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受用终生的四个字,是哪四个字?

作者&投稿:闫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起源于宗教,或者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宗教方面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就是有些经文,也是很优秀的,而中国古代,宗教思想浓重,大部分人都信仰宗教,受宗教影响很明显,有些还是国教,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其思想或寻求的出路又归结为宗教,因为宗教受人信仰,他这样写更易被人接受,而作者本身也大多是有宗教信仰的,比如你看四大名著,无一不渗透着宗教思想,比如《西游记》的佛教、道教,《三国演义》的神灵,《水浒传》的鬼怪神力、《红楼梦》的因果报应、宿命姻缘等等,都是如此。

是“柔能克刚”。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是《道德经》的精髓,是黄老文化的精髓。人类最初的时候思想是很直接的,那个时候不像现代这样有很多的阴谋诡计,有很多的心眼。在春秋战国之前,人们打仗都是讲究规矩的,有所谓的你来我往,有所谓的“免战牌”等等。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在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发生的那些战争就和小孩子过家家一般可笑。

可是这种事情其实不可笑,它反应出了当时的人类社会还是十分单纯的,是很少使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沟通的。而使用直接的方式沟通,就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暴力,很容易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这种方式虽然简单直接,却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国家的发展,群体的发展。毕竟只要有斗争,只要有摩擦就一定会有伤亡,有伤亡就意味着有资源损失,有资源损失就意味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等等这一些都是从小到大相互关联的。

所以到了百家争鸣的时候,人类的“直肠子”似乎发展到了极限。天下割据,四处纷争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战争、纷争、争端。而争端的根源在于没有人选择妥协,没有人愿意吃亏,哪怕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暂时的吃亏。

因此老子的思想诞生了。他看透了事物的发展规律,看透了人类发生冲突的本源,主张“以柔克刚”。所谓“柔”,并不是输,而是暂时的退让,暂避敌人锋芒,等待敌人的锋芒过去后,再夺回自己的利益。而争夺的方式也不局限于武斗了,而是有着言语的来往,有着计谋的参与,等等很多可以不战而胜的方法。


同样的,这一切应用到人生中又如此合理。一个人在青少年的时候,就认死理,就过于较真,很容易发生“钢过而折”的事情,过于刚硬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好。到了三十四十岁的时候,才发现以前怎么也无法突破的障碍,只需要轻轻绕个弯就能够达成目的。



《道德经》最受用终生的四个字,是功成身退。因为这四个字符合老子的中庸之道,当你达到某个目的时就要懂得满足,不要急功近利。

这四个字是以德报怨,这代表一个非常好的品格,极其的受用,对自己的好处是很对的,非常经典,听了没有坏处。

“功成身退”四字。中国人自古有一句处社会的名言,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得就是,懂得随机而动,适可而止的做一个明白人。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不和人争一是长短,有能容万物的胸襟。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后来,老子离宫归隐,骑一头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结果不知仙踪,被后世尊为道教始祖,道教奉他为「 ”太上老君”。老子著有《道德经》,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被誉为「 ”万经之王”。据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是世界百位...

一本流传了2500年的智慧之书——《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智慧之书,作者老子。连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并认为老子的学问高深莫测,自己望尘莫及。《道德经》仅五千字,言简义丰,阅历越丰富,越能悟到书中的人生智慧。分享一些书中的箴言:历史上,凡是居功自傲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职场同理,功劳再大,也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最多...

为什么如今很多人觉得《道德经》难读呢?
很多人认为《道德经》难读,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1.《道德经》成书年代久远,人们无法理解其中思想。2.人们缺少对文言文的理解,很难读懂《道德经》。3.人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无法理解《道德经》。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书籍,蕴含了道家的思想,通过短短五千字描绘出当时人们...

道德经中的经典句子精选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第六十章
指责、评价他人,甚或想去改变他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强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本性,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放大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匮乏用“观”来代替指责与评价,在“观”中建立与他人的共情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作共处、相依相存。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1、初生的婴儿之所以生命力...

“上善若水,夫唯不争”全文与出处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1、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2、译文:最好的德行就像水。

古人的哪些话让你受益终生?
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简评: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一些对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好的名声自然就有了;如果不是经常不断地做坏事,也不会造成身败名裂、自我毁灭的结果。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简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本有...

一个人读懂了道德经会怎样
勾心斗角,这些都是伎巧。如何才能无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专注自己的目标,不要参合别人的闲事。言多必失,尤其是闲言。不用太在意别人的嘴巴说什么,养好自身精、气、神,才是重点。简单的道理,谁都懂。真正做到的人,实在太少,所以老子虽然留下《道德经》,自己也感叹,人迷失久矣。

《道德经》名言50句,句句经典
《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

浮梁县18679477123: ,<老子>全文最经典的四个字是什么 -
俟盾康威: 是上善若水吧,老子的道德经主要体现了老子对治世和修身的一些观点,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其实通篇都很经典,是中国国学文化的精粹,可以看看,文字和句式也很经典对偶排比都很常见,也很押韵朗朗上口

浮梁县18679477123: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
俟盾康威:[答案]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

浮梁县18679477123: 道德经的内容是什么? -
俟盾康威: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一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

浮梁县18679477123: 老子说的有哪些4个字的名言警句 -
俟盾康威: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浮梁县18679477123: 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翻译 -
俟盾康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首先要明白这句话中“道”字的意思.此道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包括天体、宇宙、包括我们用筷子夹菜吃饭,包括我们发射火箭上天、包括我们抵制日寇的侵略、包括我们...

浮梁县18679477123: 道德经里有四个字出生入死是什么含义 -
俟盾康威: 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出自先秦典籍《老子》(又名《道德经》).词语在《老子》第五十章出现,原文意为“出生地,入死地”(王弼语),也就是从生到死.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冒着生命危险”的意思.

浮梁县18679477123: 老子的 “道可道 非常道”是什么意思? -
俟盾康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中开篇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老子的<>要阐明的是什么.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浮梁县18679477123: 读完老子道德经的感受用四个字概括 -
俟盾康威: 134****8504 :你好. 《道德经》其社会政治观【无为而治】.

浮梁县18679477123: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
俟盾康威: 译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虽有所合于规矩,但并不与对立者断然划界,不相往来. 2、"廉而不刿"即突棱而不伤人,说明道者虽能耐高强却"为而不争",善于与人达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

浮梁县18679477123: 我古文不是很好,是先看孟子还是先看道德经 -
俟盾康威: 先看孟子吧.诸子中,孟子的文章相对来说是最为浅显的,也不会很枯燥.道德经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玄之又玄”,它的概括能力太强,文字过于简练,还是等你习惯看古文之后再看比较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