下, 这样很好地弥补蒙古人和中亚及欧洲人比的身体力量缺陷. 据某些西方文献报道, 蒙古骑兵只是将弯刀放在马鞍的一侧,刀刃弯的部分长长伸出. 而靠近刀柄的部分是直的,而且比一般的弯刀靠近刀柄部分长得多. 这样保证不会误伤自己.当骑兵一冲入敌阵的时候,就很容易顺带将敌人连人带盔甲削掉. 也为骑兵自己本身节省了体力.

宣武区18443916423: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中原王朝无法彻底战胜北方游牧民族 -
嵇败强舒: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能力问题,第二是动机问题. 能力问题: 1)北方游牧民族拥有古代冷兵器战争最重要的战斗平台:马.中原不是产马区,所以主要是...

宣武区18443916423: 冷兵器历史,不知道的就不要瞎打了 -
嵇败强舒: 依次排行如下: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环刀,朴刀,还有一些武将所爱...

宣武区18443916423: 南宋怎样才能避免灭亡 -
嵇败强舒:蒙古入侵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总共历时长达50多年,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蒙古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南宋抗蒙50多年,比他强大的金不到30年就灭亡了.如果拿南明抗清短短的20年...

宣武区18443916423: 古代游牧民族主要使用什么兵器 -
嵇败强舒: 游牧民族善于骑射,所以都会配弓箭,因为身穿皮甲,属于轻骑兵,武器偏向轻武器

宣武区18443916423: 唐代的战刀 - 陌刀求关于陌刀的一切情况,包括制作,图样以及历史上为
嵇败强舒: 陌刀,中国长刀的一种. 陌刀为一种两刃的长刀,较重,大约50斤.唐代军中大量...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

宣武区18443916423: 从花木兰从军自备战马兵器看,她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
嵇败强舒: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北魏的.自备战马兵器多见于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全民皆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我国古代七国之一的秦国也是如此,除此外还有蒙古骑兵,满清八旗,俄罗斯哥萨克骑兵等.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是胡人建立的国家,固有此兵制.

宣武区18443916423: 影武者什么武器厉害,最强武器之装备篇 -
嵇败强舒: 菲律宾短刀 7、古埃及镰状剑古埃及镰状剑 古埃及镰状剑长约50—60cm,由于古埃及冶铁技术并不发达,所以多为青铜材质.抓主要是用来撕裂敌人的肌肉和勾住敌人的兵器,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钺在实战中使用的时间不长,估计很多...

宣武区18443916423: 欧洲中世纪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描写,以及肉搏战写法 -
嵇败强舒: 历山大所领导的战争就比较典型,利用双翼骑兵压制,前阵用长矛兵(长5米的锋利战矛).后队用短刃战车(三铁甲骑带马车、动车轮两边是用短刃镶固)主要功能是突破敌方铁盾防御.这种阵型特点就是前锋长矛压制敌步兵铁盾攻击的同时兼备骑兵两翼机动冲阵效果帮助自己军队快速占据优势,就是利用手中的皮绳随便捡起大小适用的石头对准敌方战马马头攻击),中间弹石兵(具体也不知道是什么兵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