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如何赚取财帛?孔子的钱财观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阳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过他在世的时候,他的思想理念并没有被多数人所认可。所以孔子才会坚持周游列国,来推广自己的理念,只是收获的成效还是有限。孔子出游可没人给他买单,所以需要自己赚钱,那孔子的赚钱之道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孔子也想富裕,但他的欲望不是很强烈,而且愿意从事卑微的工作,来为自己赚取钱财,那孔子的钱财观究竟是怎样的呢?

明代《孔子圣绩图》图册,绢本设色,共39页,页纵60厘米,横40厘米,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孔子很少谈钱的问题,《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这一说法,差不多得到了公认。一般观点大都认为,孔子对钱差不多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那么,为什么“子罕言利”?孔子不谈钱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是因为孔子不爱钱吗?

显然不是。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得到钱(富)的话,即使去当个司机(执鞭之士),孔子也会去做。孔子是坚定的贵族制度与贵族生活的捍卫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而他居然说,他愿意选择一个在贵族时代很卑微低贱的工作去赚钱。

很多人由此钦佩孔子的真性情,说话简洁而真实,一点也不做作。

可是,这好像又不太像儒家的作派。

在大家印象里,千年以来的儒家是不太谈钱的,只有俗人、商人才会谈钱,而这样的人是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所不耻的。

对于这种矛盾与疑问,儒家有解释。

《论语·里仁》一篇中就有闪光的句子存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同一篇文字中,还有更详细的解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后面这句话,讲起来比较麻烦,于是,最终被扼要概括为更为今天公众所熟知的八个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儒家的财富观由此变得清晰明确:首先,“君子”是可以“爱财”的;其次,虽然可以“爱财”,但获得财富的方式要“有道”。

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

因为这八个字仍然有点不清不楚——

取之“有道”?什么才叫“有道”?儒家取得财富的“道”又是什么呢?

这才是最紧要处!

要想剖解儒家的价值观,就必须把这个“道”弄明白。

实际上,千年以来,代代儒家已经身体力行,形象地演绎着这个“道”,只是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出来。而要破解它,我们需要读懂儒家的终极价值观。

什么叫终极价值观?

简单说,就是在儒家乃至于孔子心目中,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达到的最理想、最顶级的终极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这就好像在今天,有人问你,你认为谁代表着最理想、最顶级的终极生活状态呢?

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袁隆平?

对这一点,孔子自己闪烁其辞,或者说史籍记载语焉不详,我们站在好不容易找到的紧要处,却如堕云雾。但是,中国著书立言的传统,使得我们仍然可以从儒家留下的文字间细细揣摩,寻找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发现其中的秘密。

在《中庸》一书中,儒家对于周武王留下了这么几句热情洋溢的评价——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按照《中庸》的记录,这一评价是孔子说的。这一点很难确定,但肯定是儒家说的,更重要的是,这一评价明显代表了儒家的评判标准,也非常接近孔子的终极价值观。

这个终极价值观是什么?

请看仔细——

第一,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尊为天子);

第二,拥有尽可能多的财富(富有四海之内);

第三,有宗庙祭祀(宗庙飨之);

第四,子孙延绵且保持强势(子孙保之)。

我们把这个终极价值观和儒家自身的历史轨迹结合在一起看,严丝合缝!

这种现实的追求,就是儒家的心向往之,孔子也是一样的。说儒家是入世之学,铁证如山。

那么,既然儒家如此推崇财富、地位,这一点为什么在孔子身上体现得不明显呢?

因为,孔子追求财富、地位有一条不太明显的途径:儒家取之有道的“道”,是一条“隐秘”之路。

在孔子看来,财富与社会地位应从哪里来呢?

答案是,从一个人的贤能中来,用一个人的贤能来获取。

在孔子看来,在理想的社会中,君主以礼来治理天下,而要维护这种礼的秩序,君主就要依靠贤人君子,社会财富、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按照贤人君子的贤能程度来分配:贤能程度越高,社会地位越高,财富也就越多。儒家以为,用这样的价值标准梳理社会,整个社会就会形成羡慕贤能君子的风气,礼的社会秩序也就由此稳固了。

从这个价值观里,我们依稀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历朝历代。

那么,什么才是评价贤人君子的标准呢?

那就是对于礼的遵从,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美德——仁、义、礼、智、信……这些最终全部可以兑现为财富价值。因此,当你看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诗句,千万不要以为是励志的鸡汤!

在孔子心中,你只有具备了美德,才能谈是不是贤人君子,而只有成为了贤人君子,你才有资格去要求社会地位与财富。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孔子是不可能撇开贤人君子的前提,而去谈获取地位、财富的,这就是所谓的“道”。

你要上这个“道”,首先要修身(成为贤人君子),至于你会不会因此而获取到财富、地位,这个很难说,就要看所谓“天命”了。

一个贤人君子,在落魄不堪的时候也应该是一个贤人君子,否则这个贤人君子不就是假的了吗?所以,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所以,孔子的财富观才会是看上去那么豁达理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请注意,“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并不是今天我们对良心商人的评价,因为,它与商人求富的道路大相径庭。

商人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财富与道德之间,也就是“利”与“义”之间,“利”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在孔子的系统里,一个贤人君子应该“ *** 贵德”。

这个“ *** ”并不是真的“ *** ”,只是“货”的地位排在“德”的后面,先“德”后“货”,以“贵德”的方式,即通过“不要财富”“舍得财富”的方式来收获财富,这就非常难了!

当今,很多人喜欢谈“舍得”两个字,以为是道家的辩证法,其实,这是儒家最拿手,也是最顶尖的学问,当然,也是极难的学问。由于深知这种难度,所以,孔子会在他的当司机求富的例子后面补充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儒家与商人的分野,最终演化为儒家对商人的极度贬低,然后把商人在上千年时间里用道德压在最底层——你们不是贤人君子,不是社会主流,更不是社会支柱,只是边缘人而已。

所以,孔子看弟子中表现出的商业才能,才会像看一个人会表演杂耍一样:惊其技巧,不以为然。他曾感叹说,像颜回这样的,学问与道德都算是可以了吧,可是他总是达不到财富的目的,端本赐这家伙不按我说的来,去做买卖,结果每次行情都给猜对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儒家思维的致命弱点也暴露无遗,那就是,他们缺少另一种更合理的思考方式,即今天我们人人都知道的法制环境的创建。

在好的法治环境中,商人就会成为有约束、有道德感的人;反之,在一个糟糕无比的法治环境中,不仅商人不会成为有道德感的人,那些顺着“贤人君子”之道成长的人也同样没有空间,反而被异化了。

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儒家思想,因为在帝制时代,构建帝制存在的前提是权力结构。法治的精髓是人人平等,这是无论哪朝哪代帝王都无法接受的。而为了维持这种帝王权力结构,就必须抬高儒家地位,极端强化儒家思想的某些层面,巩固政治等级,同时打压商人,把他们妖魔化。

商人的命运就此被注定了。

不过,商人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他们比较真实,重利就重利吧,小人就小人吧,从挥金如土中寻找平衡也就是了。真正难过的,倒是这些儒家教育出来的读书人。背着道德感的他们,时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生要不断在利与义之间取舍。

艰难的儒家之路,即取之有道的“道”,实在是太不好走了!

很多儒家门生最后只能选择精神分裂——明明只能流于世俗,甚至为了个人私利,去做那些卑鄙 *** 的事情,然后还要慷慨激昂地拿出圣人写的语录来为自己言行寻找借口遮羞。所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一个悲剧的双输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与法治精神的相悖,最终酿成了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被儒家文化浸透直至骨髓的中国人,怎么忽然与孔子有如此深仇大恨?实际上,这种冲突其实并不是针对孔子的,甚至都不是针对儒家的,而是针对那些利用儒家文化来维护权力社会,阻碍社会向人人平等的法制社会过渡的力量,这是中国向现代社会过渡必须克服的障碍,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管子·乘马篇》) 孔子似乎对黄金不感兴趣,他周游列国,马车上携带的货币应该是布匹。《孔子家语》曾经提到,孔子让子路从马车上“取束帛”,现在想象起来,那个场景跟咱们现代人从皮夹子里往外掏钱是类似的。 对黄金感兴趣的是孟子。 孟子周游列国,也有贵族资助。当年他在邹国办学的时候,任国国君的弟弟季任就...

孔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周游列国的?他一共花费了多少年?
孔子周游列国一共花费了14年的时间,从公元前497年开始,大致的路线是从鲁国出发,走过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这14年期间,他走过了大约12个国家,目的是为了寻求做官,实现自己的...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是否得到了所有国君的款待?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公元前496年开始,想要一展自己的所学,但是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虽然他很有学问,但没有受到各个国家的亲睐,有些人虽然很欣赏他,可也没有重用他,于是她只能离开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会热情地接待他,很多国家对孔子等人都是冷眼相待。比如孔子曾经到了宋国,宋国的...

孔子周游列国是怎么回事?要简介最好不要复制很多。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

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富商,后世商人的楷模
但这端木赐还是一个超级富商,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之所以能不差钱的周游列国,与端木赐的资助不无关系。不过端木赐经商,与后世的那些个“黑心”商人不同,所谓“端木遗风”指的就是端木赐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也因此,后来成为中国民间信奉...

揭秘:孔子为何会周游列国十四年?有何意义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早年重礼,晚年重仁,就与其周游列国、广泛调查有关。六岁便“陈俎豆,设礼容”的孔子,早年习礼有成,曾被誉为鲁国最懂礼仪的人。孟僖子临死前对儿子说:因为自己对周礼不熟悉,难以担当大任,“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孟僖子临死前托孤让两个儿子向孔子习礼,此后不久,孔子...

孔子多少岁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鲁国,在众弟子的簇拥下,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把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定在了卫国。卫国在鲁国的西边,是鲁国的兄弟单位,当时卫国政治安定,经济也比较发达,而且他听说卫国还有几位贤人,心想着大家还可以互相切磋切蹉。孔子有...

孔子周游列国多少年
孔子周游列国多少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前496年,已是高龄的孔子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鲁国,前往卫国,并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四年的对列国的周游。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在一国之君的赏识重用下,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自己理想中的大同社会重新取代乱世。但孔子提出的礼仁都过于超前...

论语翻译
2、孔子告诉鲁国乐官音乐演奏的道理,“音乐演奏的过程是可以着实感知的:开始演奏时,钟鼓齐鸣乐音合奏;继而,音调纯正和谐,洪亮清晰,经久不息,由此完成演奏。”3、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了边境的仪这个小地方。仪县的边防官员要求拜见孔子,说:“只要是君子到了我这个地方,我没有不要求会见...

孔子周游列国时历经了那些苦难?
孔子周游列国时历经了那些苦难?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因孔子是保守派,与当时诸侯争霸不合拍,常常受到冷遇。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周游列国的钱从哪里来 -
印裕泰美: 子贡啊 他是个大商人 还有他那3000弟子,72贤人 各个都是牛人 他也当过官啊,而且有些人支持他的学说和学派的,包裹当时诸侯国的国王 不够都是比较少的,所以孔子过得很节俭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及后来的周游列国,活动经费是怎么来的?是靠收学费还是别的方面来源,听说孔子办过企业? -
印裕泰美: 一方面他的学生子贡给的,还有似乎是某些王侯贵族为了体现自己的仁义道德所进行的资助. 企业好像没有听说他办过,最多就是创立了私学,收点学费过日子.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他有3000多学生,哪孔子的月收入是多少? -
印裕泰美: 孔子周游列国基本都是端木子贡出的钱.其实他也蛮穷的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周游列国时带了多少弟子,他们哪来的盘缠啊? -
印裕泰美: 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孔子周游列国14年间,到底带了多少弟子,但从其他文籍上看,起码颜渊、闵子骞等贤弟子都在其中.至于他们的盘缠,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以教育为生,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米二千石.”卫国也照样给了他俸米二千石.但是有时候他们也是没有东西吃,要去民家乞讨,这些《论语》中都有记载.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的故事简介 -
印裕泰美: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要有故事性 -
印裕泰美: 孔子在故乡鲁国不受赏识,于是带着亲信弟子周游列国,以求得以实践其主张.到了卫国,国君卫灵公是个老头,只愿享受余生,对孔子没有兴趣.不过,卫国君的宠姬南子主动邀请孔子进宫会见.孔夫子第一次婉言谢绝了.南子又派人来说,...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待价而沽是曹刿,还是子贡? -
印裕泰美: 子贡.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块美玉,问孔子应如何处理.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等待识货的人出现,能给一个好价钱时就卖掉它.”孔子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试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却得不到他人的真正赏识与重用,故有此说.”(故事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 的小故事,并回答明白了什么道理.400字 -
印裕泰美: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路上碰到俩个小孩撒尿和泥,做成泥钵子往地上摔.砰的一声烂了个洞!一个小孩说看一个窟窿!另一个小孩说不是窟窿,是眼!然后就争论起来了.孔子过来问明情况,小孩说我说这是窟窿他非说是眼!圣人你说这是什么?孔子曰:是窟窿眼啊! 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情可以两面说,做人要圆滑一些!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孔子孟子周游列国的经过 -
印裕泰美: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岫岩满族自治县15520532752: 有关孔子的资料 -
印裕泰美: 全: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